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的表达及意义

陈君;魏亚非;缪绯;武凯;刘映峰;孙茂本;江玲

关键词:冠心病, T淋巴细胞, PD-L1,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 研究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按照WHO关于冠心病诊断标准,将实验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n=2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21)和正常对照组(n=18),三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采集三组人群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及RT-PCR技术测定T淋巴细胞PD-L1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组和ACS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但SA组与AC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D-L1表达上调,其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SET基因RNA干扰重组质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肝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建立真核质粒载体介导的人SET基因RNA干扰表达体系,并检测其在肝细胞中对SET蛋白表达的影响,为研究SET蛋白在三氯乙烯致肝细胞毒性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 设计并合成2对人SET基因特异性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寡核苷酸链,退火形成双链DNA后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siRNA-hH1 neo中产生shRNA重组质粒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成功后,转染至L-02肝细胞中,48 h后收集细胞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干扰后SET蛋白的表达.结果 shRNA重组质粒的酶切和测序鉴定均正确,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siRNA1组的干扰效果较好,对SET蛋白表达的抑制率达60%左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针对人SET基因的RNA干扰真核质粒载体,其能有效地抑制肝细胞内SET蛋白的表达,为深入研究SET蛋白在三氯乙烯致肝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新凤;刘建军;蒋英芝;席仁荣;杨亮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中药与西药对照治疗偏头痛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CMCC整合版)、中医药在线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一2009年12月10年间的相关文献,收集中药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试验、评价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并采用RevMan 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终纳入20个RCT评价中药与西药在偏头痛疗效方面的差异,Meta分析显示:有效率[RR=1.22,95%CI(1.15,1.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表明评价结果稳定.漏斗图显示不对称,提示纳入评价的文献存在发表性偏倚.结论 中药治疗偏头痛有效,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尚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长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谢炜;史国军;于林;鲍勇;杜念念;于云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阳山县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中期评估结果

    目的 了解阳山县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评估示范区一年来综合防治效果.方法 按国家中期考核评估方案要求分东西南北中5个片随机抽取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人群进行虫卵粪检.结果 东片青莲、西片黎埠、南片七拱、北片小江、中片阳城5个片调查点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7.26%、6.09%、14.80%、7.14%和10.80%,平均为9.28%.感染率由2006年的14.01%下降到9.28%,下降率为33.76%.结论 阳山县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2006年基线调查结果明显下降,综合防治效果明显.

    作者:李志奇;黄新华;张学军;刘狄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应激对大鼠行为学及蓝斑TH、DBH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应激状态下大鼠行为学的改变及不同时间点蓝斑内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一β一羟化酶(DBH)的基因表达.方法 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又分为造模后1、3、6 h组,每组6只.运用束缚和游泳的方法造模,观察其行为学的改变;并分别在造模后相应时间点取出蓝斑,用RT-PCR法检测蓝斑TH、DBH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造模前后比较,1、6 h组的穿越格数和直立次数明显下降(P<0.05),3 h组的穿越格数、直立次数和理毛次数均明显降低(P<0.05,P<0.05,P<0.01);与对照组大鼠相比,造模后1 h组的穿越格数减少(P<0.05),1、3 h组的直立次数明显降低(P<0.01,P<0.05),1、3、6 h组的理毛次数降低明显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模型组蓝斑TH和DBH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其中3 h组表达高(P<0.05),1、6 h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H和DBH两者的表达趋势相似.结论 急性应激使大鼠的行为能力降低,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TH、DBH表达增高,使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增多,而去甲肾上腺素可以显著影响大鼠的情绪行为,在应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H、DBH表达的增高可能参与了急性应激所致的行为异常.

