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岗;徐霖;关琳琳;汪杨;罗燕芬;庹九玲;钟慧玲;曹开源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败血症的病原体分布,比较骨髓培养与血培养的阳性率.方法 收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2年1-12月AIDS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同时进行骨髓培养及血培养,比较两种培养方法的阳性率.结果 共444例AIDS患者同时进行了骨髓培养及血培养,共141例患者骨髓培养和(或)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1.76%(141/444),其中骨髓培养阳性率为29.27%(130/444),高于血培养阳性率23.42%(10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253,P=0.000).130例骨髓培养阳性者在血培养中有37例阴性,104例血培养阳性者中有11例骨髓培养阴性;两种培养方法均为阳性者只有93例.141例阳性标本共培养出152株致病菌,分离的菌株中马尔尼菲青霉菌比例高,占71.71%(109/152);新型隐球菌次之,占8.55%(13/152);金黄色葡萄球菌再次,占3.29(5/152).结论 AIDS患者的血培养特别是骨髓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高,广东地区AIDS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体以马尔尼菲青霉菌占优势.
作者:卓丽;邓西龙;李粤平;关家龙;陈万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情况,探讨漏报原因,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某市具有网络直报权限的44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2012年传染病上报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传染病漏报率、报告及时率等,传染病例来自各医疗机构门诊部、住院部和检验科登记薄上的传染病个案.结果 2012年传染病平均漏报率为1.42%(26/1 830);市区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低,为0.54% (4/743);省级以上医疗机构漏报率为2.15% (19/885).漏报病种主要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麻疹.报告及时率为99.33%(1 792/1 804).结论 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完善自查、监督及奖惩制度,是防止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的有效手段.
作者:谈民;王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就诊者粪便寄生虫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佛山市三水区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为区域寄生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2年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共22 470例,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查就诊患者的粪便标本.结果 共检测22 470份标本,检出寄生虫(或虫卵)631例,总感染率为28.082‰(631/22 470).40~60岁人群的检出例数多;肝吸虫和钩虫是感染的主要虫种,分别占总检出数的85.3%(538/631)和11.8%(75/631);男性寄生虫感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吸虫和钩虫是寄生虫感染的主要虫种,应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食品的安全管理,以降低人群的感染率.
作者:杨永强;张巧玲;梁天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延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注射间隔期的治疗方案在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r-AFS Ⅲ、Ⅳ期)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重度EM患者32例分为两组,观察组(n=15)每隔6周皮下注射1次长效GnRHa制剂(曲普瑞林3.75 mg),共4次;对照组(n=17)每隔4周皮下注射1次长效GnRHa制剂,共6次;疗程均为24周.比较GnRHa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间性激素水平变化、绝经期症状出现情况及腰椎骨密度(DXA法,L2-L4)变化,评价两种GnRHa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并随访患者至术后2年.结果 GnRHa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对照组患者绝经期症状出现率(58.8%)显著高于观察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36,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腰椎骨密度无明显改变,而对照组患者较治疗前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观察组EM复发率为6.7%(1例),对照组为11.8%(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4,P>o.05).对照组患者术后2年腰椎骨密度为(1.016±0.103)g/cm2,仍低于GnRHa治疗前的(1.058±0.120)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长GnRHa注射间隔期的治疗方案可适度缓解GnRHa对垂体和卵巢的过度抑制,在不降低疗效的前提下,改善近期及远期治疗的安全性,且费用减少.
作者:苏念军;刘风华;唐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新建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点以及高危因素,为临床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2011年入住罗定市人民医院新建综合性ICU的727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对确诊VAP患者的病原体进行鉴定和监测,并单因素分析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VAP共89例,发生率为12.24%,检出病原菌9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6株(69.47%),革兰阳性球菌20株(21.05%),真菌9株(9.47%);主要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16.84%、13.68%、10.53%、10.53%、6.32%;机械通气时间≥7d、昏迷、输血、留置胃管、气管导管气囊无定时测压、联用抗菌药、应用制酸药物均为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综合ICU的VAP发生的高危因素甚多,通过目标性监测能够及时对病原菌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陈文智;赵中;黄影兰;蓝志新;梁鉴文;梁伦昌;马中富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云霄县淡水蟹种类及其感染并殖吸虫囊蚴的情况.方法 选取不同地理方位为调查点,捕捉各调查点的淡水溪蟹进行分类和并殖吸虫囊蚴的检查.结果 全县共调查6个乡(镇)20个村,共捕捉230只蟹,查出漳州华溪蟹(n=136)、漳浦束腰蟹(n=63)和闽溪蟹(待定种)(n=31)3种;检出感染并殖吸虫蟹15只,阳性检出率为6.6%(15/230),蟹的感染指数为0.11,对福建华溪蟹和中华束腰蟹种类及分布作了修正.结论 云霄县并殖吸虫宿主淡水溪蟹有3种,蟹感染并殖吸虫呈下降趋势,但仍为中度并殖吸虫疫源地.
