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市九龙坡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李中琴;李晓娟;谭学钧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 暴发疫情, 流行病学分析, 学校
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九龙坡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处理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6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累计确诊64例,平均罹患率为0.36%(64/17778);疫情集中发生在9月,发病人群主要是中专职校学生;男女性别比为3:1.结论 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学校是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关键,应及时报告疫情、有效落实控制措施.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SHP-1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的影响及机制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SHP-1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MCF-7细胞株分别瞬时转染SHP-1的特异性siRNA干扰序列:然后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MCF-7细胞十扰前后SHP-1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并通过RT-PCR检测干扰前后MMP-9基因变化;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干扰SHP-1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RT-PCR和Western-blot证实SHP-1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有表达以及SHP-1 SiRNA的干扰效率:干扰SHP-1后,MMP-9的表达量上调;Transwell小室实验证实,与MCF-7阴性干扰对照及空白对照细胞相比,siRNA组的侵袭能力显著增强(P<0.001).结论 乳腺癌MCF-7中SHP-1的表达水平高低和该细胞侵袭能力高低呈负相关,其侵袭可能和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黄维甄;邹爱梅;石敏;罗荣城;李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CR5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5(CCR5)的表达及其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的关系.方法 分离35例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用RT-PCR法测定PBMCs培养前后CCR5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标记一流式细胞仪检测CCR5阳性细胞比率.结果 治疗前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CR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并与PASI呈正相关(r=0.516,P<0.05).结论 CCR5可能通过活化与趋化单个核细胞到银屑病皮损而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

    作者:黄远忠;董正蓉;林伯盛;马丹晓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广州地区自然水域水中常见硅藻形态图谱及其分布特点

    目的 制作广州地区自然水域水中常见硅藻图谱并分析其分布特点.方法 在广州地区自然水域抽取水样,离心沉淀,用硝酸消化处理沉淀物,去酸去盐并涂片镜检,观察、分析其中硅藻的形态并拍摄照片.结果 在2010年3-8月间在测水域共检出硅藻50多种,并制作成图谱;硅藻分布特点:水中硅藻的密度或种类构成比例在同源而分隔的两个水域间可存在明显差异,在水体流动性不强的同一片水域中不同局域问也存在差异,存在潮汐性的河段水体中,这种差异相对较小.结论 硅藻在自然静溢的水体中分布呈局域性,水体自身的来回流动及受到的外来扰动是使水中硅藻分布趋向均匀分布的重要原因.

    作者:毕启明;郭晓然;郭鹏;黄成成;曲冬阳;王迪佳;王宇鹏;杨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BALB/c小鼠肥大细胞瘤/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目的 研究建立BALB/c小鼠肥大细胞瘤/白血病模型.方法 BALB/c小鼠尾静脉注入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实验按每只小鼠接种细胞数量分为1×107/只组、5×106/只组、2.5×106/只组、1×106/只组、5×105/只组、1×105/只组和溶剂(RPMI 1640 培养液)对照组.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体重及肝肺脾(重量、形态、病理)、染色体、血涂片、骨髓涂片、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结果 注入P815细胞≥1×106/只的所有组小鼠均死亡,<1×106/只的所有组生存良好,且死亡小鼠的生存时间与注入细胞数量呈负向依赖关系(P<0.05).死亡组小鼠体重较注射前相当或减轻、肝肺脾重较对照组及未死亡组显著增加(P<0.05);肝质地变硬,表面可见大量大小不一的白色结节突起,部分脾肺可见出血梗死灶,病理示肝脾有大量异形肥大细胞瘤细胞浸润;脾细胞染色体分析可见肥大细胞瘤细胞的非正常染色体核型;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1),血涂片可见少量肥大细胞瘤细胞,骨髓涂片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结论 P815细胞通过静脉注射能使BALB/c小鼠形成肥大细胞瘤/白血病,可作为肿瘤实验研究的一种模型构建方法.

    作者:孙茂本;王亮;邓兰;周雪云;吴少杰;张超凤;曾雅丽;吴海燕;余莉华;郭坤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现状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引起输血相关肝炎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手段.本文综述了当前世界HCV疫苗研究的进展,并分析了疫苗研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疫苗研制的策略.

    作者:张立营;高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临床治疗的研究趋向分析

    目的 探讨近30年来糖尿病肾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中医药研究的趋向及特点,为此后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借鉴.方法 遵循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以维普咨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09)、万方数据库(1982-20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2009)、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CMCI)(1994-2009)为资料源,全面检索1984-2009年间的糖尿病肾病治疗类文献,使用Epidta双录入数据,全部数据导出至SPSSl3.0,从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走向几个方面进行计量学评价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文献2 300篇,其中涉及临床经验或个案类文章196篇、病凶病机研究类53篇、辨证治疗类58篇、各中医治法治疗类117篇、自拟方及成方治疗类613篇、中成药和单味中药治疗类563篇、中药联合ACEI/ARB研究类700篇,不同类型文献起始、兴盛年份各不相同.结论 临床经验或个案研究、辨证治疗研究起步较早,近年来RCT研究成为热点,不过目前RCT文献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设计科学、方法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RCT研究为今后重要发展方向.