    作者:陶杨;丁秀芳;陈育尧;孙学刚;覃桂强;张艳平;黄杰春;吕志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SCD)预防的关键环节.方法 回顾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原因或诱因、发病季节与发病时间、溶栓治疗与SCD的关系、致命性心律失常与SCD的相关性与预后等.结果 严重心律失常为SCD的主要诱因,冬秋季多于春夏季,白天多于晚上,上午多于下午:住院治疗1周后、出院1周后为SCD的高发期,血钾偏低者多见,前壁多于下壁,未溶栓及溶栓未再通者SCD死亡率高.结论 综合分析患者病例资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管理,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朱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SHP-1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的影响及机制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SHP-1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MCF-7细胞株分别瞬时转染SHP-1的特异性siRNA干扰序列:然后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MCF-7细胞十扰前后SHP-1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并通过RT-PCR检测干扰前后MMP-9基因变化;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干扰SHP-1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RT-PCR和Western-blot证实SHP-1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有表达以及SHP-1 SiRNA的干扰效率:干扰SHP-1后,MMP-9的表达量上调;Transwell小室实验证实,与MCF-7阴性干扰对照及空白对照细胞相比,siRNA组的侵袭能力显著增强(P<0.001).结论 乳腺癌MCF-7中SHP-1的表达水平高低和该细胞侵袭能力高低呈负相关,其侵袭可能和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黄维甄;邹爱梅;石敏;罗荣城;李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脑死亡供体肾脏病理改变及移植应用标准评判的探讨

    目的 探讨脑死亡供体肾脏病理改变及对临床使用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13例脑死亡供体26个肾脏进行了穿刺活检,做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PAS染色.结果 发现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近曲小管坏死,而远曲小管、肾小球、基底膜多无改变.选择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坏死<50%、肾小球无明显改变、肌酐<250 μmol/L、年龄<55岁的供体26个肾脏施行了移植,均取得成功.结论 脑死亡供体肾脏根据穿刺病理活检改变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作为临床移植的评判依据.

    作者:农江;孙煦勇;秦科;赖彦华;聂峰;董建辉;文海涛;李壮江;杨建均;何昌桓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小鼠气性坏疽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小鼠的后肢的气性坏疽动物模型,为早期诊断、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三个实验组分别肌肉注射3.5x109、3.5x108和3.5x107 cfu/ml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菌液0.1 ml,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1 ml,72 h后观察小鼠感染情况,取伤口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涂片,细菌血平板厌氧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结果 3.5x109、3.5x108、3.5x107 cfu/ml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肌肉注射72 h内的死亡率为90%、70%、10%和0%.各组平均存活时间依次为(20:43±11:12)h、(37:24±25:39)h、(68:36±10:45)h和(72:00±0:00)h,死亡小鼠出现了气性坏疽的症状,分泌物培养和镜检出产气荚膜梭菌;未死亡小鼠康复;空白对照组无任何症状.各组Ct值均值为21.21±2.69、28.45±2.74、32.49±2.87和0.00±0.00,组间P值均<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不同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在不同时间段内感染小鼠的后肢气性坏疽的动物模型,为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作者:石玉玲;徐少珊;孙朝晖;陈丽丹;刘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柳州市不同层次暗娼人群梅毒及艾滋病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柳州市不同层次商业性工作者人群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等现状.方法 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使用健康问卷面对面调查并采集血样检测HIV和梅毒抗体.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403人.部分调查对象认为能够从表面区分艾滋病感染者,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较高,但与固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很低.不同档次对象的年龄、婚姻和文化程度略有不同,安全套使用率也略有差别.调查者中1d接客多20人,1周接客多25人;首次性行为年龄小12岁,首次商业性服务年龄小14岁.58.50%的调查者近1年患过性传播疾病.未发现HIV阳性者,但发现梅毒RPR初筛阳性者10人,阳性率为2.48%.结论 在干预活动时应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特点,对有配偶或固定性伴者应当加大干预力度和采取不同的策略促其使用安全套,以减少HIV进一步传播.

    作者:张英霞;林海涛;俸卫东;单桂苏;张铁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放射性脑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及MRI影像学改变研究

    目的 探讨放射性脑病(REP)发生的高危因素和MRI在RE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106例RE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时间、照射疗程和剂量与MRI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 REP发病时间多集中在首次放疗后1~5年,射野上界在OM线上>2.5 cm者及生物效应剂量(BED)>139 Gy者易发生REP;15.09%的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时,MRI检查提示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 对病人采取合理配比照射区域和次数可减少REP的发生,MRI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REP.

