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反应的研究

何清;王松;蒋小玲;许诚;李丽雄;杨山麦;李藕;戴炜;谌取鼎;王平;李慧涓;陈守春;杨尧;王文雅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反应规律
摘要:目的总结干扰素治疗慢乙肝的反应规律及特点.方法 150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治疗组和一般护肝的对照组.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治疗组患者定期连续进行肝功能试验、HBV DNA斑点杂交检测、HBV DNA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标记物检测.结果干扰素治疗过程中,转氨酶总体呈下降趋势;HBeAg应答与患者治疗前转氨酶有关,转氨酶重中度升高患者下降明显;用药前HBV DNA阳性患者、开始用药后第2月末HBV DNA 转阴者,HBeAg转阴率较高.HBeAg 应答大多发生在治疗第3月左右,平均转阴时间为3.4月;干扰素治疗前HBV DNA女性低于男性,HBeAg应答组低于无应答组.治疗过程中 HBV DNA 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转阴平均时间为1.9月,与HBeAg应答及肝功能恢复有一定相关性.结论干扰素对慢性肝炎治疗有效.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K562细胞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

    目的构建氯化血红素诱导性K562细胞抑制消减cDNA文库,以期鉴定出K562细胞中氯化血红素诱导性表达的珠蛋白合成调节因子cDNA基因.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氯化血红素诱导培养K562细胞,经联苯胺阳性细胞百分率及血红蛋白浓度分析,选择其佳诱导浓度.分别提取氯化血红素诱导培养的K562细胞(tester, 检测子)和未加诱导剂培养的K562细胞(driver, 驱赶子)mRNA,逆转录合成双链cDNA.经两轮消减杂交,两轮PCR扩增后,正向消减的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构建K562细胞抑制消减cDNA文库,文库经蓝-白筛选后,纯化阳性克隆质粒,EcoRⅠ酶切及PCR扩增插入片段.结果以50μmol/L 氯化血红素诱导K562细胞,其联苯胺阳性细胞百分率及血红蛋白浓度均达到大值,故选择50μmol/L 氯化血红素诱导培养K562细胞并构建K562细胞抑制消减cDNA文库.文库鉴定证实其阳性克隆中分别含有不同长度的插入片段.结论成功构建了氯化血红素诱导性K562细胞抑制消减cDNA文库,该消减cDNA文库结合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分析可用于深入研究K562细胞内氯化血红素诱导性表达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作者:陈汉春;孟巧;王吉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肝癌血清四项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及临床意义

    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粘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均为重要的细胞外间质成份,其血清水平的高低同肝纤维化及肝细胞损伤的程度有关.为探讨上述四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同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的关系,于2000年起,我们对住院的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及肝外恶性肿瘤的病人进行了四项指标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志;陈友土;余友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儿结肠息肉116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5年6月~2000年6月对116例便血患儿应用电子结肠镜(Olympus CFXQ230)进行诊断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陈昌斌;游洁玉;张爱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三踝骨折24例临床治疗分析

    自1994年1月~1999年7月,我科对24例住院的三踝骨折病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大多数病人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许传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抑肽酶对体外循环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体外循环(CPB)全身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16例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肽酶组,各8例,于手术开始前、CPB转流中40min、CPB转流后30min、CPB结束后4h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肝素化动脉血中性粒细胞整合素CD11b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在CPB结束后30min、CPB结束后4h,CD11b的表达明显高于手术开始前(P<0.01)及抑肽酶组相同时间点(P<0.01).结论在CPB术中抑肽酶可抑制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的上调,减轻免疫炎性反应的发生.

    作者:蔡明;宋彦西;楚天舒;(名隹)启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急性胰腺炎与内皮素、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与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氧自由基关系.方法急性胰腺炎71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ET、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与健康体检者15例作对照.结果急性胰腺炎血浆ET、NO明显升高,而SOD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重症胰腺炎的ET和NO增高、SOD降低尤为明显,与轻症胰腺炎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的ET、NO和SOD异常消长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建生;卫新革;付极;刘进;袁耀宗;吴云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动态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颅脑外伤临床脑机能评价中的应用

    动态脑电图(AEEG)对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脑机能评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导我院84例行AEEG检查之脑外伤病例,其中45例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BAEP)检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素珍;周和平;周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与无水酒精注射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癌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OCE)结合经皮无水酒精注射(APEI)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3年5月至1999年8月收治的不能一期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病人137例,其中单纯行TOCE 85例,TOCE+APEI 52例.结果 TPCE+APEI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OCE治疗组;二期手术切除率(21.15%)也明显优于单纯TOCE组(P<0.05);TOCE+APEI组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6.54%、67.31%、43.55%和21.77%,而TOCE组则分别为65.89%、77.92%、22.12%和1.48%,两组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TOCE+APEI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提高疗效,增加二期手术切除机会,延长病人生存期.

    作者:王永恒;韦杨义;黄秉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的分析

    目的评估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与原发性肝癌(PH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单向免疫琼脂扩散法检测30例PHC患者、30例家族成员(FM)和30例正常健康人(NS)血清IAP水平.结果 PHC患者血清IAP水平(851±212)μg/ml与正常健康人(278±104)μg/m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FM组(573±228)μg/ml与NS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IAP水平的改变可能与PHC发生相关,且IAP检测可被用于PHC易患个体的筛选.

