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湖北省2011年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张聪;刘建兵;李博;周晓蓉;蔡顺祥

关键词:血吸虫病, 钉螺, 湖北
摘要:目的 掌握2011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疫情,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修订版)》的要求,对16个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并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结果 湖北省16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0.40%,耕牛感染率为0.81%,活螺平均密度为0.1865只/0.11 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04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022%.结论 监测点人畜感染率呈现持续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有反弹的可能,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传染源控制措施以及查灭螺力度,防止疫情反弹.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戒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sFasL的水平影响

    目的 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戒烟后反应冠脉斑块易损性的血清指标sCD40L和sFasL水平的变化.方法 将50例有吸烟史并经冠脉造影确诊为ACS的患者分为吸烟组和戒烟组,每组25例,另选取4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稳定型冠心病(SA)患者,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对照组和不吸烟组.分别在戒烟前、戒烟6个月及1年后检测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进行组间及组内自身对照比较,同时观察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CS组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较SA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戒烟6个月后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较戒烟前明显降低[分别为(1 525.8±155.3)ng/L vs (232.6±28.3)ng/L、(906.5±25.2)pg/L vs (120.5±18.2) pg/L,P<0.01],戒烟1年时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与戒烟前比较仍保持持续低水平,与戒烟6个月时比较虽有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吸烟组比较,戒烟6个月后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明显减低[分别为(441.7±27.1)ng/L vs (232.6±28.3) ng/L、(329.2±29.7) pg/Lvs (120.5±18.2) pg/L,P<0.01].随访期间戒烟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吸烟组相比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戒烟能在较短时间内减低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减轻冠脉斑块部位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降低冠脉斑块的易损性,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王小庆;孙艳;王毅;钟岸;钟新波;彭长农;廖志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重庆市6~13岁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6~13岁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资料经Epidata3.0双录入后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因素采用x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鉴别.结果 共调查6~13岁儿童1530人,男女比为1.1∶1,体重超重占12.5%,肥胖患病率为9.7%,高血压检出率为15.2%.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OR (95%CI) =2.08 (1.70~2.56)]与过去7d有几天吃西式快餐[OR (95%CI)=1.20(1.02~1.42)]是高血压患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重庆市6~13岁儿童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高,应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邱雪雁;丁贤彬;张春华;毛德强;吕晓燕;焦艳;施小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干预对代谢综合征大鼠PPAR-α、PPAR-γ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诺贝特(FEN)和吡格列酮(PIO)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的影响.方法 用高果糖饮食饲养SD大鼠构建MS大鼠模型,分别单用FEN、PIO及二者合用进行干预,比较两种药物单用及合用干预下,MS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单用FEN干预使MS大鼠主动脉表达PPAR-α和PPAR-γ mRNA及其蛋白降低,单用PIO干预使MS大鼠主动脉表达PPAR-γmRNA及其蛋白降低,使PPAR-α mRNA表达降低;合用FEN与PIO较两种药物单用更为明显地降低了PPAR-α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对于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则与PIO干预类似.结论 FEN与PIO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干预,均可抑制MS大鼠主动脉表达PPAR-α/γ,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更明显地抑制PPAR-α表达.

    作者:万新红;罗玉梅;郭洪波;彭惠媚;王美香;谭琼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双语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思考

    实施双语教学日益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未来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着力的方向之一.我校研究生院从2003年起选择部分公共课程进行了硕士研究生的双语教学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10年以来,我们将双语教学的理念与方法逐步扩展到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中.本文意在总结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进设想,以期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双语教学的开展.

    作者:丁天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通知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通知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女性梅毒患者实施性伴通知追踪性伴就诊,对通知效果、就诊性伴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137例女性梅毒患者中,妊娠梅毒患者性伴到位率为97.83%,非妊娠梅毒患者性伴到位率为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69,P=-0.000);已婚患者到位率为78.64%,未婚患者到位率为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P=0.023).妊娠梅毒患者性伴阳性率为20.00%,非妊娠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阳性率为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17,P=0.000);已婚患者性伴阳性率为37.04%,未婚患者性伴阳性率为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P=0.024).结论 性病门诊非妊娠未婚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通知到位率低、性伴阳性率高,应将其列为高危人群,专人或者性病防治专业机构负责性伴通知,加强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并采取引导策略,推广使用安全套,阻断梅毒的经性传播.

    作者:田丽闪;周国茂;李真;袁军;罗珍胄;刘欢;杨祖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05-2011年石首市马船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目的 掌握石首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今后制定一村一策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选择东升镇马船村作为国家监测点,2005-2011年连续7年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5年的1.61%降至2011年的1.03%,下降了36.02%,无急性血吸虫病例发生.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2005年的10.00%降至1.47%,下降85.30%.钉螺面积无变化,活螺平均密度由2005年的0.23只/0.1m2降至0.04只/0.1m2,下降了80.30%,感染性钉螺面积和平均密度由2005年的11万m2和0.00025只/0.1m2降至0.结论 现阶段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但仍应加强综合防治力度.

