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肠内营养对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李猛;朱刚;梁桂珍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 肠内营养, 儿童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肠内营养(EN)在儿童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病毒性脑炎(SV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2例SVE患儿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2),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对照组EN给予儿童配方奶粉,分4~6次鼻饲注入,观察组EN早期予以短肽型、再过渡到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液喂养泵输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采集静脉血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和血清白蛋白(ALB),测量其体重,并观察胃肠道、相关肺炎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间RBP、PA、TRF、体重增长值、住院天数以及胃肠道、相关肺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E意识障碍期间早期应用短肽型+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液喂养泵输注,可减少患儿体重的消耗,减少胃肠道及相关肺炎并发症,改善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时间.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喷他佐辛用于全麻苏醒期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用于全麻苏醒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插管全麻手术者9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氯诺昔康组(B)和喷他佐辛组(C),每组30例,依次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生理盐水2 ml、氯诺昔康0.2 mg/kg、喷他佐辛0.5 mg/kg.记录三组麻醉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5 min (T3)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T2的躁动评分、T3的Ramsay镇静和疼痛评分以及从手术结束至拔管的时间.结果 三组T2的HR和MAP均较T1明显升高(P<0.05);A组T3的HR和MAP较T1明显升高(P<0.05);B、C组T2、T3的HR和MAP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T2的躁动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T3镇静和疼痛评分明显优于A组(P<0.05);C组镇静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喷他佐辛不影响拔管时间,全麻术后的苏醒质量较高.

    作者:汪吉明;刘怀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肌钙蛋白Ⅰ在新型毒品中毒危重患者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Ⅰ(cTnI)在新型毒品中毒患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将232例新型毒品中毒危重患者按照cTnI的水平分为升高组(97例)和正常组(13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使用率、总住院时间、死亡率等临床指标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升高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使用率、死亡率、总住院时间均高于cTn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cTnI升高的新型毒品中毒危重患者有较高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使用率和死亡率,且总住院时间较长.监测cTnI水平在新型毒品中毒危重患者病情评估和治疗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管健;蓝光明;吴彪;郭旭昌;张文;朱永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大剂量氨溴索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效应分析

    目的 探讨与标准剂量氨溴索(60 mg/d)治疗比较,大剂量氨溴索(300 mg/d)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在预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氧合指标及血清和痰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上的差别.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收集在东莞市东华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AP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标准剂量氨溴索治疗组及大剂量氨溴索治疗组,每组60例.对入选患者进行CURB65评分评估,并对患者预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动脉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等指标,同时对患者入选及结束治疗时其血清和痰液中TNF-α水平进行检测,后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入选时CURB65评分,治疗前PaO2、FiO2、氧合指数、血清TNF-α、痰液TNF-α等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平均住院时间、FiO2、氧合指数、血清TNF-α、痰液TNF-α等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平均住院费用、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剂量氨溴索治疗组患者治愈/好转率为75.0%,大剂量氨溴索治疗组患者治愈/好转率为86.7%.结论 大剂量氨溴索治疗有助于改善CAP患者氧合指标及减轻炎症反应指标,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并有助于改善患者治愈/好转率.

    作者:刘同刚;马诚;刘旺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比伐卢定对大鼠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比伐卢定(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在大鼠胰岛分离过程中保护胰岛细胞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分为比伐卢定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在胰岛分离全过程中加用比伐卢定进行干预,对照组则不加比伐卢定处理,采用Ficoll非连续密度离心纯化后对两组胰岛细胞的凋亡(采用原位末端核苷酸标记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胰岛产量及活力方面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 比伐卢定5000U处理组的胰岛细胞凋亡计数(5±4)个/HPF、凋亡率(16.5±3.6)%、Fas-1基因表达水平(4.6±1.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胰岛产量(315.3±6.1)IEQ、胰岛素释放水平(179.11±2.18)mIU/L和Bcl-2基因表达水平(10.5±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岛分离过程中加用比伐卢定对胰岛具有抑制凋亡、提高胰岛产量和保护胰岛活力的作用.

    作者:邱立;柳玉红;温寿青;汪春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尿浓缩和稀释对随机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尿浓缩和稀释对随机尿蛋白和肌酐比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肾脏病人213例,按照随机尿肌酐(Ucr)浓度分为5组,A组:35例,Ucr≤2 000 mmol/L;B组:33例,2 000 mmol/L<Ucr≤3 000 mmol/L;C组:46例,3 000 mmol/L< Ucr≤7000 mmol/L;D组:58例,7 000 mmol/L<Ucr≤15 000 mmol/L;E组:41例,Ucr>15 000 mmol/L.所有病例均测定尿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和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水平,对各组UACR和24 h UTP进行相关分析和Kappa检验.结果 B、C、D组患者随机尿UACR与24 h UTP呈高度相关且一致性较强,r值分别为0.836、0.886、0.868,Kappa值分别为0.762、0.758、0.753;而A、E组两者呈较低相关且一致性较差.B、C、D组总的r和Kappa值分别为0.887和0.757,仍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中度一致性.结论 慢性肾病患者在随机尿2 000 mmol/L<Ucr≤15 000 mmol/L时,UACR可作为24 h UTP定量检测的初筛实验;而在Ucr≤2 000 mmol/L和>15 000 mmol/L时,随机尿UACR结果不可靠.

