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分析

廖粤媛

关键词:社区, 老年,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
摘要:目的 通过对社区65岁以上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进行分析,引起医务人员及老年人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重视,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收集2011年2月到2012年12月社区自愿参与调查的65岁以上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120例为实验组,另外选择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老年人12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并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测试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清中IGF-1、IL-8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WMS及MMSE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中IGF-1、IL-8水平明显降低,并且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Bmi1基因的慢病毒的制备和鉴定

    目的 制备携带B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毒整合位点1基因(Bmi1基因)的慢病毒pSin-Bmi1,并在人胚胎干细胞H1中过表达Bmi1基因和BMI1蛋白.方法 根据GeneBank提供的Bmi1基因序列,以H1来源的cDNA为模板扩增其cDNA序列,回收片段,Bmi1基因和pSin载体分别进行双酶切,连接后的质粒转化.经菌落PCR、双酶切鉴定及测序鉴定pSin-Bmi1阳性克隆.将阳性表达的pSin-Bmi1和包装质粒转染到293T细胞中制备病毒液.将包装好的病毒感染人胚胎干细胞H1细胞系并用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表达BMI1的细胞株.通过Western blot 验证H1细胞中外源性BMI1蛋白表达.结果 经菌落PCR、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和测序证实目的基因Bmi1序列正确.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感染重组Bmi1的慢病毒的细胞中有外源性BMI1蛋白的高表达,而未感染重组Bmi1的慢病毒的对照组未检测到BMI1表达.结论 成功制备了携带Bmi1基因的慢病毒,并得到了稳定高表达外源Bmi1的细胞株.

    作者:赵羽;刘加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特征及血清学指标的分析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病毒学及血清生化学特点.方法 以15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283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血清HBV-DN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 与HBeAg阳性组比较,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患者年龄偏大(t=9.359,P<0.01),病程偏长(t=6.784,P<0.01),男性患者所占比率高;血清HBV-DNA呈低水平复制状态(t=-13.085,P<0.01),ALT及AST水平低(t=6.053、6.656,P均<0.01),而TBIL水平高(t=3.129,P<0.01).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表现较隐匿,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作者:严海明;申淑怡;叶一农;梁敏锋;李宗良;白红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台山市463例HIV/AIDS死亡状况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资料,探索防治措施的科学性,降低艾滋病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存活时间、抗病毒治疗情况、死亡原因等.结果 2007-2012年累计HIV/AIDS死亡个案463例,其中男性占90.93%,年龄30~39岁所占比例多(41.47%),注射吸毒途径感染占85.53%.性途径感染者确认后2年内死亡的比例为74.55%,高于注射吸毒途径感染者的3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P<0.01).死亡时为AIDS的占65.66%,当年报告为AIDS死亡的构成比例有降低的趋势.未进行CD4检测的个案占68.68%(318/463).抗病毒治疗组病死率为10.98%,大大低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的7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2.42,P<0.01).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个案占32.40%.45.39%的艾滋病病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结论 加强艾滋病哨点监测和个案的随访,做好早期诊断和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是提高HIV感染者/AIDS病人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蔡月仙;余大年;刘仲昌;方健玲;赵卫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子痫前期并脑血管意外致死亡6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并脑血管意外致死亡的病例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治疗,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6例重度子痫前期并脑血管意外致死亡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并发脑出血3例,脑梗塞2例,脑卒中(动脉出血)1例;孕周均超过32周,发生在产前4例,产后2例.多以昏迷或抽搐起病,首次检查血压舒张压> 110 mmHg,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受损是脑损伤后常见受累器官.从发病到死亡时间为5h至9d.新生儿存活5例,死胎1例.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并脑血管意外,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治疗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诊断.

    作者:钟柳英;杨洁;宋天蓉;苏春宏;陈敦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艾滋病患者骨髓培养及血培养病原体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败血症的病原体分布,比较骨髓培养与血培养的阳性率.方法 收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2年1-12月AIDS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同时进行骨髓培养及血培养,比较两种培养方法的阳性率.结果 共444例AIDS患者同时进行了骨髓培养及血培养,共141例患者骨髓培养和(或)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1.76%(141/444),其中骨髓培养阳性率为29.27%(130/444),高于血培养阳性率23.42%(10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253,P=0.000).130例骨髓培养阳性者在血培养中有37例阴性,104例血培养阳性者中有11例骨髓培养阴性;两种培养方法均为阳性者只有93例.141例阳性标本共培养出152株致病菌,分离的菌株中马尔尼菲青霉菌比例高,占71.71%(109/152);新型隐球菌次之,占8.55%(13/152);金黄色葡萄球菌再次,占3.29(5/152).结论 AIDS患者的血培养特别是骨髓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高,广东地区AIDS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体以马尔尼菲青霉菌占优势.

