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3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许哲通;冯志霞;王茜;朱露芳;张晓敬;吕玉红;王有余

关键词:孤立性阵发性房颤, 左房结构, 左房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在孤立性阵发性房颤(LPAF)患者是否存在左房结构及功能重塑.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的门诊及急诊LPAF患者作为孤立性阵发性房颤组(n=33),同期选取33名健康体检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在房颤恢复为窦性心律后(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1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左房容积、左房容积指数及左房收缩功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房容积指数明显增大(P<0.05),左房主动射血分数及左房整体射血分数均明显降低(P<0.05),左房被动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主动射血分数的降低可能通过增加的左房被动射血分数得以部分补偿.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怀柔区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临产孕妇及不同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德国BE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2014年1-6月来我院产科住院的临产孕妇129例(孕周为38 ~40周)均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按年龄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为21~岁、26~岁、31~岁、35~岁,将组间进行比较并与正常非孕妇女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回顾性分析140例不同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结果 临产孕妇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35~岁这组孕妇中,FIB数值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在妊娠各个时期并无显著性差异,TT在早期妊娠到中期妊娠逐渐缩短,妊娠后期无显著性变化,FIB早期到中期明显升高一直维持到妊娠晚期,APTT逐渐缩短.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FIB延长,PT、APTT缩短.妊娠中期和晚期是凝血四项变化的重要时期.

    作者:陈彩云;郭连峰;李宁;许沙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快速分型检测的研究

    目的 建立能在同一PCR反应条件下同时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SEs)5个亚型(SEA、SEB、SEC、SED、SEE)的PCR快速检测方法,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方法 根据已公布的SEA、SEB、SEC、SED、SEE的基因序列,利用Vector NTI suite 8软件设计SEABCE的通用PCR引物以及针对SED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再对SEA、SEB、SEC、SEE进行扩增,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在同一PCR反应条件下同时检测SEA~E肠毒素的PCR检测方法,同时进行该方法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分析,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鉴定.结果 SEABCE、SED多重PCR扩增产物均有预期大小的目的DNA片段,分别为157、340 bp;SEA、SEB、SEC、SEE的PCR分型扩增显示均有预期大小的目的DNA片段,分别为579、602、601、125 bp;SEA、SEB、SEC、SED、SEE基因寡核苷酸引物的特异性分析均出现预期大小的目的片段,对照菌未出现;测序结果表明与相应的靶基因序列同源性达100%.本方法灵敏度达0.8~1.0×102 CFU/ml,与其他PCR单个分型检测肠毒素的敏感性相仿,特异性较好,能很好的确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索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 本检测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和肠毒素的分型检测.

    作者:魏泉德;黄辉涛;林毅雄;李红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肺癌患者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建立常见病原假丝酵母菌种间分型和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种内基因分型的方法,并分析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假丝酵母菌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根据PCR产物片段的大小进行假丝酵母菌种间分型;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白色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的25S rDNA基因的内含子区,以内含子大小及其中可转座Ⅰ型内含子片段的缺失或插入作为分型依据,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对肺癌患者感染的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依据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结果和PCR电泳图谱,与基因库中假丝酵母菌基因序列比对,分为四种:白色假丝酵母菌242株大小218 bp,光滑假丝酵母菌101株大小480 bp,热带假丝酵母菌49株大小219 bp,克柔假丝酵母菌16株大小150 bp.临床分离的24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经PCR方法分为3型:A型166株(450 bp),B型54株(840 bp),C型22株(450、840 bp).A型为常见的基因型,B型、C型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A型菌株(P<0.05),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方法用于假丝酵母菌种间与种内的分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不同型的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性可能与特定基因型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张玉敏;李玉柱;陈晖;马荣芬;刘艳红;张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右美托咪定剂量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右美托咪定剂量对全身麻醉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手术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全麻状态下接受鼻内镜手术的患者90例,分为A、B、C组,每组各30例.手术结束前15 min,A、B、C组分别泵注0.3、0.6、0.9 μg/kg右美托咪定.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B组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组,拔管质量评分低于A组,C组的唤醒、拔管时间均长于A组和B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组和B组,拔管质量评分低于A组;A组手术结束时(T2)、拔管时(T3)和拔管后10 min(T4)的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胰素(NE)、皮质醇(Cor)浓度均高于给药前(T1),B、C组T3、T4时刻的E、NE、Cor浓度均低于A组;A组T2、T3时刻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高于T1时刻,B、C组T2、T3、T4时刻的HR、MAP均低于A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手术患者手术结束前15 min泵注0.6μg/kg右美托咪定可以较好的维持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

