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荣;何锦军;李楚仁;阳俐虹
目的 了解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做好乡镇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以来清远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清城区石角镇共有手足口病1 601例,聚集性疫情2起,发生在本镇的两间幼儿园.2012年出现重症5例,死亡1例.2009-2012年病例数分别为80、458、541和522例.2010年发病率为633.78/10万,较2009年上升了572.50%.5-6月为发病高峰,5岁以下婴幼儿占总病例数的91.88%.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3.76%.临床诊断病例1 589例(99.25%),实验室诊断12例(0.75%).结论 由于幼托机构传染病管理存在漏洞,导致了聚集性疫情的发生,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特别是5-6月份,5岁以下婴幼儿的疫情监测工作.
作者:廖耀荣;何锦军;李楚仁;阳俐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介入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 根据发病至高压氧介入的不同时机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HBO超早期治疗组(发病~6 h)、HBO早期治疗组(发病6h~7d)、HBO晚期治疗组(发病8~14 d)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脑梗死常规药物+康复治疗,HBO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HBO治疗,观察治疗后2个月的疗效.结果 4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均较自身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间NFD评分比较,HBO超早期治疗组(10.10±8.473) <HBO早期治疗组(14.66±7.650) <HBO晚期治疗组(18.92±6.471)<对照组(22.28±5.9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超早期治疗组、HBO早期治疗组、HBO晚期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84.80%、74.21%、64.2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超早期组、早期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治疗可明显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时机越早疗效越好.
作者:樊金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外源性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在大鼠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高血压组和MMPs组,每组16只,前者手术造成大鼠肾性高血压,后者应用外源性MMP-2、MMP-9干预,分别于术后1、3和5周采集标本,观察脑动脉瘤形成情况,并应用ELISA、免疫组化法和RT-PCR检测MMPs及其表达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血压达稳定峰值,病理学观察见5只大鼠的脑底动脉环分叉部有明显动脉瘤形成,MMPs组脑底动脉环结构基本正常.高血压组血浆MMP-2、MMP-9浓度在术后逐渐增高,且在术后3、5周,与MM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见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脑动脉壁胞浆中MMP-2和MMP-9表达明显增加,持续至第5周,而MMPs组仅有弱阳性表达.RT-PCR检测显示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脑动脉壁MMP-2和MMP-9基因表达增加,持续至第5周,而MMPs组仅有较弱的基因表达.结论 血压持续升高可能是MMPs被异常激活的一个重要启动因素,机制较为复杂;单纯外源性MMPs在脑动脉瘤形成中可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作者:左右;李雪松;杜娟;刘斌;赵庆锁;张少伟;陈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部队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现状.方法 选择部队老年住院患者203例,采用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对其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及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其营养支持情况.结果 203例老年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总发生率较低为29.56%(60/203),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39.90%(81/203),高年龄组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营养支持率为38.92%,营养状况良好组的营养支持率为19.36%.结论 MNA-SF适合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部队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营养支持不合理.
作者:张艳;陈怡;黄蕾;时皎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个重要的抗感染和免疫调节因子,通过与其受体TNFR1和TNFR2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发挥调节免疫,促进凋亡和诱导坏死等效应.寄生虫感染中,促炎因子TNF-α参与了宿主对寄生虫免疫应答的重要调节作用:一方面发挥抗虫杀虫效应,另一方面介导宿主的病理进程.本文就TNF-α在利什曼原虫、锥虫、弓形虫、疟原虫、血吸虫等寄生性原虫和蠕虫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杨帆;龙尔平;姬鹏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人附睾蛋白4(HE4)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分泌的HE4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和初步应用,为HE4的功能研究和人源化抗体的制备奠定基础.方法 使用pcDNA3.0-HE4重组质粒免疫BALB/C小鼠,采用PEG融合技术建立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荧光法、有限稀释法及金标斑点法测定单克隆抗体的交叉反应性及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和亚类.结果 获得2株可稳定分泌HE4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C5和1C8,均为IgMK类.2株单抗能够与表达HE4蛋白的卵巢癌细胞发生反应,而不与Sp2/0细胞、CHO细胞等发生交叉反应.杂交瘤细胞株1C5培养上清效价为1∶160,腹水效价为1∶1 280,而杂交瘤细胞株1C8培养上清效价为1∶128,腹水效价为1∶1 024.结论 成功地制备出两株抗HE4单克隆抗体,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为进一步建立免疫分析方法,进行HE4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娟;唐林国;叶倩;张文茜;徐霖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患者给予孕激素治疗、主动免疫治疗及被动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后的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病例,其中综合治疗组(观察组)52例,孕激素治疗组(对照组)50例.综合治疗组孕前及孕早期给予丈夫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孕早期给予孕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孕激素治疗组孕早期仅给予孕激素.追踪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 给予综合治疗患者妊娠成功率达96.2%(50/52),单纯补充孕激素的患者妊娠成功率为40.0%(20/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7,P=0.012).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6.0%(8/50),对照组为25.0%(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8).观察组分娩后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为98.0%(49/50),对照组为95.0%(1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新生儿男女比例观察组为1.27∶1,对照组为1.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7).结论 给予孕激素、主动免疫治疗及被动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对于URSA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董涛威;肖青;钟卓慧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甲型H1N1流感(甲流)患儿血常规特点及C反应蛋白水平特点,为初步诊断儿童甲流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205例甲流患儿、135例普通流感患儿和60名健康对照儿童,统计分析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和全血CRP水平.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甲流组、普通流感组和健康对照组WBC均值分别为(6.83±2.80)×109、(8.61±4.07)×109、(8.13±1.99)×109,PLT总数均值分别为(242.44±85.70)×109、(326.74±116.03)×109、(248.67士42.16)×109,MPV均值分别为(8.62±0.95)fl、(8.40±0.78)fl、(9.41±0.61)fl.三组间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P>0.05),PLT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0,P<0.05),M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81,P<0.05).甲流组患者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57、2.06,P值均>0.05),但单核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普通流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8.17、5.39,P值均<0.05).结论 甲型H1N1流感感染早期儿童血常规WBC无显著变化,单核细胞比例和CRP水平增高,而PLT总数低于普通流感患儿,可为鉴别普通流感和甲流提供参考.
