学术投稿

2011年临床常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翟如波;邱广斌;张昊;孙跃岭

关键词:医院感染, 病原菌, 敏感性, 耐药性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12月临床送检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采用K-B纸片扩散法,判定标准依据CLSI2009指南判定.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 790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前四位依次为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均大于76.3%,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小于25.9%,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52.3%;克雷伯菌属产ESBLS检出率为33.9%.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未检出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菌株.非发酵菌中,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米诺环素对不动杆菌属敏感性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44.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为69.8%,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结论 及时准确地对本地区病原菌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有力的依据,预防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1年临床常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12月临床送检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采用K-B纸片扩散法,判定标准依据CLSI2009指南判定.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 790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前四位依次为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均大于76.3%,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小于25.9%,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52.3%;克雷伯菌属产ESBLS检出率为33.9%.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未检出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菌株.非发酵菌中,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美洛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米诺环素对不动杆菌属敏感性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44.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为69.8%,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耐药,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结论 及时准确地对本地区病原菌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有力的依据,预防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作者:翟如波;邱广斌;张昊;孙跃岭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外路法提上睑肌缩短术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目的 探讨外路法提上睑肌缩短术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 对36例(38眼)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患者采用外路皮肤面切口手术方法进行提上睑肌缩短术.结果 38眼中有35眼效果满意;2眼矫正不足,二次术后效果满意;1眼过矫,按摩及加强闭目运动后1个月正常.术后随访1年,双重睑形成自然美观,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外路皮肤面切口提上睑肌缩短手术方法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成功率高,疗效好.

    作者:陈凯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适应证及治疗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因素.Hp的长期感染也与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相关.随着对Hp不断的深入研究发现:儿童感染Hp不仅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还可能与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有关[1-2].并且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儿童期是Hp感染的高发阶段,尤其在生后初几年内更易感染.世界胃肠病学组织亦指出,在不同人群中,儿童Hp的感染率为10%~80%,10岁前超过50%的儿童被感染[3].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儿童这样高的感染率是否都需要Hp根除治疗?所以作为一个儿科医生有必要全面了解儿童Hp感染的相关疾病、根除的适应证及有效的治疗方法,便于在临床工作中更科学的诊治Hp感染.

    作者:刘玉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SFRP4和β-catenin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FRP4)及β-连环素(β-catenin)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宫颈鳞癌组织(SCC组)及23例正常宫颈组织(NC组)中SFRP4和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①(1)SCC组SFRP4和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66.1%、71.0%)均高于NC组(30.4%、34.8%)(P均<0.05).②SFRP4和β-catenin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P均<0.05).③SFRP4和β-caten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P<0.05).结论 SFRP4可能与β- catenin协同作用促进Wnt/β- 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化,并且与宫颈鳞癌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提示SFRP4可能成为指导宫颈鳞癌的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侯安丽;李秀芬;张雅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应用临床路径规范社区上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对社区呼吸道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石河子市的12个社区门诊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的医生进行社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教育,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实验组上呼吸道感染132例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95例,对照组上呼吸道感染153例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85例的诊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临床路径规范诊治疗程的实验组比不采取任何干预的对照组在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治疗过程中更多采用了单用抗生素(P<0.05),而更少采用联合用抗生素(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更多采用青霉素或一代头孢(P<0.05),而更少采用二或三代头孢霉素(P<0.05).结论 临床路径的实施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呼吸道感染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治疗中的抗生素应用.

    作者:许西琳;刘冬;季宏志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食管黏膜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手术后病理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黏膜活检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其术后病理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经内镜活检诊断为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行手术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病理16例(22.22%)维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30例(41.67%)为早期食管癌,26例(36.11%)为进展期食管癌.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表现为局灶黏膜粗糙、充血发红或糜烂、小溃疡形成、轻度隆起、不规则肿块等.结论 内镜下食管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一部分患者已存在浸润性癌,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应积极治疗.