    作者:黄志宏;付文金;徐娜媚;方海畴;方爱娟;陈楚填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黄芪多糖佐剂对脾脏NK细胞及NKT细胞的作用

    目的 观察脾脏NK细胞及NKT细胞在黄芪多糖(APS)发挥免疫佐剂功能的作用.方法 使用鸡卵白蛋白(OVA)与APS经皮下免疫C57BL/6小鼠3次.末次免疫7~14 d,取血清,使用ELISA观察OVA特异性抗体的含量;分离脾脏淋巴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和NKT细胞的百分比含量;使用PMA和Ionimycin刺激淋巴细胞,使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的方法检测IFN-γ和IL-4的分泌情况.结果 APS组小鼠OVA特异性抗体含量明显高于OVA组小鼠(P<0.05),但小鼠脾脏内NK和NKT细胞的百分比含量与OVA组和正常小鼠差别不大(P>0.05).经PI刺激以后,APS组小鼠脾脏内NK细胞中IL-4+细胞明显高于OVA组和正常组(P<0.05),且IFN-γ+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虽然经过PI刺激以后,APS组小鼠脾脏内NKT细胞中IL-4+细胞升高不明显,但是IFN-γ+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结论 APS可以通过调节NK和NKT细胞的功能来促进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谢红艳;张文伟;林丹义;吴凡;余秀雪;陈殿慧;罗雪平;王颖;黄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12年广州市海珠区居民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海珠区18岁以上社区居民脑卒中患病率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的分布.方法 2012年12月采用Kish Grid表法分层抽样后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海珠区瑞宝社区抽取1 00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海珠区居民脑卒中、冠心病的患病率均较2008年有明显上升(3.4% vs 1.6%,18.5%vs 4.5%),而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率和吸烟率均较2008年下降(16.2% vs 22.9%,7.0%vs 9.2%,37.9% vs 59.7%,6.2%vs 7.1%,18.2%vs 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吸烟率和饮酒率分别为20.0%、29.0%和11.2%,与女性11.9%、5.8%和5.1%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珠区脑卒中患病率上升呈年轻化趋势,冠心病患病率较前增高,应提倡早期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同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并控制预防.

    作者:李粲;韩莉娜;霍富元;陈健;金俊;吴培华;李武英;郭阳;谭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深圳市福田区2006-2012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医疗机构消毒效果.方法 对2006-2012年146家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采样12 287份,合格11 857份,合格率96.5%.2006-2012年合格率分别为96.7%、97.2%、95.2%、95.9%、95.2%、97.9%、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65,P<0.05).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污水合格率依次为97.3%、97.2%、90.9%、99.7%、98.9%、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4.858,P<0.05).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私营医院和个体诊所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7.8%、97.9%、97.3%和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470,P<0.05).结论 采取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管理,重点是个体诊所和手卫生方面.

    作者:钟剑明;周志峰;石向辉;刘小敏;黄慧萍;陈建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索拉非尼联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及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大肝癌方案的初步探索

    目的 研究应用不同方案行索拉非尼联合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射频消融(RFA)(局部介入术前开始应用索拉非尼以及局部介入术后开始应用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5cm肝癌的适用性及安全性,初步观察其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始筛选纳入>5 cm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先行TACE联合RFA,术后开始口服索拉非尼;B组为先口服索拉非尼1~2周,再行TACE及RFA.规律随访,观察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截至2013年2月21日,A组与B组分别纳入患者15例.肝癌直径(8.9±3.1)cm,患者随访时间(27±11.8)月.两组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索拉非尼主要相关不良反应有手足皮肤反应(53.3% vs 66.7%,P=0.710)、食欲下降(53.3% vs 46.7%,P=0.999)、乏力(53.3% vs 40.0%,P=0.715)以及腹泻(33.3% vs 46.7%,P=0.710)等,只有1例患者出现4级的上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远期生存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生存时间:A组31月vs B组32月,x2=0.050,P=0.822).结论 两种联合方案在治疗中晚期大肝癌均是安全适用的,且治疗风险相当.生存分析并未显示出应用哪一种联合方案更具有优势.

