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噬细胞在血吸虫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白瑞璞;何兴;潘卫庆

关键词:巨噬细胞, 血吸虫病, 免疫调节
摘要:巨噬细胞可通过活化成不同的表型而调控血吸虫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消退过程.血吸虫病小鼠模型是研究经典途径激活的巨噬细胞(CAM(φ))和替代途径激活的巨噬细胞(AAM(φ))体内功能的动物模型.AAM(φ)对小鼠度过血吸虫病急性期至关重要,该作用主要是通过AAM(φ)能够减轻血吸虫感染急性期所致的炎症反应和脏器损伤.AAM(φ)也能降低血吸虫病中后期的病理强度和死亡率,特异性表达Arg-1的AAM(φ)可以抑制在感染中后期Th2类细胞因子引起的炎症和纤维化过程.本文对巨噬细胞在血吸虫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南充地区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南充地区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 选取南充地区10家基层医院289份Ⅰ类切口出院病历,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对其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溶媒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9份Ⅰ类切口病历中158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7%;其中切皮前30 min~2 h内给药135例,占85.4%;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共涉及7类17种,应用频次排序列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硫眯(42例,26.3%)、头孢西丁(21例,13.1%)、克林霉素(20例,12.5%);单一用药156例(98.7%),二联联合用药2例(1.3%);43.0%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超过24h.结论 南充地区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规范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行为,制订完善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管理措施.

    作者:李胜前;刘福;唐志立;杨思芸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将72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和智力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5.56%,对照组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3,P<0.05).两组治疗后,TBiL、ALT、AST、NH3和数字连接实验(NC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数字符号试验(DST)水平较治疗前出现明显升高(P<0.01),而观察组的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果糖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预防消化道出血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作者:李慧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乙型病毒性肝炎(HB)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HB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本文介绍了人体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C)在急性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并阐述了它们在乙肝慢性化机制中的作用,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冯玉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戒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sFasL的水平影响

    目的 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戒烟后反应冠脉斑块易损性的血清指标sCD40L和sFasL水平的变化.方法 将50例有吸烟史并经冠脉造影确诊为ACS的患者分为吸烟组和戒烟组,每组25例,另选取4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稳定型冠心病(SA)患者,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对照组和不吸烟组.分别在戒烟前、戒烟6个月及1年后检测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进行组间及组内自身对照比较,同时观察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CS组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较SA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戒烟6个月后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较戒烟前明显降低[分别为(1 525.8±155.3)ng/L vs (232.6±28.3)ng/L、(906.5±25.2)pg/L vs (120.5±18.2) pg/L,P<0.01],戒烟1年时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与戒烟前比较仍保持持续低水平,与戒烟6个月时比较虽有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吸烟组比较,戒烟6个月后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明显减低[分别为(441.7±27.1)ng/L vs (232.6±28.3) ng/L、(329.2±29.7) pg/Lvs (120.5±18.2) pg/L,P<0.01].随访期间戒烟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吸烟组相比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戒烟能在较短时间内减低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减轻冠脉斑块部位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降低冠脉斑块的易损性,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王小庆;孙艳;王毅;钟岸;钟新波;彭长农;廖志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活化重组因子Ⅶ治疗大动脉炎所致大咯血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活化的重组因子Ⅶ治疗大动脉炎所致大咯血的疗效.方法 以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的男性患者1例,8年前诊断为大动脉炎,曾予甲基强的松龙及环磷酰胺治疗,因反复咯血曾行2次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后仍有反复咯血,此次人院后咯血量多,并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常规止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遂予活化的重组因子Ⅶ治疗.结果 患者经活化的重组因子Ⅶ治疗后,第2天咯血症状消失,凝血功能逐渐改善,完善浅表及深静脉彩超未发现血栓形成.结论 活化的重组因子Ⅶ治疗大动脉炎所致的大咯血安全有效.