作者:曹楠楠;欧阳芬;黄宪章;柯培锋;司徒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广州市番禺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麻疹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1-2013年的麻疹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广州市番禺区共报告麻疹122例,麻疹发病率逐年上升,分别为0.07/10万、1.82/10万和5.34/10万.5-8月为麻疹发病高峰期,占总病例数的54.1%.发病率呈北部高发的态势,大石街、洛浦街、钟村街和南村镇发病率较高.5岁以下散居儿童是发病主体,占病例总数的59.02%.所有麻疹病例中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110例,占病例总数的90.16%.结论 番禺区麻疹发病年龄构成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应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降低麻疹发病率.
作者:苏宁;邢启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新疆疏附县黑热病监测结果,为制定黑热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2012年疏附县黑热病网络报告发病资料和主动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2年疏附县共报告黑热病8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27/10万.发病地区集中在东部3乡,高发月份为2-7月.发病人群集中在<15岁儿童,职业以学生和农民为主.8年共普查33 375名学生和农民,确诊并治疗黑热病病例32例.结论 疏附县黑热病疾病负担较重,建议持续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作者:吴德平;王玉忠;魏艳;阿布都艾尼;薛振香;卡伊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地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风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雷达图分析法、多因素分析等相结合方法,分析、评估湖北省疫情控制地区在人群病情、耕牛病情、螺情等方面面临的达标风险.结果 2009-2011年湖北省达标风险村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群病情是今后主要的达标风险因素.在疫情控制地区3 459个流行村中,高度达标风险村占1.01%,中度达标风险村占13.70%,低度达标风险村占26.97%.结论 湖北省疫情控制地区达标风险处于可控状态,但要确保全省在2013年底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必须以1 442个达标风险村为重点,制定并有效实施“一村一策”防治方案.
作者:朱红;刘建兵;蔡顺祥;黄希宝;肖瑛;涂祖武;周晓蓉;陈艳艳;夏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与生活质量状况,并探讨焦虑、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206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并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的因素.结果 206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焦虑发生率为70.4%、抑郁发生率为69.4%、焦虑合并抑郁发生率为58.3%.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05),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低于常模(P<0.05),焦虑、抑郁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呈负相关(P<0.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晚期血吸虫病分型、文化程度是影响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文化程度、住院次数、晚期血吸虫病手术史是影响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其中文化程度高、有晚期血吸虫病手术史为焦虑、抑郁情绪的保护因素.结论 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负性情绪,且生活质量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临床应予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潘洁;周瑞红;刘科丰;肖水源;邵志伟;来如意;余慧琼;罗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ROC曲线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试验对侵袭性曲霉菌病(IA)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并提供合理的阳性界值.方法 根据诊断标准回顾性地将576例患者分为IA非感染组和IA感染组,其中IA感染组又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确诊+临床诊断、确诊+临床诊断+拟诊5组,分别作ROC曲线,分析各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ROC曲线下面积,确定阳性界值.结果 576例患者中IA非感染组336例,IA感染组240例,包括确诊4例、临床诊断30例、拟诊206例.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确诊+临床诊断组、确诊+临床诊断+拟诊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6、0.797、0.757、0.817、0.765,阳性界值分别为0.9、0.5、0.6、0.5、0.6,NPV分别为100.0%、98.6%、79.3%、98.6%、77.5%,PPV分别为9.3%、18.0%、60.1%、20.1%、64.2%.结论 血清GM抗原检测试验对IA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合理运用不同的GM阳性界值有助于临床IA分型诊断.
