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激素替代疗法对MPS妇女骨密度及激素水平的影响

秦云;唐希才

关键词:激素替代疗法, 绝经后期, 骨质疏松, 心脑血管, 抑郁
摘要:目的:探讨激素替代疗法和常规疗法对绝经后期妇女相关症状改善效果的差异。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134例绝经后期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分成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67例。A组予以激素替代疗法,B组予以常规治疗方案。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及血脂水平变化情况,记录其抑郁评分、骨密度及激素水平变化差异,分析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一氧化氮、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雌二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替代疗法对改善绝经后期妇女骨密度状态,调节其激素水平等具有积极意义。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妇科乳头瘤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研究及治疗方法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流行病学研究及治疗分析。方法120例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使用微波治疗,研究组使用超高频电波刀(LEEP)治疗。对HPV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性伴侣数≥2个、外地户籍、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是HPV感染的高危因素,同时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57/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HPV感染普查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效率,选择LEEP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朱仕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降钙素原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二科老年重症CAP患者105例,根据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20分)46例与低危组(<20分)59例。根据患者入院后28 d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32)与存活组(n=73)。在治疗前测定体温、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PCT水平,同时行APACHEⅡ评分。结果高危组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PACHEⅡ评分与PCT水平呈正相关(r=0.503,P<0.01),而与体温、WBC、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ESR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较强的相关性,PCT与APACHEⅡ评分结合综合分析,有助于对老年重症肺炎的病情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作者:尹占良;邱建凯;张芳芳;姚海珍;高静;李令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注射液对手足口病的疗效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注射液对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6例HFM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和观察组104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46% vs 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64,P<0.05)。观察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3.080~21.902,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及IgA、IgG、IgM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1.050~21.083,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注射液能降低HFMD患儿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邹德颖;艾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协同刺激因子B7-H3和B7-H4在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因子B7-H3、B7-H4在临床不同分期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2015年湖北省江汉大学附属医院157例胃癌组织,分别应用RT-PCR检测胃癌组织、胃癌细胞株BGC-823中B7-H4和B7-H3 mRNA 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7-H4和B7-H3蛋白的表达。胃癌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与B7-H3、B7-H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死亡率的比较采用 Kaplan-Meier 法及Log-rank检验。结果 B7-H4、B7-H3在胃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相对于癌旁组织呈现高表达。 B7-H4在临床分期越高的组织中呈现高表达,而B7-H3在临床分期越高的组织中呈现低表达趋势。恶性程度越高的胃癌组织中,B7-H4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越高,B7-H3的表达水平越低。高表达B7-H4且低表达B7-H3与胃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协同刺激分子B7-H4和B7-H3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密切相关,对该两分子的检测在胃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贾业贵;许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脓毒性休克患者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急性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11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VTE的发病情况,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VTE发生情况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预后情况,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VTE发生率与其APACHE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VTE的发生率为37.07%(43/116),且与无VTE患者比较,发生VTE患者的年龄较大、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气管插管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插管率均为脓毒性休克患者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VTE患者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均高于无VTE患者(P<0.05)。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VTE的发生及APACHEⅡ评分与28 d病死率均呈正相关(r=0.748、0.856, 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VTE的发病率较高,且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插管率均为其独立危险因素,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VTE及病情均与预后相关。

    作者:袁鸿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CD4+/CD8+比值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比值变化情况及治疗前CD4+/CD8+比值对治疗时机选择的影响。方法对2006-2015年在顺德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比值及治疗前CD4+/CD8+比值与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变化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CD4+/CD8+比值表现为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大,但增幅在减小;初始治疗年龄以及性别不影响CD4+/CD8+比值的变化(P>0.05);治疗前CD4+/CD8+比值<0.2与≥0.3的艾滋病患者相比,其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增长更明显。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CD4+/CD8+比值,但需保证治疗依从性;早期治疗效果更好,对于治疗前CD4+/CD8+比值<0.2的艾滋病患者应积极动员其开始抗病毒治疗。