    作者:李明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肺结核与肺癌并存32例临床分析

    由于老年肺结核并存肺癌患者较常见,临床上与单纯肺结核或肺癌有许多相似之处,为减少误诊、漏诊,现就我院1992年5月~1999年7月住院的32例肺结核并存肺癌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易晴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肾母细胞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研究

    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更新和综合治疗的逐步完善,肾母细胞瘤的生存率可以达85%以上,但仍约有10%的患者因病理组织结构不良而导致复发和死亡,被称为预后不良型(unfavorable histology)肾母细胞瘤,其病程中浸润、转移、生长迅速,早期即浸润正常组织,而这一过程与凝血、抗凝血、纤溶、血小板等各系统的异常改变密切相关[1].多数肿瘤自身存在凝血活性物质,且在生长中不断释放各种能激活凝血因子的物质,导致血栓形成趋势加剧,进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浸润.作者对37例肾母细胞瘤患者的凝血、抗凝血、纤溶、血小板系统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以探讨上述各系统改变与肾母细胞瘤病程发展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淑娟;吴白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Graves病并周期性麻痹临床分析

    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并周期性麻痹多发生在我国及日本[1],临床表现与周期性低钾型麻痹相似.我院自1996年5月~2000年3月共收治本病 26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亓法英;周广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累积器官损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积器官损害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62份SLE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ICC/ACR损害指数评估其累积器官损害并分析评价其影响因素.结果累积器官损害同首诊时间、合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复发次数及补体水平呈显著性相关;而与性别、年龄、病程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累积剂量无显著性相关.结论累积器官损害是评价SLE病情的指标之一,其发生、发展受多因素相互作用.应早期治疗并连续观察实验室指标尤其是血清补体水平,激素治疗的同时若合用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可延缓器官发展至终末期损害.

    作者:谢红付;李捷;陈翔;陈明亮;施为;杜乾君;吴佳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微波修复CD44s、CD44v6抗原及其在颅内转移瘤与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微波抗原修复对CD44s和CD44v6抗原的影响及其在颅内转移瘤及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这些肿瘤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0.1%Triton X-100(MW-T)和微波-柠檬酸缓冲液(MW-CA)修复抗原,微波-LSAB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44s和CD44v6在20例正常脑组织、35例脑胶质母细胞瘤和30例颅内转移瘤中CD44的表达情况.结果 MW-CA和MW-T抗原修复处理的IOD显著高于未修复组的IOD值(P<0.01);20例正常脑组织中CD44s和CD44v6表达均为阴性;35例脑胶质母细胞瘤CD44s阳性表达率为100%(35/35),CD44v6表达为阴性;30例颅内转移瘤中CD44s阳性表达率为86.7%(26/30),CD44v6阳性表达率为66.7%(20/30).CD44v6在颅内转移瘤与脑胶质母细胞瘤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微波抗原修复处理可以显著提高CD44s和CD44v6的IOD值;脑胶质母细胞瘤中CD44V6的表达可能与其脑内侵袭过程有关,无CD44v6表达可能与其很少发生颅外转移有关,并有可能成为颅内转移瘤诊治的有用指标之一.

    作者:熊正文;孙印臣;苏红;李春光;安赵栓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与胰岛素水平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胰岛素水平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用放免法测定20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瘦素(LP)浓度、体重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血脂、血压、腰臀比(WHR)等指标.结果⑴肥胖糖尿病组LP、FINS高于肥胖非糖尿病组(P<0.05~0.01),而非肥胖糖尿病组LP、FINS与非肥胖非糖尿病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⑵无论糖尿病组或非糖尿病组肥胖者的LP显著性高于非肥胖者(P<0.01),女性的LP平均为男性的3.45倍;⑶LP与FINS、BMI、MBP、Tch、TG呈正相关(P<0.05~0.000),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P=0.001).结论肥胖2型糖尿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及瘦素抵抗,非肥胖2型糖尿病此种状态不明显;肥胖2型糖尿病瘦素抵抗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作者:邓志明;肖云武;周智广;胡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奥沙利铂对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奥沙利铂为新一代铂类抗肿瘤药物.临床以治疗大肠癌为主,近1年作者将其应用于治疗晚期胃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茂亮;庄兴俊;夏放;李露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综合征的临床分析(附213例报告)

    目的探讨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的终身高、生长激素水平、学历和性发育的变化.方法 213例Turner综合征进行了染色体检查,57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41例随访了学历和性发育.结果染色体核型分4组,第1组45,X,78例;第2组嵌合型60例;第3组X染色体结构畸变69例;第4组伴有Y染色体6例.终身高(139.1±8.3)cm.生长激素完全缺乏16例,部分缺乏30例,正常11例.随访41例中,学历大部分在初中、技校和中专,17例有不同程度的性发育,24例无性发育.结论 Turner征患者终身高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生长激素分泌低下,学习能力降低,性发育不全.

    作者:江静;付曼芬;王伟;陈凤生;王德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乌体林斯注射液对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后复发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互为恶性因果关系.因此,肿瘤的免疫调节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1].

    作者:申郑堂;海健;毛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新生儿惊厥294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危重症之一,惊厥可造成神经原坏死,引起更坏的神经系统后果,故对新生儿惊厥必须早期明确病因诊断,及时有效控制惊厥.现将我科3年来收治新生儿惊厥294例分析如下.

    作者:曾虹;陈家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烟卷式网片填充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从Bassini介绍疝修补术以来,腹股沟疝的处理术式繁多,但如果处理不当,将导致术后复发,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随着科学的发展,采用替代物修补腹股沟疝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手术无张力,操作简便,不易复发.我院自1996年8月~2001年12月采用烟卷式网片填充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76例,近期疗效理想,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联合;刘昌华;杨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