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血管活性药物纠正脓毒性休克患者高乳酸血症的临床分析

李楠;张彧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 乳酸,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 去甲肾上腺素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5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结果,按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同,分为多巴胺组(A组)、去甲肾上腺素组(B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C组),比较3组用药0 h、6 h、12 h及24 h动脉血乳酸、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B组或C组动脉血乳酸浓度(24 h)显著低于A组(P<0.01),B组或C组平均动脉压(6 h、12 h)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提高平均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多巴胺.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细胞癌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肾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全部病例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根治性肾切除术27例,保留肾单位手术5例.结果 术后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癌25例,颗粒细胞癌4例,混合细胞型癌2例,梭形细胞癌1例.随访8个月至7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2%和62.5%.结论 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肾细胞癌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根治性肾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肾细胞癌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王成元;张道习;张国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61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临床分析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的特征.方法 总结两院近8年收治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9.38%.综合治疗后全组病人均痊愈.结论 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为上消化道出血病中的少见病,在临床工作中易被忽视.确诊后治疗效果肯定,预后佳,且大多只需保守治疗.

    作者:唐密;张菊英;冉毅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谈高职生病理检验技术的教学方法

    病理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是病理学之母,坚实的病理检验技术是临床病理正确诊断的前提和保证.在临床对病理检验人员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针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作者从思想上重视、理论讲授技巧、实践教学等方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多维、自主的教学方法.

    作者:方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生逐渐增加,对患者的医治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作者就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抑郁症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叙述心血管疾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后对其提出相应的药物护理和非药物护理对策.

    作者:罗伟帜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重症[1],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不仅对病人躯体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因此,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现将我院2006~2007年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郭颖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关节置换所有或部分髋关节以缓解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一种修复手术.我院近年来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云霞;董昭荣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尼莫地平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8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颅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带面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带面积缩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差异明显(P<0.01);血肿体积改变差异不明显.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有较好疗效.

    作者:路胜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天幕切开治疗颅脑损伤中晚期天幕疝

    目的 提高颅脑损伤中晚期天幕疝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颅脑损伤中晚期天幕疝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天幕切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生存18例,死亡3例.术后随访2年,恢复良好11例,中残5例,重残2例,重残及死亡率23.8%.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天幕切开可以有效减压,尤其对于合并脑干损伤的患者,可以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作者:郑金奎;王文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血浆及脑组织中白介素8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白介素8(IL-8)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和血浆中的含量变化,阐明其在脑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100只,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小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大量出血组;每组又分成15个小组,每小组5只.采用未抗凝新鲜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出血后3 h、6 h、12 h、24 h和48 h各时间点血浆及脑组织中IL-8的含量.结果 脑组织中IL-8含量,脑出血后3 h开始升高,6 h明显增加,12 h达高峰,24 h开始下降,48 h恢复正常.6 h、12 h、24 h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 h、12 h、24 h各组间比较大量组与中、小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中量与小量组间仅在12 h和24 h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浆中IL-8含量在脑出血后3 h开始升高,6 h达高峰,12 h开始下降,24 h恢复正常.3 h、6 h、12 h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 h、12 h各组间比较大量组与中、小量组以及中量与小量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IL-8升高是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免疫应答致炎症反应所致,监测IL-8浓度变化对了解脑出血后的脑组织变化和判别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志其;张国忠;黄建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学生模拟标准化病人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使医学生在外科学临床教学的实践阶段,掌握好扎实的问诊技巧、查体基本功.提高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能力,是外科学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者:李军;高卉;白育庭;万敬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研究新进展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及社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由于MRSA可引起病房及病区的爆发流行且目前已出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葡菌(VRSA),故MRSA感染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治疗包括西药抗生素、中草药及免疫治疗(疫苗).

    作者:于一云;王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心电监护下,应用美托洛尔缓慢静脉注射(1 mg/min),共5~15 mg.若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则开始口服美托洛尔维持治疗.结果 本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22例患者,在应用美托洛尔后,心律失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其中3例发生心力衰竭死亡,2例心脏破裂死亡,其余均存活出院,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

    作者:吉小利;谢保光;高家瑞;王平香;崔松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颈内静脉留置导管20例的护理体会

    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是临时性血管通路之一,它用于:①[1]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紧急血液透析;②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内瘘未成熟或未建立血管通路前出现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高血钾症、急性左心衰、严重的酸中毒等,需要紧急血液透析;③动静脉内瘘失功能,血栓形成,血流量不足,感染;④其他疾病需行血液净化治疗;⑤腹膜透析患者出现紧急并发症需要血液透析治疗.

    作者:陆秀荣;李玉萍;赵颖颖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梅毒临床诊断的3种检测方法的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梅毒病人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同时用ELISA、RPR和TPPA试剂对4 825例住院及门诊病人血清进行检测,TPPA试验作为确认试验,从而得出其他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ELISA法的阳性率95.06%(385/405),假阳性率0.66%(29/4 420);RPR法阳性率70.12%(284/405),假阳性率0.45%(20/4 420);2种方法即ELISA、RPR法均阳性为275例,检出率为67.90%(275/405),假阳性率为0.11(5/4 420).结论 ELISA法是一种高敏感性的梅毒血清学诊断检测方法,ELISA与TPPA相关性良好,可作为确证试验.RPR只能作为辅助试验,如果3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使假阳性率下降.

    作者:王靖;王丽;王春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捆绑式胰空肠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捆绑式胰空肠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施行捆绑式胰空肠吻合法.结果 11例中1例发生胰瘘,发生率9%,低于国内文献报告26.5%的平均发生率.结论 捆绑式胰空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中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作者:刘志强;李旭;杨忠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作者:徐宏刚;阴骏;郑海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阴道镜检查对宫颈接触性出血的诊断价值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病率占第一位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及年轻化趋势.宫颈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给我们诊断造成一定困难[1].宫颈接触性出血是宫颈癌早期的常见症状之一,所以我们对宫颈接触性出血应引起重视.我们对门诊首诊有宫颈接触性出血的患者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及阴道镜下定位活检,以评价阴道镜检查对宫颈接触性出血的诊断价值[2].

    作者:赵文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面部外伤行急诊美容缝合术77例手术体会

    面部位于人体的显露部位,受到外伤较为常见.医院一般都在门急诊或普外科处理,由于各专业的特点不同,往往愈合后留下较大的疤痕,影响到患者的容貌美观,会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有的需行二次去疤手术.我院我科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10月对77例面部外伤患者行急诊清创缝合术时采用了整形美容缝合技术,减少了瘢痕的形成,取得了医患双方皆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剑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自制肠减压袋在肠梗阻术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制作的肠减压袋在肠梗阻病人术中应用,以防止手术污染.方法 使螺纹管与塑料袋与肠管相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结果 经过231例患者的使用,疗效显著.结论 肠减压袋的使用减少了术中污染的机会,为术中肠道灌洗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作者:于乐静;佟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院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2个月至10岁,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28例患者以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皮疹、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高及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主要表现,另外双眼睑浮肿6例,占21.4%;心脏损害3例,占10.7%.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且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提示:双眼睑浮肿及心脏损害均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可忽视的体征之一,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对于起病急,进展快,肝功能损害严重,多系统损害者,应注意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

    作者:李强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