    作者:乔东方;高文闯;徐法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管为主要病变的疾病,其致死、致残率非常高.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而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均比较低.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作为动脉僵硬度的评价指标,近年来被临床研究者广泛关注及深入研究 [1],它从多方面综合地反映了多种危险因素对血管造成的损伤.下面就PWV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作者:冯雪;刘俊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加减红藤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加减红藤汤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以期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有效且实用性强的中医药外治法方案.方法 选取60例符合标准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且根据数字表法将其按照1∶1比例分为加减红藤汤保留治疗组(即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即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症状、B超检查结果和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生存质量进行观察与随访,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3.33%且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B超检查结果也均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占6.67%,对照组占16.67%;观察组复发率占3.33%,对照组占26.67%.另外生存质量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减红藤保留灌肠法是一种操作简便、适宜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慢性盆腔炎治疗手段;同时严格遵循本次操作规范且把握药液温度、灌肠体位、导管插入深度及中药保留时间等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作者:许小清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与心肌保护分析

    目的 分析注射用磷酸肌酸钠(PC)对于置换术的麻醉与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加肌松药以及持续泵入丙泊酚麻醉.但剂量及具体注射方法不同,观察组:应用小剂量芬太尼、咪唑安定加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麻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静脉滴注PC用于心肌保护.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肿瘤坏死性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及血清心肌肌钙蛋自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浓度,综合以上检测指标判断PC药物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IL-6水平和IL-8水平在升主动脉开放1 h后以及6 h后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在诱导时和切皮时血压及心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各个时段血清cTnI、CK-MB、CK浓度有明显差异.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降低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血浆TNF-α、IL-8、IL- 6水平的效果明显,从而有效降低手术中炎症的产生,对机体的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鲁峰;张心雨;吕福斌;于金贵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一过性脊髓损伤一例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的常见并发症,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医学和社会问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自应用以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早期临床效果,其主要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有肺栓塞、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毒性并发症、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等[1],严重者可以危及生命.2011年12月本院收治了一例PKP术后出现一过性下肢完全瘫痪的罕见并发症,经过治疗及护理,患者完全康复,现报道如下.

    作者:费琦;唐海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热淋清联合头孢泊肟酯干混悬剂治疗儿童期尿道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热淋清颗粒联合头孢泊肟酯干混悬剂治疗儿童期尿道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7例尿道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95例及对照组92例.治疗组用热淋清联合头孢泊肟酯干混悬剂治疗,对照组用头孢泊肟酯干混悬剂治疗,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8 %和7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耐受并坚持治疗,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热淋清联合头孢泊肟酯干混悬剂治疗儿童期尿道炎优于单用头孢泊肟酯干混悬剂治疗,且热淋清的口感好,方便服用,且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胡叶成;莫俏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超声诊断及预后

    目的 了解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PRUV)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近年来孕中晚期胎儿超声筛查资料,进行相关随访.结果 孕中晚期胎儿超声检查10 714例,发现永久性右脐静脉24例,检出率为0.22%.孤立性PRUV21例,随访14例,出生后生长发育良好.合并其他畸形3例,为心脏、泌尿系统、神经系统、颜面部异常,均行引产.结论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较常见,超声易于识别,预后与是否合并其他畸形及畸形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孟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阴沟肠杆菌169株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对近2年临床分离出的169株阴沟肠杆菌进行感染标本来源、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等的总结分析.结果 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共分离出169株阴沟肠杆菌,菌株来源主要为痰液(57.4%)和血液(11.8%);菌株分布于多个病区;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及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临床阴沟肠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及血行感染;阴沟肠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较严重,表现为多药耐药趋势,碳青霉烯类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生素仍为治疗阴沟肠杆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作者:陈玉娇;任爱民;王红;张淑文;闫东辉;苏建荣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临床干预方法及效果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临床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就诊的12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60例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初期就接受干预治疗作为观察组,60例鼻咽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未进行临床干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鼻窦炎患病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鼻窦炎的患病率分别为12.33 %、31.67 %和11.67 %,对照组患者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鼻窦炎的患病率分别为35.00 %、73.33 %和12.33 %,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患者的3个月和6个月鼻窦炎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鼻窦炎的发病高峰为3个月至1年,在治疗初期即开始进行临床干预有利于降低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鼻窦炎的患病率.