作者:张凤川;黎结霞;王露霞;石凌波;成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常规免疫数据报告质量,为指导今后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工作和制定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2010-2012年儿童卡介苗(BCG)、乙肝疫苗(HepB)、脊灰疫苗(PV)、百白破疫苗(DPT)、含麻疹成分疫苗(MCV)、乙脑疫苗(JE)、A群流脑疫苗(MenA)和甲肝疫苗(HepA)常规免疫接种数据,采用D值法、R值法、脱漏率以及与疫苗用量比较法对报告接种率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 2010-2012年广东省8种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在91.31%~99.71%之间,估算接种率在39.38%~106.18%之间.各年HepB、PV、DPT、MCV的D值评价均为可信,HepA的D值评价均为不可信,JE的D值评价均为可疑,2011、2012年BCG和MenA的D值评价均为可疑.HepB、PV和JE的R值评价均为可信,HepA的R值评价均为不可信,2011、2012年BCG和MenA的R值评价为可疑.各年流动儿童HepB和MenA的脱漏率,以及2010年本地儿童MenA的脱漏率均超过10%.DPT和JE的估算损耗系数与参考损耗系数较为接近,而HepA的估算损耗系数与参考损耗系数有较大差别.结论 广东省常规免疫报告接种数据存在漏报和虚报情况,报告接种率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接种情况,数据报告质量有待提高.
作者:谢莘;刘宇;吴承刚;林永杰;邱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统计分析辽西地区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血培养标本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某三甲医院ICU 974例标本的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血培养采用BD-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专用血培养瓶,药敏试验采用Microscan-walkaway 96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 974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67株,阳性率为17.1%.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头孢他定较敏感.结论 ICU患者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多,耐药性差异大.对血培养分离病原菌和耐药性进行早期监测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牛继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临床标本分离出的2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痰液标本分离出236株,比例高,占81.6%;病区中,以呼吸内科检出高,标本分布以痰及肺泡灌洗液为主,占35.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比较稳定外,对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嗯唑的耐药率都明显升高(P<0.01),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嗯唑和左氧氟沙星对其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蔡兰兰;谭萍;祝玲玲;黄晶;郭惠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心肌酶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诊疗价值.方法 应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清心肌酶和hs-CRP,并与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对照.结果 手足口病患儿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α-羟丁酸脱氢酶和hs-CRP在血清中的含量分别为(350.98±82.52)U/L、(177.36±130.29)U/L、(40.74±9.91)U/L、(281.14±68.05)U/L和(23.74±22.65)mg/L,异常率分别为52.0%、14.0%、56.0%、24.0%和76.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检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和hs-CRP能尽早发现其心肌损伤情况,指导临床诊疗.
作者:曾兰兰;顾晓琼;刘非;陈小娟;黄玉开;梁肖云;龙海锋;李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对新方法诱导小鼠心肌梗死4周后Th1/Th2、Treg/Th17的平衡影响.方法 37只雄性C57BL/6小鼠用新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n=32),假手术组(n=5)不进行后的冠状动脉结扎.术后将模型组存活小鼠(n=25)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干预组(n=12)和心肌梗死组(n=13),依那普利干预组每日给予依那普利7.5 mg/kg灌胃,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28 d后检查各组小鼠心脏彩超,称量小鼠心脏重量和体重,心脏采血并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和Th2、Treg和Th17细胞比率.结果 依那普利干预组小鼠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均小于心肌梗死组,且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心肌梗死组,且小于假手术组(P<0.05).依那普利干预组小鼠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率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Th2、Treg细胞比率高于心肌梗死组,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小鼠心肌梗死4周后外周血有Th1/Th2、Treg/Th17的失衡,依那普利可以调节Th1/Th2、Treg/Th17平衡,这可能与其抑制心梗后小鼠心室重构有关.
作者:付珊珊;陈琳琳;傅强;李志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衡水地区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血液安全.方法 对衡水地区2010-201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采用ELISA方法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筛查.抗-TP阳性检测结果分别按照性别、年龄、年份、职业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梅毒阳性感染者有370人份,女性的梅毒阳性率(0.42%)明显高于男性(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9,P<0.05).梅毒感染增长趋势明显,2013年高达到0.45%,不同年份间梅毒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3,P<0.05).自由职业、工人、农民是梅毒感染的主要群体.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31~40岁.结论 梅毒感染呈快速增长趋势,应加强梅毒相关知识的宣传,扩大低危献血人群,把梅毒的金标试剂列为血站采血前初筛常规检测项目,减少血液报废,保证血液质量.
作者:房金娟;高文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唾液流场对涎石形态的影响,为腮腺导管内涎石形成机制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正常腮腺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腮腺导管系统三维重建,分别构建圆形、卵圆形、流线型三种典型形态的涎石唾液流场仿真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不同形态涎石与唾液流场变化关系,并通过病例和文献回顾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静息状态与刺激状态下阻塞区域三种不同形态涎石的唾液流速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卵圆形涎石的低流速区域(流速<0.1 mm/s)大于其他两种涎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状态下圆形与卵圆形涎石涡流区域面积分别为0.092 mm2跟0.087 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线型涎石无涡流区域.结论 导管内涎石的形态会导致病变周围区域唾液流速的不同,而唾液流体力学特性的改变同样会影响矿物质的沉积而影响涎石终的形态.
作者:阎梦蝶;蔡斌;朱双林;卢新华;林仪;许跃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