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佛山市2005-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及疫情分析

关绮华;黄祖星;杨泽锋;廖智慧;王晓东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疫情, 褐家鼠
摘要:目的 分析佛山市2005-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全市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11年间在全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属地为佛山市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资料及四害监测鼠密度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1年佛山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219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在0.14/10万~0.74/10万,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病例主要集中在南海区,报告病例数占全市报告病例总数的42.92%.全市发病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高峰,随着年份的推移,春峰出现时间提前且变得窄耸.病例以青壮年居多,职业以工人为主.2006-2011年鼠间监测显示混合鼠密度相对稳定,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60.99%.结论 佛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总体平稳,近年病例报告有所上升,这可能与流行因素存在、混合鼠抗药性增加等原因有关,应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综合防控能力.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弱D25型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目的 分析1名RhD抗原弱阳性孕妇的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探讨其输血策略.方法 采用试管法检测RhD血型;Rh血型凝胶定型卡检测C、c、E、e抗原;用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凝胶卡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采用SSP-PCR方法检测RHD和RHCE基因;用特异性PCR技术检测其RHD基因的合子型;对其RHD基因编码区10个外显子扩增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血型血清学实验显示受检者D抗原弱阳性,Rh其它抗原分型为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阴性;SSP-PCR检测其基因型别为ccDEe,基因定型结果与血型血清学一致;RHD基因合子型检测为RHD+/RHD-杂合型,推测该个体单倍型可能为DcE/dce;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其编码区341G>A (114R>Q),编码区序列其它部分与正常RHD序列相同.结论 该受检者为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的弱D25型,其输血策略可参照RhD阴性孕妇同等处理.

    作者:罗广平;骆宏;张润青;姬艳丽;赵阳;魏玲;莫春妍;王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寄生虫感染致肝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结局之一,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某些致肝脏损伤的化学、物理及生物性因素,可不同程度地引起肝脏纤维化.肝纤维化也是一些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所具有的重要临床病理特征,如血吸虫病、包虫病、肝吸虫病等.本文对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作者:谢芝芝;黄艳;余新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南平市城区室内蜚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现况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南平市城区室内蜚蠊密度的季节性消长和侵害状况,为蜚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蟑螂屋粘捕法进行调查监测,每月监测1次.结果 本次调查捕获蜚蠊2科2属3种,以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9.57%.蜚蠊全年均有活动,平均密度指数为1.69只/张,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呈3峰型,高峰为7月份,次峰为1月,第3峰在9月.不同场所中密度从高到低分别为餐饮业、农贸市场、医院、居民区和宾馆.平均侵害率为17.29%,侵害程度以餐饮业为高,农贸市场次之,宾馆低.结论 南平市城区室内蜚蠊防制的主要目标是德国小蠊,应根据其活动规律,开展综合性防制措施.

    作者:朱红梅;卓鸣莺;文辉;张辉;陈敏;杨铭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南充地区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南充地区医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 选取南充地区10家基层医院289份Ⅰ类切口出院病历,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对其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溶媒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9份Ⅰ类切口病历中158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7%;其中切皮前30 min~2 h内给药135例,占85.4%;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共涉及7类17种,应用频次排序列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硫眯(42例,26.3%)、头孢西丁(21例,13.1%)、克林霉素(20例,12.5%);单一用药156例(98.7%),二联联合用药2例(1.3%);43.0%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超过24h.结论 南充地区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规范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行为,制订完善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管理措施.

    作者:李胜前;刘福;唐志立;杨思芸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血浆IL-6、IL-17、TGF-β1与多器官损害的关系

    目的 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多器官损害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将27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重两组,轻症组13例,重症组14例.按病期采集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6、IL-17和TGF-β1,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采用血球分类仪检测血小板(Pt)参数;另取20名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HFRS急性期血浆IL-6、IL-17、TGF-β1均显著升高,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IL-6与IL-17:df=-78,r=0.680,P<0.01;IL-6与TGF-β1:df=78,r=0.778,P<0.01;IL-17与TGF-β1:df=-78,r=0.616,P<0.01).IL-6、IL-17的变化曲线与BUN、AST、CKMB的变化曲线极为相似,相关分析表明IL-6、IL-17与BUN、AST、CKMB均呈正相关,而与Pt呈负相关.结论 HFRS病程中血浆IL-6、IL-17水平异常升高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损伤、凝血功能紊乱和多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故应同时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理损害,必要时改善微循环.

