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临床类型细胞因子差异

文雅嘉;苏迪;汪梦兰;高志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中的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2例处于不同临床时期的慢性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期10例、免疫活化期22例、低HBsAg水平(HBsAg<1 000 IU/mL)的非活动期10例及10例达到HBsAg消失(HBsAg<0.05 IU/mL,持续24周)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Luminex液态芯片技术检测血清中61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并分析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和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sAg消失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低,免疫活化组的炎症相关因子表达量高.其中,低HBsAg水平的非活动组CD40配体(CD40L)、CD30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30(sCD30)、重组人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Gro-α)、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白细胞介素1α(IL-1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Exotoxin-3的水平高于HBsAg消失组,免疫耐受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M-CSF、IL-4、IL-15、IL-31、CD40L、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Gro-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Exotoxin-3、Fractalkine的水平高于HBsAg消失组,免疫活化组IFN-γ、IL-2R的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组和低HBsAg水平的非活动组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IL-2R、IP-10水平与ALT、AST呈正相关,IL-4、IL-15水平与HBsAg、HBV DNA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表达量不同.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HLA-DR-/lowCD33+CD11b+CD15+CD14-多型核粒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HLA-DR-/lowCD33+CD11b+CD15+CD14-多型核粒细胞(PMN,简称CD15+PM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体检者(HC组,n=7)、不孕症患者(Control组,n=25)及Endo患者(Endo组,n=26)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CD15+PMN的水平并测定其体外免疫抑制功能,同时检测Control组和Endo组腹水单个核细胞(PFMCs)中CD15+PMN的水平.结果 与HC组和Control组相比,Endo组PBMCs中CD15+PMN的水平明显升高;与Control组相比,Endo组PFMCs中该细胞群的水平也明显上升,且Endo组患者晚期阶段PBMCs和PFMCs中CD15+PMN的水平明显高于早期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T细胞增殖实验发现Endo组患者PBMCs中CD15+PMN不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Endo患者PBMCs和PFMCs中存在异常增多的CD15+PMN,提示CD15+PMN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陈海文;李锦城;雷爱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广州地区腹泻患儿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及耐药性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腹泻患儿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感染的情况,分析EPEC菌株的血清型及耐药性,为更有效地防治EPEC感染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3 013名提供大便培养的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EPEC感染的流行特征,并分析EPEC阳性菌株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在3 013份急性腹泻患儿提供的大便培养标本中分离到96株无重复的EPEC,分离率为3.19%.以1~2岁和大于5岁年龄组检出率相对较高,年龄组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冬、夏季检出率较高,季节间检出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为12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86K61、O125K70、O44K74、O126K71为优势血清型.EPEC对抗生素耐药率高为氨苄西林(86.46%),其次为复方新诺明(76.04%)和头孢噻肟(57.29%).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其他抗生素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率为61.46%.结论 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O86K61为常见血清型,该菌多重耐药严重,应加强监测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作者:梁秉绍;黄艳梅;麦嘉良;钟华敏;谢永强;邓秋连;黄莲芬;周珍文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广州地区5748例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5 748例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含量,了解广州地区孕妇维生素D水平,为广州地区孕妇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6年1-12月广州地区5 748例孕妇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孕妇孕期补钙情况,然后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中25(OH)D含量,并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地区5 748例孕妇血清25(OH)D水平为(54.47± 17.48) nmol/L,其中血清25(OH)D水平良好组644例,占11.2%,缺乏组与不足组5 104例,占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1~35岁组、36~40岁组孕妇25(OH)D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着妊娠的进展,维生素D水平需求不断增加,其中早期组与中期组、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孕期补钙较未补钙孕妇血清25(OH)D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广州地区孕妇的维生素D尚属不足水平,孕妇孕期补钙效果明显,为确保满足母体和胎儿维生素D的需求量,促进母婴健康,应重视妊娠期维生素D的合理补充.