    作者:卓丽;邓西龙;李粤平;关家龙;陈万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半乳糖凝集素3在宫颈癌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检测宫颈癌样本中半乳糖凝集素3(Gal-3)的表达水平,研究其在宫颈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9年6月1日至2010年6月1日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诊治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癌组织活体取材,结合病理切片及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正常宫颈组织组(n=8),原位癌(CINⅢ)组(n=12),鳞癌Ⅰ期组(n=10),鳞癌Ⅱ期组(n=9).所取标本分别为正常对照宫颈组织和不同临床分期的宫颈癌组织标本.免疫印迹法检测Gal-3蛋白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宫颈癌细胞株HeLa及SiHa细胞,转染siRNA (50 nmol/L)抑制Gal-3表达后,采用MTT法、Transwell侵袭小室法观察其对宫颈癌细胞株增殖和侵袭的影响.结果 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升高,Gal-3蛋白表达水平随之增加,与正常宫颈组织组比较,CIN、鳞癌Ⅰ期(S(Ⅰ))、鳞癌Ⅱ期(S(Ⅱ))组Gal-3蛋白分另别增加了(35.2±8.4)%、(97.6±18.2)%和(179.4±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养的宫颈癌HeLa、SiHa细胞株上,与转染对照siRNA比较,转染Gal-3 siRNA 48 h后可明显抑制Gal-3蛋白表达,抑制率分别为(81.6±4.7)%、(87.5±6.8)%.转染特异性siRNA 48 h后,以普通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继续培养细胞24h,与对照组(转染非特异性siRNA组)比较,HeLa及SiHa细胞增殖率分别降低(42.4±6.4)%、(50.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袭细胞数目分别降低(48.6±5.8)%、(52.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al-3蛋白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Gal-3可能通过促宫颈癌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宫颈癌的恶性进展.

    作者:程杨;张玉洁;陈华云;顾正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无机盐及葡萄糖对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的体外趋化作用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无机盐及葡萄糖对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AC-L3)的趋化作用.方法 将含有20、50、100和150 mmol/L无机盐(KCl、NaCl、Na2HPO4、NaHCO3、CaCl2、MgCl2)及葡萄糖溶液的纸片与蒸馏水浸泡的纸片分别贴于琼脂糖平皿的两个区域(实验区和对照区),将活力好的AC-L3离心后重悬,释放于平皿中央,避光孵化8h,显微镜下计数各区域幼虫.结果 20 mmol/L Na2HPO4(P=0.016,CI=0.587)和50 mmol/L NaCl(P=0.025,CI=0.696)对AC-L3有较明显的趋向作用,而100 mmol/L KCI(P=0.027,CI =-0.546)和150 mmol/L NaCl (P=0.028,CI=-0.366)对AC-L3有趋避作用.20 mmol/L KCl、NaHCO3、MgCl2,100 mmol/L CaCl2,150 mmol/L NaHCO3、MgCl2均对AC-L3有趋向作用,但CI值均在0.5以下.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AC-L3的趋化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l、Na2HPO4、KCl等无机盐对AC-L3具有一定的趋化作用,并且与无机盐的浓度相关.

    作者:吴雅欣;莫泽珣;张鑫;佘丹;李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IL-27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IL-27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IL-27与DCM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DCM患者共28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NYHAⅡ级组、NYHA Ⅲ级组、NYHAⅣ级组;同时体检无异常者30例为对照组.以心脏超声检测研究对象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和IL-27表达.结果 从对照组、NYHAⅡ级组、NYHA Ⅲ级组至NYHAⅣ级组,LVEDd、BNP浓度呈依次递增(P<0.05),LVEF和IL-27依次递减(P<0.05).外周血浆IL-27浓度与BNP浓度、LVEDd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LVEF呈正相关(P<0.01).结论 IL-27在DCM外周血中表达降低,与DCM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李冬义;靳文;杜作义;刘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广州地区吸毒人员HBV、HCV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吸毒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广州地区吸毒人员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检测HBsAg及HCV抗体,并对吸毒人员采取统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 375名吸毒者HBV、HCV的感染率分别为20.8%、39.2%,HBV/HCV合并感染率为7.7%(106/1 375).其中采用静脉吸毒者HBV、HCV的感染率分别24.5%、84.5%,均高于非静脉吸毒者的19.2%、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毒者年龄越大、吸毒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HBV或HCV感染.结论 吸毒尤其是静脉吸毒是HBV、HCV感染的高危因素.吸毒者年龄、吸毒时间长短及吸毒方式与HBV、HCV感染相关.