    作者:童珑;马健强;谭覃;曹富鹏;何倩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HIV/AIDS患者中性粒细胞TLR5、TLR7、TLR8和TLR9的表达水平检测

    目的:了解Toll样受体TLR5、TLR7、TLR8和 TLR9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中性粒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HIV感染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中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人、慢性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各15例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LR5、TLR7、TLR8和TLR9的表达,表达强度用平均荧光强度(MFI)表示。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IV感染者中性粒细胞TLR5[(731.33±161.80)MFI vs.(869.67±154.04)MFI, P=0.026]、TLR7[(437.67±63.43)MFI vs.(493.80±66.03,P=0.016)MFI]和TLR8[(527.47±44.84)MFI vs.(679.20±72.77)MFI, P=0.006]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TLR9[(437.40±53.50)MFI vs.(439.87±38.08)MFI]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IDS患者中性粒细胞TLR5[(717.00±172.22)MFI vs.(869.67±154.04)MFI, P=0.024]、TLR7[(440.87±80.07)MFI vs.(493.80±66.03)MFI,P=0.044]和TLR8[(504.87±58.87)MFI vs.(679.20±72.77)MFI,P=0.001]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TLR9[(430.93±50.98)MFI vs.(439.87±38.08)MFI]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比较,中性粒细胞TLR5、TLR7、TLR8和TLR9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LR5、TLR7、TLR8表达水平降低,这可能是引起HIV/AIDS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的一种重要机制。

    作者:赵令斋;蔡卫平;张复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酶基因携带情况和基因型,同时探讨金属酶筛选的简便方法。方法对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50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双纸片增效法进行金属酶表型检测、采用PCR法进行金属酶blaVIM和blaIMP基因检测,并对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亚胺培南、亚胺培南+乙二胺四乙酸(EDTA)双纸片增效法筛选出11株(22.0%)金属酶表型阳性株,经PCR法确证其中9株产金属酶;碳青霉烯耐药株金属酶基因的携带率为18.0%(9/50),其中IMP型占88.9%(8/9),VIM型占11.1%(1/9)。结论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携带率高,以IMP型为主;亚胺培南和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增效法是金属酶表型筛选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蒋月婷;欧阳浩新;陈定强;吴爱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梅毒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在海南省屯昌县人民医院行孕期常规检查的3600例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发生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年龄、职业、户籍状况以及婚孕前检查、配偶状况等,并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3600例孕妇中检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46例,感染率为1.27%,梅毒潜伏妊娠者占91.30%(42/46)。其中20岁及以下占52.17%(24/46),21~31岁占26.08%(12/46),32~41岁占21.75%(10/46);高中以下学历占80.43%(37/46);流动人口占61.11%(28/46);多性伴史者占86.95%(40/46);从事服务业占45.65%(21/46),工农业占19.56%(9/46),其他职业占34.79%(16/46);婚前或孕前检查占36.95%(17/46)。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保护性因素,流动人口、忽视婚孕前检查、配偶吸毒史、配偶梅毒感染史、配偶其它性病史等则是其危险性因素。结论对育龄妇女行婚孕前检查,同时加强宣传教育,重视其配偶的相关性病毒监测,对避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符琴;王咸菊;王桂;魏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2015年东莞市团体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目的:分析团体无偿献血人群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提升献血服务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5年东莞市参加团体无偿献血的15898名志愿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228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诱因、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频次、季节气候等因素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无偿献血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精神紧张(占62.28%);年轻献血者(18~25岁年龄段)、高校学生、首次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其他献血者高;夏、冬季节献血反应率较春、秋季节高;献血反应主要发生在采血过程中。结论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年龄、职业、献血经历及所处的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应加强献血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建立年轻、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提升献血服务质量。

