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市九龙坡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谭学筠;秦军;杨敏;廖怀平;梁艳;汤成;王丽;陈熙

关键词:慢性病, 患病率,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200名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身体检测.结果九龙坡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4.58%、10.00%、27.25%、28.75%;现在吸烟率23.42%,过量饮酒率4.88%,奶豆制品与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的比例分别为88.58%、53.25%,红肉、盐、食用油摄入超标的比例分别为51.83%、59.42%、90.99%,有无休闲性身体活动的比例为30.58%.结论 九龙坡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处于较高水平,膳食不合理、吸烟和饮酒等危险因素普遍存在,应加强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治疗方法对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患者预后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BRVO)患者预后视力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本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MBRVO患者200例,分为试验组(n=87)常规药物加激光治疗,对照组(n=113)常规药物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MBRVO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阻塞支别情况为:黄斑第一分支185例(92.50%);黄斑第二分支15例(7.50%);黄斑第三分支例数为0.88例患者出现阻塞区毛细血管闭塞和中心凹毛细血管拱环部分破坏,比例为44%;70例患者有侧支循环形成,比例为35%;18例患者出现黄斑囊样水肿,比例为9%.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视力恢复临床有效率(50眼,57.47%)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38眼,3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2,P<0.05).结论 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激光术对MBRVO患者预后视力临床疗效较好,可减轻患者黄斑水肿,同时改善患者视力,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浦利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Cys C在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胱抑素C在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4期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患者(A/C组)46例、稳定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CKD组)患者32例,检测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Scr)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对结果进行比较及综合分析.结果 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伴急性肾损伤组及不伴急性肾损伤组,胱抑素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93,P=0.017);血清胱抑素C和肌酐水平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伴急性肾损伤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7、-0.783,血清胱抑素C和肌酐水平在不伴急性肾损伤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602,因此两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血肌酐水平呈正相关;血清胱抑素C,Scr的AUCROC关系为血清胱抑素C>Scr,并且胱抑素C的AUCROC=0.984,Scr的AUCROC=0.9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4,P=0.041).结论 血清胱抑素C在诊断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作为其诊断指标.

    作者:陈红;高正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伴3号染色体异常的18例恶性血液病分析

    目的 探讨3号染色体异常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发生及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R带常规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查,对1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 225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检出伴3号染色体异常18例(0.8%),其中伴3q异常12例(66.7%),3p异常6例(33.3%),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伴3q异常的12例患者中,有3q21或3q26异常者6例(50.0%),包括2例t(3;3).12例进行化疗的患者中只有2例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累及3q异常是3号染色体为常见的核型改变,其中又以3q21和3q26异常检出率多;伴3号染色体异常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王述文;饶若;姚红霞;吴莉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重庆市九龙坡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200名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身体检测.结果九龙坡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4.58%、10.00%、27.25%、28.75%;现在吸烟率23.42%,过量饮酒率4.88%,奶豆制品与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的比例分别为88.58%、53.25%,红肉、盐、食用油摄入超标的比例分别为51.83%、59.42%、90.99%,有无休闲性身体活动的比例为30.58%.结论 九龙坡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处于较高水平,膳食不合理、吸烟和饮酒等危险因素普遍存在,应加强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

    作者:谭学筠;秦军;杨敏;廖怀平;梁艳;汤成;王丽;陈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虫源性galectin在寄生虫感染与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是一个广泛分布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包括寄生虫)中的蛋白家族.随着后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深入,作为寄生虫感染和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虫源性分子,galectin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虫源性galectin及其在寄生虫入侵、移行、致病和免疫逃避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思琪;郑明慧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PCT、NT?proBNP及CRP水平对危重HAP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外周血内降钙素原(PC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危重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50例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心脏科重症监护病房(CCU)发生HAP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HAP组,另选50例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患者作为对照组.HAP患者于确诊当天与治疗1周后检测PCT、NT?proBNP与CPR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HAP患者随访28 d,根据生存情况将所有HAP患者分为好转组(n=42)和死亡组(n=8),比较3种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HAP组患者的PCT、NT?proBNP及CRP水平初始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对HAP诊断的ROC AUC为(0.797±0.045)(95%CI:0.798~0.954,P=0.001),灵敏度为82.6%,特异度为60.8%;NT?proBNP水平对HAP诊断的ROC AUC为(0.896±0.037)(95%CI:0.841~0.961,P=0.004),灵敏度为71.9%,特异度为93.1%;CRP水平对HAP诊断的ROC AUC为(0.639±0.047)(95%CI:0.509~0.751,P=0.039),灵敏度为66.2%,特异度为68.4%.治疗后,好转组与死亡组患者的PCT、NT?proBNP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内PCT、NT?proBNP与CRP的水平对危重患者HAP的诊断及预后预测有一定作用.