    作者:苏尚洋;向守卫;陈支方;刘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巨噬细胞在血吸虫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巨噬细胞可通过活化成不同的表型而调控血吸虫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消退过程.血吸虫病小鼠模型是研究经典途径激活的巨噬细胞(CAM(φ))和替代途径激活的巨噬细胞(AAM(φ))体内功能的动物模型.AAM(φ)对小鼠度过血吸虫病急性期至关重要,该作用主要是通过AAM(φ)能够减轻血吸虫感染急性期所致的炎症反应和脏器损伤.AAM(φ)也能降低血吸虫病中后期的病理强度和死亡率,特异性表达Arg-1的AAM(φ)可以抑制在感染中后期Th2类细胞因子引起的炎症和纤维化过程.本文对巨噬细胞在血吸虫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白瑞璞;何兴;潘卫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00-2011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12年间深圳福田中医院围产儿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为产科今后工作中如何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00-2011年深圳福田中医院所有死亡围产儿列表分析,了解死亡率变化趋势,对比死亡围产儿母亲情况、孕期情况,计算死因构成,寻找原因.结果 2000-2005年的围产儿死亡率为11.51‰,是2006-2011年的(1.78‰)6.5倍.围产儿胎儿畸形占死因构成的45.83%.流动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为8.52‰,是常、暂住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1.50‰)的5.7倍.非系统管理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8.05‰)是系统管理(1.16‰)的6.9倍.结论 正确的政策支持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起到很大的作用.预防围产儿死亡发生的重点人群是流动户籍的孕产妇.对孕妇进行系统管理,早期发现胎儿畸形及异常情况,对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顾青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弱D25型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目的 分析1名RhD抗原弱阳性孕妇的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探讨其输血策略.方法 采用试管法检测RhD血型;Rh血型凝胶定型卡检测C、c、E、e抗原;用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凝胶卡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采用SSP-PCR方法检测RHD和RHCE基因;用特异性PCR技术检测其RHD基因的合子型;对其RHD基因编码区10个外显子扩增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血型血清学实验显示受检者D抗原弱阳性,Rh其它抗原分型为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阴性;SSP-PCR检测其基因型别为ccDEe,基因定型结果与血型血清学一致;RHD基因合子型检测为RHD+/RHD-杂合型,推测该个体单倍型可能为DcE/dce;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其编码区341G>A (114R>Q),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结论 该受检者为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弱D25型,其输血策略可参照RhD阴性孕妇同等处理.

    作者:罗广平;骆宏;张润青;姬艳丽;赵阳;魏玲;莫春妍;王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河南省平顶山市2008-2012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平顶山市2008-2012年风疹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风疹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报告风疹病例482例,年均发病率为1.94/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占总病例数75.31%;以学生、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2.95%;男女性别比为1.59∶1.结论 加强监测及提高重点人群疫苗的接种覆盖率是预防与控制风疹的主要措施.

    作者:杨秋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南充地区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南充地区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 选取南充地区10家基层医院289份Ⅰ类切口出院病历,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对其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溶媒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9份Ⅰ类切口病历中158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7%;其中切皮前30 min~2 h内给药135例,占85.4%;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共涉及7类17种,应用频次排序列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硫眯(42例,26.3%)、头孢西丁(21例,13.1%)、克林霉素(20例,12.5%);单一用药156例(98.7%),二联联合用药2例(1.3%);43.0%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超过24h.结论 南充地区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规范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行为,制订完善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管理措施.

    作者:李胜前;刘福;唐志立;杨思芸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佛山市2005-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及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佛山市2005-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全市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11年间在全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属地为佛山市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资料及四害监测鼠密度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1年佛山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219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在0.14/10万~0.74/10万,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病例主要集中在南海区,报告病例数占全市报告病例总数的42.92%.全市发病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高峰,随着年份的推移,春峰出现时间提前且变得窄耸.病例以青壮年居多,职业以工人为主.2006-2011年鼠间监测显示混合鼠密度相对稳定,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60.99%.结论 佛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总体平稳,近年病例报告有所上升,这可能与流行因素存在、混合鼠抗药性增加等原因有关,应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综合防控能力.

    作者:关绮华;黄祖星;杨泽锋;廖智慧;王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单用异甘草酸镁与联合激素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单用异甘草酸镁与联合激素(地塞米松)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其中采取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A组)48例,异甘草酸镁注射液联合激素治疗(B组)41例及未使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及地塞米松(对照组)69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周后,异甘草酸镁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效降低AST、TB水平,改善凝血功能,降低MELD评分(P<0.05);异甘草酸镁治疗组与联合激素治疗组相关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甘草酸镁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联合激素治疗组引起血压、血糖升高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几率增大.结论 单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能达到联合激素治疗同样的疗效,但可避免激素的相关不良反应.

