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佐辛在术后恢复室中镇静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汪一梦;万杏;孟庆涛

关键词:地佐辛, 术后恢复室, 镇静, 镇痛
摘要:目的 观察地佐辛在术后恢复室中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手术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D组)、芬太尼组(F组)和咪唑安定组(M组),D组给予0.1 mg/kg地佐辛,F组给予1μg/kg芬太尼,M组给予0.02 mg/kg咪唑安定.观察镇静和躁动评分(S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与M组比较,D组、F组可以明显降低SAS、VAS评分,增加B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组与F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呼吸抑制、嗜睡、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用于术后恢复室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确切,且呼吸抑制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庆市6~13岁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6~13岁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资料经Epidata3.0双录入后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因素采用x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鉴别.结果 共调查6~13岁儿童1530人,男女比为1.1∶1,体重超重占12.5%,肥胖患病率为9.7%,高血压检出率为15.2%.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OR (95%CI) =2.08 (1.70~2.56)]与过去7d有几天吃西式快餐[OR (95%CI)=1.20(1.02~1.42)]是高血压患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重庆市6~13岁儿童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高,应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邱雪雁;丁贤彬;张春华;毛德强;吕晓燕;焦艳;施小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将72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和智力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5.56%,对照组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3,P<0.05).两组治疗后,TBiL、ALT、AST、NH3和数字连接实验(NC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数字符号试验(DST)水平较治疗前出现明显升高(P<0.01),而观察组的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作者:李慧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南平市城区室内蜚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现况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南平市城区室内蜚蠊密度的季节性消长和侵害状况,为蜚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蟑螂屋粘捕法进行调查监测,每月监测1次.结果 本次调查捕获蜚蠊2科2属3种,以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9.57%.蜚蠊全年均有活动,平均密度指数为1.69只/张,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呈3峰型,高峰为7月份,次峰为1月,第3峰在9月.不同场所中密度从高到低分别为餐饮业、农贸市场、医院、居民区和宾馆.平均侵害率为17.29%,侵害程度以餐饮业为高,农贸市场次之,宾馆低.结论 南平市城区室内蜚蠊防制的主要目标是德国小蠊,应根据其活动规律,开展综合性防制措施.

    作者:朱红梅;卓鸣莺;文辉;张辉;陈敏;杨铭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双语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思考

    实施双语教学日益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未来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着力的方向之一.我校研究生院从2003年起选择部分公共课程进行了硕士研究生的双语教学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10年以来,我们将双语教学的理念与方法逐步扩展到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中.本文意在总结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进设想,以期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双语教学的开展.

    作者:丁天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隐孢子虫卵囊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隐孢子虫呈全球性分布,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卵囊的分离、收集和纯化是研究隐孢子虫和隐孢子虫病的基础工作,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大量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的纯化技术或方法,例如漂浮法、沉淀法以及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或仪器的应用.本文针对隐孢子虫卵囊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了简要的回顾综述.

    作者:刘振伟;岳耀辉;张龙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地佐辛在术后恢复室中镇静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地佐辛在术后恢复室中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手术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D组)、芬太尼组(F组)和咪唑安定组(M组),D组给予0.1 mg/kg地佐辛,F组给予1μg/kg芬太尼,M组给予0.02 mg/kg咪唑安定.观察镇静和躁动评分(S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与M组比较,D组、F组可以明显降低SAS、VAS评分,增加B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组与F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呼吸抑制、嗜睡、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用于术后恢复室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确切,且呼吸抑制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汪一梦;万杏;孟庆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寄生虫感染致肝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结局之一,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某些致肝脏损伤的化学、物理及生物性因素,可不同程度地引起肝脏纤维化.肝纤维化也是一些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所具有的重要临床病理特征,如血吸虫病、包虫病、肝吸虫病等.本文对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作者:谢芝芝;黄艳;余新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巨噬细胞在血吸虫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巨噬细胞可通过活化成不同的表型而调控血吸虫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消退过程.血吸虫病小鼠模型是研究经典途径激活的巨噬细胞(CAM(φ))和替代途径激活的巨噬细胞(AAM(φ))体内功能的动物模型.AAM(φ)对小鼠度过血吸虫病急性期至关重要,该作用主要是通过AAM(φ)能够减轻血吸虫感染急性期所致的炎症反应和脏器损伤.AAM(φ)也能降低血吸虫病中后期的病理强度和死亡率,特异性表达Arg-1的AAM(φ)可以抑制在感染中后期Th2类细胞因子引起的炎症和纤维化过程.本文对巨噬细胞在血吸虫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白瑞璞;何兴;潘卫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深圳市光明新区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其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性腮腺炎个案信息,采用查阅深圳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和电话调查的方法了解腮腺炎疫苗的接种情况.结果 深圳市光明新区2007-2011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843例,年平均发病率42.24/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5~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中位年龄为7岁,5~岁年龄组和0~岁年龄组分别占45.91%和27.28%;主要为在校小学生、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男女性别比为2.02∶1.2012年1~7月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的疫苗(包含麻腮和麻腮风疫苗)接种率仅为31.98%;发病距接种时间间隔平均为4.3年,病例发病时间距接种疫苗的时间越长,病例数的构成比越大.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以学生、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为控制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在落实常规免疫接种的基础上,建议对15岁以下重点人群开展第2剂腮腺炎疫苗接种.

