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临床分析

黄安翠;简光惠

关键词:手术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1998~2004年间住院分娩的60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剖宫分娩310例,术中采取切口保护158例,切口未保护152例;阴道分娩290例,均行会阴侧切,140例缝合之前以生理盐水冲洗切口,150例未作切口冲洗.在4组病例中以采取处理措施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后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至1年,其余未母乳喂养或喂养时间少于6个月,术后严格随访4~10年.结果 600例病人中9例发生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发病时间长8年,短6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至1年以上者无发病,9例发病者均为未母乳喂养或喂养时间少于6个月者.发生者均为切口未做特殊处理组,对照组无一例发生.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彻底手术是唯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切口保护措施有利于降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可使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时间推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诊颌面部损伤患者954例的急救及护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增加,急性创伤病例显著增多.对于急性创伤合并颌面部损伤的患者,诊断与救治护理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倘若在诊疗、救治、护理过程中处理操作不当,则预后差,造成病人颜面部的残疾,心理挫折,严重影响其日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琳;张海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宫颈TCT细胞学检测结果1 812例分析

    目的 应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及The Bethesda System(TBS)报告系统分析宫颈病变的相关因素及细胞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1 812例宫颈脱落细胞,采用TCT检测和TBS分类,探讨不同宫颈病变的细胞学特点及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将分类结果为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以上列为细胞学阳性病例.1 812例受检者中细胞学阳性病例201例,总检出率11.09%.其中ASCUS+意义不明的非典型腺上皮细胞(AGUS)占9.49%;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占0.33%;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占0.55%;不能排除HSIL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占0.61%;鳞癌(SCC)占0.11%;提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占6.29%.结论 TCT细胞学检查能够准确反映宫颈的病变情况,阳性病例必须在阴道镜下取活检以明确诊断;HPV是宫颈癌和非典型增生(CIN)的主要危险因素,要预防HPV感染,筛查和检测HPV感染对象,及时治疗以阻止CIN病变升级,可有效防止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张景茹;高殿浩;李玲玲;吕亚君;李祥庆;秦佃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及时机探讨

    目的 对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效果的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我院1994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28例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伴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6例死亡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4 h内手术治疗的病死率明显低于24 h后延迟手术治疗的病死率.结论 手术时机选择,及时胆道减压,改善重要脏器功能以及合理治疗并存病是防止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关键.

    作者:黄鹏;王稳忠;庄彦章;周智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动力髋螺钉与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效果,探讨这两种内固定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分别给予DHS和PFN治疗,通过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等方面,比较两组间的结果.结果 DHS组和PFN组在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与DHS组相比较,术中出血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好,但X线暴露次数增加.结论 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疗效好,是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张春;殷运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 对神经生长因子(NGF)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6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分为NGF治疗组(n=33)和常规治疗对照组(n=30),观察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转归、GCS评分变化、伤后半年GOS评分情况.结果 NGF治疗组的GCS评分从治疗第7天起明显好于对照组,伤后半年门诊随访GOS评分NGF治疗组(4.31±1.05)明显优于对照组(3.12±0.97)(P<0.05),未观察到与NGF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NGF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改善预后起到明确、肯定的作用.

    作者:齐辉;郑思阳;吴广源;尹卫;刘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普通外科患者血红蛋白释放试验的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一些普外患者血红蛋白释放试验(HRT)结果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普通外科住院患者,取静脉血做HRT,采用3种HRT定点释放技术:等渗室温HRT、等渗37℃HRT、低渗37℃ HRT各项处理结束后,进行淀粉-琼脂糖混合凝胶薄层电泳,第一次电泳后,停电一段时间后继续第二次电泳,丽春红、联苯胺染色后观察血红蛋白的释放情况.结果 ①等渗室温HRT:8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阳性结果;②等渗37℃ HRT:10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阳性结果;③低渗37℃ HRT:同上10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明显阳性结果.结论 各种类型HRT的结果不同,灵敏度有差异,临床意义也有区别,可以提供多种疾病信息.HRT的基本原理是观察不同状态下红细胞膜释放血红蛋白的能力,详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韩丽红;闫斌;高雅琼;高丽君;秦良谊;秦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

    目的 探讨气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方法 应用气相色谱法对几种市售油脂产品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顺、反式脂肪酸的分离良好,检测出人造黄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为9.9%~14.3%,人造奶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为12.8%.结论 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反式脂肪酸准确、可靠、简捷,可作为检测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推广方法.

