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7-2009年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姚相杰;程锦泉;张仁利;何雅青;杨洪;张海龙;阳帆;冼慧霞

关键词:劳务工, 乙肝, 病毒
摘要:目的 分析2007-2009年深圳市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的乙肝DNA感染情况,为深圳市劳务工群体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2007-2009年深圳市1226名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进行乙肝DNA检测分析.结果 深圳市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的乙肝DNA总阳性率为48.94%.30岁以下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乙肝DNA阳性人数占乙肝DNA阳性总数的85.5%.64.73%的20岁以下乙肝五项异常的劳务工为乙肝DNA阳性.不同年龄组劳务工乙肝DNA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不同年份、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省份的劳务工的乙肝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圳市乙肝五项异常的劳务工乙肝DNA的阳性率较高,应加强对30岁以下(特别是20岁以下)乙肝五项异常的外来劳务工的乙肝DNA监测,以便对外来劳务工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传染性进行正确的评估,为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HER2基因扩增方法的建立

    目的 探讨应用双标准曲线的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在临床乳腺癌诊治中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500例乳腺癌术后新鲜组织标本,抽提组织DNA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采用双标准曲线法定量,通过计算目的 基因浓度和内标基因浓度的比值来判断HER2基因的扩增情况.选择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荧光原位杂交方法作为对照方法.结果 检测阳性标本72例,阴性样本419例.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85.9%,特异度为98.79%,准确度为96.74.与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结果相比,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双标准曲线的实时荧光PCR法用于检测HER2基因扩增相对准确可靠,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邓艳华;吴荃;陈华云;李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现状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引起输血相关肝炎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手段.本文综述了当前世界HCV疫苗研究的进展,并分析了疫苗研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疫苗研制的策略.

    作者:张立营;高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CR5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5(CCR5)的表达及其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的关系.方法 分离35例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用RT-PCR法测定PBMCs培养前后CCR5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标记一流式细胞仪检测CCR5阳性细胞比率.结果 治疗前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CR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并与PASI呈正相关(r=0.516,P<0.05).结论 CCR5可能通过活化与趋化单个核细胞到银屑病皮损而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

    作者:黄远忠;董正蓉;林伯盛;马丹晓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液相芯片技术在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构建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的液相芯片,针对中国常见的23种型别的HPV进行分型检测,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 采用HPV通用型引物MY09/11以及一条简并引物对临床样本进行PCR扩增;针对HPV不同型别设计分型探针,并偶联到Luminex微球上,通过Luminexm平台对PCR产物进行分型检测.同时以测序法作为验证标准,对液相芯片法(Luminex法)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以测序法作为验证标准,Luminex法对314例HPV样本的分型检测结果为灵敏度98.10%,特异性98.08%,符合率98.09%.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为0.962.结论 Luminex法用于HPV感染样本中的分型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用于临床HPV诊断.

    作者:彭春梅;邓先连;林斌;胡守旺;陈晓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脑出血量多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治疗2周后的疗效,将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脑出血量≤30 ml为A组、>30 ml为B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型的为C组、中型的为D组、重型的为E组;疗效为显效的为F组、有效的为G组、无效的为H组.选择40例健康者作对照.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急性脑出血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T3、T4、FT3、FT4、TSH水平.结果 急性脑出血患者A、B、C、D、E、G和H组与健康对照组,B组与A组,D、E组与C组,G、H组与F组之间,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4、FT4、TSH水平升高,而T3、FT3,水平下降.而疗效为显效的F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T4、FT4、TSH水平升高和T3、FT3水平下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龙熙德;郭毅;朱平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SCD)预防的关键环节.方法 回顾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原因或诱因、发病季节与发病时间、溶栓治疗与SCD的关系、致命性心律失常与SCD的相关性与预后等.结果 严重心律失常为SCD的主要诱因,冬秋季多于春夏季,白天多于晚上,上午多于下午:住院治疗1周后、出院1周后为SCD的高发期,血钾偏低者多见,前壁多于下壁,未溶栓及溶栓未再通者SCD死亡率高.结论 综合分析患者病例资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管理,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朱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庆市消除碘缺乏病评估结果分析