    作者:曾华堂;郑庆鸣;王铁强;梅树江;张顺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河南省平顶山市2008-2012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平顶山市2008-2012年风疹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风疹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报告风疹病例482例,年均发病率为1.94/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占总病例数75.31%;以学生、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2.95%;男女性别比为1.59∶1.结论 加强监测及提高重点人群疫苗的接种覆盖率是预防与控制风疹的主要措施.

    作者:杨秋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儿童痰培养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便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唐山市滦县中医院儿科2009-2012年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进行分析,菌株鉴定采用美国BD公司PhoenixTM100全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用参考菌株做质量控制.结果 2009-2012年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7.27%(263/3620)、8.11%(419/5165)、9.20%(425/4621)、10.67%(503/4715),总体呈增长趋势;肺炎链球菌耐药性亦有增加趋势,大环内酯类药物为明显,达到97%以上;头孢菌素类敏感性虽稍有下降,但敏感率仍在92%以上.结论 儿童呼吸道肺炎链球菌携带率相对较高,感染的阳性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耐药率逐渐增加.

    作者:李静;王振荣;赵国静;高春燕;田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干预对代谢综合征大鼠PPAR-α、PPAR-γ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诺贝特(FEN)和吡格列酮(PIO)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的影响.方法 用高果糖饮食饲养SD大鼠构建MS大鼠模型,分别单用FEN、PIO及二者合用进行干预,比较两种药物单用及合用干预下,MS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单用FEN干预使MS大鼠主动脉表达PPAR-α和PPAR-γ mRNA及其蛋白降低,单用PIO干预使MS大鼠主动脉表达PPAR-γmRNA及其蛋白降低,使PPAR-α mRNA表达降低;合用FEN与PIO较两种药物单用更为明显地降低了PPAR-α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对于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则与PIO干预类似.结论 FEN与PIO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干预,均可抑制MS大鼠主动脉表达PPAR-α/γ,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更明显地抑制PPAR-α表达.

    作者:万新红;罗玉梅;郭洪波;彭惠媚;王美香;谭琼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姜黄素对纳米二氧化硅诱导HaCaT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纳米二氧化硅(nm-Si02)诱导人永生化表皮(HaCaT)细胞氧化损伤相关指标的改变及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CCK-8法检测HaCaT细胞在15 nm Si02和姜黄素作用下的细胞活力水平,测定在姜黄素干预下HaCaT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力水平.结果 姜黄素的干预能明显改善15nm Si02处理引起的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与Si02组相比,姜黄素干预组能有效提高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内ROS的积累;另外,姜黄素干预可以降低两个氧化应激相关的酶SOD和CAT的酶活力水平.结论 姜黄素干预对由于nm-Si02引起的HaCaT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洪文旭;陈晓丹;彭圣明;张航;杨细飞;刘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至2010年8月在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300例,所有入选患者接受常规生化检查,均行葡萄糖耐量试验;采取免散瞳眼底拍照检查DR,若有异常由眼科医师进行散瞳后行眼底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留取标本检测24h尿微量白蛋白(UAL).留取血清标本采用ELISA测定RBP4.结果 影响DR的因素依次为年龄、糖尿病患病时间、腰臀比(WHR)、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胰岛素(FINS)、UAL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P<0.01);RBP4水平与HOMA-IR、UAL、FINS呈正相关,与HDL负相关;T2DM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与T2DM合并背景性视网膜病变组(BDR组)之间血清RBP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DM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PDR组)RBP4水平高于NDR组(P<0.001)和BDR组(P<0.05).结论 血清RBP4水平与DR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并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

    作者:江帆;李裕明;邓波;陈璐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Th17细胞生物学效应的临床研究进展