    作者:朱俊峰;赵秋华;张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DNA损伤修复对肿瘤靶向治疗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对肿瘤靶向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216例三阴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和DNA损伤修复治疗,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应用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之后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记录患者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7,P<0.05);B组肿瘤复发和新目标发生情况较A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64,P<0.05);随访1年后B组患者的不良情况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依次为3.492、5.693、4.975,均P<0.05).结论 DNA损伤修复对肿瘤靶向治疗的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顾兵;戈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TPO、HER-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中TPO、HER-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4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接受手术治疗的标本病例组织及其癌旁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采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TPO和HER-2表达定位及半定量分析,并分析TPO、HER-2单检测以及两者联合检测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TPO和HER-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组织检测的阴性率为91.84%,癌旁组织中的检测阴性率为0.00%;HER-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0.20%;在癌组织的阳性率为89.80%;TPO和HER-2具有不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但二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结论 TOP和HER-2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具有不同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二者联合检测其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联合应用对诊断更有价值.

    作者:汤彪;孙圣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药骨康方对骨质疏松大鼠血清及成骨细胞ERα和ERβ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中药骨康方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血清及骨组织中ERα和ERβ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4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阴性组、模型组、5%加药组、10%加药组、20%加药组,每组5只.除阴性组外,其余大鼠均进行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后12周,5%、10%、20%加药组分别以5%、10%、20%剂量骨康方灌胃3周后处死,分别取血清及股骨标本.应用MTT法检测骨康方对成骨细胞株的增殖作用,采用RT-qPCR检测ERα和ERβ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阴性组相比,中药骨康方浓度5%~20%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促进成骨细胞株的增殖,且20%药物血清中培养24 h增殖显著,因此将20%加药组作为测定大鼠ERα和ERβ表达变化组.阴性组血清与股骨干骺ERα和ERβ mRNA均有表达;模型组ERα和ERβ mRNA表达量较低;20%加药组ERα和ERβ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ERβ mRNA水平的增高尤为明显,更接近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康方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ERβ的表达水平,对骨组织进行保护,起到治疗骨质疏松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药效学依据.

    作者:孙怡;马将军;潘旭枫;陈莲;苏镜;赵可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00例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头颈CTA血管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头颈CTA的血管情况,为青年脑梗死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根据中国缺血卒中亚类分型标准(CISS分型)分析各型所占比率,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对照,分析比较青年组及老年组头颈CTA情况.结果 两组在CISS分型上有明显差异,青年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比率高,老年组以穿支动脉疾病(PAD)为主,心源性脑栓塞(CS)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组共有357处血管狭窄或闭塞,前3个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及椎动脉开口;老年组共有466处血管狭窄或闭塞,前3个好发部位为颈内动脉起始段、椎动脉开口及大脑中动脉.结论 青年脑梗死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头颈CTA结果显示多数为颅内血管病变,大脑中动脉为常见的好发部位.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做好二级预防.

    作者:冯志霞;许哲通;吕志坤;何妮娜;张晓红;王晓静;岳术义;郭书琴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分布特征和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郏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90例.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采痰标本,然后对标本进行培养,染色镜检,分离鉴定病原菌种类.对常见病原菌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判断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190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23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5株(10.87%),革兰阴性菌194株(84.35%),真菌11株(4.78%).革兰阴性菌构成比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48株,占20.87%,是常见的病原菌,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各占19.13%、16.96%.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均较高,分别为97.91%、68.18%以及97.44%;三种病原菌对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5.00%、52.27%和10.26%.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感染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常见病原菌,对不同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观察其耐药性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作者:周书蕾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趋化因子CCL8及其在疾病研究中的进展

