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在眼缺血综合征中的作用与研究

李茜;王艳玲

关键词:眼缺血综合征, Toll样受体, 信号通路, 炎症
摘要:眼缺血综合征(OIS)是由于颈动脉阻塞或狭窄所致的脑和眼的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脑和眼的症状,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Toll样受体(TLRs)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感知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的重要分子,在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多的研究提示,OIS的发生发展与视网膜长期缺血缺氧导致的慢性炎症有关,其中Toll样受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TLRs介导的信号通路为切入点,探讨免疫系统的激活与OIS发病过程的相互关系,为其病理机制及防治OIS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肺癌化疗病人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效果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预见性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胃肠道毒副作用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对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2011年5~9月入院的肺癌患者,筛选出化疗资料健全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46~83岁,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整个化疗周期中除了常规治疗外均进行预见性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评定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情况,待治疗周期结束后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恶心改善有效率为73.33%,呕吐改善有效率为80.00%,较对照组患者(40.00%,46.67%)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较对照组好(χ2=5.79,P<0.05).结论 对肺癌化疗患者进行预见性干预配合常规治疗方案能很好缓解因化疗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反应,明显改善免疫功能.该治疗方案个体针对性强,疗效确切,是改善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再文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男性不育症患者AZF基因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不育症患者中无精因子基因家族(AZF)缺失类型分布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技术对15个序列标记位点(STS)进行检测,判断不育患者的微缺失类型.结果 运用序列标记位点在418例不育患者中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43例,缺失率10.3%,对照组无缺失病例检出.结论 大多数AZFa区缺失临床上可表现唯支持细胞综合征,AZFb区域缺失影响精子的发育,AZFc区域缺失表现出临床症状异质性,AZFd缺失临床症状较轻或精子仅表现形态异常.

    作者:陈科;杜娟;唐斌;李东明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内质网应激和肾损伤

    内质网应激指大量未折叠蛋白在内质网聚集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内质网应激在肾脏病的发生机制研究中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质网应激参与了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这些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可能是肾脏病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针对内质网应激的治疗方案也可能是一个突破性进展.文章以内质网应激为切入点,对内质网应激与肾损伤之间的联系进行综述.

    作者:郭维康;张东亮;王丽妍;韩雪;刘文虎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体针联合PNF疗法早期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体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疗法早期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对72例急性期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早期干预组)和Bobath疗法组(对照组),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体针联合PNF疗法组对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更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可更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的形成.

    作者:于青;张志强;任亚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 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死亡周期、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恢复正常功能的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4~42个月,平均25个月,5例患者死于术后1年内,随访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67.41±6.71,第3个月为73.13±5.24,第1年为75.42±6.84,第3年77.46±5.13;患者恢复下地行走能力的平均时间为26 d,随访时间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置物感染及假体松动的现象.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一种有效治疗方式,且能让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及避免了内固定失败的风险.

    作者:王建华;曾国庆;肖容;孙代卫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习惯性流产80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肾虚型习惯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2 000 U注射,1次/d,至妊娠8周后停止;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自拟养胎汤进行治疗,至孕足月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8%,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习惯性流产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倩怡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腓骨钩状钢板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临床应用腓骨钩状钢板、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探讨腓骨钩状钢板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作用.方法 选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伴有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病例57例,按照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其中腓骨钩状钢板内固定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9例,列为腓骨钩状钢板组;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8例,列为锁定钢板组.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内固定手术方式下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踝关节功能评价应用 Mazur 评分体统进行研究.结果 腓骨钩状钢板组患者评分结果优15例(51.7%)、良11例(37.9%),锁定钢板组患者优 13例(46.4%)、良12例(42.9%);两组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腓骨钩状钢板组手术操作时间比锁定钢板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骨钩状钢板内固定治疗腓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使骨折断端易于达到解剖复位且骨折断端固定稳定,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可早期行踝关节功能锻炼,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作者:陈俊;蒋建农;郝思春;王纪锋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均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甲钴铵治疗,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个疗程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腓总神经与胫神经传导速度均比研究前有所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依帕司他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适合于临床应用.