    Th17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CD4+T细胞亚群,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炎症、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本文着重对Th17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宫原;陈世雄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依托咪酯在门诊老年患者无痛胃镜诊疗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异丙酚分别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镜的优缺点,探索老年患者更加安全有效的胃镜检查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自愿要求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依托咪酯组(E组),每组50例.胃镜检查前,先静脉注射芬太尼50μg,接着根据随机表静脉注射异丙酚或依托咪酯0.15~0.25 ml/kg(相当于异丙酚1.5~2.5 mg/kg或依托咪酯0.15~0.25 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检查.观察苏醒时间,离室时间;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进入恢复室各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术中并发症:体动、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氧血症、肌阵挛以及注射痛.记录术中及进入恢复室后的OAA/S评分,胃镜医生及麻醉医生的主观评价(VAS).记录术中异丙酚及依托咪酯的用量、两组使用阿托品和麻黄碱的人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组苏醒时间及离室时间较P组时间长(P<0.05);P组给药后与E组比较血压、呼吸频率及SpO2有显著降低(P<0.05);P组注射痛、呼吸暂停及麻黄碱使用人数均显著增加(P<0.05);E组肌阵挛发生率较P组显著增加(P<0.05),但未影响手术操作;E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P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与异丙酚相比,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门诊无痛胃镜的应用中安全性更高,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陈明浩;孟庆涛;夏中元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深圳市某医院体检人群体质量指数分布及其与脂肪肝的关系

    目的 了解深圳市不同性别、年龄体检人群体质量指数(BMI)、脂肪肝的分布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对到某医院自愿参加个人健康体检对象的体重、身高及B超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根据2000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脂肪肝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2010年修订的诊断标准.结果 共收集到8884名对象,其中男性4594人,女性4290人,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40.2±13.3)岁.男性超重肥胖患病率为71.18%,女性超重肥胖患病率为4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患病人数2 732,总患病率为30.75%,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2.50%,女性患病率为18.14%,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脂肪肝患病率变化趋势与超重、肥胖一致,随着BMI增加脂肪肝患病率成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圳市体检人群超重、肥胖、脂肪肝患病率高、增长迅速、年轻化趋势明显.

    作者:王红卫;王丹军;邵桂霞;夏薇;刘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南充地区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南充地区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 选取南充地区10家基层医院289份Ⅰ类切口出院病历,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对其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溶媒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9份Ⅰ类切口病历中158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7%;其中切皮前30 min~2 h内给药135例,占85.4%;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共涉及7类17种,应用频次排序列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硫眯(42例,26.3%)、头孢西丁(21例,13.1%)、克林霉素(20例,12.5%);单一用药156例(98.7%),二联联合用药2例(1.3%);43.0%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超过24h.结论 南充地区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规范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行为,制订完善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管理措施.

    作者:李胜前;刘福;唐志立;杨思芸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三峡库区并殖吸虫病分布情况及诊治研究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并殖吸虫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布情况,提高防治效果.方法 以免疫学诊断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确诊,收集临床资料,并对其地区分布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三峡库区人群有生食和半生食溪蟹的习惯,感染与年龄有关,以儿童居多,346例患者中1~9岁占49.42% (171/346),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结论 三峡库区并殖吸虫病分布广泛,加强疾病知识宣传,是预防治疗并殖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敬如;张锡林;陈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人支气管上皮对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致遗传损伤的修复研究

    目的 研究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对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所致遗传损伤的修复效应.方法 1~16μg/ml浓度范围的GMA染毒一个细胞周期(24 h),于染毒结束时、继续恢复一个细胞周期后利用胞质阻滞微核试验观察细胞遗传损伤效应及恢复情况.结果 两种处理方式的双核细胞微核率(MNi)均随染毒浓度增加逐渐升高,存在剂量-效应关系(r=0.873~0.927,P<0.01).染毒恢复组MNi曲线表现出低剂量平缓而高剂量加速升高的趋势并与染毒组曲线交叉.两种处理方式的双核细胞核桥率(NPBs)和双核细胞核芽率(NBUDs)随剂量变化的改变不明显,但染毒恢复组1、4、16 μg/ml剂量的NPBs显著高于同剂量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6 μg/ml剂量的NBUDs则显著低于同剂量的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A染毒可致明显的细胞遗传损伤,但随即启动的损伤修复机制使得遗传毒性的表现趋于减弱,细胞修复机制的及时启动在维持遗传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者:杨敏;刘明;李小亮;王全凯;许建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