    作者:狄勇;白建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一种青钱柳叶组方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目的 研究一种青钱柳叶组方(QQ?1)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为其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高脂饲料合并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选取5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5组,连续6周分别给予蒸馏水、青钱柳叶组方低、中、高剂量[58.5、117、234 mg/(kg·d)]和吡格列酮口服,观察青钱柳叶组方对模型大鼠的体重、血糖值、胰岛素含量、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糖耐量、胰岛组织的影响.结果 连续6周口服给予青钱柳叶组方后,与模型组比较,青钱柳叶组方中剂量组、青钱柳叶组方高剂量组的体重增加,血糖分别下降至(17.22±2.46)和(16.85±1.93)mmol/L,血清胰岛素含量升高至(11.55±2.58)和(12.55±1.96)mmol/L,糖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至(7.67±1.54)和(7.38±1.34)g/mL,血糖曲线下面积减少至(33.69±6.33)和(29.74±5.80),胰岛组织损伤减轻.吡格列酮组糖尿病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青钱柳叶组方可促进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值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改善糖耐量受损,减轻胰岛β细胞的损伤,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作者:薛照芸;郭键;黄光业;李承;王权;何贡云;陈健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吸毒人员滥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吸毒人员滥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日后加强药物和毒品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药物滥用调查表,于2016年1月对广东省药物滥用监测机构的吸毒人员进行一对一调查.结果 本次共调查327名吸毒人员,其中以男性、已婚/再婚、无业、汉族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年龄集中在26~40岁;有139人(42.5%)联合使用新型毒品和传统毒品,226人(69.1%)复吸过毒品.有109人(33.3%)曾因非医疗目的使用过精神活性药物,使用人数多的药物是地西泮/三唑仑,其中有81人(74.3%)吸毒时同时使用精神活性药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文化程度越高、复吸过毒品、联合使用两种类型毒品是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的危险因素.结论 吸毒人员滥用精神活性药物情况比较严重,应继续加大对精神活性药物的监管力度,以减少吸毒人员复吸和联合使用多种毒品和药品的现象.

    作者:黎明;高雪;李武权;潘丝媛;黄国良;卢次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2015-2016年阜阳市柯萨奇病毒A16型分离株VP1区基因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阜阳市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分离株VP1区基因特征.方法 将2015-2016年阜阳市手足口病患儿CVA16核酸阳性咽拭子标本,接种RD细胞分离病毒,出现细胞病变后用荧光定量PCR鉴定,鉴定阳性标本用RT?PCR扩增VP1区基因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采用Mega 6.06生物软件与国内外CVA16毒株参考序列构建进化树,分析VP1区基因特征.结果 26份CVA16核酸阳性的咽拭子合格标本分离出10株CVA16毒株,阳性率为38.46%;10株病毒VP1区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表明:2株CVA16毒株为B1a亚型,8株为B1b亚型;B1a亚型毒株和广州2012年的CVA16分离株同源性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8.0%,B1b亚型毒株和深圳2013、2014年的分离株同源性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9.0%.结论 2015-2016年阜阳市分离的CVA16流行毒株株为B1a亚型、B1b亚型,以B1b亚型为主.

    作者:卜戈;史永林;赵蕾;孟昭倩;张威;郭国侠;李国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儿童肺炎支原体16S rRNA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RTFQ?PCR)检测肺炎支原体(MP)16S核糖体RNA在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7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将其分为轻症组及重症组.采用RTFQ?PCR测定肺炎支原体16S核糖体rRNA的表达并比较痰液及咽拭子标本阳性率的差异.对检测阳性患儿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的方案治疗,根据临床症状的缓解及用药疗程复查,分析RTFQ?PCR定量指标与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痰液MP RTFQ?PCR阳性率高于咽拭子(92.86%vs.54.29%),支原体肺炎轻症组MP RTFQ?PCR转阴时间短于重症组[(2.78±0.42)周vs.(5.34±1.0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FQ?PCR检测肺炎支原体定量指标可以指导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减少副作用产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杨晓菲;赵翠芬;孔清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研究

    目的 了解本地区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IRAB)的耐药特征以及D类和B类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 收集广东省2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70株,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设计合成D类和B类碳青霉烯酶的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热不对称PCR法检测侧翼序列.结果 70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都在84.29%以上,共有3株鲍曼不动杆菌检出OXA?58?like,60株检出OXA?51?like,23株检出OXA?23?like,4株检出OXA?24?like,另有1株检出了NDM?1基因;NDM?1上游存在ISAba125插入序列.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D类碳青霉烯酶基因的分布以OXA?23?like为主,同时检测出B类碳青霉烯酶NDM?1,需密切监测.