    作者:郭亮;张平;匡嘉丽;吴军;梁海慧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黄藤素注射液治疗女性面部皮炎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黄藤素注射液对女性面部皮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门诊典型女性面部皮炎患者2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肌肉注射黄藤素注射液20~40 mg,1次/d;对照组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点,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外用曲咪新乳膏.均连用4 d至1周,观察皮炎消失情况,再观察3月,了解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1周内皮炎有效率82.3%,观察3月复发率4.6%,18例因躯体皮疹、恶心及面部皮炎加重等退出治疗.对照组1周内皮炎有效率43.1%,观察3月复发率23.2%,两组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黄藤素注射液肌注能有效治疗女性面部皮炎,方法简单,在注意不良反应的同时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昆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三步法定位并多术式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

    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痫致痫灶定位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8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学、神经电生理、高场强MRI、PET/CT、术前及术中皮层及深部电极等三步法定位致痫灶,单纯病灶切除、病灶切除加胼胝体切开、病灶切除加软膜下横切、病灶切除加单脑回灰白质联合切除等多术式联用切除致痫灶和/或阻断传导通路.结果 三步法致痫灶定侧准确率100%.多术式联用治疗后,满意31例,显著改善17例,良好16例,效差 14例,无改善3例,总有效率79.0%.结论 三步法可以对致痫灶精确定位,多术式联合处理致痫灶或/和传导通路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郁毅刚;李君;罗飞;王文浩;张丽霞;林宝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解剖钢板内固定与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和空心加压螺钉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组56例患者均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对照组56例患者均采用空心加压螺钉手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较空心加压螺钉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减少患者出血量,加快愈合速度,减轻患者疼痛.

    作者:熊文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常用抗生素对成人肺炎支原体的抗菌活性分析

    目的 针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的抗菌活性进行分析,为临床选择药物,尤其对耐药的肺炎支原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咽拭子分离培养肺炎支原体(MP),PCR扩增并测序,二倍稀释法测常用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的药物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58株支原体中8株对红霉素敏感,36株对庆大霉素敏感,58株对四环素敏感,53株对环丙沙星敏感(另5株中介).结论 研究所检测支原体临床分离株大部分对红霉素耐药,庆大霉素部分耐药,环丙沙星大部分敏感,少数处于中介,四环素均在敏感范围内.

    作者:徐波;林芳;王彦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和分析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近些年来收治的肾内科患者中随机抽取37例尿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出37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分别测量观察组血液透析前和透析后6个月及对照组在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比较两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结果 观察组透析前及透析后6个月的肱动脉基础直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透析前及透析后6个月反应性充血后的FMD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观察组透析前与透析后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患者透析前后硝酸甘油介导的NMD相对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液透析可进一步加重尿毒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杨建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CT引导下神经根射频加神经根周围注射倍他米松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精确定位神经根后,应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加神经根周围注射倍他米松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52例,单纯接受药物治疗;Ⅱ组46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在CT影像导引下行腰椎管狭窄节段神经根射频热凝治疗及相应椎间孔内神经根周围注射倍他米松治疗.治疗180天后通过JOA评分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80天后,根据JOA评分标准:Ⅰ组患者优良率44.2%,有效率63.5%;Ⅱ组患者优良率65.2%,有效率82.6%.Ⅱ组患者的优良率和有效率优于Ⅰ组(P<0.05).结论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加神经根周围药物注射是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微创、可行、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正;费琦;张光武;刘家帮 刊期: 2013年第16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