    作者:周礼;何文;黄海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脑出血量多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治疗2周后的疗效,将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脑出血量≤30 ml为A组、>30 ml为B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型的为C组、中型的为D组、重型的为E组;疗效为显效的为F组、有效的为G组、无效的为H组.选择40例健康者作对照.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T3、T4、FT3、FT4、TSH水平.结果 急性脑出血患者A、B、C、D、E、G和H组与健康对照组,B组与A组,D、E组与C组,G、H组与F组之间,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4、FT4、TSH水平升高,而T3、FT3,水平下降.而疗效为显效的F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T4、FT4、TSH水平升高和T3、FT3水平下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龙熙德;郭毅;朱平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BALB/c小鼠肥大细胞瘤/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目的 研究建立BALB/c小鼠肥大细胞瘤/白血病模型.方法 BALB/c小鼠尾静脉注入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实验按每只小鼠接种细胞数量分为1×107/只组、5×106/只组、2.5×106/只组、1×106/只组、5×105/只组、1×105/只组和溶剂(RPMI 1640 培养液)对照组.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体重及肝肺脾(重量、形态、病理)、染色体、血涂片、骨髓涂片、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结果 注入P815细胞≥1×106/只的所有组小鼠均死亡,<1×106/只的所有组生存良好,且死亡小鼠的生存时间与注入细胞数量呈负向依赖关系(P<0.05).死亡组小鼠体重较注射前相当或减轻、肝肺脾重较对照组及未死亡组显著增加(P<0.05);肝质地变硬,表面可见大量大小不一的白色结节突起,部分脾肺可见出血梗死灶,病理示肝脾有大量异形肥大细胞瘤细胞浸润;脾细胞染色体分析可见肥大细胞瘤细胞的非正常染色体核型;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1),血涂片可见少量肥大细胞瘤细胞,骨髓涂片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结论 P815细胞通过静脉注射能使BALB/c小鼠形成肥大细胞瘤/白血病,可作为肿瘤实验研究的一种模型构建方法.

    作者:孙茂本;王亮;邓兰;周雪云;吴少杰;张超凤;曾雅丽;吴海燕;余莉华;郭坤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临床治疗的研究趋向分析

    目的 探讨近30年来糖尿病肾病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中医药研究的趋向及特点,为此后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借鉴.方法 遵循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以维普咨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09)、万方数据库(1982-20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2009)、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CMCI)(1994-2009)为资料源,全面检索1984-2009年间的糖尿病肾病治疗类文献,使用Epidta双录入数据,全部数据导出至SPSSl3.0,从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走向几个方面进行计量学评价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文献2 300篇,其中涉及临床经验或个案类文章196篇、病凶病机研究类53篇、辨证治疗类58篇、各中医治法治疗类117篇、自拟方及成方治疗类613篇、中成药和单味中药治疗类563篇、中药联合ACEI/ARB研究类700篇,不同类型文献起始、兴盛年份各不相同.结论 临床经验或个案研究、辨证治疗研究起步较早,近年来RCT研究成为热点,不过目前RCT文献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设计科学、方法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RCT研究为今后重要发展方向.

    作者:张乐;严美花;肖雅;谢豪杰;赵晓山;罗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007-2009年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2007-2009年深圳市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的乙肝DNA感染情况,为深圳市劳务工群体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2007-2009年深圳市1226名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进行乙肝DNA检测分析.结果 深圳市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的乙肝DNA总阳性率为48.94%.30岁以下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乙肝DNA阳性人数占乙肝DNA阳性总数的85.5%.64.73%的20岁以下乙肝五项异常的劳务工为乙肝DNA阳性.不同年龄组劳务工乙肝DNA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不同年份、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省份的劳务工的乙肝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圳市乙肝五项异常的劳务工乙肝DNA的阳性率较高,应加强对30岁以下(特别是20岁以下)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的乙肝DNA监测,以便对外来劳务工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传染性进行正确的评估,为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姚相杰;程锦泉;张仁利;何雅青;杨洪;张海龙;阳帆;冼慧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细菌耐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20世纪中期,随着医院和社区获得性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相继出现,细菌耐药性逐步成为一个全球性备受瞩目的问题[1,2].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