    作者:张乐;严美花;肖雅;谢豪杰;赵晓山;罗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按照WHO关于冠心病诊断标准,将实验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n=2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21)和正常对照组(n=18),三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采集三组人群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及RT-PCR技术测定T淋巴细胞PD-L1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组和ACS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但SA组与AC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表达上调,其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作者:陈君;魏亚非;缪绯;武凯;刘映峰;孙茂本;江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改良品质的转基因番茄研制现状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是一种优良的蔬菜品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番茄进行开发和改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延迟成熟品种、耐盐品种和耐寒品种的转基因番茄的研制现状.

    作者:李文桂;陈雅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含人P21启动子双荧光素酶基因载体的构建

    目的 构建带有EGFP标记含人P21启动子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方法 从人血白细胞DNA中克隆P21启动子,用于控制firefly荧光素酶的表达;renilla荧光素酶基因和EGFP基因用IRES连接,在CMV启动子控制下表达:上述元件和基因克隆至载体pLL3.7中,应用酶切和测序的方法进行鉴定正确后转染至293FT细胞观察EGFP表达.结果 经酶切、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带有EGFP标记的含人P21启动子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载体,并成功表达EGFP.结论 含人P21启动子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载体成功构建,为下一步的药物筛选打下基础.

    作者:陈荣誉;郑文岭;吴清华;张宝;马文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脑死亡供体肾脏病理改变及移植应用标准评判的探讨

    目的 探讨脑死亡供体肾脏病理改变及对临床使用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13例脑死亡供体26个肾脏进行了穿刺活检,做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PAS染色.结果 发现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近曲小管坏死,而远曲小管、肾小球、基底膜多无改变.选择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坏死<50%、肾小球无明显改变、肌酐<250 μmol/L、年龄<55岁的供体26个肾脏施行了移植,均取得成功.结论 脑死亡供体肾脏根据穿刺病理活检改变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作为临床移植的评判依据.

    作者:农江;孙煦勇;秦科;赖彦华;聂峰;董建辉;文海涛;李壮江;杨建均;何昌桓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诱导痰细胞比例的变化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的诱导痰细胞比例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完善诱导痰细胞分类的正常值.方法 将96例年龄介于10~73岁的健康受试者分为4个年龄组(<19岁,19~岁,40~岁,>59岁).对健康受试者行3%的高渗盐水雾化痰诱导试验,检测痰标本的细胞分类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小于19岁的健康人痰细胞以巨噬细胞为主(87.50%),中性粒细胞次之(11.00%);随着年龄的增长,痰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升高;大于59岁的健康人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为73.50%,巨噬细胞比例下降为24.38%.各年龄段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比例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痰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增加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r=0.845,P<0.001),巨噬细胞比例的变化则与受试者的年龄呈负相关(r=-0.842,P<0.001).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人群诱导痰细胞比例存在差异,随年龄的增长,中性粒细胞比例不断增高.涉及痰细胞比例的相关研究需要考虑年龄因素造成的影响.

    作者:罗炜;陈桥丽;王慧;陈如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活性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3名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尿白蛋8/肌酐比共分为三组:比值<30 mg/g为正常蛋白尿组(n=22),30 mg/g≤比值<300 mg/g为微量白蛋白尿组(n=26),比值≥300 mg/g为大量白蛋白尿组(n=15);同时选择2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F-PCA.常规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RP(Hs.CRP)、尿酸(UA)、胱抑素C(CYSC),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外周血TF-PCA随尿蛋白水平升高而升高,同时单个核细胞TF-PCA与空腹血糖、Hs-CRP、UA等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0.293、0.232(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F-PCA明显升高,且与多种因素相关,TF-PCA升高可能与DN的发病机制、病程进展相关.

