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多重PCR及荧光PCR分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马淑贞;刘渠;石晓路

关键词:多重PCR, 实时荧光PCR, 伤寒沙门菌,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摘要:目的 建立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快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用于沙门菌属内的分型鉴定.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结果 采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分别检测到伤寒的3条特异性条带、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2条特异性条带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1条特异性条带,但是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未出现特异性条带.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出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纯DNA和菌液的低检出限分别可达10 fg/reaction和20 CFU/reaction;对77株细菌的检测正确率达100%.结论 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比多重PCR方法更能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艾滋病患者骨髓培养及血培养病原体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败血症的病原体分布,比较骨髓培养与血培养的阳性率.方法 收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2年1-12月AIDS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同时进行骨髓培养及血培养,比较两种培养方法的阳性率.结果 共444例AIDS患者同时进行了骨髓培养及血培养,共141例患者骨髓培养和(或)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31.76%(141/444),其中骨髓培养阳性率为29.27%(130/444),高于血培养阳性率23.42%(10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253,P=0.000).130例骨髓培养阳性者在血培养中有37例阴性,104例血培养阳性者中有11例骨髓培养阴性;两种培养方法均为阳性者只有93例.141例阳性标本共培养出152株致病菌,分离的菌株中马尔尼菲青霉菌比例高,占71.71%(109/152);新型隐球菌次之,占8.55%(13/152);金黄色葡萄球菌再次,占3.29(5/152).结论 AIDS患者的血培养特别是骨髓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高,广东地区AIDS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体以马尔尼菲青霉菌占优势.

    作者:卓丽;邓西龙;李粤平;关家龙;陈万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2007-2011年韶关市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2007-2011年韶关市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进行IgM抗体检测,分析麻疹、风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IsM抗体捕获ELISA法对韶关市2007-2011年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血清(n=345)进行IgM抗体检测.结果 5年来韶关市麻疹IgM抗体总阳性率29.56%(102/345),风疹总阳性率17.39%(60/345).2007-2011年度麻疹阳性率分别为39.81%、52.44%、27.45%、6.25%、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06,P<0.01);风疹阳性率分别为0.97%、9.76%、29.41%、0.25%、3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8,P<0.05).麻疹、风疹阳性病例年龄主要分布在8月龄到30岁,麻疹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9月,风疹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结论 2007-2011年麻疹阳性率逐年降低,说明防控措施有力,而风疹阳性率有升高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徐亮;唐建红;邱灿林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早产胎膜早破影响临产时限的相关因素,旨在确定影响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母儿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9-2011年住院分娩孕妇,以孕周小于37周的早产胎膜早破患者(n=1 399)为研究对象,其中孕周小于34周的患者307人.研究临产时限超过24h的早产胎膜早破患者,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相关因素.结果 羊水过少(OR值3.041,95%CI:1.43~6.45)、绒毛膜羊膜炎(OR值2.095,95% CI:1.44~3.04)、孕周小于34周(OR=2.402,95%CI:1.336~4.320)是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娩孕周与临产时限延长呈负相关(R2=0.096).结论 羊水过少、绒毛膜羊膜炎、孕周小于34周是造成早产胎膜早破临产时限延长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俊;苏放明;王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子痫前期并脑血管意外致死亡6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并脑血管意外致死亡的病例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治疗,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6例重度子痫前期并脑血管意外致死亡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并发脑出血3例,脑梗塞2例,脑卒中(动脉出血)1例;孕周均超过32周,发生在产前4例,产后2例.多以昏迷或抽搐起病,首次检查血压舒张压> 110 mmHg,呼吸系统及血液系统受损是脑损伤后常见受累器官.从发病到死亡时间为5h至9d.新生儿存活5例,死胎1例.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并脑血管意外,发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治疗的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诊断.