作者:吴文勇;林国华;庄培勇;郑瑞丹;陈韶红;程由注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乳汁HBV-DNA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 乳汁HBV-DNA阳性产妇117例(双胞2例),119例幼儿出生时均接受HBV主动+被动免疫,自由选择喂养方式,其中母乳喂养34例(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85例(人工喂养组),观察两组幼儿慢性感染HBV情况.结果 119例幼儿慢性感染HBV 34例,慢性感染率为28.57%;其中母乳喂养组幼儿慢性感染率为32.35%(11/34),人工喂养组为27.06%(2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幼儿HBV慢性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母亲乳汁HBV-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幼儿慢性感染HBV与产妇乳汁HBV-DNA载量有关,但母乳喂养并未增加感染HBV的风险.
作者:周冬生;林秋香;蒋就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IL-27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IL-27与DCM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DCM患者共28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NYHAⅡ级组、NYHA Ⅲ级组、NYHAⅣ级组;同时体检无异常者30例为对照组.以心脏超声检测研究对象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和IL-27表达.结果 从对照组、NYHAⅡ级组、NYHA Ⅲ级组至NYHAⅣ级组,LVEDd、BNP浓度呈依次递增(P<0.05),LVEF和IL-27依次递减(P<0.05).外周血浆IL-27浓度与BNP浓度、LVEDd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LVEF呈正相关(P<0.01).结论 IL-27在DCM外周血中表达降低,与DCM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李冬义;靳文;杜作义;刘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γ-分泌酶抑制剂对U87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及γ-分泌酶抑制剂在放射增敏中的作用.方法 MTT比色法分析γ-分泌酶抑制剂对高表达Notch1的U8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分析低浓度γ-分泌酶抑制剂对U87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经γ-分泌酶抑制剂处理后U87细胞生长被抑制,细胞周期主要停滞在G1期,2.5、5μmol/L的GSI作用U187细胞48 h后,其调亡率分别为(3.8±0.58)%和(14.5±0.98)%,均高于Control组的(2.3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γ-分泌酶抑制剂对U87细胞有显著的放射增敏作用.结论 γ-分泌酶抑制剂可阻断Notch信号通路,抑制U87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低浓度γ-分泌酶抑制剂可显著增加U87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
作者:刘锦新;陈奕芝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清miR-195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例首治的乳腺癌患者的血清及相应的石蜡包埋组织以及同期10例正常女性的血清作为对照组,从血清中提取总RNA,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195在乳腺癌和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iR-195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量显著上调(P<0.01),血清中miR-195上调的相对表达量与乳腺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miR-195所得ROC曲线下面积为83.9%,区别乳腺癌和正常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70%.结论 血清miR-195可作为乳腺癌一项潜在的诊断标记物,并对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提示作用.
作者:朱岩;王恩礼;李晖;钟春嫦;刘佳南;段桂开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流感样病例比例(ILI%)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深圳市盐田区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流感样病例比例监测数据与气象因素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流感样病例比例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日均IL1% 5.65,每年6-7月为ILI%高峰;流感高峰时月均气温26.64℃~27.74℃,月均相对湿度76.4%~85.6%,气压均处于年低谷990~998 hpa,日降雨量处于每年的高峰;ILI%与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均气压、风速呈负相关,与日温差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是影响盐田区ILI%的主要气象因素.
作者:蒋海青;李标;李雪梅;黎大林;张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小学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后疫苗补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疫苗补种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2012年11月对公立及民办小学的650名入学新生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查阅儿童的接种记录.结果 650名小学生的疫苗补种率为84.62%(550/650),疫苗剂次补种率为80.92%(988/1 221);需要补种1剂次疫苗学生的补种率较需要补种≥2剂次疫苗学生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37,P<0.01),民办小学学生的补种率及剂次补种率较公立小学学生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073,P<0.01;x2=7.79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监护人拥有固定职业、学生需补种疫苗剂次数较少,学生疫苗补种率较高(OR值分别为0.126和0.232).结论 民办学校的漏种儿童疫苗补种率偏低,建议改进疫苗补种的工作方式,并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疫苗补种率.
作者:曹丽;林宝妮;周志峰;蔡琳;段利娜;方琼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组织柳州市县HIV抗体筛查实验室进行一次室间比对,提高各个HIV抗体筛查实验室检测能力,减少其在日常检测中的差错.方法 通过下发盲样的方式,共36家HIV抗体筛查实验室,均采用ELISA的方法对考核标本(QC001、QC002、QC003、QC004、QC005)进行单独检测,并及时反馈结果.结果 36家实验室对5个盲样的检测结果显示,除了QC005的正确率为97.2%外,其他几个盲样的考评正确率均达100.0%,分析定量检测结果显示CV值波动较大,只有个别盲样CV值能控制在25%内.结论 全市HIV抗体筛查实验室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有良好的检测能力,但质量控制仍需加强.