    作者:邓红莲;徐小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县级医院护士工作倦怠现状研究

    目的 研究县级医院护士工作倦怠现状,为改善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士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马氏人际工作者倦怠问卷(MBI-SS)对县级医院2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县级医院护士群体工作倦怠处于中度水平,以Maslach的常模作为判断标准,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两项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值的均数都较Maslach的常模低.结论 急诊科护士、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内科护士、21~25岁年龄段护士、护师是县级医院护士工作倦怠干预的重点对象.

    作者:李艳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参附注射液改善心脏直视手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作用

    目的 研究经体外循环(CPB)注入参附注射液(SFI)对二尖瓣置换术(MVR)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作用.方法 择期MVR患者5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Ⅰ、Ⅱ组分别于CPB预充液中加入SFI 1.0 ml/kg和1.5 ml/kg;Ⅲ组在开放主动脉时经CPB注入SFI 1.5 ml/kg;Ⅳ组分别于CPB预充液和开放主动脉时经CPB注入SFI 1.5 ml/kg;Ⅴ组(对照组)手术全程都不用SFI.分别于术前(T1)、术毕(T2)、术后3 h(T3)、24 h(T4)及48 h(T5)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起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T1、T4和T5进行视觉模拟疲劳评分(VAFS),并记录各组术后呼吸机脱离、重症监护室(ICU)滞留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①Ⅲ、Ⅳ组脱机时间较短;Ⅳ组ICU滞留时间较短;Ⅱ、Ⅲ组和Ⅳ组术后住院时间均较Ⅴ组缩短.②T4时各组VAFS均较术前增高,Ⅲ、Ⅳ组较其他组低;T5时只有Ⅴ组VAFS较术前明显增高.③各组术后MDA含量及SOD活性均较术前增高.而Ⅲ、Ⅳ组术后MDA含量较Ⅴ组低;Ⅳ组术后SOD活力高于Ⅴ组.结论 ①SFI可抑制心脏直视手术后炎症反应,增强机体抗炎能力,减轻POFS.②预充和开放主动脉时经CPB注入1.5 ml/kg SFI具有较好抗POFS作用.

    作者:郑传东;闵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不同时点血糖水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时点血糖水平对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 000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糖控制情况进行监测,定期监测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比较不同血糖水平的患者术后1年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了解影响该类患者PCI预后的因素.结果 2 hPG、FBG均控制理想的患者组术后1年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所有原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衰入院等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仅2 hPG或FBG控制良好或两者均控制不理想的组别,而仅以HbA1c水平为分组标准的两个对照组的预后无显著差异.结论 FBG、2 hPG水平均是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辛丽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1998~2004年间住院分娩的60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剖宫分娩310例,术中采取切口保护158例,切口未保护152例;阴道分娩290例,均行会阴侧切,140例缝合之前以生理盐水冲洗切口,150例未作切口冲洗.在4组病例中以采取处理措施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后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至1年,其余未母乳喂养或喂养时间少于6个月,术后严格随访4~10年.结果 600例病人中9例发生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发病时间长8年,短6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至1年以上者无发病,9例发病者均为未母乳喂养或喂养时间少于6个月者.发生者均为切口未做特殊处理组,对照组无一例发生.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彻底手术是唯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切口保护措施有利于降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可使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时间推迟.