    作者:范蕊芳;李旭东;陆英;方志刚;林东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00-2011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12年间深圳福田中医院围产儿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为产科今后工作中如何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00-2011年深圳福田中医院所有死亡围产儿列表分析,了解死亡率变化趋势,对比死亡围产儿母亲情况、孕期情况,计算死因构成,寻找原因.结果 2000-2005年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1.51‰,是2006-2011年的(1.78‰)6.5倍.围产儿胎儿畸形占死因构成的45.83%.流动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为8.52‰,是常、暂住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1.50‰)的5.7倍.非系统管理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8.05‰)是系统管理(1.16‰)的6.9倍.结论 正确的政策支持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起到很大的作用.预防围产儿死亡发生的重点人群是流动户籍的孕产妇.对孕妇进行系统管理,早期发现胎儿畸形及异常情况,对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顾青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至2010年8月在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300例,所有入选患者接受常规生化检查,均行葡萄糖耐量试验;采取免散瞳眼底拍照检查DR,若有异常由眼科医师进行散瞳后行眼底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留取标本检测24h尿微量白蛋白(UAL).留取血清标本采用ELISA测定RBP4.结果 影响DR的因素依次为年龄、糖尿病患病时间、腰臀比(WHR)、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胰岛素(FINS)、UAL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P<0.01);RBP4水平与HOMA-IR、UAL、FINS呈正相关,与HDL负相关;T2DM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与T2DM合并背景性视网膜病变组(BDR组)之间血清RBP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DM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PDR组)RBP4水平高于NDR组(P<0.001)和BDR组(P<0.05).结论 血清RBP4水平与DR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并与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

    作者:江帆;李裕明;邓波;陈璐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通知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通知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女性梅毒患者实施性伴通知追踪性伴就诊,对通知效果、就诊性伴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137例女性梅毒患者中,妊娠梅毒患者性伴到位率为97.83%,非妊娠梅毒患者性伴到位率为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69,P=-0.000);已婚患者到位率为78.64%,未婚患者到位率为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P=0.023).妊娠梅毒患者性伴阳性率为20.00%,非妊娠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阳性率为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17,P=0.000);已婚患者性伴阳性率为37.04%,未婚患者性伴阳性率为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P=0.024).结论 性病门诊非妊娠未婚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通知到位率低、性伴阳性率高,应将其列为高危人群,专人或者性病防治专业机构负责性伴通知,加强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并采取引导策略,推广使用安全套,阻断梅毒的经性传播.

    作者:田丽闪;周国茂;李真;袁军;罗珍胄;刘欢;杨祖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BCP/前C及A1846T变异与HBV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相关研究

    目的 调查中国广东地区HBV基因型、C基因调控区和前C终止密码子变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39例ACLF患者、38例严重肝炎活动患者和44例慢性乙肝(CHB)患者,应用PCR扩增测序HBV前C基因和C基因区;用PCR-RFLP的方法鉴定HBV基因型.结果 BCP的变异率在ACLF中明显高于CHB组(56.7% vs 32.4%,P=0.046),PC的变异率在ACLF中也显著高于CHB组(50.0% vs 15.9%,P=0.003).在BCP-/PC+和BCP+/PC+模式中HBeAg阴性率明显高于BCP+/PC-和BCP-/PC-.nt 1846位点A-T的变异比率在ACLF组明显高于CHB组[80.6% vs 11.1%,P<0.001].结论 BCP、前C和A1846T高变异与ACLF发病相关,BCP-/PC+和BCP+/PC+模式导致的HBeAg阴性与ACLF发病相关.

    作者:杨玲;曾文铤;梁增伟;马世武;侯金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05-2011年石首市马船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目的 掌握石首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今后制定一村一策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选择东升镇马船村作为国家监测点,2005-2011年连续7年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5年的1.61%降至2011年的1.03%,下降了36.02%,无急性血吸虫病例发生.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2005年的10.00%降至1.47%,下降85.30%.钉螺面积无变化,活螺平均密度由2005年的0.23只/0.1m2降至0.04只/0.1m2,下降了80.30%,感染性钉螺面积和平均密度由2005年的11万m2和0.00025只/0.1m2降至0.结论 现阶段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但仍应加强综合防治力度.