    目的 评价碘缺乏病的防治效果,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各区县随机抽取9个乡镇检查居民食用盐含碘量;抽取5所小学8~10岁儿童检查甲状腺、尿碘和五年级学生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查阅组织领导、防治监测、碘盐管理和健康教育资料,进行综合评分;重庆市对区县评估结果进行复核;用X2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市40个区县检查居民食用盐14 217户,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0.00%-99.72%,平均为95.90%,尿碘检测4 050人,中位数为247.20μg/L,300μg/L以上占37.10%,区县中位数100-200μg/L占25%(10/40),200~300 μg/L占57.5%(23/40),>300μg/L占17.5%(7/40);甲状腺检查16 852人,肿大率为3.25%一9.00%,平均为5.80%;学生防治知识平均得分3.1~5.0分,平均为4.4分;防治措施综合评分为86.00~99.00分,平均为95.00分.市级复查中检查食用盐1 250户,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0.91%~100.00%,平均为96.88%;甲状腺检查16 852人,肿大率触诊和B超法为5.00%~8.33%,乎均分别为7.02%和6.64%;防治知识调查1 366人,得分2.5~4.9分;防治措施综合评分为88.8~99.5分.结论 重庆市有39个区县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1个县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市级层级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存在碘过量,须降低食盐加碘浓度.

    作者:肖邦忠;罗兴建;李心术;吴成果;陈亚琳;黄文利;谢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48例死亡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本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对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315例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疗,有48例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治疗前所有患者出现艾滋病临床Ⅲ期或Ⅳ期表现,CD4细胞小值为4个/μl,大值为263个/μl,平均为36.4个/μl.接受治疗时间短1 d,长2年半,其中39例的治疗时间小于3个月.死于艾滋病相关性疾病42例,其中9例系统治疗无效死亡,1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机会性感染,放弃治疗在家中死亡;22例在停药后0.5~8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自杀4例,死亡原因不明2例.结论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艾滋病相关疾病,依从性困难是患者死亡的另一个原因,经济困难、歧视和药物副作用与病人死亡有直接关系.

    作者:韦秋玲;韦克召;韦超;潘利永;韦幕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活性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3名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尿白蛋8/肌酐比共分为三组:比值<30 mg/g为正常蛋白尿组(n=22),30 mg/g≤比值<300 mg/g为微量白蛋白尿组(n=26),比值≥300 mg/g为大量白蛋白尿组(n=15);同时选择2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F-PCA.常规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RP(Hs.CRP)、尿酸(UA)、胱抑素C(CYSC),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外周血TF-PCA随尿蛋白水平升高而升高,同时单个核细胞TF-PCA与空腹血糖、Hs-CRP、UA等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0.293、0.232(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F-PCA明显升高,且与多种因素相关,TF-PCA升高可能与DN的发病机制、病程进展相关.

    作者:付文金;郑磊;王前;汤惠华;王少波;叶长钦;陈载鑫;熊石龙;彭兰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诱导痰细胞比例的变化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的诱导痰细胞比例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完善诱导痰细胞分类的正常值.方法 将96例年龄介于10~73岁的健康受试者分为4个年龄组(<19岁,19~岁,40~岁,>59岁).对健康受试者行3%的高渗盐水雾化痰诱导试验,检测痰标本的细胞分类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小于19岁的健康人痰细胞以巨噬细胞为主(87.50%),中性粒细胞次之(11.00%);随着年龄的增长,痰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升高;大于59岁的健康人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为73.50%,巨噬细胞比例下降为24.38%.各年龄段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比例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痰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增加与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r=0.845,P<0.001),巨噬细胞比例的变化则与受试者的年龄呈负相关(r=-0.842,P<0.001).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人群诱导痰细胞比例存在差异,随年龄的增长,中性粒细胞比例不断增高.涉及痰细胞比例的相关研究需要考虑年龄因素造成的影响.