    作者:黄安翠;简光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新进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的探讨

    目的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近两年新进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使她们进一步巩固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强化训练各项护理操作,尽快适应护士角色,为患者服务.方法 对近两年应聘至我院的136名(2007年54名,2008年82名)护理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规范化培训,即:护理部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教育;科室制订培训计划并实施,其内容包括24项基础护理操作、各科常见专科护理操作、<护理学基础>、护理核心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岗位职责及其标准.每周操作考核,每两周理论考试,每月小结一次,3个月结束后由护理部对全体新进人员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结果 136名新进护理人员均通过科内操作及理论考核,在护理部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中,成绩优秀51人,良好82人,不合格者3人.结论 对新进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能使其尽快适应护士角色.

    作者:唐小华;李红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脑卒中早期良肢位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良肢位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发生脑卒中后即进行良肢位护理与病程在1个月以后进行良肢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5.2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脑卒中病人的早期良肢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赖照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美沙拉嗪颗粒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美沙拉嗪钠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UC患者13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0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美沙拉嗪钠颗粒1.0 g,3次/d,餐中服用;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1.0 g,4次/d,餐后服用;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86.0%和76.7%.腹泻、腹痛和黏液血便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5.6%、91.3%和92.5%;对照组分别为84.0%、90.0%和68.0%.黏液血便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肠镜下疗效观察治疗组有效率79.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2.9%(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以腹泻常见(20.0%),有5例在治疗初期因腹泻加重而中途退出.其次为恶心、上腹不适、皮疹等.对照组以白细胞减少多见(33.3%),其次为恶心、皮疹、上腹不适等.结论 美沙拉嗪颗粒是一种治疗UC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陈志辉;刘阳优;陈彩秀;刘胜雄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AO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 总结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体会,为提高手术疗效、改进手术方法提供借鉴.方法 对29例(36足)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AO跟骨钢板内固定,疗效评价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结果 29例(36足)均获随访12~36个月,患者足功能优良27例(32足),总优良率88.89%.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是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阳闽军;窦庆寅;刘国龙;韩运;梁旭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LCP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15例.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1.8 d(5~16个月).术后均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3~5月).无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根据Mazur等提出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 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手术创伤小,对骨折处生物学完整性影响小,疗效满意.

    作者:刘世珑;刘鹏;李瓦里;孙波;张殿乙;张晓青;杜学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药血脂康调脂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老年人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口服血脂康胶囊降脂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年龄在62~75岁的老年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并血脂异常,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均采用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5%葡萄糖250 ml静滴,2次/d,10%氯化钾7 ml、普通胰岛素3 U+5%葡萄糖250 ml静滴,1次/d,连续14 d为1疗程.间隔7 d后,再行第2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组加服血脂康胶囊,2粒/次,2次/d,连服8周.结果 血脂康可明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结论 血脂康有明显的调脂作用,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获益大,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晓明;闫莉;黄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胃术后胃瘫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病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68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PGS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组胃大部切除术后PGS患病率为3.37%,均发生于术后5~8 d,全部经非手术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9 d(12~50 d).结论 PGS的发生可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病变及术后炎性肠梗阻,上消化道稀钡透视、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可治愈.

    作者:秦维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病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刍议

    在现代医院的运行过程中,病案信息作为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医疗质量的主要信息来源,对医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临床医学领域中的新发明、新技术日新月异,病案信息管理的内容日趋丰富,所含信息量日益增多,对病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病案管理人员与时俱进成为医院管理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包品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肌分化时GDF-8表达的变化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诱导成肌分化时转化生长因子-8(GDF-8)表达的变化.方法 原代培养后扩增的第5代BMSCs以5-氮胞苷(5-Azc)进行成肌诱导分化,用免疫荧光、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GDF-8的表达.结果 体外诱导BMSCs成肌分化时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在不同时间点于绝大多数细胞的胞浆内都有明显的GDF-8表达,而没有用5-Azc处理的BMSCs则无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的检测也支持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结论 在促使BMSCs向肌细胞分化的同时,细胞内同时也有抑制成肌分化的负性调节因子GDF-8的表达.

    作者:彭福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