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丽红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S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7例PSL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PSL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肝脾肿大、贫血;术前7例均行CT检查,CT检出肿瘤5例;CT表现:平扫时为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灶,边界欠清,增强扫描病变稍强化,而周围脾实质强化显著.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结果为PSL,术后1年生存率为85.7%.结论 PS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B超诊断率低,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SL早期诊断、积极手术治疗并辅助化疗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邱雍;蔡刁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后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补救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输尿管结石患者28例,均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失败,采用ESWL补救治疗,观察碎石的效果.结果 28例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碎石效果良好,碎石逐步随尿液排出体外,1~2周后在膀胱镜下拔除双J管,复查尿路平片示无残余结石.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对于输尿管下段结石效果较好,上段结石容易因结石上漂造成气压弹道碎石失败,体外冲击波碎石提供了补救治疗的方法,碎石效果好.
作者:田维云;杨四文;孙菊元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病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68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PGS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组胃大部切除术后PGS患病率为3.37%,均发生于术后5~8 d,全部经非手术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9 d(12~50 d).结论 PGS的发生可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病变及术后炎性肠梗阻,上消化道稀钡透视、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可治愈.
作者:秦维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用于剖宫产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36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比较PCEA与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镇痛(对照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CEA组产妇(24 h,48 h)镇痛效果明显升高(P<0.01),肛门排气时间及开奶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泵镇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
作者:蒋红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的疗效.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雷公藤多甙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疗程6个月.治疗期间定期监测尿清蛋白排泄率(UAE)、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血白细胞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尿蛋白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雷公藤多甙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肯定且安全.
作者:郑晓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颌面骨骨折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类型、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03~2007年颌面骨骨折钛板坚固内固定24例术后并发症,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局部感染、错牙合、皮肤黏膜压疮性破溃、神经损伤、钛板外露、牙损伤.结论 掌握手术适应症,术前、术后适时辅以颏间结扎或辅以弹牙合绷带固定,重视操作技术是防治颌面骨骨折钛板坚固内固定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作者:李红良;张朝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在自然周期获取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IVM)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7例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的PCOS患者,共62个周期,获取434个未成熟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成熟后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受精后取优质胚胎移植宫腔,统计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和妊娠率.结果 62个周期共培养出成熟卵子293个,成熟率为67.5%;271个卵子受精,受精率92.5%,卵裂率81.2%,其中52个周期进行胚胎移植,周期取消率为16.1%;17例患者妊娠,移植周期妊娠率32.7%.结论 IVM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海仙;马文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濮阳市油田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参考值范围并进行分析,以建立一种适合于本区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方法 用LG-R-80A型自动血液黏度仪检测2 800名健康成年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按性别和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HCT)等指标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61岁以上年龄组有增高趋势.结论 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对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各地要测定适合本地区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参考值.
作者:孟宪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近两年新进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使她们进一步巩固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强化训练各项护理操作,尽快适应护士角色,为患者服务.方法 对近两年应聘至我院的136名(2007年54名,2008年82名)护理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规范化培训,即:护理部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教育;科室制订培训计划并实施,其内容包括24项基础护理操作、各科常见专科护理操作、<护理学基础>、护理核心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岗位职责及其标准.每周操作考核,每两周理论考试,每月小结一次,3个月结束后由护理部对全体新进人员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结果 136名新进护理人员均通过科内操作及理论考核,在护理部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中,成绩优秀51人,良好82人,不合格者3人.结论 对新进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能使其尽快适应护士角色.
作者:唐小华;李红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创伤性膈肌破裂的临床资料.闭合性损伤14例,开放性损伤5例.5例由胸部X线片确诊,11例由胸部CT确诊,3例经手中探查确诊.结果 16例患者于术前得到确诊;18例患者经积极手术治疗均治愈,1例患者因严重肝破裂失血性休克死亡.术后并发出现肺不张1例,膈下脓肿1例,经积极治疗后治愈.结论 增强对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认识,详细采集病史及查体,通过胸部X线片或CT及时诊断和手术修补破裂的膈肌是提高治愈率及减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王成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诱导成肌分化时转化生长因子-8(GDF-8)表达的变化.方法 原代培养后扩增的第5代BMSCs以5-氮胞苷(5-Azc)进行成肌诱导分化,用免疫荧光、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GDF-8的表达.结果 体外诱导BMSCs成肌分化时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在不同时间点于绝大多数细胞的胞浆内都有明显的GDF-8表达,而没有用5-Azc处理的BMSCs则无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的检测也支持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结论 在促使BMSCs向肌细胞分化的同时,细胞内同时也有抑制成肌分化的负性调节因子GDF-8的表达.
作者:彭福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1998~2004年间住院分娩的60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剖宫分娩310例,术中采取切口保护158例,切口未保护152例;阴道分娩290例,均行会阴侧切,140例缝合之前以生理盐水冲洗切口,150例未作切口冲洗.在4组病例中以采取处理措施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后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至1年,其余未母乳喂养或喂养时间少于6个月,术后严格随访4~10年.结果 600例病人中9例发生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发病时间长8年,短6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至1年以上者无发病,9例发病者均为未母乳喂养或喂养时间少于6个月者.发生者均为切口未做特殊处理组,对照组无一例发生.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彻底手术是唯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切口保护措施有利于降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可使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时间推迟.
