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莘;刘宇;吴承刚;林永杰;邱泉
目的 统计分析辽西地区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血培养标本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某三甲医院ICU 974例标本的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血培养采用BD-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专用血培养瓶,药敏试验采用Microscan-walkaway 96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结果 974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67株,阳性率为17.1%.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头孢他定较敏感.结论 ICU患者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多,耐药性差异大.对血培养分离病原菌和耐药性进行早期监测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牛继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克隆和表达有酶活性的华支睾吸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CsTPx),并进行组织定位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华支睾吸虫基因组文库中识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基因,并对蛋白的结构特征和相关生物学和免疫学功能进行预测.从华支睾吸虫成虫cDNA中扩增目的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进行蛋白纯化,免疫印迹鉴定、组织定位及其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华支睾吸虫TPx基因全长2 175 bp,有一大一小的两个内含子,其编码区序列长度为636 bp,编码212个氨基酸;该蛋白第1~17位氨基酸为其信号肽序列,第51~74位氨基酸为跨膜区,属于经典的2-Cys过氧化物还原酶.重组蛋白可被感染了华支睾吸虫的大鼠血清识别,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该蛋白定位于成虫的皮层、肠支、卵黄腺、虫卵和囊蚴的体壁中.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CsTPx还原H2O2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抗体对酶活性有影响,在合适的抗体水平可以促进酶活性.结论 CsTPx可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功能性表达,其产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学和生物学活性.
作者:李婷;杨梅;陈金桃;宋天章;余新炳;陈红武;胡旭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临床标本分离出的2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8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痰液标本分离出236株,比例高,占81.6%;病区中,以呼吸内科检出高,标本分布以痰及肺泡灌洗液为主,占35.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比较稳定外,对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嗯唑的耐药率都明显升高(P<0.01),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嗯唑和左氧氟沙星对其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蔡兰兰;谭萍;祝玲玲;黄晶;郭惠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荔湾区人群肝吸虫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镜检法对本辖区人群粪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测1 018份粪标本,阳性率为5.60%(57/1 018),感染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女性阳性率3.30%(16/486)远低于男性阳性率7.71%(4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29,P<0.05).原芳村区域人群感染肝吸虫明显高于原荔湾区域人群(x2=6.344,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吸虫感染主要与性别、年龄有关(P<0.05).结论 荔湾区肝吸虫感染较高,食品卫生亟待加强,需政府及多部门联防联控.
作者:黄嘉盈;谭志熹;蔡明伟;杨翠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蛋白USP37作为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方法确定USP37在非小细胞肺癌新鲜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217例非小细胞肺癌蜡块标本USP37的表达并评分.用ROC的方法确定USP37表达的cut-off point;检测USP37表达的情况与病人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USP37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比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明显高表达.USP37的高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分期和Ki67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都表明USP37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总生存及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USP37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表达,而且过表达USP37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总生存时间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子.
作者:陈树鹏;吴少云;李耀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成年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抗EB病毒VCA/EBNA1IgA和IgG抗体的年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广州市309例常规体检的健康女性血清样本,分别采用比浊法和ELISA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抗EB病毒VCA/EBNA1IgA和IgG抗体水平.结果 广州地区成年女性抗EB病毒VCA-IgA、抗VCA-IgG及抗EBNA1-IgA、抗EBNA1-IgG的阳性率分别为14.6%、92.2%、3.2%、99.7%.抗VCA-IgA阳性率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3,P=0.004);抗EBNA1-IgG OD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178,P=0.020).各抗体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抗EBNA1-IgA与血清总IgG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154,P=0.008);抗VCA-IgA与抗EBNA1-IgA、抗EBNA1-IgA与抗EBNA1-IgG、血清总IgA与抗VCA-IgA、总IgG与抗VCA-IgG、总IgA与总IgG、总IgM与总IgG水平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113、0.241、0.228、0.228、0.433和0.362,P<0.05).结论 广州地区成年女性99.7%存在EB病毒既往感染.随着年龄增长,抗VCA-IgA阳性率逐渐增高,而抗EBNA1-IgG OD值则逐渐下降.抗EB病毒抗体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鼻咽癌等疾病筛检时联合指标的选择.
作者:席静;张薇;任泽舫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黄芩苷联合顺铂是否能诱导HepG2.0细胞凋亡及探讨其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分别用黄芩苷、顺铂及黄芩苷联合顺铂干预HepG2.0细胞.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HepG2.0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0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c-myc表达的影响.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药物组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各药物组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升高;各药物组细胞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Bax、c-myc和Caspase-3表达升高.结论 黄芩苷、顺铂及黄芩苷联合顺铂均能诱导HepG2.0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Bcl-2、Bax、Caspase-3、c-myc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林艳芬;刘荣静;林梅双;朱锦宏;吴晓蔓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江门市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慢性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DeathReg2005软件和Excel对2010-2012年江门市户籍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江门市居民因慢性病死亡71 466人,占全死因86.53%,慢性病死亡率为604.78/10万,3年间慢性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慢性病死亡率(664.00/10万)明显高于女性(544.4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7.71,P<0.01).慢性病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占慢性病死因的93.40%.男性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先天异常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慢性病死因顺位不相同.结论 慢性病已成为江门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为降低居民死亡率,须加强慢性病的三级预防工作.