    作者:钟炽辉;王玲玲;张玉曌;何子毅;黄志森;贝孟辉;郭鹏豪;曾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梅州市2010-2014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目的:分析2010-2014年梅州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和疫苗的安全性。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AEFI个案数据,对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市累计报告AEFI个案334例,其中异常反应73例,涉及疫苗25种,报告发生率为3.50/10万(334/9532405),百白破(白破)疫苗异常反应发生率高,占31.14%(104/334)。小于1岁接种疫苗后发生的AEFI占31.44%(105/334)。反应发生在接种后24 h内占87.43%(292/334)。一般反应占75.15%(251/334),其次为异常反应占21.86%(73/334)。临床诊断发热/红肿多,占64.37%(215/334),其次为过敏性皮疹占13.77%(46/334)。结论梅州市AEFI监测敏感性较高、运转正常,使用的疫苗安全,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良好,但异常反应报告率较全省AEFI报告率低,需进一步提高敏感度。建议加强对临床医生的相关知识培训,政府应进一步完善AEFI补偿机制。

    作者:肖胜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尿微量白蛋白在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尿微量白蛋白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且有肾损伤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但无肾损伤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2 h血糖(2 h 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及血清胱抑素C等,并探讨在不同尿微量白蛋白截断点时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FPG、2 h PG、TC和T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ysC、尿微量白蛋白值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尿微量白蛋白≥18.2 mg/L为截断点时的临床诊断价值高,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88.8%,约登指数为83.8%,阳性预测值为89.4%,阴性预测值为94.7%, ROC曲线下面积大0.919。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检测价值较高。

    作者:徐经涛;金为杰;陈斯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TRPC1对人肾癌细胞A498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C1(TRPC1)对人肾癌细胞A498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人肾癌细胞A498、786-O和GRC-1中TRPC1的表达水平。设计并合成靶向TRPC1的特异性shRNA,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转染TRPC1表达高的人肾癌细胞A498以构建稳定低表达TRPC1细胞株,通过免疫印迹法和荧光定量PCR来验证shRNA的干扰效率;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干扰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Transwell小室测细胞迁移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结果在3株肾癌细胞中A498的TRPC1表达量高;特异性靶向TRPC1的shRNA能够有效下调A498细胞中TRPC1的表达;特异性shRNA干扰组细胞较其他两组细胞增殖显著减慢(F=42.31,P<0.01);A498/shRNA组的迁移细胞数显著低于A498组和A498/Con组(F=24.52,P<0.01);A498/shRNA组细胞的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较A498组和A498/Con组显著下调。结论采用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沉默A498细胞的TRPC1基因,并致使其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以及细胞迁移能力减弱,其中可能的机制为通过调节细胞因子PI3K来调控人肾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提示TRPC1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较为重要作用,TRPC1可能成为治疗肾癌的新靶点。

    作者:阮健;蔡红兵;罗兰;宋姗姗;肖雅娟;张军一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1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PBC的住院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特征。结果共纳入PBC患者36例,男女性别比为1∶3,中位年龄为53.5岁;以肝大(88.9%)、黄疸(69.4%)、乏力(66.7%)、腹胀(52.8%)为主要临床表现,老年患者腹胀、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青中年患者(P<0.05)。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为显著,其次为碱性磷酸酶(ALP),中位数值分别为正常值的7.1和2.4倍,同时伴有明显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非结合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的中位数值分别为正常值的4.8、6.2、3和10倍。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抗核胞膜糖蛋白210抗体(抗gp210)+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抗Sp100)的阳性率分别为55.6%、58.3%和41.7%,IgM升高率为65.0%。结论 PBC以中年女性多见,肝大、黄疸、乏力、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老年患者病情较重;血清GGT、ALP等升高明显;AMA阳性率较既往研究结果低,联合抗gp210、抗Sp100检测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曹国丽;李建发;吴胜兰;汤绍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明确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的表达及其与TNM分期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索CXCR4作为肺癌患者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医院标本库中的肺癌标本(NSCLC组)61例,全部病人术前均未经过化疗或放疗,登记病人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检测CXCR4的表达阳性率。对照组63例为正常肺组织(取自距肿瘤边缘5 cm以上处,经病理检查确证为不含有肿瘤细胞的正常肺组织)。结果 NSCLC组中CXCR4阳性表达率为52.5%(32/61),对照组中CXCR4阳性表达率为17.5%(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59,P<0.001)。 CXCR4表达与肺癌TNM分期、纵隔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 CXCR4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紧密相关,在NSCLC生长、侵袭和转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龚新华;杨通;刘文丹;廖昆玲;何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NAs单药治疗后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但肝纤维化指标仍改善不佳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1年疗效。方法将已接受NAs初始治疗至少2年,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6个月以上,但肝纤维化指标仍改善不佳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给予NAs治疗,同时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则继续单用NAs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定量、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肝脾B超的变化,部分患者行肝穿检查。结果基线时两组以上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时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两组肝功能、HBV-DNA定量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HA、PCⅢ、ⅣC、LN、门静脉内径和脾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22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接受肝脏穿刺活检,其中63.6%肝纤维化分期有改善,对照组21例接受肝穿刺活检,14.3%有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s抗病毒治疗后,HBV即使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仍然有部分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无法改善,在此基础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可以使肝纤维化指标得到明显的改善。