    作者:周显凤;倪贤生;吴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SD大鼠胚胎上胚层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目的 从SD大鼠胚胎中获取附植后胚胎上胚层干细胞(post-implantation epiblast stem cells,Episc),并探讨组织来源、胎龄、细胞因子、传代方法等条件对SD大鼠Episc(SD Episc)分离与培养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5.5 d和7.75 d胎龄囊胚上胚层(epiblast),以昆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为饲养层,于添加白血病抑制因子(leucocyte inbibitory factor,LIF)或活化素(activin)的基础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培养.分别采用机械法和胰酶消化法对克隆集落进行传代.后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对克隆集落进行鉴定分析,并对其体外分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培养于LIF培养基和activin 培养基中的囊胚均发生严重分化.培养于LIF的培养基中的epiblast也发生了严重的自发分化.而在activin培养基中,epiblast形成SD Episc原代集落.经机械法传代获得AKP染色阴性、能形成拟胚体的SD Episc.结论 利用细胞因子activin,结合机械传代法可从7.75 d胎龄SD大鼠胚胎中获得SD Episc.

    作者:卢安尚;张薇;邓新燕;赵勇;郭思政;郭中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EGFR与PDGFR-α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PDGFR-α与EGFR在60例肺腺癌原发灶和24例正常支气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PDGFR-α主要在肺腺癌细胞质表达,少数在细胞核表达;EGFR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细胞浆中也有表达.二者均在肺腺癌细胞中过度表达(P<0.05).PDGFR-α的阳性表达率在肺腺癌高分化组明显高于低分化组(P<0.05),而EGFR在肺腺癌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中的表达相仿(P>0.05).结论 PDGFR-α的阳性表达与肺腺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EGFR的阳性表达与肺腺癌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

    作者:赵世强;李宝平;刘擂;张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改良品质的转基因番茄研制现状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是一种优良的蔬菜品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番茄进行开发和改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延迟成熟品种、耐盐品种和耐寒品种的转基因番茄的研制现状.

    作者:李文桂;陈雅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48例死亡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本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对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315例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疗,有48例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治疗前所有患者出现艾滋病临床Ⅲ期或Ⅳ期表现,CD4细胞小值为4个/μl,大值为263个/μl,平均为36.4个/μl.接受治疗时间短1 d,长2年半,其中39例的治疗时间小于3个月.死于艾滋病相关性疾病42例,其中9例系统治疗无效死亡,1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机会性感染,放弃治疗在家中死亡;22例在停药后0.5~8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自杀4例,死亡原因不明2例.结论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艾滋病相关疾病,依从性困难是患者死亡的另一个原因,经济困难、歧视和药物副作用与病人死亡有直接关系.

    作者:韦秋玲;韦克召;韦超;潘利永;韦幕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三种沙门菌分离培养基的性能评价

    目的 对XLD琼脂、SS琼脂、HE琼脂3种沙门菌分离培养基的性能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3个不同批次的待测样品,以生长率、选择性和特异性为测试指标,分别重复测定20次.结果 标准菌株鼠伤寒沙门菌CMCC (B)50115和福氏志贺菌CMCC(B) 51572在SS琼脂、XLD琼脂、HE琼脂上三批次培养基中的生长率均大于0.5,且三批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利桑那沙门菌CMCC(B)47001在XLD琼脂上三批次培养基中的生长率均在0.9以上,三批次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株目标菌在受试三批次培养基上均呈现正常的生理生化特性,形成具特征性的菌落.粪肠球菌ATCC29212在3种培养基上生长均受抑制.结论 根据ISO/TS11133.2-2003培养基的性能评价标准判断,XLD琼脂、SS琼脂、HE琼脂培养基均符合标准要求,整体性能稳定、一致.

    作者:苏丽春;柯碧霞;陈经雕;谭海玲;严纪文;蔡芷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