    作者:肖明锋;黄瑞玉;周晓莹;赖有行;郑冼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空调送风中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的检测方法

    目的 比较空调送风中细菌和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及培养时间的影响,探讨空调送风中的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检测方法.方法 随机采集珠三角某市26套公共场所空调系统送风中的空气样品126份,分别检测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细菌总数检测分别采集样品在营养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35~37C培养48 h,计数细菌菌落数;真菌总数采集样品在沙氏琼脂平板经28C培养1~7 d,每天观察并记录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营养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细菌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P>0.05);真菌总数检测培养3、4、5 d均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菌量多的培养时间为3d(占30.95%);真菌菌落蔓延满平板多的培养时间为4d(占蔓延满平板数的37%).结论 空调送风中细菌总数检测在营养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均适用,真菌菌落总数检测的佳计数时间为培养3d.

    作者:袁展红;刘绮明;吴灿权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39例妊娠相关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

    目的 探讨妊娠相关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为妊娠相关乳腺癌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39例妊娠相关乳腺癌及同期143例非妊娠相关乳腺癌患者(<45岁)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患者手术标本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的表达情况,并对HER-2 2+的标本进行FISH检测,根据结果进行分子分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结果 妊娠相关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约占84.6%(33/39).与同期非妊娠相关乳腺癌患者(<45岁)相比,妊娠相关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占比例Luminal B型较高,Luminal A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ER、PR、HER-2、Ki-67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相关乳腺癌在确诊时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恶性程度高,应重视该病的早期诊治.

    作者:杜瑞;郜红艺;郭玉娟;陈文静;吴坤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CAPN1对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 检测钙蛋白酶1(CAPN1)在胆囊癌(GB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究其对人GBC细胞系(GBC-SD)增殖、侵袭及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BC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胆囊组织中CAPN1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GB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体外培养GBC-SD细胞和正常胆囊上皮细胞,将GBC-SD细胞分为CAPN1-siRNA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病毒感染72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B)技术检测细胞中CAPN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CK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结果 GBC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CAPN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病理分化和有无远处转移的GBC患者CAPN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C-SD细胞中CAPN1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胆囊上皮细胞(P<0.05),感染CAPN1-siRNA后,GBC-SD细胞中CAPN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比较,siRNA组GBC-SD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CAPN1在GBC组织中高表达,CAPN1沉默可抑制GB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可能作为潜在生物靶标应用于GBC基因治疗.

    作者:牛志鹏;位亚秋;冯新献;杨会锋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血清CysC、PLT及RDW联合检测在HDP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血小板(PLT)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联合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HDP)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查阅2012-2016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检并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按孕周、年龄匹配分为HDP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孕20周前CysC、PLT及RDW的水平.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各单项及联合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HDP组血清门冬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CysC、PLT及RDW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2.38、7.78、4.51、5.12,P均<0.05).预测Logistic回归模型:Y=-11.927+0.017*PLT+0.338*RDW+4.728*CysC.CysC、PLT、RDW 3个变量联合检测用于预测HDP的敏感度为0.84,特异性为0.78,AUC为0.848,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的AUC(分别为0.744、0.654和0.68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ysC与RDW呈弱负相关(r=-0.24,P<0.01).结论 孕20周前,血清CysC、PLT及RDW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妊娠期高血压诊断效能,优于各单项目检测.

    作者:郭彩娇;杨红玲;高飞;江敏;刘云锋;王洁琳;陈小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螺内酯对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目的 观察应用不同剂量螺内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PHD)患者前后右心重构、肺功能以及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PHD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研究A组及研究B组,每组30例.对照组依据GOLD指南给予常规治疗,研究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d口服,研究B组加用螺内酯40 mg/d口服,治疗6个月时复查右房内径(RAD)、肺动脉压力(PAP)、Tei指数、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大呼气流量(PEF)等指标,并记录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时,研究A组的RAD为(48.0±8.2) mm、PAP (29.5±3.5) mm Hg、Tei指数(0.62±0.11)、LAD(28.1±6.0)mm,FVC(80.3±8.6)、FEV1 (78.5±12.8)、PEF(76.8±10.9),研究B组的相关指标顺次为(47.3±9.2) mm、(29.8±3.6) mm Hg、(0.58±0.16)、(28.3±7.8)mm、(83.9±9.1)、(81.4±13.1)、(80.9±9.8),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研究A组及研究B组存在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分别为15例(50.0%)、16例(53.3%)及14例(46.7%),治疗后依次为17例(56.7%)、9例(30.0%)、7例(23.3%),B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内酯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慢性PHD患者右心重构及肺功能,并降低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不同剂量的治疗效果尚不确切.