    作者:梁恒毅;陆骊工;李勇;胡宝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人可溶性DC-SIGN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目的 构建可溶性DC-SIGN(sDC-SIGN)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不含标签蛋白的sDC-SIGN蛋白.方法 采用PCR方法,从含人DC-SIGN cDNA的重组质粒pGM-DC-SIGN扩增DC-SIGN胞外区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17b,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17b-sDC-SIGN,经酶切图谱和测序鉴定,转入E.coli BL21 (DE3)诱导表达蛋白,用抗人DC-SIGN抗体-Sepharose 4B亲和层系纯化表达产物,以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从重组质粒pGM-DC-SIGN扩增获得1 300 bp目的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17b-sDC-SIGN,其酶切图谱和序列与预期相符.纯化表达产物sDC-SIGN,鉴定其分子质量为38 000,Western bolt证明其可与抗人DC-SIGN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 获得了能高效表达重组人sDC-SIGN的大肠杆菌菌株和不带任何标签蛋白的sDC-SIGN蛋白,为深入研究sDC-SIGN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婧;张丽芸;卢晓;陈政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云南宾川地区牛羊片形吸虫感染调查及分子鉴定

    目的 对云南宾川地区爆发人体片形吸虫病的村落进行牛羊的片形吸虫感染调查和检测,为当地片形吸虫病的研究提供数据.方法 采用尼龙袋集卵法收集牛羊粪便中的虫卵,进行镜检.对检出的样本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用MP法、NJ法及ML法进行种系发育分析.结果 从134 (28.63%)头牛和27(25.23%)头羊中查到了片形吸虫的虫卵,对所检到的虫卵进行线粒体pcox1基因的扩增和测序,比对后发现所检样本主要为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两个种.采用MP法、NJ法及ML法进行种系发育分析表明,宾川地区牛羊感染的片形吸虫虫种主要为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两种.结论 宾川地区牛羊片形吸虫感染严重,云南宾川为肝片形吸虫及大片形吸虫混合感染地区,当地政府应重视该病的防治.

    作者:艾琳;陈木新;吕山;臧伟;诸廷俊;许学年;蔡玉春;陈韶红;罗家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TNF-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及PD-L1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活性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PD-L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加入不同浓度TNF-α持续刺激48 h,CCK-8法检测450 nm波长处吸光度值(OD值),计算细胞生长存活率.选同代细胞重复培养并干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PD-L1蛋白表达.使用SB203580阻断p38MAPK通路后再用TNF-α干预HUVECs,比较各组细胞PD-L1蛋白表达.结果 实验组HUVECs在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细胞存活率依次下降.实验组细胞PD-L1蛋白表达随TNF-α浓度增高逐渐降低(P<0.05).TNF-α单独刺激组PD-L1蛋白表达较TNF-α与SB203580共刺激组明显降低(P<0.05),SB203580阻断效应明显.结论 TNF-α可明显抑制HUVECs细胞活性,并降低PD-L1蛋白表达,p38MAPK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作者:吕自明;刘映峰;缪绯;龙日;刘芃;刘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国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 了解MDR1-C3435T的基因多态性在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用PCR-RFLP的方法检测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MDR1-C3435T等位基因突变位点的分布情况.计算各民族基因型频率,并与已报道的其他民族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MDR1-C3435T基因在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三个民族中常见的等位基因是MDR1-3435T,频率依次为汉族43.3%、维吾尔族58.0%和哈萨克族56.9%.等位基因MDR1-3435T在汉族中的发生频率显著低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而突变频率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之间则无明显差异.汉族的基因突变发生频率与其他亚洲人相似,与高加索人差异显著;而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发生频率介于亚洲人和高加索人之间.结论 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MDR1-C3435T基因型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对临床用药将产生显著影响.

    作者:王一西;谢志红;叶丽卡;李嘉丽;张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残余肾功能对透析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残余肾功能(RRF)对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 将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为依据分为RRF(+)组和RRF(-)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尿量(U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素氮(BUN)、肌肝(Scr)、血磷(P3+)、碳酸氢根(HCO3-)、甲状旁腺素(PTH)、血红蛋白(Hb)、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检测,以及分析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的变化.结果 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UR、Scr、HCO3-和Cc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RF(+)组的Hb高于RRF(-)组(P<0.05),PTH水平低于RRF(-)组(P<0.05).治疗后RRF(+)组的LVEF和LVFS均高于R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RF能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效能,降低心脏负荷,减低肾毒性物质对心脏的毒害从而改善长期血透患者的心功能损害.