作者:陈威;潘洁;陈柳军;杨振兴;刘鑫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和降钙素原(PCT)在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检测65例实施早期目标化治疗(EGDT)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时和入院6h静脉血乳酸、PCT等指标,并计算6h乳酸清除率;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根据28 d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以6h乳酸清除率≤10%为阈值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以血清PCT活性是否高于本组研究病例中位数分为高PCT组和低PCT组.结果 MODS组和死亡组早期乳酸清除率分别低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MODS组和死亡组PCT分别高于非MODS组和和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乳酸清除率组和高PCT组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分别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P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和PCT对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有较大价值.
作者:谢江霞;霍开秀;阳书坤;刘雪燕;余坤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住院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肺炎链球菌感染情况,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广州市某综合医院实验室管理系统数据库,调取2011-2012年所有住院病例痰液标本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从该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数据库,调取2011-2012年所有住院病人的基本资料,出院诊断包含“糖尿病(E10-E14)”的为糖尿病患者.将上述2个数据库的数据按住院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进行匹配、整合,分析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痰液标本肺炎链球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细菌1 440株,真菌480株.仅在7名非糖尿病患者中分离出7株肺炎链球菌,其中6株对红霉素耐药,2株对青霉素耐药,全部对左旋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敏感.结论 肺炎链球菌在住院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痰液标本中的培养阳性率低.
作者:蔡衍珊;倪莉红;全慧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社区65岁以上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进行分析,引起医务人员及老年人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重视,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收集2011年2月到2012年12月社区自愿参与调查的65岁以上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120例为实验组,另外选择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老年人12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并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测试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清中IGF-1、IL-8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WMS及MMSE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中IGF-1、IL-8水平明显降低,并且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廖粤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高危孕产妇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6614例高危孕产妇中219例发生院内感染的孕产妇的临床特征.结果 高危孕产妇院内感染发生率(3.31%)较同期普通孕产妇院内感染发生率(1.7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孕产妇中,3年间非本地户籍人口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48%、3.96%、4.79%)均高于本地户籍人口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49%、2.16%、2.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手术分娩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27%、3.72%和4.13%)均高于阴道分娩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19%、2.02%、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中常见为上呼吸道感染,占30.13%;其次为生殖道感染,占26.02%.结论 高危孕产妇的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于普通妊娠孕产妇,且以上呼吸道感染及生殖道感染常见,非本地户籍人口及手术分娩可能是高危孕产妇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
作者:黄蓓;李映桃;陈敦金;程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观察小乌桂颗粒剂含药血清对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成纤维滑膜细胞(CIA-FLS)体外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鸡Ⅱ胶原建立CIA大鼠模型,运用关节炎指数评分法及病理切片炎症程度评分系统对其进行评价.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CIA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CIA-FLS.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甲氨蝶呤(MTX)组及高、中、低剂量小乌桂颗粒剂含药血清组5组,分别干预CIA-FLS 24、48、72 h,MTT法检测其增殖情况,ELISA检测干预前和各组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 (MMP-1)的水平.结果 高、中剂量小乌桂颗粒剂含药血清组和MTX组干预CIA-FLS 24、48、72 h均可明显抑制其增殖,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MMP-1水平明显降低,与干预前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小乌桂颗粒剂含药血清组干预CIA-FLS 48、72 h可明显抑制CIA-FLS增殖,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水平明显降低,其干预CIA-FLS 24、48、72 h细胞培养上清中MMP-1水平均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乌桂颗粒剂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抑制FLS增殖,并抑制FLS分泌TNF-α、MMP-1来减轻滑膜炎症反应,该过程是其发挥治疗RA的可能机制.
作者:吴婧;朱俊卿;李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广东省广宁县和博罗县2~7岁人群中免疫后的安全性.方法 研究者主动观察疫苗接种后30 min,6、12、24、48、72 h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并记录在疫苗接种日记卡上,通过主动报告和定期随访的形式收集4天~4周期间的异常反应情况.结果 共接种观察了2 974名适龄儿童,发生疫苗接种不良事件378例,异常反应率12.71%,其中发热反应率10.96%,局部反应发生率1.85%;疫苗接种后30min至72 h期间的全身和局部反应率分别为8.61%和1.82%.不良反应分级主要为2级以下,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所有全身反应症状和局部反应症状分别消失于接种后12 d内和6d内.结论 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2~7岁人群中接种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汤妍;张吉凯;梁剑;蒋详顺;苏家立;谢学海;夏艳辉;邓寿平;冯社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掌握2011年湖北省黄冈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和疫情变化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汇总2011年全市防治工作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全市人群感染率为0.43%(574/134 814)、耕牛感染率为0.11%(14/13 122),分别较2010年下降10.42%和68.57%,无急性病例出现.与2010年相比,全市有螺面积减少168.72万平方米,无复发钉螺面积.结论 2011年黄冈市血吸虫病人群病情、耕牛病情、螺情稳定,均处于较低水平,且低于2010年血吸虫病现状调查水平.
作者:张际友;唐丽;杨松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