    作者:付文金;郑磊;王前;汤惠华;王少波;叶长钦;陈载鑫;熊石龙;彭兰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庆市艾滋病流行形势分析与防治策略研究

    目的 了解重庆市艾滋病流行趋势与特征,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1993--2009年重庆市艾滋病疫情资料与哨点监测数据,描述性分析HIV感染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传播途径等的流行趋势,比较分析1999--2009年吸毒人群以及2006--2009年暗娼与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重庆市累计报告HIV感染者7775例,近5年报告的病例数都超过了1000例,2009年经异性和同性性接触传播分别占26.6%和38.5%,50岁及以上年龄组所占的比例由2001年前的1.9%上升至2009年的17.4%.哨点监测发现静脉注射吸毒人群HIV由1999年的0.4%上升至2009年的6.4%,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率由2006年的10.4%上升至2009年的19.0%,暗娼人群HIV感染率维持在0.5%以下.结论 重庆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吸毒人群HIV感染率显著升高,加强针对上述人群的防控工作与HIV感染者的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作者:丁贤彬;张维;冯连贵;卢戎戎;徐静;周超;欧阳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放射性脑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及MRI影像学改变研究

    目的 探讨放射性脑病(REP)发生的高危因素和MRI在RE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106例RE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时间、照射疗程和剂量与MRI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 REP发病时间多集中在首次放疗后1~5年,射野上界在OM线上>2.5 cm者及生物效应剂量(BED)>139 Gy者易发生REP;15.09%的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时,MRI检查提示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 对病人采取合理配比照射区域和次数可减少REP的发生,MRI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REP.

    作者:周礼;何文;黄海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液相芯片技术在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构建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的液相芯片,针对中国常见的23种型别的HPV进行分型检测,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 采用HPV通用型引物MY09/11以及一条简并引物对临床样本进行PCR扩增;针对HPV不同型别设计分型探针,并偶联到Luminex微球上,通过Luminexm平台对PCR产物进行分型检测.同时以测序法作为验证标准,对液相芯片法(Luminex法)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以测序法作为验证标准,Luminex法对314例HPV样本的分型检测结果为灵敏度98.10%,特异性98.08%,符合率98.09%.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为0.962.结论 Luminex法用于HPV感染样本中的分型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用于临床HPV诊断.

    作者:彭春梅;邓先连;林斌;胡守旺;陈晓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HER2基因扩增方法的建立

    目的 探讨应用双标准曲线的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在临床乳腺癌诊治中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500例乳腺癌术后新鲜组织标本,抽提组织DNA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采用双标准曲线法定量,通过计算目的 基因浓度和内标基因浓度的比值来判断HER2基因的扩增情况.选择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荧光原位杂交方法作为对照方法.结果 检测阳性标本72例,阴性样本419例.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85.9%,特异度为98.79%,准确度为96.74.与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结果相比,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双标准曲线的实时荧光PCR法用于检测HER2基因扩增相对准确可靠,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邓艳华;吴荃;陈华云;李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EGFR与PDGFR-α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PDGFR-α与EGFR在60例肺腺癌原发灶和24例正常支气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PDGFR-α主要在肺腺癌细胞质表达,少数在细胞核表达;EGFR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细胞浆中也有表达.二者均在肺腺癌细胞中过度表达(P<0.05).PDGFR-α的阳性表达率在肺腺癌高分化组明显高于低分化组(P<0.05),而EGFR在肺腺癌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中的表达相仿(P>0.05).结论 PDGFR-α的阳性表达与肺腺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EGFR的阳性表达与肺腺癌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

    作者:赵世强;李宝平;刘擂;张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阳山县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中期评估结果

    目的 了解阳山县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评估示范区一年来综合防治效果.方法 按国家中期考核评估方案要求分东西南北中5个片随机抽取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人群进行虫卵粪检.结果 东片青莲、西片黎埠、南片七拱、北片小江、中片阳城5个片调查点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7.26%、6.09%、14.80%、7.14%和10.80%,平均为9.28%.感染率由2006年的14.01%下降到9.28%,下降率为33.76%.结论 阳山县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2006年基线调查结果明显下降,综合防治效果明显.

    作者:李志奇;黄新华;张学军;刘狄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SCD)预防的关键环节.方法 回顾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原因或诱因、发病季节与发病时间、溶栓治疗与SCD的关系、致命性心律失常与SCD的相关性与预后等.结果 严重心律失常为SCD的主要诱因,冬秋季多于春夏季,白天多于晚上,上午多于下午:住院治疗1周后、出院1周后为SCD的高发期,血钾偏低者多见,前壁多于下壁,未溶栓及溶栓未再通者SCD死亡率高.结论 综合分析患者病例资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管理,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朱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人肠道乳酸杆菌进行定量检测

    目的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人粪便内乳酸杆菌进行定量检测,建立乳酸杆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方法 依据人肠道乳酸杆菌16S rDNA序列设计属特异性引物,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乳酸杆菌的16S rDNA,对粪便中的乳酸杆菌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并与用传统方法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荧光定量PCR检测乳酸杆菌和传统方法检测乳酸杆菌获得的结果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PCR技术比传统方法省时、省力,且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

    作者:冯玉奎;郑长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