    作者:黄小荣;梁昌盛;曹开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广州市海珠区登革热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广州市海珠区登革热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制定登革热在高发季节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市海珠区2006-2015年登革热发病数据、媒介伊蚊密度监测数据和同期广州市气象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多元和Logistic回归分析登革热与伊蚊密度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伊蚊密度与同期的高气温、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降雨量、大日降雨量、月累积雨量、相对湿度、平均气压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YBI=-5.687+0.354X,只有高气温X引入方程.对方程的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674,P=0.000).登革热发病与伊蚊密度和气象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P(I)=1/(1+e-(-159.399+1.934X1+0.525X2)),X1为平均风速,X2为伊蚊密度,经检验,χ2=44.493,P<0.0001,说明回归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气象因素通过影响伊蚊密度的变化影响登革热发病,了解气象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伊蚊密度成为登革热防控的关键.

    作者:郭钜旋;张晓;刘青连;凌远理;潘捷云;杨波;谭锦花;蔡振练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龙岗区平湖街道登革热防控知识应急健康教育效果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社区居民在发生登革热疫情后,接受的登革热知识应急健康教育对居民认知水平的影响,为制定今后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平湖街道发生登革热疫情的社区居民作为干预组,以未发生登革热疫情且基本情况相似的2个社区居民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居民的登革热防控知识知晓情况、相关行为差异.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301份(干预组102份,对照组199份).干预组中知晓登革热有关知识的调查对象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6,P=0.047).干预组灭蚊行为(χ2=4.308,P=0.038)、怀疑登革热时的积极就医行为(χ2=4.155,P=0.042)和到国外登革热疫区前咨询行为率(χ2=6.557,P=0.010)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知晓蚊子活动高峰期的调查对象多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9,P=0.024).调查对象目前获取登革热防控知识主要通过宣传画/栏(60.1%)、传单/折页等(47.3%)、电视公益播报(39.9%).而调查对象认为理想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为手机短信(76.8%)、微信(76.8%)、电视公益播报(62.1%)、网络信息(56.4%).结论 尽管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对干预组进行多种形式的应急健康教育,部分知识的健教效果不明显.现有的登革热健教传播方式与居民所期望的健教传播方式不完全一致.后续应急健康教育方案需改进.

    作者:李水明;孙秀凤;邹幸;王开亮;黄振豪;谢仕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甲型流感病毒UTR可变区碱基多态性研究进展

    随着对甲型流感病毒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深入,病毒的增殖和致病机制已逐渐被阐明.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的UTR可变区具有片段特异性,被认为与病毒的转录、复制及包装功能密切相关.本文系统地综述甲型流感病毒UTR可变区碱基多样性与病毒的转录、复制及包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UTR可变区碱基多态性与流感病毒重配的分子机制两者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作者:陈燕慈;郑青;房师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监测PDW、MPV、PLT水平变化对AMI患者1年内MACE的预测价值

    目的 监测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为AMI患者预后质量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17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8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PDW、MPV、PLT等血小板参数差异.对AMI患者实施1年随访,记录其随访期间MACE发生情况,并按照MACE发生情况,分别纳入发生MACE组、未发生MACE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差异,分析血小板参数预测MACE发生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3 d PDW、MPV高于对照组,其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治疗后7 d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39例患者发生MACE,发生率为33.33%.发生MACE组术前PDW、MPV高于未发生MACE组,其PLT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 d PDW、MPV均较治疗前下降,PLT均较治疗前升高,未发生MACE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示,治疗前、治疗后7 d PDW、MPV、PLT对预测患者1年内MACE发生风险均具有较高价值(P<0.05).结论 血小板分布宽度、体积增加及计数减少可能与AMI发生发展及预后变化具有密切关联,密切监测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可有效预测患者1年内MACE发生风险,指导临床诊治.

    作者:布伦;丁仲如;朱海龙;袁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载体介导的刚地弓形虫GRA疫苗研制现状

    刚地弓形虫引起的弓形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采用疫苗防治该菌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GRA抗原是一种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综述了耻垢分枝杆菌、卡介苗、流产布鲁菌、根癌农杆菌、腺病毒血清型5和牛痘病毒等载体介导的刚地弓形虫GRA疫苗的研制现状.