    作者:钟柳英;杨洁;宋天蓉;苏春宏;陈敦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通气障碍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发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通气障碍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出现抑郁情绪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惠东县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8月诊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294例,根据肺功能通气性质分为阻塞性通气障碍组(n=135)和混合性通气障碍组(n=159),采用美国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结果 从评价肺功能的依据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率的情况看,除肺总量(TLC)外其余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评判标准混合性通气障碍组肺通气功能较阻塞性通气障碍组为低,而肺气肿程度则较阻塞性通气障碍组严重;阻塞性通气障碍组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仅为5.2%,可疑率为14.8%,均显著低于混合性通气障碍组的13.8%和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呈混合性通气障碍的COPD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患病时间比较长、病变程度比较严重有关;临床上应重视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和随诊.

    作者:陈静波;钟晓春;赖彩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无机盐及葡萄糖对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的体外趋化作用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无机盐及葡萄糖对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AC-L3)的趋化作用.方法 将含有20、50、100和150 mmol/L无机盐(KCl、NaCl、Na2HPO4、NaHCO3、CaCl2、MgCl2)及葡萄糖溶液的纸片与蒸馏水浸泡的纸片分别贴于琼脂糖平皿的两个区域(实验区和对照区),将活力好的AC-L3离心后重悬,释放于平皿中央,避光孵化8h,显微镜下计数各区域幼虫.结果 20 mmol/L Na2HPO4(P=0.016,CI=0.587)和50 mmol/L NaCl(P=0.025,CI=0.696)对AC-L3有较明显的趋向作用,而100 mmol/L KCI(P=0.027,CI =-0.546)和150 mmol/L NaCl (P=0.028,CI=-0.366)对AC-L3有趋避作用.20 mmol/L KCl、NaHCO3、MgCl2,100 mmol/L CaCl2,150 mmol/L NaHCO3、MgCl2均对AC-L3有趋向作用,但CI值均在0.5以下.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AC-L3的趋化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l、Na2HPO4、KCl等无机盐对AC-L3具有一定的趋化作用,并且与无机盐的浓度相关.

    作者:吴雅欣;莫泽珣;张鑫;佘丹;李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综合性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析与防治对策