    作者:苏尚洋;向守卫;陈支方;刘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安徽省涡阳县15岁以下儿童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涡阳县15岁儿童丙型肝炎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10个行政村,所有15岁以下儿童均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抽取5ml静脉血液进行HCV抗体检测.结果 在调查的3261名儿童中,女1490人,男1771人,平均年龄(7.09±3.55)岁.HCV感染率为0.90%,随着年龄组的升高感染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趋=9.81,P<O.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过肌肉注射史的人感染HCV的OR值为2.46,有过静脉推注史的人感染HCV的OR值为4.04(P<0.01).结论 涡阳县15岁以下儿童HCV感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感染的主要途径为医源性感染.

    作者:刘强林;黄守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11年云阳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云阳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系统报告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阳县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全县共报告手足口病1384例,年发病率为103.1 /10万,死亡5例;42个乡镇均有发病,发病率为6.7/10万~382.5/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5、6月(占45.1%)和12月(占26.3%)居多;5岁以下儿童占81.9%,以l岁(27.5%)和2岁(22.5%)儿童居多;病原学检测117例,阳性率为72.7%,EV71占42.4%,Cox A16占21.2%,其他肠道病毒占36.5%;重症病例检测22例,以EV71型为主(占82.6%),死亡病例均为EV71毒株.结论 疫情以5、6和12月为发病高峰,低年龄儿童为主,病原构成以EV71和CoxA16感染为主.

    作者:李翔华;杨巨武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人支气管上皮对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致遗传损伤的修复研究

    目的 研究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对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所致遗传损伤的修复效应.方法 1~16μg/ml浓度范围的GMA染毒一个细胞周期(24 h),于染毒结束时、继续恢复一个细胞周期后利用胞质阻滞微核试验观察细胞遗传损伤效应及恢复情况.结果 两种处理方式的双核细胞微核率(MNi)均随染毒浓度增加逐渐升高,存在剂量-效应关系(r=0.873~0.927,P<0.01).染毒恢复组MNi曲线表现出低剂量平缓而高剂量加速升高的趋势并与染毒组曲线交叉.两种处理方式的双核细胞核桥率(NPBs)和双核细胞核芽率(NBUDs)随剂量变化的改变不明显,但染毒恢复组1、4、16 μg/ml剂量的NPBs显著高于同剂量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6 μg/ml剂量的NBUDs则显著低于同剂量的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A染毒可致明显的细胞遗传损伤,但随即启动的损伤修复机制使得遗传毒性的表现趋于减弱,细胞修复机制的及时启动在维持遗传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者:杨敏;刘明;李小亮;王全凯;许建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南平市城区室内蜚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现况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南平市城区室内蜚蠊密度的季节性消长和侵害状况,为蜚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蟑螂屋粘捕法进行调查监测,每月监测1次.结果 本次调查捕获蜚蠊2科2属3种,以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9.57%.蜚蠊全年均有活动,平均密度指数为1.69只/张,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呈3峰型,高峰为7月份,次峰为1月,第3峰在9月.不同场所中密度从高到低分别为餐饮业、农贸市场、医院、居民区和宾馆.平均侵害率为17.29%,侵害程度以餐饮业为高,农贸市场次之,宾馆低.结论 南平市城区室内蜚蠊防制的主要目标是德国小蠊,应根据其活动规律,开展综合性防制措施.