    作者:熊华平;花文峰;王敏;廖峭;戎霞;黄杰庭;黄珂;许茹;付涌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2006-2011年深圳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了解和掌握深圳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便有效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方法 对深圳市2006-2011年报告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深圳市报告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199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95.22%,发病6 460例,死亡20例,病死率为0.31%.以未分级事件居多,占66.83%(133/199).各类传染病中,丙类传染病事件数较多,占51.76%(103/199).报告的高峰期出现在4、6、9和12月,累积占传染病事件总数的56.06%.以聚集性疫情为主,学校和托幼机构是主要发生场所.结论 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且主要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建议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李媛;吕秋莹;谢旭;梅树江;马汉武;曹彬;孔东锋;唐秀娟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多重PCR及荧光PCR分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建立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快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用于沙门菌属内的分型鉴定.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结果 采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分别检测到伤寒的3条特异性条带、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2条特异性条带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1条特异性条带,但是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未出现特异性条带.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出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纯DNA和菌液的低检出限分别可达10 fg/reaction和20 CFU/reaction;对77株细菌的检测正确率达100%.结论 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比多重PCR方法更能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作者:马淑贞;刘渠;石晓路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中山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早期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中山市手足口病(HFMD)重症病例发生的早期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中山市2009-2011年重症与轻症个案调查表进行数据录入与筛检,考虑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的均衡,轻症与重症采用1∶1配对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数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手足口病原学的检测采用PCR方法进行确认.结果 单因素筛选分析显示:高热(OR=2.258,95%CI:1.260~4.049)、溃疡(OR=3.918,95%CI:1.892~8.113)、咳嗽(OR=5.516,95%CI:1.530~19.882)、呕吐(OR=5.185,95%CI:1.087~24.742)、颤抖(OR =8.972,95%CI:2.998~26.848)、呼吸过快(OR =9.702,95%CI:3.391 ~27.758)、心率过快(OR =4.029,95% CI:1.866~8.701)、外周血L%升高(OR=3.452,95%CI:1.577~7.559)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热、溃疡、呼吸过快、心率过快是儿童患手足口病重症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859(95%CI:1.325~6.170)、4.332 (95%CI:1.752~10.712)、9.888(95%CI:2.801 ~34.900)、3.842(95%CI:1.535~9.619).结论 高热、溃疡、呼吸过快、心率过快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危险因素,应及早做好手足口病患儿的疫情监测和病原学监测,提高鉴别高危患儿的能力.

    作者:舒波;夏生林;彭青青;陈雪琴;罗乐;黄恩妙;付四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早期乳酸清除率和PCT在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中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和降钙素原(PCT)在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检测65例实施早期目标化治疗(EGDT)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时和入院6h静脉血乳酸、PCT等指标,并计算6h乳酸清除率;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根据28 d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以6h乳酸清除率≤10%为阈值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以血清PCT活性是否高于本组研究病例中位数分为高PCT组和低PCT组.结果 MODS组和死亡组早期乳酸清除率分别低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MODS组和死亡组PCT分别高于非MODS组和和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乳酸清除率组和高PCT组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分别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P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和PCT对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有较大价值.

    作者:谢江霞;霍开秀;阳书坤;刘雪燕;余坤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通气障碍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发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通气障碍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出现抑郁情绪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惠东县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8月诊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294例,根据肺功能通气性质分为阻塞性通气障碍组(n=135)和混合性通气障碍组(n=159),采用美国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结果 从评价肺功能的依据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率的情况看,除肺总量(TLC)外其余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评判标准混合性通气障碍组肺通气功能较阻塞性通气障碍组为低,而肺气肿程度则较阻塞性通气障碍组严重;阻塞性通气障碍组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仅为5.2%,可疑率为14.8%,均显著低于混合性通气障碍组的13.8%和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呈混合性通气障碍的COPD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患病时间比较长、病变程度比较严重有关;临床上应重视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和随诊.