    趋化因子CCL8是趋化因子CC家族中的一员,它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水平改变与许多炎症和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趋化因子CCL8的研究尚少,人们尚未完全认识其功能与特性.本文就趋化因子CCL8的生物遗传学特性及其在疾病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记;岑俊杰;吕志跃;吴忠道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010-2013年深圳市龙岗区沙门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深圳市龙岗区感染性腹泻病人中沙门氏菌的感染状况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2010-2013年间从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感染性腹泻监测哨点,共采集腹泻病人粪便标本3 604份,按国标GB/T 4789.4-2013对样本进行分离鉴定,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3 604份腹泻标本中,男女比例为1.25:1,病例构成主要集中在0~6岁,所采样本中阳性数829例,分离出沙门菌142株,占感染性腹泻病原谱的17.13%(142/829),检出率高的是8-9月占34.51%(49/142);血清分型结果表明该地区流行的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为常见的肠炎和鼠伤寒沙门氏菌,PFGE带型表明肠炎沙门菌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腹泻病例主要由沙门菌感染引起,肠炎沙门菌为常见的病原菌,其PFGE带型相似度高,来自同一克隆.

    作者:吴洁;刘丽红;金玉娟;邹惠英;王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双乳突低频电刺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双乳突低频电刺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廓坊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组,奇数入对照组,偶数入电刺激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淤、改善脑细胞代谢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药物治疗.电刺激组在药物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双乳突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连线测验A型、词语流畅性测验、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分测验评定认知功能.结果 对照组与电刺激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梗死灶位置及面积、伴其他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在各项认知测验评分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MoCA评分、词语流畅测验、数字符号测验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分数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治疗后3个月,电刺激组在连线测验A方面均较治疗后2周有进一步改善(P<0.05),对照组在各项认知测验方面与治疗后2周相比均有下降(P<0.05),电刺激组在各项认知测验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电刺激组各项认知测验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各项认知测验分数均进一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乳突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曹艳芬;赵佳;樊影娜;李克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013年云浮市外环境禽流感病毒分布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云浮市禽类规模养殖场和活禽市场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的分布情况,为防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监测点内采集相应的外环境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FluA、H5、H7和H9病毒核酸.结果 2013年全年共采集有效标本234份,A型阳性42份,总阳性率为18.0%(42/234);其中A(H5)5份(11.9%),A(H9)22份(52.4%),未分型15份(35.7%),A(H7)未检出.234份有效标本中,来自家禽规模养殖场107份,未检出A型阳性;来自城乡活禽市场127份,A型阳性42份,阳性率为33.1%(42/127),两类监测点标本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1,P<0.01).除禽类饮水标本外,5种类型标本(宰杀或摆放禽肉案板表面的擦拭标本、笼具表面擦拭物、清洗禽类的污水、粪便)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5,P<0.05).有采样的月份均可检出A型阳性,一、三、四季度阳性检出率相当,二季度低.结论 云浮市外环境存在禽流感病毒污染,H9亚型是主要的病原体,同时存在H5和其他亚型禽流感病毒污染,活禽市场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高风险场所.

    作者:彭力荇;欧庆华;冯梓来;雷洁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009-2012年重庆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09-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2009-2012年间1 128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重庆市2009-2012年麻疹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报告发病率0.298/10万,达到历史低,2012年发病率(0.33/10万)略有上升.全市麻疹年龄别发病率均以<5岁组高,之后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在20~34岁成人组存在一个发病小高峰.<2岁病例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含麻疹成份疫苗(MCV)免疫史≥2剂、1剂、0剂和免疫史不详的比例分别为8.37%、12.33%、49.30%和30%.流动人口发病平均比例为14.07%.结论 重庆市预防控制麻疹成效显著.应将提高适龄儿童及时、全程接种率作为核心免疫措施,加强成人麻疹控制策略研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流动人口麻疹发病.