作者:黄安翠;简光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与数字化X线摄影(DR)的临床应用与管理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设备是改造升级后的岛津500 mA直接数字平板X线摄影装置及医学影像工作站,由3位医生按三级医院的评片标准,对24 987张使用DR及PACS系统后的影像照片质量进行评价,将照片影像质量分为甲、乙、丙、废片,并对其工作量及业务收支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选取数字化摄影检查的24 987张照片中甲级片21 520张(86.12%),乙级片2 320张(9.28%),丙级片1 115张(4.46%),废片32张(0.13%).与DR和PACS系统应用前相比较,DR和PACS系统应用后科室业务收入及检查人次大幅增加,耗材减少.结论 PACS的建立使放射科的图像存储方便快捷,实现无胶片化储存,提高了诊断质量和工作效率.DR临床使用广泛,成像质量好,工作效率高,且辐射剂量少,放射科DR与PACS系统联合应用实现数字化后,在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下,极大地提高了医院影像科的诊断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提高了医院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陈建新;张显明;邓绍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西门子 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及 Leonardo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78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经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动脉瘤8例,其中大脑后交通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约3~16 mm;6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闭塞或颅内多发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8例.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冉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美沙拉嗪钠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UC患者13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105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美沙拉嗪钠颗粒1.0 g,3次/d,餐中服用;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1.0 g,4次/d,餐后服用;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86.0%和76.7%.腹泻、腹痛和黏液血便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5.6%、91.3%和92.5%;对照组分别为84.0%、90.0%和68.0%.黏液血便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肠镜下疗效观察治疗组有效率79.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2.9%(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以腹泻常见(20.0%),有5例在治疗初期因腹泻加重而中途退出.其次为恶心、上腹不适、皮疹等.对照组以白细胞减少多见(33.3%),其次为恶心、皮疹、上腹不适等.结论 美沙拉嗪颗粒是一种治疗UC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陈志辉;刘阳优;陈彩秀;刘胜雄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依那西普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依那西普治疗52例AS患者,25 mg/次,每周1次,疗程12周,同时加用沙利度胺50~100 mg 每晚一次,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AS的功能指数(BASFI)、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依那西普治疗后患者的脊柱痛与夜间痛程度、晨僵时间均改善,指地距、BASDAI、BASFI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部位反应和上呼吸道感染.结论 依那西普联合沙利度胺对AS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谭校;白玉双;王海;刘树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结合雌激素(倍美力)配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口服治疗10~16周稽留流产的临床效果, 旨在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省时、经济的终止 10~16 周妊娠的新方法.方法 收集孕10~16 周要求终止妊娠的无禁忌证的孕妇 60 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0 例:口服米非司酮50 mg, 12 h一次,连用3 d(服药前后禁食水2 h),同时口服倍美力片2.5 mg,8 h一次,第4天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3 h后若无腹痛加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不超过2次;对照组30 例:口服米非司酮50 mg,12 h一次,连用3 d(服药前后禁食水2 h),第4天晨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3 h后若无腹痛加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不超过2次.结果 两组流产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出血量比较,治疗组少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不全流产和失败患者清宫术中情况比较治疗组出血量少,刮宫更容易;两组完全流产患者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倍美力配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可安全、有效地终止10~16周稽留流产,并不增加药物流产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7年我院收治的17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手术切除病灶的17例患者切口均治愈,术后无一例复发.结论 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内膜种植有关,治疗首选手术,B超用于术前测量病灶大小及病灶的浸润范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重要的在于预防.
作者:巩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在现代医院的运行过程中,病案信息作为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医疗质量的主要信息来源,对医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临床医学领域中的新发明、新技术日新月异,病案信息管理的内容日趋丰富,所含信息量日益增多,对病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病案管理人员与时俱进成为医院管理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包品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一些普外患者血红蛋白释放试验(HRT)结果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普通外科住院患者,取静脉血做HRT,采用3种HRT定点释放技术:等渗室温HRT、等渗37℃HRT、低渗37℃ HRT各项处理结束后,进行淀粉-琼脂糖混合凝胶薄层电泳,第一次电泳后,停电一段时间后继续第二次电泳,丽春红、联苯胺染色后观察血红蛋白的释放情况.结果 ①等渗室温HRT:8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阳性结果;②等渗37℃ HRT:10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阳性结果;③低渗37℃ HRT:同上10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明显阳性结果.结论 各种类型HRT的结果不同,灵敏度有差异,临床意义也有区别,可以提供多种疾病信息.HRT的基本原理是观察不同状态下红细胞膜释放血红蛋白的能力,详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韩丽红;闫斌;高雅琼;高丽君;秦良谊;秦文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