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淑娟;吴白平
妇女更年期不明原因水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为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理,我们分别测定了更年期水肿妇女、更年期无水肿妇女及同龄正常月经周期卵泡期妇女血泌乳素(PRL)、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皮质醇、T3、T4浓度,并对有水肿妇女予以溴隐停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冯洁;杨金文;许佑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可引起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聚合酶活性区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发生变异,其发生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长[1,2],YMDD变异常可致病情复发甚至恶化,使治疗失败.为此我们自1999年10月~2001年1月间,采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IFN)序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8例,并与同期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病例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柳龙根;王永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英文又名EDCs(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s(endocrine disruptors).早在1936年,Dodds等已发现了羟基联苯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活性.20世纪40年代4,4'-二羟基二苯烷烃的雌激素活性得到进一步证实.
作者:王簃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重型乙型肝炎病情凶险,预后极差,其长期治疗以来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自1999年1月~2002年1月我们采用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治疗重型乙型肝炎39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嗣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酚妥拉明对离体正常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胶原酶和DNA酶联合消化法分离SD大鼠胰岛,RPMI1640组织培养液过夜培养,采用Millipore Multiscreen系统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及酚妥拉明对胰岛功能的影响.放免法测定孵育液中胰岛素及胰高糖素的浓度.结果⑴离体胰岛胰岛素的分泌依赖于孵育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酚妥拉明明显刺激其释放.Ca2+通道阻滞剂硝苯吡啶(25μmol/L)及K+通道开放剂二氮嗪(100μmol/L)可显著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但其作用可被酚妥拉明消除.⑵离体胰岛胰高糖素的分泌明显受葡萄糖浓度的抑制,酚妥拉明显著抑制其分泌,其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浓度依赖型,硝苯吡啶和二氮嗪也显著抑制胰高糖素的释放.结论酚妥拉明可刺激离体胰岛胰岛素的释放,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可能具有降糖作用.
作者:翁孝刚;张清贵;窦敬芳;李江涛;崔卫玲;王涛;索新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幼年型Still病与成人型Still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分析42例幼年型Still病与47例成人型Still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指标及治疗方案.结果幼年型Still病患者淋巴结肿大、咽痛、腹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患者(P<0.05),而成人Still病患者的肌痛、脾肿大发生率明显高于幼年患者(P<0.05);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及白细胞、血小板增高,骨髓细胞学检查表现为粒系增生活跃,中性粒细胞内有中毒颗粒,类似感染的骨髓象.血沉(ESR)与C反应蛋白(CRP)在疾病活动期显著升高,类风湿因子(RF)与抗核抗体(ANA)多为阴性.治疗上,普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药的使用较少.结论 Still病幼年型与成人型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掌握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药物治疗要注意毒副作用,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燕青;左晓霞;游运辉;罗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抗菌药物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使许多细菌感染已得到有效地治疗和控制,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为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笔者对我院抗菌药应用情况进行了监测、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慧星;李玲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D-二聚体可以反应体内凝血与纤溶的病理变化.为此,我们观察了37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同时测定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PAI).并探讨其与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作者:莫朝晖;朱文辉;李冰;刘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是目前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所面临一个病情严重、变化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疾病.我院1985年6月~2001年5月共收治手术治疗SAP 56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成炎;陈士龙;张明;李林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临床上急性阑尾炎如果病史,体征明显、典型时,常常不需做超声检查即可确诊,当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时需借助于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本文对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3例急性阑尾炎的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意义.
作者:赵利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复发率高,有些CA与生殖道恶性肿瘤密切相关[1].目前治疗CA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激光法、冷冻法、电灼法、微波法、以及外用去疣药物等,但复发率很高,有文献报道其复发率高达30%~70%不等[2].为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CO2激光联合免疫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敏;黄晓玲;肖刚;刘意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急性肠梗阻起病急、变化快,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差,合并症多,成为肠梗阻的一类特殊群体.其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特点.我院于1995年5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年龄60岁以上老年急性肠梗阻12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邓宏武;蔡荣耀;曾子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自1999年11月~2000年1月对我院收治的377例符合小儿肺炎诊断标准[1]的患儿,均进行鼻咽分泌物(NPS)肺炎支原体(MP)、沙眼衣原体(CT)-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同时作相关检查.其中确诊为MP、CT混合感染者10例(0.3%),现分析如下.
作者:姚静婵;胡国华;朱红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院1994年元月至2001年12月8年间共收治49例腹部多发伤患者,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饶永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妇女疾病的常用术式,我院自1999年1月起对传统的腹式子宫切除术进行改进,应用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晓玲;邓亚丽;邹明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OCE)结合经皮无水酒精注射(APEI)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3年5月至1999年8月收治的不能一期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病人137例,其中单纯行TOCE 85例,TOCE+APEI 52例.结果 TPCE+APEI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OCE治疗组;二期手术切除率(21.15%)也明显优于单纯TOCE组(P<0.05);TOCE+APEI组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6.54%、67.31%、43.55%和21.77%,而TOCE组则分别为65.89%、77.92%、22.12%和1.48%,两组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TOCE+APEI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提高疗效,增加二期手术切除机会,延长病人生存期.
作者:王永恒;韦杨义;黄秉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生活事件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应激,许多研究表明,心身疾病常可由于生活事件引起应激反应而诱发[1,2].本文将我院1994年3月~1998年10月收治的17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117例与生活事件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作者:陈锦华;安卫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酮症中毒(DKA)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诱因和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以提高DKA合并MOF的认识,及时防治.方法采用病例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我院1997~2000年4年间收治的537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特别分析182例DKA及其中的DKA合并MOF的患者.DKA合并MOF的诱因、临床表现、MOF的器官受累情况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分析表明DKA合并MOF的主要诱因为感染(占84.5%),高龄患者(大于60岁)易发生MOF.MOF的主要受累器官依次为肾脏、心脏和脑等,MOF受累的器官数目与死亡率密切相关.结论防治感染是减少DKA合并MOF的可能途径,DKA患者密切注意肾、心和脑等器官的损害,以防MOF.
作者:李进;王淑娟;吴爱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对老年勃起功能的影响,本文以脉冲超声多普勒探测阴茎深动脉横切面图形及平均流速时间积分(AVTI),微机图像扫描仪自动测量其图形面积,以小血管流量公式算出血流量,结合血流动力学原理探讨血管口径和血流量在老年勃起功能障碍(ED)中起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孟战战;邹永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体外循环(CPB)全身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16例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肽酶组,各8例,于手术开始前、CPB转流中40min、CPB转流后30min、CPB结束后4h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肝素化动脉血中性粒细胞整合素CD11b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在CPB结束后30min、CPB结束后4h,CD11b的表达明显高于手术开始前(P<0.01)及抑肽酶组相同时间点(P<0.01).结论在CPB术中抑肽酶可抑制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的上调,减轻免疫炎性反应的发生.
作者:蔡明;宋彦西;楚天舒;(名隹)启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