    作者:胡良巧;李寰;杨杏;周丽芹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hs-cTnT、MMP和BMP评估ACS病情和近期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情和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ACS患者136例,均行常规治疗并随访至少3个月,统计患者随访3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统计患者冠脉病变血管支数,检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s-cTnT、MMP-2、MMP-9和BMP-2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其血清指标水平与LVEF、冠脉病变血管支数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及其预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结果 136例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7.94%(38/136).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的血清hs-cTnT、MMP-2、MMP-9和BMP-2水平均降低,LVEF则升高(P<0.05).双支和多支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血清hs-cTnT、MMP-2、MMP-9和BMP-2水平均高于单支冠脉病变血管患者,LVEF则低于单支冠脉病变血管患者;且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血清hs-cTnT、MMP-2、MMP-9和BMP-2水平均高于其无心血管事件患者,LVEF则低于无心血管事件患者(P<0.05).ACS患者血清hs-cTnT、MMP-2、MMP-9和BMP-2水平与其LVEF、冠脉病变血管支数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相关,且其联合预测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准确性较高.结论 hs-cTnT、MMP和BMP联合预测ACS患者的价值良好,可作为ACS病情和近期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作者:黄勇;李蔚华;尹虹;饶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临床类型细胞因子差异

    目的 观察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中的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2例处于不同临床时期的慢性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期10例、免疫活化期22例、低HBsAg水平(HBsAg<1 000 IU/mL)的非活动期10例及10例达到HBsAg消失(HBsAg<0.05 IU/mL,持续24周)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Luminex液态芯片技术检测血清中61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并分析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和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sAg消失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低,免疫活化组的炎症相关因子表达量高.其中,低HBsAg水平的非活动组CD40配体(CD40L)、CD30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30(sCD30)、重组人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Gro-α)、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白细胞介素1α(IL-1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Exotoxin-3的水平高于HBsAg消失组,免疫耐受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M-CSF、IL-4、IL-15、IL-31、CD40L、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Gro-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Exotoxin-3、Fractalkine的水平高于HBsAg消失组,免疫活化组IFN-γ、IL-2R的水平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组和低HBsAg水平的非活动组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IL-2R、IP-10水平与ALT、AST呈正相关,IL-4、IL-15水平与HBsAg、HBV DNA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表达量不同.

    作者:文雅嘉;苏迪;汪梦兰;高志良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sST2与Treg数量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清中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sST2)水平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连续人选初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0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Non-CAD组,n=50)和冠心病组(CAD组,n=52).测定外周血Treg数量和sST2水平,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Non-CAD组相比,CAD组外周血Treg百分比显著降低(t=13.931,P<0.001),sST2水平显著升高(t=11.978,P<0.001).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数的增加,外周血sST2水平随之升高(F=63.183,P<0.001).血清sST2水平与Treg数量(r=-0.827,P<0.001)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r=-0.349,P<0.001)呈负相关,与Gensini积分(r=0.836,P<0.001)和体重指数(r=0.226,P=0.022)呈正相关.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sST2与Treg呈负相关(P<0.001),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ST2水平明显升高,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Treg呈负相关,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作者:何非;盛建龙;王晓晨;胡广全;王凯;许邦龙;程婧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2008-2017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流行趋势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广州登革热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病例信息,对每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完成调查处置报告.对收集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2008-2012年和2013-2017年疫情资料分组,对比分析疫情规模、持续时间、波及范围、暴发强度、病毒型别等方面的变化趋势.结果 相比2008-2012年,2013-2017年广州市登革热总体疫情规模和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输入疫情持续上升,本地疫情上升迅猛且疫情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本地疫情波及范围从2008-2012年波及的7个区59个街镇扩大到全部12个区和97.1%(165/170)的街镇,疫情强度从局部暴发规模上升到多次出现全市流行规模,此外,重症死亡病例增多,本地疫情的病毒型别也从4种血清型散发出现进展为1型和2型病毒持续出现.结论 广州地区登革热疫情强度的明显上升、流行趋势的转变以及相同病毒型别的持续,提示广州登革热流行正逐渐呈现由“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向“本地化”进展的趋势.