    作者:罗炜;陈桥丽;王慧;陈如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SD大鼠胚胎上胚层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目的 从SD大鼠胚胎中获取附植后胚胎上胚层干细胞(post-implantation epiblast stem cells,Episc),并探讨组织来源、胎龄、细胞因子、传代方法等条件对SD大鼠Episc(SD Episc)分离与培养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5.5 d和7.75 d胎龄囊胚上胚层(epiblast),以昆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为饲养层,于添加白血病抑制因子(leucocyte inbibitory factor,LIF)或活化素(activin)的基础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培养.分别采用机械法和胰酶消化法对克隆集落进行传代.后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对克隆集落进行鉴定分析,并对其体外分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培养于LIF培养基和activin 培养基中的囊胚均发生严重分化.培养于LIF的培养基中的epiblast也发生了严重的自发分化.而在activin培养基中,epiblast形成SD Episc原代集落.经机械法传代获得AKP染色阴性、能形成拟胚体的SD Episc.结论 利用细胞因子activin,结合机械传代法可从7.75 d胎龄SD大鼠胚胎中获得SD Episc.

    作者:卢安尚;张薇;邓新燕;赵勇;郭思政;郭中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柳州市不同层次暗娼人群梅毒及艾滋病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柳州市不同层次商业性工作者人群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等现状.方法 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使用健康问卷面对面调查并采集血样检测HIV和梅毒抗体.结果 本次研究共调查403人.部分调查对象认为能够从表面区分艾滋病感染者,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较高,但与固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很低.不同档次对象的年龄、婚姻和文化程度略有不同,安全套使用率也略有差别.调查者中1d接客多20人,1周接客多25人;首次性行为年龄小12岁,首次商业性服务年龄小14岁.58.50%的调查者近1年患过性传播疾病.未发现HIV阳性者,但发现梅毒RPR初筛阳性者10人,阳性率为2.48%.结论 在干预活动时应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特点,对有配偶或固定性伴者应当加大干预力度和采取不同的策略促其使用安全套,以减少HIV进一步传播.

    作者:张英霞;林海涛;俸卫东;单桂苏;张铁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010年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株HA基因变异分析

    目的 比较2010年广州市分离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和2009年中国大陆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的变异情况,为甲型H1N1流感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广州市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病人的咽拭子标本,用H1N1流感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扩增分离到的H1N1病毒HA片段,测序后与2009年的H1N1毒株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抗原位点和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426份标本,甲型流感阳性211份,其中H1N1流感4株,与2009年分离的甲型H1N1流感相比,有12个氨基酸碱基位点发生了有意义突变,其中6个位点位于抗原位点上;4株毒株HA基因145位氨基酸都发生了变异;其中2株毒株在第180位氨基酸位点的抗原位点发生了变异.进化分析表明4株毒株与2009年中国大陆分离的8株毒株进化关系较远.结论 2010年广州市甲型H1N1毒株与2009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异.HA基因145位和180位氨基酸位点变异对H1N1毒株抗原变异有重要意义.本文分离的A/Guangdons/ZS03/2010(H1N1)和A/Guangdong/ZS01/2010(H1N1)毒株可能已经发生了抗原性漂移.

    作者:许沙沙;常彦敏;徐霖;冯发深;何霞;王铸;张定梅;黎孟枫;曹开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改良品质的转基因番茄研制现状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是一种优良的蔬菜品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番茄进行开发和改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延迟成熟品种、耐盐品种和耐寒品种的转基因番茄的研制现状.

    作者:李文桂;陈雅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庆市九龙坡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九龙坡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处理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6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累计确诊64例,平均罹患率为0.36%(64/17778);疫情集中发生在9月,发病人群主要是中专职校学生;男女性别比为3:1.结论 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学校是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关键,应及时报告疫情、有效落实控制措施.