    作者:李文桂;陈雅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荧光素酶标记ROP18过表达弓形虫株的构建及验证

    目的 构建及验证荧光素酶标记ROP18过表达弓形虫ROP18?Ty1?LUC RH株,为研究弓形虫毒力及相关宿主免疫调控机制奠定良好基础.方法 利用PCR技术扩增出目的片段ROP18?Ty1和带ROP18?Ty1同源序列接头的质粒骨架,通过重组克隆系统构建既能表达ROP18?Ty1又含荧光素酶标记的质粒P?ROP18?Ty1?LUC.将质粒P?ROP18?Ty1?LUC和筛选质粒P?TUB?CAT?SAG1通过电转染的方法转染到RH株弓形虫,经过氯霉素筛选和极限稀释得到目的弓形虫ROP18?Ty1?LUC RH株.构建成功的弓形虫ROP18?Ty1?LUC RH株在基因、蛋白、动物水平进行验证.结果 利用重组克隆系统成功构建了质粒P?ROP18?Ty1?LUC,利用双酶切实验和测序验证了序列的正确性.以弓形虫ROP18?Ty1?LUC RH株基因组为模板,用特异引物能PCR扩增出1704 bp大小的ROP18?Ty1和1644 bp大小的LUC基因;用特异抗体anti?Ty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外源蛋白ROP18?Ty1的表达,在56000 Mr处有单一条带;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LUC的表达,利用多标记酶标仪检测到荧光的发射;通过活体成像系统检测ROP18?Ty1?LUC RH弓形虫株在小鼠体内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感染了ROP18?Ty1?LUC RH弓形虫株的小鼠体内photon值明显更多(P<0.05);后小鼠毒力实验也验证了ROP18?Ty1?LUC RH弓形虫毒力比RH?LUC弓形虫的毒力强(P<0.05).结论 成功构建和验证荧光素酶标记的ROP18过表达弓形虫ROP18?Ty1?LUC RH株,可以在动物个体水平更客观统计ROP18对弓形虫增殖速率的影响.

    作者:郝桃方;李文洁;杨子帆;杨兆收;周兴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肺外并殖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肺外并殖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和实验室特征,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供临床医师参考.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所确诊的10例肺外并殖吸虫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结果 肺外并殖吸虫病累及的脏器主要是脑组织(40%)、肝脏(20%)及皮下组织(40%).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80%的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肺吸虫IgG抗体阳性,70%的患者免疫球蛋白IgG阳性,所有患者的CD3+T、CD4+T及CD8+T细胞基本在正常范围.影像学检查均提示病灶呈多发性,累及皮下组织者伴有游走性寄生的特点.结论 肺外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提高鉴别诊断意识,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李小丽;王磊;王非;齐志群;李威;田小军;安亦君;郑晓燕;黄敏君;邹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Carba NP试验检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产碳青霉烯酶效果分析

    目的 评估Carba NP试验检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0-2013年59株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种属鉴定并检测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用Carba NP试验检测菌株产碳青霉烯酶表型,用PCR法确定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59株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2.71%、61.02%和64.41%.Carba NP试验确定33株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分别为A类酶12株、B类酶21株,PCR法检出多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包括KPC(12株)、IMP(7株)、NDM(12株)、VIM(3株).与PCR法比较,Carba NP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06%、100%.结论 Carba NP试验能简单快速地检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碳青霉烯酶,结果与金标准的PCR法有高度一致性,值得在临床检验中推广使用.

    作者:唐海玲;陈定强;黄丽燕;吴爱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新产程标准第二产程时限延长的安全性探究

    目的 探究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限延长对妊娠结局及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 选择新产程标准试行以来,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分娩单胎足月头先露产妇,记录第二产程时长.根据新、旧产程标准,选择第二产程时长≥2 h的初产妇及≥1 h的经产妇共193例作为观察组(A组),并细分为A1、A2组.A1组(154例)初产妇第二产程时长≥2 h且≤3 h,经产妇第二产程时长≥1 h且≤2 h,A2组(39例)初产妇第二产程时长≥3 h,经产妇第二产程时长≥2 h.随机抽取195例同期分娩且第二产程时长<2 h的初产妇及第二产程时长<1h的经产妇作为对照组(B组).对上述两组产妇和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1组中转剖宫产、阴道助产、产后出血、会阴裂伤、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住院发生率(5.19%vs.3.08%,15.58%vs.10.77%,11.69%vs.13.33%,12.99%vs.10.77%,1.30%vs.1.03%,4.55%vs.3.07%,7.79%vs.6.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2组母婴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3.08%vs.3.08%,28.21%vs.10.77%,28.21%vs.13.33%,33.33%vs.10.77%,7.69%vs.1.03%,10.26%vs.3.07%,20.51%vs.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旧产程标准比较,新标准第二产程延长时限增加1 h内,可在不显著增加产妇和新生儿危险性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顺产率,但当第二产程延长时限增加>1h时,产妇和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多.

    作者:徐燕媚;黄利川;陈逢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