    作者:王洲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减半剂量CAG方案治疗高龄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减半剂量的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成的CAG方案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5岁以上老年AML初治28例,采用减半剂量CAG化疗方案诱导及巩固治疗.结果 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6例,未缓解5例,完全缓解率60.7%,总有效率82.1%.治疗相关死亡3例.在染色体核型预后良好和预后中等组近期疗效与标准剂量CAG方案相似,且核型预后良好组疗效优于预后中等组.结论 减半剂量CAG方案治疗高龄老年AML缓解率高,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王智;曹海武;周仲昊;赵晓红;王晨;吴品;李凌浩;陆时运;柳萍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完全点式剥脱治疗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完全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小隐静脉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004年10月至2011年4月间,应用该手术方法治疗的40例患者(47条下肢)下肢小隐静脉曲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手术效果及对切口外观满意度等.结果 本组肢体行小隐静脉完全点式剥脱,手术时间平均45 min;手术后平均1.5 d出院.所有患者术后下肢静脉曲张消失,临床症状缓解.腓肠神经损伤(外侧足背皮肤麻木感)1例(2.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4(1~48)个月,无明确的下肢静脉曲张复发;1例腓肠神经损伤的患者在术后2个月恢复.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 小隐静脉完全点式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是外科方法中简单、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亓明;白云清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在眼缺血综合征中的作用与研究

    眼缺血综合征(OIS)是由于颈动脉阻塞或狭窄所致的脑和眼的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脑和眼的症状,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Toll样受体(TLRs)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感知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的重要分子,在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多的研究提示,OIS的发生发展与视网膜长期缺血缺氧导致的慢性炎症有关,其中Toll样受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TLRs介导的信号通路为切入点,探讨免疫系统的激活与OIS发病过程的相互关系,为其病理机制及防治OIS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李茜;王艳玲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白细胞介素-20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0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病情,将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缓解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并设立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白介素-20水平并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晨僵时间等临床生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白介素-2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以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尤甚(P<0.05);血清白介素-20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X线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IL-20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情况.

    作者:刘金石;李琦;李敏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实验性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

    目的 为兔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提供实验性的动物模型.方法 36只体重2~3 kg的日本大耳兔,分别通过前交叉韧带切断(ACLT法)与制动法制模,分别于4周、8周观察软骨退变情况及病理变化,并检测关节液白介素-1的含量,比较ACLT模型与制动法在不同造模时间关节损害的差异.结果 ACLT法模型建立时间较短,4周即可达到制动8周的病理表现.结论 与制动法比较,ACLT法更适合进行兔膝骨性关节炎实验.

    作者:乙军;周业庭;徐丹;马小波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小儿肾积水尿EGF和MCP-1水平的检测及意义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肾积水患者的尿表皮生长因子(EGF)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检测结果,分析两者对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58例小儿肾积水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的小儿进行EGF和MCP-1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肾积水患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EGF和MCP-1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肾积水患者采用尿EGF、MCP-1水平的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辅助对患者肾脏水平进行判断.

    作者:王胜义;陈勇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一次性氢氧化钙复合剂充填根管治疗急性牙髓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根管填充剂治疗急性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100例急性牙髓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加牙胶尖侧压法充填根管,观察组应用氢氧化钙复合剂填充根管,观察两组的术后1周疼痛和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的疼痛治疗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00%(P<0.05),术后6月治疗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结论 氢氧化钙复合剂填充根管治疗急性牙髓炎术后疼痛轻,疗效好.

    作者:夏雨秀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重视病例教学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阶段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是我国医学院校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作者结合所在医院的教学改革经验,就如何加强医学生在临床阶段的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三条对策: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独立完成首次病程志;重视教学查房;定期进行疑难病例讨论.

    作者:邢云利;王翠英;孙颖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56例,随机分为降压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降压治疗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30 mg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降压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压、血脂,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患者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明显降低,而降压治疗组不明显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两组用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FMD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降压治疗组,两组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用药前后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显著的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以进一步的降低血脂,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苏华科;吴莹;甄怀蒙;霍刚;赵生家;李文军;李金生;林燕飞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局部微波热疗与化疗联合应用于胸壁复发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局部微波热疗与化疗联合应用于胸壁复发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局部微波热疗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胸壁复发患者,并与单用化疗患者进行对比,比较其治疗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结果 与单用化疗相比,局部微波热疗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局部微波热疗联合化疗是治疗乳腺癌胸壁复发的良好方法.

    作者:吴辰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磁共振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整理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83例脑膜瘤的临床和MRI资料,分析MRI的特征性表现.结果 自旋回波(SE)T1WI为灰质等或略低信号,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STIR)病变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显示大多数为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MRI检查对脑膜瘤定位、定性准确,特殊病例增强扫描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提高诊断率.

    作者:马林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标准化病人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标准化病人(SP)应用于医学教育的各个方面.文章综述了SP 在心血管教学中的优势,并从实际教学条件出发,从招募、纳入标准及训练目标、具体培训方案等几个方面,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在心血管教学中SP 的培训方法及运用.

    作者:沈絮华;李虹伟;马文英 刊期: 2012年第24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