    作者:徐国栋;张东军;袁劲涛;赵宏;孙志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通知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通知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对女性梅毒患者实施性伴通知追踪性伴就诊,对通知效果、就诊性伴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137例女性梅毒患者中,妊娠梅毒患者性伴到位率为97.83%,非妊娠梅毒患者性伴到位率为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69,P=-0.000);已婚患者到位率为78.64%,未婚患者到位率为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P=0.023).妊娠梅毒患者性伴阳性率为20.00%,非妊娠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阳性率为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17,P=0.000);已婚患者性伴阳性率为37.04%,未婚患者性伴阳性率为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P=0.024).结论 性病门诊非妊娠未婚女性梅毒患者性伴通知到位率低、性伴阳性率高,应将其列为高危人群,专人或者性病防治专业机构负责性伴通知,加强梅毒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并采取引导策略,推广使用安全套,阻断梅毒的经性传播.

    作者:田丽闪;周国茂;李真;袁军;罗珍胄;刘欢;杨祖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干预对代谢综合征大鼠PPAR-α、PPAR-γ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非诺贝特(FEN)和吡格列酮(PIO)对代谢综合征(MS)大鼠的影响.方法 用高果糖饮食饲养SD大鼠构建MS大鼠模型,分别单用FEN、PIO及二者合用进行干预,比较两种药物单用及合用干预下,MS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单用FEN干预使MS大鼠主动脉表达PPAR-α和PPAR-γ mRNA及其蛋白降低,单用PIO干预使MS大鼠主动脉表达PPAR-γmRNA及其蛋白降低,使PPAR-α mRNA表达降低;合用FEN与PIO较两种药物单用更为明显地降低了PPAR-α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对于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影响则与PIO干预类似.结论 FEN与PIO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干预,均可抑制MS大鼠主动脉表达PPAR-α/γ,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更明显地抑制PPAR-α表达.

    作者:万新红;罗玉梅;郭洪波;彭惠媚;王美香;谭琼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湖北省2011年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掌握2011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疫情,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修订版)》的要求,对16个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并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结果 湖北省16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0.40%,耕牛感染率为0.81%,活螺平均密度为0.1865只/0.11 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04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022%.结论 监测点人畜感染率呈现持续下降,但疫情仍不稳定,有反弹的可能,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传染源控制措施以及查灭螺力度,防止疫情反弹.

    作者:张聪;刘建兵;李博;周晓蓉;蔡顺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隐孢子虫卵囊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隐孢子虫呈全球性分布,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卵囊的分离、收集和纯化是研究隐孢子虫和隐孢子虫病的基础工作,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大量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的纯化技术或方法,例如漂浮法、沉淀法以及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或仪器的应用.本文针对隐孢子虫卵囊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了简要的回顾综述.

    作者:刘振伟;岳耀辉;张龙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05-2011年石首市马船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目的 掌握石首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今后制定一村一策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选择东升镇马船村作为国家监测点,2005-2011年连续7年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5年的1.61%降至2011年的1.03%,下降了36.02%,无急性血吸虫病例发生.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2005年的10.00%降至1.47%,下降85.30%.钉螺面积无变化,活螺平均密度由2005年的0.23只/0.1m2降至0.04只/0.1m2,下降了80.30%,感染性钉螺面积和平均密度由2005年的11万m2和0.00025只/0.1m2降至0.结论 现阶段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但仍应加强综合防治力度.