    作者:陆剑云;陈宗遒;马蒙蒙;蔡锐彬;苏文哲;李意兰;马钰;张周斌;杨智聪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感染性腹泻病原监测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系统,收集龙岗区2家哨点医院上报的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分析其病原构成、季节变化和人群分布.结果 1182份标本中523份检出病原,检出率为44.25%.致病菌检出率明显高于病毒检出率(30.54%vs.1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8,P=0.00),约0.93%的标本为双重或多重感染.夏秋季以细菌性病原检出为主,冬春季则以病毒检出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性腹泻病原构成有所不同(x2=12.76,P=0.01);越早采样标本阳性检出率越高(x2=12.76,P=0.01),多重临床表现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单一临床表现的患者(x2=14.76,P=0.00).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以沙门菌、诺如和轮状病毒为主,病原谱已发生变化,应加强监测,做好不同季节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

    作者:杨永平;刘凤仁;刘渠;金玉娟;李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猫爪草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对ANA-1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猫爪草多糖(PRT)对半贴壁巨噬细胞株ANA-1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和分离PRT;红外光谱法测定PRT分子结构;MTT法检测ANA-1细胞增殖能力;不同浓度的猫爪草多糖作用于脂多糖(LPS)诱导的ANA-1细胞,采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生成量;一氧化氮合酶(iNOS)测定试剂盒检测活性;RT-PCR法检测iNOS、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得到灰白色粉末状猫爪草多糖,多糖含量98.17%:红外光谱显示PRT的糖苷键为α-构型,具有吡喃型糖环;PRT增强ANA-1细胞增殖能力,上调IL-6和TNF-α mRNA的表达,且浓度为200μg/mL时作用强;PRT呈浓度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ANA-1细胞分泌NO和iNOS活性,当多糖浓度为100 μg/mL时,能够完全抑制iNOS mRNA的表达.结论 PRT能够增强ANA-1细胞增殖能力,上调IL-6和TNF-α mRNA水平的表达,抑制LPS诱导的ANA-1细胞分泌NO和iNOS的表达.

    作者:王会敏;何柯新;尚陈宇;刘冬冬;徐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奥曲肽序贯溴隐亭对GH型垂体瘤伴海绵窦侵袭的疗效

    目的 探讨奥曲肽序贯溴隐亭治疗生长激素(GH)型垂体瘤伴海绵窦侵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法,选取生长激素型垂体瘤伴海绵窦侵袭患者82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奥曲肽序贯溴隐亭治疗,对照组仅予溴隐亭口服治疗.比较两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GH水平,肿瘤体积和垂体功能指标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56%vs.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两组肿瘤体积均明显缩小,血清IGF-Ⅰ和GH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曲肽序贯溴隐亭治疗GH型垂体瘤伴海绵窦侵袭疗效显著,能够缩小肿瘤体积并改善垂体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IGF-Ⅰ和GH表达有关.