    作者:黄宇静;伍锦泉;黄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ALT单项不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血液筛查结果追踪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和评价ALT血液筛查项目在临床用血血液安全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ALT单项阳性并再次献血的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调查和分析.结果 3 910例再次献血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ALT血液筛查结果均合格3 053例,占再次献血的78.1%,ALT单项仍为阳性845例,占不合格的98.6% (845/857),ALT阴性而ELISA筛查项目阳性9例,核酸筛查阳性3例,其中ALT合并NAT阳性1例.结论 ALT血液筛查在肝炎病毒感染“窗口期”或隐匿性感染中有提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漏检的发生,在保障血液安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黎世杰;汪传喜;梁华钦;廖峭;戎霞;陈锦艳;林昌周;梁浩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肠内营养对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目的 探讨不同肠内营养(EN)在儿童伴有意识障碍的重症病毒性脑炎(SV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2例SVE患儿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2),两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对照组EN给予儿童配方奶粉,分4~6次鼻饲注入,观察组EN早期予以短肽型、再过渡到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液喂养泵输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采集静脉血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和血清白蛋白(ALB),测量其体重,并观察胃肠道、相关肺炎并发症及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间RBP、PA、TRF、体重增长值、住院天数以及胃肠道、相关肺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E意识障碍期间早期应用短肽型+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液喂养泵输注,可减少患儿体重的消耗,减少胃肠道及相关肺炎并发症,改善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猛;朱刚;梁桂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藤黄酸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过程中APC蛋白的表达变化

    目的 观察藤黄酸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和APC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0、0.5、1、4μg/ml)的藤黄酸干预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分别于24、36、48 h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分析APC蛋白的变化.结果 1 μg/ml以上浓度的藤黄酸可以显著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细胞增殖,且随浓度增加效果增强,随着时间增加抑制率显著增加(P<0.01).藤黄酸浓度达到4 μg/ml时,C2/M期细胞达到54.74%;藤黄酸浓度为0、0.5、1、4μg/ml时SW480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0.17±0.08)%、(0.85±0.19)%、(7.12±1.21)%、(15.87±1.59)%.用不同浓度的藤黄酸处理SW480细胞株24 h,APC蛋白的表达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0.01).结论 藤黄酸能够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干扰SW480细胞周期使其阻断于G2/M期,高表达APC蛋白有可能是藤黄酸抗癌作用的重要机制.

    作者:杨平;曹杰;张通;王强;孙政;张伟健;曾山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重组广州管圆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cCystatin)的理化性质研究

    目的 研究重组广州管圆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cCystatin)的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 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AcCystatin经诱导表达、纯化酶切后获得纯化AcCystatin,采用Edman降解法N-端氨基酸测序进行重组蛋白鉴定.分别检测其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对人源Cathepsin B、Cathepsin G、Cathepsin L和Cathepsin S酶的抑制活性,分析AcCystatin理化性质.结果 重组AcCystatin蛋白经纯化、酶切后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3 600,纯化效果良好,氨基酸测序结果与理论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光谱学检测结果显示重组AcCystatin可形成二硫键,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分别占39.57%、35.28%和25.25%.酶抑制实验结果显示AcCystatin可显著抑制Cathepsin B、Cathepsin L和Cathepsin S酶的活性,但对Cathepsin G酶活性无明显作用.结论 获得的可溶性AcCystatin重组蛋白产量大、纯度高、蛋白结构折叠正常,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为AcCystatin免疫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祝程诚;李宝钏;李舒婷;朱钥;姬鹏宇;赵子然;吴忠道;吕志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10-2012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分析

    目的 对近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措施,以减少血液浪费.方法 收集广州血液中心2010-2012年所有血液采集制备信息和血液报废的信息,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采集制备血液2 827 955 U,报废179 794 U,报废率为6.35%;感染性不合格血液导致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64.79%,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 (2.12%) >HBV (0.85%)>梅毒(0.53%)>HCV(0.49%)>HⅣ(0.12%);非感染性不合格原因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35.20%,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糜血(1.63%)>过期血(0.27%)>血袋破裂和渗漏(0.16%)>其他(0.08%)>溶血(0.06%)>血凝块(0.01%)>纤维蛋白析出(0.005%).结论 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标志物阳性导致的血液不合格.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和宣传,进行ALT初筛,加强献血知识普及和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告知,对降低血液报废率,加强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国胜;黄可君;游冉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451例孕早期绒毛染色体结果分析

    目的 评价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在孕早期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在B超引导下经腹绒毛穿刺取绒毛组织行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 成功培养绒毛细胞451例,培养成功率为97.41%,共发现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136例,异常检出率为30.16%.136例异常核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79例(58.09%),其中包括常染色体三体型55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23例,三倍体1例.检出染色体结构异常11例,嵌合体16例,染色体多态性30例.超声筛查胎儿异常及夫妇染色体结构异常携带这两个指征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率高.结论 孕早期绒毛细胞染色体检查结合孕早期超声筛查及血清学筛查能及早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并早期干预,对于减少染色体畸形儿的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钟惠珠;易翠兴;潘敏;杨昕;刘晗;袁思敏;李东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