    作者:苏尚洋;向守卫;陈支方;刘晓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胸腺肽治疗低病毒载量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胸腺肽肠溶片治疗低病毒载量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对照原则选择85例HBV DNA阳性但小于104 copies/ml、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入胸腺肽组(n=41)和对照组(n=44),观察两组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V DNA阴转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治疗12、24周时,胸腺肽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3.9%(18/41)和61.0%(25/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9% (7/44)和15.9%(7/44) (P<0.05).停药24周后,胸腺肽组HBV DNA阴转率仍保持在48.8%(20/41),优于对照组的11.4%(5/44)(P<0.05).治疗过程中,胸腺肽组的ALT水平在治疗24周以及停药后24周分别为(28.3±9.6) U/L和(31.7±10.5) U/L,低于对照组的(39.3±11.2) U/L和(40.1±10.9)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肽肠溶片治疗低病毒载量的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可取得较高的HBV DNA阴转率,改善肝功能,同时也能明显降低该类患者对长期抗病毒治疗的需要.

    作者:闵筱辉;刘婷;张立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安徽省涡阳县15岁以下儿童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涡阳县15岁儿童丙型肝炎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10个行政村,所有15岁以下儿童均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抽取5ml静脉血液进行HCV抗体检测.结果 在调查的3261名儿童中,女1490人,男1771人,平均年龄(7.09±3.55)岁.HCV感染率为0.90%,随着年龄组的升高感染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趋=9.81,P<O.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过肌肉注射史的人感染HCV的OR值为2.46,有过静脉推注史的人感染HCV的OR值为4.04(P<0.01).结论 涡阳县15岁以下儿童HCV感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感染的主要途径为医源性感染.

    作者:刘强林;黄守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戒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sFasL的水平影响

    目的 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戒烟后反应冠脉斑块易损性的血清指标sCD40L和sFasL水平的变化.方法 将50例有吸烟史并经冠脉造影确诊为ACS的患者分为吸烟组和戒烟组,每组25例,另选取4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稳定型冠心病(SA)患者,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对照组和不吸烟组.分别在戒烟前、戒烟6个月及1年后检测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进行组间及组内自身对照比较,同时观察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CS组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较SA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戒烟6个月后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较戒烟前明显降低[分别为(1 525.8±155.3)ng/L vs (232.6±28.3)ng/L、(906.5±25.2)pg/L vs (120.5±18.2) pg/L,P<0.01],戒烟1年时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与戒烟前比较仍保持持续低水平,与戒烟6个月时比较虽有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吸烟组比较,戒烟6个月后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明显减低[分别为(441.7±27.1)ng/L vs (232.6±28.3) ng/L、(329.2±29.7) pg/Lvs (120.5±18.2) pg/L,P<0.01].随访期间戒烟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吸烟组相比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戒烟能在较短时间内减低血清sCD40L和sFASL水平,减轻冠脉斑块部位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降低冠脉斑块的易损性,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王小庆;孙艳;王毅;钟岸;钟新波;彭长农;廖志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人支气管上皮对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致遗传损伤的修复研究

    目的 研究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对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所致遗传损伤的修复效应.方法 1~16μg/ml浓度范围的GMA染毒一个细胞周期(24 h),于染毒结束时、继续恢复一个细胞周期后利用胞质阻滞微核试验观察细胞遗传损伤效应及恢复情况.结果 两种处理方式的双核细胞微核率(MNi)均随染毒浓度增加逐渐升高,存在剂量-效应关系(r=0.873~0.927,P<0.01).染毒恢复组MNi曲线表现出低剂量平缓而高剂量加速升高的趋势并与染毒组曲线交叉.两种处理方式的双核细胞核桥率(NPBs)和双核细胞核芽率(NBUDs)随剂量变化的改变不明显,但染毒恢复组1、4、16 μg/ml剂量的NPBs显著高于同剂量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6 μg/ml剂量的NBUDs则显著低于同剂量的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A染毒可致明显的细胞遗传损伤,但随即启动的损伤修复机制使得遗传毒性的表现趋于减弱,细胞修复机制的及时启动在维持遗传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者:杨敏;刘明;李小亮;王全凯;许建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与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心室重塑关系的研究