    作者:甄沛林;丁佩佩;陈晓华;孙克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结直肠癌KRAS、BRAF及PIK3CA基因突变状态分析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KRAS、BRAF及PIK3CA基因突变状态,分析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标本177例,提取DNA经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检测KRAS、BRAF及PIK3CA基因的突变状态,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3个基因间突变的内在关系,并分析KRAS突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KRAS基因突变率为37.9%,以Gly12Val突变多,占总突变率的32.8%;BRAF基因突变率为4.0%;PIK3CA突变率为14.1%,以E542K突变多,占总突变率的36.0%。BRAF基因突变者共7例,全部为KRAS和PIK3CA野生型的患者;PIK3CA基因突变者共25例,其中19例(76.0%)与KRAS存在共同突变。结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较高,KRAS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进展相关。联合检测KRAS、BRAF及PIK3CA基因对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妙玲;徐韫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的临床关系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同时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新发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正常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及构成比情况,探究其和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的临床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史≥3年、致癌化学物质接触史、维生素D受体Bsm1位点B基因型、维生素D受体Fok1位点F基因型、维生素D受体Apa1位点A基因型等均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和年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多因素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维生素D受体Fok1位点F基因型(OR=2.298)、致癌化学物质接触史(OR=1.974)、吸烟史≥3年(OR=1.786),而维生素D受体Bsm1位点B基因型和维生素D受体Apa1位点A基因型均为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的保护因素(β<0,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Bsm1位点B基因型、Fok1位点F基因型和Apa1位点A基因型均和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存在一定临床关系,其中Fok1位点F基因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而Bsm1位点B基因型和Apa1位点A基因型均是其保护因素。

    作者:毕雪冰;贾友超;刘微微;刘丽红;臧爱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激素替代疗法对MPS妇女骨密度及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激素替代疗法和常规疗法对绝经后期妇女相关症状改善效果的差异。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134例绝经后期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分成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67例。A组予以激素替代疗法,B组予以常规治疗方案。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及血脂水平变化情况,记录其抑郁评分、骨密度及激素水平变化差异,分析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一氧化氮、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雌二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B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替代疗法对改善绝经后期妇女骨密度状态,调节其激素水平等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秦云;唐希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LAMP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鉴定

    目的:建立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进行快速鉴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方法。方法采集自鼻拭子样品的MRSA菌株,针对MRSA耐药因子mecA所在基因组岛SCCmec,挑选具有高保守性的边界末端开放阅读框,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LAMP快速检测,优化和确定LAMP反应体系和条件。结果以PCR法作为对照, LAMP检测MRSA的灵敏度为8×103 CFU/ml,PCR的灵敏度为8×105 CFU/ml。同时,LAMP快速检测法的检出率与特异性分别达92.7%与100.0%。结论 LAMP是可应用于MRSA检测的灵敏和特异性方法。

    作者:郑华婴;冯洁仪;林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