    作者:姚宁;刘洋;王青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针灸对重度脑外伤急性期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及促醒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针灸对重度脑外伤急性期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及促醒作用的研究.方法 选取武汉市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度脑外伤急性期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6),予手术治疗、降低颅内压、纠正低氧血症、营养治疗、高压氧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n=46),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灸治疗,每次留针40 min,连续治疗1周.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PDF)、血浆D-聚体(DD)、血小板(PLT)水平变化;血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治疗苏醒时间.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PT、APTT、TT、DD、PLT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T、NO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ET、NO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为(3.56±1.2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64±1.9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能够明显改善重度脑外伤急性期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促进患者苏醒,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勇;李琦;杨海峰;李瑞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细粒棘球绦虫分型和分类研究进展

    细粒棘球绦虫是引起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原体,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从基因水平进行细粒棘球绦虫的分型和分类,对治疗药物及疫苗的研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细粒棘球绦虫的分型和分类进行综述.

    作者:杨东;刘爱芹;赵威;张唯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托伐普坦治疗肝硬化患者稀释性低钠血症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托伐普坦治疗肝硬化患者稀释性低钠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并稀释性低钠血症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40).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保肝、降酶、速尿、螺内酯)加单次口服托伐普坦15 mg治疗,连续服用1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钠浓度、肾功能、尿量、体重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体重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4 h尿量、血钠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8例患者第1天血钠浓度达到正常的有8例,占21.1%;第7天血钠浓度达到正常的有33例,占86.8%;对照组40例患者第1天血钠浓度无1例达到正常,第7天血钠浓度达到正常的有4例,占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仅发现口干7例,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口服托伐普坦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能够提高血钠浓度,对肝硬化低钠血症患者有明显疗效,安全性好.

    作者:曾丽金;李振宇;陈志斌;马中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010-2013年湖北省艾滋病和丙肝哨点监测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湖北省2010-2013年艾滋病和丙肝哨点监测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方法 2010-2013年,在每年4-6月,使用重复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13类监测人群开展哨点监测,同时采集血样,完成HCV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并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2010-2013年监测哨点中吸毒者和肾透析人群的HCV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47.98%(1 975/4 116)、42.27%(1 793/4 242)、40.00%(1 760/4 400)、34.38%(1 513 /4 401)和6.53%(13/199)、5.50%(22/400)、5.25%(21/400)、4.75%(19/400);其他11类哨点人群HCV抗体阳性率较低.结论 血液传播是湖北省HCV传播的主要途径,注射吸毒人群和肾透析人群是湖北省丙肝流行的高危人群.

    作者:张薇;彭国平;姚璇;张艺;李玲;申幸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吡格列酮对脂质代谢紊乱小鼠的影响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Pio)对脂质代谢紊乱的KKAy小鼠血脂、肝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24只KKAy小鼠(自发性肥胖动物模型)按体重水平随机分成2组:高脂模型组和吡格列酮组,12只C57BL/6J小鼠作为高脂模型阴性对照组;三组小鼠均饲喂AIN93G饲料,吡格列酮组喂饲添加吡格列酮的AIN93G饲料.试验12周时CO2麻醉法处死实验动物,测定血脂、肝脂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通过制作肝脏组织切片观察脂肪异位沉积,检测肝脏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的蛋白质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 吡格列酮干预后,可显著降低脂质代谢紊乱小鼠的血清和肝脏TG、升高血清HDL-C、增加血清和肝脏SOD活性并降低血清MDA含量(P<0.05或P<0.01);吡格列酮改善小鼠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吡格列酮干预后,小鼠肝脏的PPARγ蛋白质表达和AMPKα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 吡格列酮具有调节血脂、减轻肝脏脂质沉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生物活性,这可能与其增加AMPK磷酸化有关.

    作者:杨光宇;陈思凡;李文学;朱伟;冯翔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33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目的 探讨在孤立性阵发性房颤(LPAF)患者是否存在左房结构及功能重塑.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的门诊及急诊LPAF患者作为孤立性阵发性房颤组(n=33),同期选取33名健康体检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在房颤恢复为窦性心律后(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1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左房容积、左房容积指数及左房收缩功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房容积指数明显增大(P<0.05),左房主动射血分数及左房整体射血分数均明显降低(P<0.05),左房被动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主动射血分数的降低可能通过增加的左房被动射血分数得以部分补偿.

    作者:许哲通;冯志霞;王茜;朱露芳;张晓敬;吕玉红;王有余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