    作者:陈静波;钟晓春;赖彩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佛山市某医院就诊人群粪便寄生虫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就诊者粪便寄生虫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佛山市三水区寄生虫感染的特点,为区域寄生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2年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共22 470例,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查就诊患者的粪便标本.结果 共检测22 470份标本,检出寄生虫(或虫卵)631例,总感染率为28.082‰(631/22 470).40~60岁人群的检出例数多;肝吸虫和钩虫是感染的主要虫种,分别占总检出数的85.3%(538/631)和11.8%(75/631);男性寄生虫感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吸虫和钩虫是寄生虫感染的主要虫种,应加强健康教育和提高食品的安全管理,以降低人群的感染率.

    作者:杨永强;张巧玲;梁天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住院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痰液标本中肺炎链球菌的分离情况

    目的 了解住院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肺炎链球菌感染情况,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广州市某综合医院实验室管理系统数据库,调取2011-2012年所有住院病例痰液标本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从该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数据库,调取2011-2012年所有住院病人的基本资料,出院诊断包含“糖尿病(E10-E14)”的为糖尿病患者.将上述2个数据库的数据按住院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进行匹配、整合,分析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痰液标本肺炎链球菌分离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细菌1 440株,真菌480株.仅在7名非糖尿病患者中分离出7株肺炎链球菌,其中6株对红霉素耐药,2株对青霉素耐药,全部对左旋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敏感.结论 肺炎链球菌在住院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痰液标本中的培养阳性率低.

    作者:蔡衍珊;倪莉红;全慧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早产胎膜早破影响临产时限的相关因素,旨在确定影响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母儿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9-2011年住院分娩孕妇,以孕周小于37周的早产胎膜早破患者(n=1 399)为研究对象,其中孕周小于34周的患者307人.研究临产时限超过24h的早产胎膜早破患者,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相关因素.结果 羊水过少(OR值3.041,95%CI:1.43~6.45)、绒毛膜羊膜炎(OR值2.095,95% CI:1.44~3.04)、孕周小于34周(OR=2.402,95%CI:1.336~4.320)是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娩孕周与临产时限延长呈负相关(R2=0.096).结论 羊水过少、绒毛膜羊膜炎、孕周小于34周是造成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俊;苏放明;王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2007-2011年韶关市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2007-2011年韶关市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进行IgM抗体检测,分析麻疹、风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M抗体捕获ELISA法对韶关市2007-2011年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血清(n=345)进行IgM抗体检测.结果 5年来韶关市麻疹IgM抗体总阳性率29.56%(102/345),风疹总阳性率17.39%(60/345).2007-2011年度麻疹阳性率分别为39.81%、52.44%、27.45%、6.25%、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06,P<0.01);风疹阳性率分别为0.97%、9.76%、29.41%、0.25%、3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8,P<0.05).麻疹、风疹阳性病例年龄主要分布在8月龄到30岁,麻疹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9月,风疹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结论 2007-2011年麻疹阳性率逐年降低,说明防控措施有力,而风疹阳性率有升高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徐亮;唐建红;邱灿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连续监测BNP及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的应用

    目的 通过连续监测B型脑钠肽(BNP)及D-二聚体(D.D)水平,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实施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PCI组,同期未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药物保守治疗组,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2、3、7、14天的BNP及D.D水平.结果 PCI组术后第1天至第14天BNP水平,较药物保守治疗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组术后3天D.D水平均较术前、药物保守治疗组同期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第7、14天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8.76±6.53)%,较药物保守治疗组的(41.78±5.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显示,BNP水平与LVEF之间呈负相关(r=-0.5774,P<0.01).结论 连续监测急诊PCI术后BNP及D.D的水平,能对患者术后心功能及体内凝血和纤溶状态进行较全面的评估,有助于指导近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林志芳;庾海清;帅虎;苏良献;贾冰;梅敏;岑丽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黄冈市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目的 掌握2011年湖北省黄冈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和疫情变化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汇总2011年全市防治工作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全市人群感染率为0.43%(574/134 814)、耕牛感染率为0.11%(14/13 122),分别较2010年下降10.42%和68.57%,无急性病例出现.与2010年相比,全市有螺面积减少168.72万平方米,无复发钉螺面积.结论 2011年黄冈市血吸虫病人群病情、耕牛病情、螺情稳定,均处于较低水平,且低于2010年血吸虫病现状调查水平.

    作者:张际友;唐丽;杨松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