    作者:朱红梅;卓鸣莺;文辉;张辉;陈敏;杨铭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Th17细胞生物学效应的临床研究进展

    Th17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CD4+T细胞亚群,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炎症、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本文着重对Th17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宫原;陈世雄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纳洛酮诱导的大鼠对蔗糖戒断反应评分实验

    目的 探讨摄糖后即时血糖升高在大鼠糖成瘾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蔗糖实验组和三氯蔗糖实验组,分别给予清水、30%蔗糖溶液、0.05%三氯蔗糖溶液(后两者甜度相近),自由取食2周后,采用盐酸纳洛酮诱导戒断反应以及对大鼠海马切片HE染色后进行形态学检查,通过对戒断症状的行为学指标评分、分析体重和血糖变化以及观察海马CA1区组织细胞的形态特征,探讨血糖对糖成瘾过程的影响.结果 蔗糖实验组的戒断反应评分高于三氯蔗糖组[(13.80±2.03)vs (3.70±0.88),P<0.05]、空白对照组[(13.80±2.03)vs(3.70±0.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纳洛酮戒断4h后,三组的体重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蔗糖组海马CA1区的组织疏松程度和细胞空泡的出现概率明显高于三氯蔗糖组和空白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摄糖后即时的血糖浓度变化能影响大鼠糖成瘾过程,该作用可能通过影响海马CA1区结构和功能来完成.

    作者:谷金萃;欧超鹏;刘忆瑛;肖寒;甘文昌;王喜甲;向秋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单用异甘草酸镁与联合激素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单用异甘草酸镁与联合激素(地塞米松)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其中采取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A组)48例,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联合激素治疗(B组)41例及未使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及地塞米松(对照组)69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周后,异甘草酸镁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效降低AST、TB水平,改善凝血功能,降低MELD评分(P<0.05);异甘草酸镁治疗组与联合激素治疗组相关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甘草酸镁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联合激素治疗组引起血压、血糖升高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几率增大.结论 单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能达到联合激素治疗同样的疗效,但可避免激素的相关不良反应.

    作者:刘莹;李展翼;胡成;郑玉宝;高志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生物补片促进重复剖宫产腹壁切口愈合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生物补片对于重复剖宫产腹壁切口愈合情况的效果.方法 选取重复剖宫产的产妇131例,A组50例缝合皮肤前皮下放置生物补片,B组81例未放置生物补片仅常规缝合.结果 两组间再次剖宫产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原因主要为疤痕子宫因素.重复剖宫产后切口恢复状况:A组切口渗液发生率4.0%,皮下硬结发生率6.0%,疤痕增生发生率4.0%,未发生伤口开裂;B组切口渗液发生率16.0%,皮下硬结发生率18.5%,皮肤切口裂开发生率1.2%,疤痕增生发生率17.3%;两组间除皮肤切口裂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次分娩为剖宫产的产妇,重复剖宫产腹壁切口较易发生切口渗液、疤痕增生等不良状况,生物补片可促进腹壁切口愈合,减少疤痕增生.

    作者:陈欣;陈慧;刘玉昆;谭剑平;刘颖琳;张睿;王蕴慧;张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地佐辛在术后恢复室中镇静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地佐辛在术后恢复室中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手术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D组)、芬太尼组(F组)和咪唑安定组(M组),D组给予0.1 mg/kg地佐辛,F组给予1μg/kg芬太尼,M组给予0.02 mg/kg咪唑安定.观察镇静和躁动评分(S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与M组比较,D组、F组可以明显降低SAS、VAS评分,增加B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组与F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呼吸抑制、嗜睡、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用于术后恢复室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确切,且呼吸抑制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汪一梦;万杏;孟庆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替吉奥联合紫杉醇对晚期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替吉奥(S-1)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老年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探讨适合老年胃癌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将38例晚期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8).治疗组采用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化疗:紫杉醇60 mg/m2,第1、8、15天用药,替吉奥胶囊每日80 mg/m2,分2次口服,连续口服14d,28 d为1周期;对照组采用FP方案:顺铂15 mg/m2,第1~5天静点,5-Fu 750 mg/m2,第1~5天静点,28 d为1周期.两组患者至少治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40.0%、22.2%,75.0%、50.0%和50.5%、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KPS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胃肠道反应及Ⅲ~Ⅳ度骨髓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吉奥口服联合紫杉醇周疗方案化疗有效率高,老年患者耐受性好,是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值得选择的化疗方案.

    作者:马少林;高英杰;王卫军;李润浦;王艳丽;李冬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