    作者:李中琴;李晓娟;谭学钧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人肠道乳酸杆菌进行定量检测

    目的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人粪便内乳酸杆菌进行定量检测,建立乳酸杆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方法 依据人肠道乳酸杆菌16S rDNA序列设计属特异性引物,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乳酸杆菌的16S rDNA,对粪便中的乳酸杆菌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并与用传统方法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荧光定量PCR检测乳酸杆菌和传统方法检测乳酸杆菌获得的结果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PCR技术比传统方法省时、省力,且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

    作者:冯玉奎;郑长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脑死亡供体肾脏病理改变及移植应用标准评判的探讨

    目的 探讨脑死亡供体肾脏病理改变及对临床使用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13例脑死亡供体26个肾脏进行了穿刺活检,做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PAS染色.结果 发现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近曲小管坏死,而远曲小管、肾小球、基底膜多无改变.选择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坏死<50%、肾小球无明显改变、肌酐<250 μmol/L、年龄<55岁的供体26个肾脏施行了移植,均取得成功.结论 脑死亡供体肾脏根据穿刺病理活检改变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作为临床移植的评判依据.

    作者:农江;孙煦勇;秦科;赖彦华;聂峰;董建辉;文海涛;李壮江;杨建均;何昌桓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小鼠气性坏疽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小鼠的后肢的气性坏疽动物模型,为早期诊断、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三个实验组分别肌肉注射3.5x109、3.5x108和3.5x107 cfu/ml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菌液0.1 ml,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1 ml,72 h后观察小鼠感染情况,取伤口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涂片,细菌血平板厌氧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结果 3.5x109、3.5x108、3.5x107 cfu/ml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肌肉注射72 h内的死亡率为90%、70%、10%和0%.各组平均存活时间依次为(20:43±11:12)h、(37:24±25:39)h、(68:36±10:45)h和(72:00±0:00)h,死亡小鼠出现了气性坏疽的症状,分泌物培养和镜检出产气荚膜梭菌;未死亡小鼠康复;空白对照组无任何症状.各组Ct值均值为21.21±2.69、28.45±2.74、32.49±2.87和0.00±0.00,组间P值均<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不同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在不同时间段内感染小鼠的后肢气性坏疽的动物模型,为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作者:石玉玲;徐少珊;孙朝晖;陈丽丹;刘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广州地区自然水域水中常见硅藻形态图谱及其分布特点

    目的 制作广州地区自然水域水中常见硅藻图谱并分析其分布特点.方法 在广州地区自然水域抽取水样,离心沉淀,用硝酸消化处理沉淀物,去酸去盐并涂片镜检,观察、分析其中硅藻的形态并拍摄照片.结果 在2010年3-8月间在测水域共检出硅藻50多种,并制作成图谱;硅藻分布特点:水中硅藻的密度或种类构成比例在同源而分隔的两个水域间可存在明显差异,在水体流动性不强的同一片水域中不同局域问也存在差异,存在潮汐性的河段水体中,这种差异相对较小.结论 硅藻在自然静溢的水体中分布呈局域性,水体自身的来回流动及受到的外来扰动是使水中硅藻分布趋向均匀分布的重要原因.

    作者:毕启明;郭晓然;郭鹏;黄成成;曲冬阳;王迪佳;王宇鹏;杨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 分析和了解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的用药规律.方法 选用维普咨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2009)、万方数据库(1982-20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2009)、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CMCI)(1994-2009)为资料源,对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的随机对照文献的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索到有效文献223篇,共涉及138种中药,用药频次居于前10位的是黄芪、丹参、山茱萸、山药、生地黄、川芎、茯苓、当归、益母草、大黄.药类频次统计显示,益气药居于首位,活血、养阴、收涩、清热、利水渗湿、破血逐瘀药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的中医用药多以益气养阴活血药为主,同时辅以清热、淡渗利湿、收涩固摄、化瘀泄浊、疏风解表等药,并结合临床常用经验方或药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肖雅;严美花;张乐;谢豪杰;赵晓山;罗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