    目的 分析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tatin C)与心室重塑程度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探讨Cystatin C在心室重塑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患者120例,按临床病例诊断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43例、冠心病组19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39例,另选41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比浊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Cystatin C水平,并分析其与心脏彩超参数、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以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在反映心室重塑程度时的监测意义.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中Cystatin C与LVMI、NT-proBNP呈正相关,冠心病组中Cystatin C与NT-proBNP呈正相关;高血压组及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LVMI明显高于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冠心病、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疾病三组之间的Cystatin 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的Cystatin C水平与NT-proBN呈正相关,Cystatin C在高血压心室重塑监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临床综合评价患者的心室重塑程度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玲;颜绵生;冯品宁;姚真荣;吕杰;姜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替吉奥联合紫杉醇对晚期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替吉奥(S-1)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老年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探讨适合老年胃癌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将38例晚期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8).治疗组采用紫杉醇联合替吉奥化疗:紫杉醇60 mg/m2,第1、8、15天用药,替吉奥胶囊每日80 mg/m2,分2次口服,连续口服14d,28 d为1周期;对照组采用FP方案:顺铂15 mg/m2,第1~5天静点,5-Fu 750 mg/m2,第1~5天静点,28 d为1周期.两组患者至少治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40.0%、22.2%,75.0%、50.0%和50.5%、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KPS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胃肠道反应及Ⅲ~Ⅳ度骨髓抑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吉奥口服联合紫杉醇周疗方案化疗有效率高,老年患者耐受性好,是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值得选择的化疗方案.

    作者:马少林;高英杰;王卫军;李润浦;王艳丽;李冬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活化重组因子Ⅶ治疗大动脉炎所致大咯血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活化的重组因子Ⅶ治疗大动脉炎所致大咯血的疗效.方法 以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的男性患者1例,8年前诊断为大动脉炎,曾予甲基强的松龙及环磷酰胺治疗,因反复咯血曾行2次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术后仍有反复咯血,此次人院后咯血量多,并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常规止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遂予活化的重组因子Ⅶ治疗.结果 患者经活化的重组因子Ⅶ治疗后,第2天咯血症状消失,凝血功能逐渐改善,完善浅表及深静脉彩超未发现血栓形成.结论 活化的重组因子Ⅶ治疗大动脉炎所致的大咯血安全有效.

    作者:范蕊芳;李旭东;陆英;方志刚;林东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生物补片促进重复剖宫产腹壁切口愈合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生物补片对于重复剖宫产腹壁切口愈合情况的效果.方法 选取重复剖宫产的产妇131例,A组50例缝合皮肤前皮下放置生物补片,B组81例未放置生物补片仅常规缝合.结果 两组间再次剖宫产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原因主要为疤痕子宫因素.重复剖宫产后切口恢复状况:A组切口渗液发生率4.0%,皮下硬结发生率6.0%,疤痕增生发生率4.0%,未发生伤口开裂;B组切口渗液发生率16.0%,皮下硬结发生率18.5%,皮肤切口裂开发生率1.2%,疤痕增生发生率17.3%;两组间除皮肤切口裂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次分娩为剖宫产的产妇,重复剖宫产腹壁切口较易发生切口渗液、疤痕增生等不良状况,生物补片可促进腹壁切口愈合,减少疤痕增生.

    作者:陈欣;陈慧;刘玉昆;谭剑平;刘颖琳;张睿;王蕴慧;张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地佐辛在术后恢复室中镇静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地佐辛在术后恢复室中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手术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D组)、芬太尼组(F组)和咪唑安定组(M组),D组给予0.1 mg/kg地佐辛,F组给予1μg/kg芬太尼,M组给予0.02 mg/kg咪唑安定.观察镇静和躁动评分(S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与M组比较,D组、F组可以明显降低SAS、VAS评分,增加B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组与F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呼吸抑制、嗜睡、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用于术后恢复室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确切,且呼吸抑制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汪一梦;万杏;孟庆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三峡库区并殖吸虫病分布情况及诊治研究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并殖吸虫病的临床特征及分布情况,提高防治效果.方法 以免疫学诊断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确诊,收集临床资料,并对其地区分布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三峡库区人群有生食和半生食溪蟹的习惯,感染与年龄有关,以儿童居多,346例患者中1~9岁占49.42% (171/346),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结论 三峡库区并殖吸虫病分布广泛,加强疾病知识宣传,是预防治疗并殖吸虫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敬如;张锡林;陈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