    作者:刘莹;李展翼;胡成;郑玉宝;高志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三峡库区并殖吸虫病分布情况及诊治研究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并殖吸虫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布情况,提高防治效果.方法 以免疫学诊断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确诊,收集临床资料,并对其地区分布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三峡库区人群有生食和半生食溪蟹的习惯,感染与年龄有关,以儿童居多,346例患者中1~9岁占49.42% (171/346),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结论 三峡库区并殖吸虫病分布广泛,加强疾病知识宣传,是预防治疗并殖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敬如;张锡林;陈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11年云阳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云阳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系统报告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阳县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全县共报告手足口病1384例,年发病率为103.1 /10万,死亡5例;42个乡镇均有发病,发病率为6.7/10万~382.5/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5、6月(占45.1%)和12月(占26.3%)居多;5岁以下儿童占81.9%,以l岁(27.5%)和2岁(22.5%)儿童居多;病原学检测117例,阳性率为72.7%,EV71占42.4%,Cox A16占21.2%,其他肠道病毒占36.5%;重症病例检测22例,以EV71型为主(占82.6%),死亡病例均为EV71毒株.结论 疫情以5、6和12月为发病高峰,低年龄儿童为主,病原构成以EV71和CoxA16感染为主.

    作者:李翔华;杨巨武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血浆IL-6、IL-17、TGF-β1与多器官损害的关系

    目的 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多器官损害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将27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重两组,轻症组13例,重症组14例.按病期采集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6、IL-17和TGF-β1,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采用血球分类仪检测血小板(Pt)参数;另取20名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HFRS急性期血浆IL-6、IL-17、TGF-β1均显著升高,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IL-6与IL-17:df=-78,r=0.680,P<0.01;IL-6与TGF-β1:df=78,r=0.778,P<0.01;IL-17与TGF-β1:df=-78,r=0.616,P<0.01).IL-6、IL-17的变化曲线与BUN、AST、CKMB的变化曲线极为相似,相关分析表明IL-6、IL-17与BUN、AST、CKMB均呈正相关,而与Pt呈负相关.结论 HFRS病程中血浆IL-6、IL-17水平异常升高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损伤、凝血功能紊乱和多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故应同时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理损害,必要时改善微循环.

    作者:徐国栋;张东军;袁劲涛;赵宏;孙志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替吉奥联合紫杉醇对晚期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替吉奥(S-1)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老年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探讨适合老年胃癌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将38例晚期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8).治疗组采用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化疗:紫杉醇60 mg/m2,第1、8、15天用药,替吉奥胶囊每日80 mg/m2,分2次口服,连续口服14d,28 d为1周期;对照组采用FP方案:顺铂15 mg/m2,第1~5天静点,5-Fu 750 mg/m2,第1~5天静点,28 d为1周期.两组患者至少治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40.0%、22.2%,75.0%、50.0%和50.5%、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KPS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胃肠道反应及Ⅲ~Ⅳ度骨髓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吉奥口服联合紫杉醇周疗方案化疗有效率高,老年患者耐受性好,是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值得选择的化疗方案.

    作者:马少林;高英杰;王卫军;李润浦;王艳丽;李冬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隐孢子虫卵囊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隐孢子虫呈全球性分布,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卵囊的分离、收集和纯化是研究隐孢子虫和隐孢子虫病的基础工作,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大量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的纯化技术或方法,例如漂浮法、沉淀法以及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或仪器的应用.本文针对隐孢子虫卵囊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了简要的回顾综述.

    作者:刘振伟;岳耀辉;张龙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胸腺肽治疗低病毒载量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胸腺肽肠溶片治疗低病毒载量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对照原则选择85例HBV DNA阳性但小于104 copies/ml、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入胸腺肽组(n=41)和对照组(n=44),观察两组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V DNA阴转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治疗12、24周时,胸腺肽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3.9%(18/41)和61.0%(25/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9% (7/44)和15.9%(7/44) (P<0.05).停药24周后,胸腺肽组HBV DNA阴转率仍保持在48.8%(20/41),优于对照组的11.4%(5/44)(P<0.05).治疗过程中,胸腺肽组的ALT水平在治疗24周以及停药后24周分别为(28.3±9.6) U/L和(31.7±10.5) U/L,低于对照组的(39.3±11.2) U/L和(40.1±10.9)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肽肠溶片治疗低病毒载量的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可取得较高的HBV DNA阴转率,改善肝功能,同时也能明显降低该类患者对长期抗病毒治疗的需要.

    作者:闵筱辉;刘婷;张立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深圳市光明新区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其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性腮腺炎个案信息,采用查阅深圳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和电话调查的方法了解腮腺炎疫苗的接种情况.结果 深圳市光明新区2007-2011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843例,年平均发病率42.24/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5~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中位年龄为7岁,5~岁年龄组和0~岁年龄组分别占45.91%和27.28%;主要为在校小学生、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男女性别比为2.02∶1.2012年1~7月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的疫苗(包含麻腮和麻腮风疫苗)接种率仅为31.98%;发病距接种时间间隔平均为4.3年,病例发病时间距接种疫苗的时间越长,病例数的构成比越大.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病例以学生、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为控制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在落实常规免疫接种的基础上,建议对15岁以下重点人群开展第2剂腮腺炎疫苗接种.

    作者:曾华堂;郑庆鸣;王铁强;梅树江;张顺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