    目的 分析新建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点以及高危因素,为临床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2011年入住罗定市人民医院新建综合性ICU的727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对确诊VAP患者的病原体进行鉴定和监测,并单因素分析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VAP共89例,发生率为12.24%,检出病原菌9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6株(69.47%),革兰阳性球菌20株(21.05%),真菌9株(9.47%);主要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16.84%、13.68%、10.53%、10.53%、6.32%;机械通气时间≥7d、昏迷、输血、留置胃管、气管导管气囊无定时测压、联用抗菌药、应用制酸药物均为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综合ICU的VAP发生的高危因素甚多,通过目标性监测能够及时对病原菌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陈文智;赵中;黄影兰;蓝志新;梁鉴文;梁伦昌;马中富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多重PCR及荧光PCR分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建立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快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用于沙门菌属内的分型鉴定.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结果 采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分别检测到伤寒的3条特异性条带、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2条特异性条带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1条特异性条带,但是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未出现特异性条带.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出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纯DNA和菌液的低检出限分别可达10 fg/reaction和20 CFU/reaction;对77株细菌的检测正确率达100%.结论 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比多重PCR方法更能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伤寒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作者:马淑贞;刘渠;石晓路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HLA-A2表达沉默的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沉默人白细胞抗原-A2(HLA-A2)基因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 将HLA-A2沉默后的MSCs经体外诱导成骨后,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培养,形成MSCs/HA复合体,并植入骨缺损中.将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分为2组: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实验组(n=12),自体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对照组(n=12).于术后2、4、8周比较两组饮食与伤口的愈合情况、X线检测、HE染色结果,综合评价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对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伤口无明显渗出、红肿,愈合好;X线结果显示,2、4周骨缺损处有纤维骨痂形成,8周骨缺损处密度增高,骨痂形成;两组细胞钙结节数量、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A2沉默后的MSCs免疫原性低,不影响其成骨能力及骨缺损的愈合,为同种异体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作者:李宁;郑仕杰;秦书俭;李霞;邓桂;梁届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台山市463例HIV/AIDS死亡状况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资料,探索防治措施的科学性,降低艾滋病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台山市HIV/AIDS死亡个案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存活时间、抗病毒治疗情况、死亡原因等.结果 2007-2012年累计HIV/AIDS死亡个案463例,其中男性占90.93%,年龄30~39岁所占比例多(41.47%),注射吸毒途径感染占85.53%.性途径感染者确认后2年内死亡的比例为74.55%,高于注射吸毒途径感染者的3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P<0.01).死亡时为AIDS的占65.66%,当年报告为AIDS死亡的构成比例有降低的趋势.未进行CD4检测的个案占68.68%(318/463).抗病毒治疗组病死率为10.98%,大大低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的7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2.42,P<0.01).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个案占32.40%.45.39%的艾滋病病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结论 加强艾滋病哨点监测和个案的随访,做好早期诊断和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是提高HIV感染者/AIDS病人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蔡月仙;余大年;刘仲昌;方健玲;赵卫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深圳市福田区小学入学新生疫苗补种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小学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后疫苗补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疫苗补种工作提出建议.方法 2012年11月对公立及民办小学的650名入学新生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查阅儿童的接种记录.结果 650名小学生的疫苗补种率为84.62%(550/650),疫苗剂次补种率为80.92%(988/1 221);需要补种1剂次疫苗学生的补种率较需要补种≥2剂次疫苗学生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37,P<0.01),民办小学学生的补种率及剂次补种率较公立小学学生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073,P<0.01;x2=7.79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监护人拥有固定职业、学生需补种疫苗剂次数较少,学生疫苗补种率较高(OR值分别为0.126和0.232).结论 民办学校的漏种儿童疫苗补种率偏低,建议改进疫苗补种的工作方式,并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疫苗补种率.

    作者:曹丽;林宝妮;周志峰;蔡琳;段利娜;方琼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HBV-DNA阳性乳汁喂养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 探讨乳汁HBV-DNA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 乳汁HBV-DNA阳性产妇117例(双胞2例),119例幼儿出生时均接受HBV主动+被动免疫,自由选择喂养方式,其中母乳喂养34例(母乳喂养组),人工喂养85例(人工喂养组),观察两组幼儿慢性感染HBV情况.结果 119例幼儿慢性感染HBV 34例,慢性感染率为28.57%;其中母乳喂养组幼儿慢性感染率为32.35%(11/34),人工喂养组为27.06%(2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幼儿HBV慢性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母亲乳汁HBV-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幼儿慢性感染HBV与产妇乳汁HBV-DNA载量有关,但母乳喂养并未增加感染HBV的风险.

    作者:周冬生;林秋香;蒋就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福建省云霄县淡水蟹种类及其感染并殖吸虫囊蚴的调查

    目的 调查云霄县淡水蟹种类及其感染并殖吸虫囊蚴的情况.方法 选取不同地理方位为调查点,捕捉各调查点的淡水溪蟹进行分类和并殖吸虫囊蚴的检查.结果 全县共调查6个乡(镇)20个村,共捕捉230只蟹,查出漳州华溪蟹(n=136)、漳浦束腰蟹(n=63)和闽溪蟹(待定种)(n=31)3种;检出感染并殖吸虫蟹15只,阳性检出率为6.6%(15/230),蟹的感染指数为0.11,对福建华溪蟹和中华束腰蟹种类及分布作了修正.结论 云霄县并殖吸虫宿主淡水溪蟹有3种,蟹感染并殖吸虫呈下降趋势,但仍为中度并殖吸虫疫源地.