作者:莫兆波;许坚锋;黄艳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衡水地区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血液安全.方法 对衡水地区2010-201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采用ELISA方法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筛查.抗-TP阳性检测结果分别按照性别、年龄、年份、职业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3年梅毒阳性感染者有370人份,女性的梅毒阳性率(0.42%)明显高于男性(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9,P<0.05).梅毒感染增长趋势明显,2013年高达到0.45%,不同年份间梅毒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3,P<0.05).自由职业、工人、农民是梅毒感染的主要群体.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31~40岁.结论 梅毒感染呈快速增长趋势,应加强梅毒相关知识的宣传,扩大低危献血人群,把梅毒的金标试剂列为血站采血前初筛常规检测项目,减少血液报废,保证血液质量.
作者:房金娟;高文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唾液流场对涎石形态的影响,为腮腺导管内涎石形成机制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正常腮腺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腮腺导管系统三维重建,分别构建圆形、卵圆形、流线型三种典型形态的涎石唾液流场仿真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不同形态涎石与唾液流场变化关系,并通过病例和文献回顾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静息状态与刺激状态下阻塞区域三种不同形态涎石的唾液流速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卵圆形涎石的低流速区域(流速<0.1 mm/s)大于其他两种涎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状态下圆形与卵圆形涎石涡流区域面积分别为0.092 mm2跟0.087 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线型涎石无涡流区域.结论 导管内涎石的形态会导致病变周围区域唾液流速的不同,而唾液流体力学特性的改变同样会影响矿物质的沉积而影响涎石终的形态.
作者:阎梦蝶;蔡斌;朱双林;卢新华;林仪;许跃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做好乡镇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以来清远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清城区石角镇共有手足口病1 601例,聚集性疫情2起,发生在本镇的两间幼儿园.2012年出现重症5例,死亡1例.2009-2012年病例数分别为80、458、541和522例.2010年发病率为633.78/10万,较2009年上升了572.50%.5-6月为发病高峰,5岁以下婴幼儿占总病例数的91.88%.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3.76%.临床诊断病例1 589例(99.25%),实验室诊断12例(0.75%).结论 由于幼托机构传染病管理存在漏洞,导致了聚集性疫情的发生,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特别是5-6月份,5岁以下婴幼儿的疫情监测工作.
作者:廖耀荣;何锦军;李楚仁;阳俐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2009-2013年开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3年开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开县2009-2013年共发生手足口病3 753例,年均发病率为61.05/10万,主要集中在4-7月,男女性别比为1.60∶1.5岁以下病例占总报告数的94.33%.实验室诊断病例265例,其中EV71型95例、CoxA16型63例,其他肠道病毒107例.结论 开县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应针对高危人群、重点地区以及疾病的发病高峰期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监测及防治工作.
作者:谭毅;王丹;邱博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痰中IL-17、TGF-β1、IL-10的水平,探讨其在COPD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及与肺功能、生活质量(CAT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40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COPD组,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测定诱导痰中IL-17、TGF-β1、IL-10水平,并进行肺功能检查、CAT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上述炎症因子水平与肺功能和CA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诱导痰中IL-17、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诱导痰IL-17和TGF-β1水平均与FEV1%呈负相关(OR=-0.557和-0.323,P=0.000和0.042),而与CAT评分呈正相关(OR=0.837和0.51,P=0.000和0.001).其中IL-17与FEV1/FVC呈负相关(OR=-0.566,P=0.000),而TGF-β1与FEV1/FVC无相关性(OR=-0.25,P=0.12);诱导痰IL-10水平与FEV1%、FEV1/FVC均呈正相关(OR=0.755和0.633,P=0.00),而与CAT呈负相关(OR=-0.456,P=0.003).结论 IL-17、TGF-β1、IL-10参与了COPD的气道炎症反应.气道炎症因子IL-17、TGF-β1可能与COPD患者肺功能损伤及生活质量下降有关,而IL-10水平的升高则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作者:蔡婷婷;许浦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手足口病(HFMD)重症病例的病原学类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2年深圳市各医院送检的220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粪便样本,应用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肠道病毒通用型(EN).结果 2011-2012年深圳市共发现22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其中,2012年HFMD重症患者数量为2011年的32.53%.22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中,EV71型占80.45%,CA16型占5.00%,其他肠道病毒则占13.19%.2011年5、6月为深圳市手足口病重症的高发月份,而2012年5月和7月为高发月份.1岁组重症病例多有82人,占重症病例总数的37.27%.重症病例人群男性多于女性(1.62∶1).结论 EV71是引起深圳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要原因,其他肠道病毒比CA16更容易引起手足口病重症.