    作者:李毅芳;李凌;蔡燕芝;陈丹丹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EH病人心率变异特征与血脂、C反应蛋白、心肌酶及肾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特征,探讨HRV与血脂、C反应蛋白(CRP)、心肌酶及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初发未治疗EH患者为病例组,88例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RV、CRP、血脂、肾功能、心肌酶等资料,并分析EH患者HRV和其他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HRV指标: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50 ms的百分比(PNN50)均较低(P<0.05),而三酰甘油(TG)、CRP、血尿素氮(BUN)、尿糖(GLU)较高(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EH患者TG与SDNN、SDANN、RMSSD弱相关,CRP、GLU与SDNN、SDANN中等相关、与PNN50弱相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RMSSD中等相关,颈动脉斑块数与SDNN、SDANN中等相关(P<0.05).结论 EH患者HRV指标下降,并与靶器官损伤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HRV指标值可为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李健武;邓永嘉;林松青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α1-抗胰蛋白酶对Ⅱ型糖尿病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 通过建模研究α1-抗胰蛋白酶(AAT)治疗糖尿病的动物药效学.方法 将大鼠造成Ⅱ型糖尿病模型,选择血糖值在15~30 mmol/L者用于实验组,AAT分为高(11.5 mg/kg)、低(5.75 mg/kg)两个剂量组,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做阳性对照.测定血清血糖(GLU)、肌酐(Cre)、尿素氮(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AAT低剂量组、AAT高剂量组中GLU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在二甲双胍组、AAT低剂量组有升高趋势,在AAT高剂量组有降低趋势;三个受试药组TC明显降低;TG在二甲双胍组有升高趋势,在AAT低、高剂量组中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AAT对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有明显的降糖、降脂作用,AAT低剂量对TP有升高的趋势,可改善实验动物肾脏和胰腺内胰岛形态的作用.

    作者:陈献雄;张英;蒋伟;张利;王妍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组胺上调THP-1细胞IL-37的表达

    目的 探讨组胺对单核细胞THP-1的白介素-37(IL-37)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1、10、100μmol/L等不同浓度的组胺作用THP-1细胞1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HP-1细胞中IL-37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然后分别用10和100 μmol/L组胺作用THP-1细胞20 h,用Western blot检测THP-1细胞中IL-37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THP-1细胞分别经1、10和100 μmol/L等不同浓度组胺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THP-1细胞IL-37 mRNA表达水平分别升高约2.7倍、5.8倍、18.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显示THP-1细胞分别经10和100 μmol/L组胺作用后,其IL-37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结论 组胺诱导THP-1细胞IL-37的上调表达.

    作者:任姣姣;管小丹;朱建冬;何素辉;吴坤;王森;陈章权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2016年深圳市宝安区抗-HCV阳性病例流行病学史分析

    目的 分析2016年深圳市宝安区各医疗机构报告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毒(HCV)抗体阳性病例流行病学史,探寻宝安区防控丙肝疫情的针对性措施.方法 利用《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表》收集抗-HCV阳性病例,分析基本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测原因、流行病学史等内容.结果 2016年共报告抗-HCV阳性病例849例,全年散在发病.男女性别比1.70∶1.年龄集中在20~55岁(占83.86%).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商业服务为主(占81.15%).深圳户籍占16.96%.丙肝无关联检测占80.21%,主动检测占9.31%.完整收集流行病学史的545例病例中既往流行病学史占比前5位:有手术史(占33.76%)、口腔诊疗史(占24.22%)、接受过血液或血液制品史(占23.12%)、不安全注射史(占22.75%)、有创操作史(占15.41%),同时存在性别、年龄差异(P<0.05).结论 在宝安区丙肝防控工作中,应加大防控丙肝医源性感染的力度,加强人群丙肝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以促进感染高风险人群主动检测.

    作者:饶展宏;詹志强;孙群露;涂玉山;郝元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高通量测序SNP分型技术在无创性产前亲子鉴定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高通量测序SNP分型技术在无创性产前亲子鉴定中的应用条件.方法 采集187组家系孕妇外周血(孕7~28周)和假定父亲外周血应用高通量测序SNP分型技术,探索其在无创亲子鉴定中的应用条件.结果 孕周7~8周共65组家系,其中8组胎儿DNA浓度<2%,孕周9周以上胎儿DNA浓度均>2%.8组胎儿DNA浓度<2%未得到明确结论,未检出率为4.278%;胎儿DNA浓度>2%检出率为95.722%,血浆的平均测序深度达到300 X以上时,均能得到明确结论(支持、排除).结论 高通量测序SNP分型技术在无创产前亲子鉴定应用条件建议:孕9周以上,保证周胎儿DNA浓度大于2%,测序深度大于300 X的条件下进行.

    作者:史萌;张核子;操利超;刘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