    作者:吴文勇;林国华;庄培勇;郑瑞丹;陈韶红;程由注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2008-2012年深圳市盐田区流感样病例比例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流感样病例比例(ILI%)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深圳市盐田区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流感样病例比例监测数据与气象因素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流感样病例比例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日均IL1% 5.65,每年6-7月为ILI%高峰;流感高峰时月均气温26.64℃~27.74℃,月均相对湿度76.4%~85.6%,气压均处于年低谷990~998 hpa,日降雨量处于每年的高峰;ILI%与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均气压、风速呈负相关,与日温差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是影响盐田区ILI%的主要气象因素.

    作者:蒋海青;李标;李雪梅;黎大林;张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特征及血清学指标的分析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病毒学及血清生化学特点.方法 以15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283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血清HBV-DN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 与HBeAg阳性组比较,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患者年龄偏大(t=9.359,P<0.01),病程偏长(t=6.784,P<0.01),男性患者所占比率高;血清HBV-DNA呈低水平复制状态(t=-13.085,P<0.01),ALT及AST水平低(t=6.053、6.656,P均<0.01),而TBIL水平高(t=3.129,P<0.01).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表现较隐匿,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作者:严海明;申淑怡;叶一农;梁敏锋;李宗良;白红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动脉血乳酸及其早期清除率在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和疾病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及其早期清除率在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和疾病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收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ICU住院的休克患者67例,按照APACHEⅡ评分分为低分组15例(11~20分)、中分组29例(21~30分)和高分组23例(>30分)三组;休克确诊后2h测定血乳酸水平和进行APACHEⅡ评分,12 h后再次血乳酸测定并计算乳酸早期清除率.按照休克确诊第28天的临床转归划分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比较休克患者不同APACHEⅡ评分及不同预后间的血乳酸水平、早期清除率的变化;对不同预后患者早期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早期清除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同APACHEⅡ评分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预后患者休克确诊2h、12 h时血乳酸水平、早期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预后与休克时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早期清除率相关(rAPACHE Ⅱ评分=-0.74,r确诊血乳酸=-0.72,r确诊12h乳酸=-0.75,r乳酸清除率=0.88,P均<0.05).结论 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总体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早期乳酸清除率能动态反应病情进展和预后,两者结合可作为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

    作者:伍方红;许得泽;韦继政;刘伟盛;丁拥军;焦英杰;殷红霞;黎文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社区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对社区65岁以上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进行分析,引起医务人员及老年人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重视,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收集2011年2月到2012年12月社区自愿参与调查的65岁以上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120例为实验组,另外选择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老年人12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并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测试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者血清中IGF-1、IL-8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WMS及MMSE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中IGF-1、IL-8水平明显降低,并且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廖粤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探讨影响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及对策

    目的 探讨影响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0 788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451%(184/40 788).其中男性、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有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较长、住院时间≥20 d及既往有手术史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完善术前准备,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等措施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作者:龚芸;罗碧芳;滕国召;刘莉;李阳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传播途径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是威胁我国乃至世界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医源性、母婴、性接触、父婴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本文就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研究现状及预防作一综述.

    作者:冯玉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广东省广宁县和博罗县2~7岁人群中免疫后的安全性.方法 研究者主动观察疫苗接种后30 min,6、12、24、48、72 h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并记录在疫苗接种日记卡上,通过主动报告和定期随访的形式收集4天~4周期间的异常反应情况.结果 共接种观察了2 974名适龄儿童,发生疫苗接种不良事件378例,异常反应率12.71%,其中发热反应率10.96%,局部反应发生率1.85%;疫苗接种后30min至72 h期间的全身和局部反应率分别为8.61%和1.82%.不良反应分级主要为2级以下,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所有全身反应症状和局部反应症状分别消失于接种后12 d内和6d内.结论 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2~7岁人群中接种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汤妍;张吉凯;梁剑;蒋详顺;苏家立;谢学海;夏艳辉;邓寿平;冯社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