作者:姚相杰;何雅青;蔡春林;罗敏;杨洪;冼慧霞;张海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对新方法诱导小鼠心肌梗死4周后Th1/Th2、Treg/Th17的平衡影响.方法 37只雄性C57BL/6小鼠用新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n=32),假手术组(n=5)不进行后的冠状动脉结扎.术后将模型组存活小鼠(n=25)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干预组(n=12)和心肌梗死组(n=13),依那普利干预组每日给予依那普利7.5 mg/kg灌胃,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28 d后检查各组小鼠心脏彩超,称量小鼠心脏重量和体重,心脏采血并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和Th2、Treg和Th17细胞比率.结果 依那普利干预组小鼠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均小于心肌梗死组,且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心肌梗死组,且小于假手术组(P<0.05).依那普利干预组小鼠外周血Th1、Th17细胞比率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Th2、Treg细胞比率高于心肌梗死组,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小鼠心肌梗死4周后外周血有Th1/Th2、Treg/Th17的失衡,依那普利可以调节Th1/Th2、Treg/Th17平衡,这可能与其抑制心梗后小鼠心室重构有关.
作者:付珊珊;陈琳琳;傅强;李志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妊娠早期妇女碘营养及甲状腺功能,为指导孕期妇女补碘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产科门诊行常规产前检查的1 851例妊娠早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尿液和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标本中碘含量,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和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结果 1 851例妊娠早期孕妇尿碘中位数为129μg/L,其中60.72%的孕妇处于碘缺乏状态,28.09%的孕妇处于碘适量,2.32%的孕妇碘过量.本组孕妇甲状腺异常总患病率为29.39%,其中低甲状腺素血症、甲减、亚临床甲减、甲亢、亚临床甲亢、甲状腺TPOAb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24.37%、0.70%、0.81%、0.92%、2.59%、11.02%.尿碘水平异常与碘足量水平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总患病率分别为30.73%和2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5,P=0.043),而二者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个体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碘水平异常与尿碘足量水平孕妇的TPOAb阳性率分别为10.74%和1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早期妇女60%以上存在碘摄入不足,尿碘水平异常孕妇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总患病率明显高于碘足量水平孕妇.
作者:林清兰;徐灼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凯纷复合舒芬太尼在腹腔镜全宫切除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0例腹腔镜全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采用静脉自控镇痛,A组:凯纷复合舒芬太尼100 mg+ 0.04μg/(kg·h);B组:凯纷复合喷他佐辛100 mg+ 0.04 mg/(kg·h);所用药物为等浓度且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和记录术后第1、2、4、8、16及24小时的静息疼痛及动态疼痛的VAS评分、Ramesay镇静评分、PCA泵的按压次数(D0)及实际有效次数(D1)、改良Bromage分级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静态疼痛镇痛效果,两组患者24h内各时点的动态疼痛评分,在第8、16及24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2~4 h,4~8 h,8~16 h时间段的PCA泵的按压次数及实际有效次数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amesay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凯纷复合舒芬太尼、凯纷复合喷他佐辛均可减轻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凯纷复合舒芬太尼在同等浓度下在动态疼痛的镇痛效果更佳.
作者:胡洪涛;刘丹姝;戴载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外源性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在大鼠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高血压组和MMPs组,每组16只,前者手术造成大鼠肾性高血压,后者应用外源性MMP-2、MMP-9干预,分别于术后1、3和5周采集标本,观察脑动脉瘤形成情况,并应用ELISA、免疫组化法和RT-PCR检测MMPs及其表达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血压达稳定峰值,病理学观察见5只大鼠的脑底动脉环分叉部有明显动脉瘤形成,MMPs组脑底动脉环结构基本正常.高血压组血浆MMP-2、MMP-9浓度在术后逐渐增高,且在术后3、5周,与MM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见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脑动脉壁胞浆中MMP-2和MMP-9表达明显增加,持续至第5周,而MMPs组仅有弱阳性表达.RT-PCR检测显示高血压组在术后3周脑动脉壁MMP-2和MMP-9基因表达增加,持续至第5周,而MMPs组仅有较弱的基因表达.结论 血压持续升高可能是MMPs被异常激活的一个重要启动因素,机制较为复杂;单纯外源性MMPs在脑动脉瘤形成中可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作者:左右;李雪松;杜娟;刘斌;赵庆锁;张少伟;陈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对重组表达的亚洲带绦虫膜联蛋白B3(Annexins B3)基因得到的蛋白进行免疫学初步研究及组织定位.方法 将构建在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的Annexins B3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进行免疫学分析,间接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荧光显微镜下曝光观察结果.结果 诱导表达并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可被亚洲带绦虫、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感染的病人血清识别.免疫组化显示,该基因的组织定位在亚洲带绦虫成虫的表膜.结论 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组织定位于表膜,说明该基因是维持成虫在宿主消化道厌氧环境中能量代谢平衡的关键分子和介导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
作者:戴佳琳;蓝磊;黄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2013年广州市番禺区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 对登革热的病例个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番禺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6例,临床诊断20例.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全区病例以钟村街为主(占全区病例的28%).男性12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2.职业以家务待业为主.常规蚊媒监测,布雷图指数高为9月.结论 广州市番禺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应加强对蚊虫及疫情的监测,控制登革热暴发.
作者:孔敏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