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用彗星试验研究饮用水中有机提取物对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王德东;钟嶷;朱伟;梁剑明;张潞;李文学;张全新;杨光宇;黄汝明;孙兰;傅雪松;施洁;周自严;毕华

关键词:有机提取物, 饮用水, 氯化消毒, 睾丸细胞, DNA损伤, 彗星试验
摘要:目的 通过彗星试验探讨饮用水两种不同消毒工艺所产生的非挥发性有机提取物对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设对照组,低、中和高剂量组共4个组,采用彗星试验检测NZ和XC水厂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源水、自来水水样的非挥发性有机提取物对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并进行比较.结果 各剂量组都出现了明显的拖尾现象,NZ与XC水厂的拖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剂量组的平均尾长明显高于对照组,NZ水厂低剂量组中,枯水期水源水平均尾长(19.3±2.7)μm高于自来水的( 16.0±2.5)μm;高剂量组中,丰水期水源水高于自来水.水源水中,枯水期低剂量组低于丰水期、中剂量组高于丰水期;自来水中,枯水期中剂量组低于丰水期,高剂量组高于丰水期.XC水厂低剂量组中,丰水期的水源水平均尾长(15.5±1.0)μm低于自来水的(24.9±2.6) μm,中剂量组中,枯水期水源水高于自来水.水源水中,丰水期低剂量组低于枯水期,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丰水期高于枯水期;自来水中,丰水期中剂量组高于枯水期.结论 NZ和XC水厂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有机提取物均含有导致小鼠睾丸细胞DNA损伤的物质;水源水与自来水、丰水期与枯水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DNA损伤.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负压吸宫术后应用复方口服避孕药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人工流产术后应用复方口服避孕药(COC)对出血天数、并发症、月经复潮时间等的影响以及患者依从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人工流产300例,随机分为术后口服炔雌醇去氧孕烯组(A组,106例)、炔雌醇环丙孕酮组(B组,96例)和对照组(C组,98例),A组和B组分别于术后当天开始予以口服相应药物.随访期内观察患者术后出血天数、月经复潮时间、感染率、再次计划外妊娠率,评价用药依从性.结果 A组和B组的术后出血时间和月经复潮时间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坚持用药者与C组共169例中有15例发生意外妊娠,意外妊娠率为8.9%.坚持服药至本研究终点的78例中无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坚持1个周期的女性占入组的73.8%(149/202),但是继续用药者仅占入组时的38.6%(78/202).担心COC影响体重是女性未能坚持服药的主要因素.结论 人流术后应用COC可以减少术后出血、盆腔感染,缩短术后月经复潮时间,坚持使用可降低再次意外妊娠的风险.由于对COC认识存在误区,患者用药依从性不高.

    作者:张常青;李玲玲;邱秋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鼻咽癌组织中PD-1+淋巴细胞数升高的意义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局部CD8+和PD-1+淋巴细胞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鼻咽癌肿瘤组织和20例慢性鼻咽炎组织的CD8+和PD-1+淋巴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 鼻咽癌肿瘤组织中CD8+淋巴细胞百分比为(10.68+6.81)%,与慢性鼻咽炎组织的(28.5±9.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组织中PD-1+淋巴细胞为(10.4±5.95)%,与鼻咽炎组织的(6.8±3.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组织中PD- 1+/CD8+淋巴细胞比率为(1.24±0.91),与鼻咽炎组织(0.28±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PD-1+/CD8+淋巴细胞比率升高与鼻咽癌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鼻咽癌组织中CD8+淋巴细胞减少,PD-1+巴细胞增加,提示PD-1可能参与鼻咽癌免疫逃逸,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钟碧玲;彭辉;李亦明;王贵明;陈艳宇;刘巧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小麦纤维素治疗妊娠晚期妇女功能性便秘的3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小麦纤维素(商品名:非比麸)治疗妊娠晚期合并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按标准入选30例妊娠晚期合并功能性便秘的患者,给予连续口服小麦纤维素治疗2周,记录服药前后便秘症状和大便性状的变化情况,并进行评分,比较疗效.结果 受试患者口服小麦纤维素治疗后,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粪便性状和排便的频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90%(27/30),服药期间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小麦纤维素治疗妊娠晚期合并功能性便秘妇女疗效安全、有效.

    作者:苏春宏;何玉甜;陈敦金;张中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10例HIV/AIDS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与机会性感染相关分析

    目的 分析HIV/AIDS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TLC)与机会性感染的关系,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治疗及一级、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210例HIV/AIDS患者的淋巴细胞及出现的机会性感染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TLC>1 300个/μl组(G1组)和TLC≤1 300个/μl组(G2组),比较两组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10例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总感染率为86.7%,主要的机会性感染为口腔念珠菌感染(56.2%)、细菌性肺炎(46.7%)、肺结核(42.4%)、败血症(21.4%)、感染性腹泻(20.5%).G2组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为93.6%,高于G1组患者(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LC的下降,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机率增高.结论 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高,TLC是HIV/AIDS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定期监测HIV/AIDS患者TLC,加强患者机会性感染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作者:许超宇;张宇锋;朱宇佳;陈昌枝;覃琼芬;梁世寅;李仕雄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湖沼型疫区居民血吸虫病健康促进17年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研究湖沼型疫区居民血吸虫病健康促进干预模式,并观察其近期和远期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鄱阳湖区饭湖村(实验组)和板山村(对照组)学生、16~60岁成年女性和成年男性居民为目标人群.1992年基线调查,1993-1999年和2000-2009年分别应用“信息传播+防护技能培训+奖惩激励”(模式A)和“信息传播+行为参与+行为激励”(模式B)干预实验组学生,1993-2009年分别应用“信息传播+血防价值观教育+行为激励”和“信息传播+化疗依从性教育+防护技能培训”模式干预成年女性和成年男性居民,并考核干预效果.结果 近期干预结果:实验组学生、成年女性、成年男性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由干预前(1992年)8.99%、55.34%、67.35%提高到干预1年(1993)的94.38%、84.85%、91.92% (P=0.000);成年女性血防价值观正确率由干预前67.96%提高到95.96%( P<0.01);成年男性化疗态度正确率由干预前56.44%提高到97.98%(x2=48.722,P<0.01),化疗行为依从率由干预前46.46%提高到92.08% (P<0.01);学生和成年女性疫水接触率分别由干预前14.55%、9.47%下降到1.87%、5.07%(P<0.01),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干预前13.48%、19.42%下降到2.25%、7.14% (P<0.05);成年男性干预前和干预1年疫水接触率分别为38.39%、41.11%,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9.59%、4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干预结果:1994-1999年模式A干预学生,接触疫水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50%~2.19%、1.04%~1.98%,2000-2009年模式B干预,未见接触疫水者和血吸虫感染者;1995-2009年成年女性感染率为5.05%~8.10%;1995-2009年成年男性血吸虫病化疗依从率为90.29%~97.52%,感染率为21.78%~42.31%,多数成年男性肝、脾肿大及肝纤维化趋向好转与稳定,未见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结论 健康促进干预可有效控制学生和成年女性血吸虫感染,提高成年男性血吸虫病化疗依从性,有效控制患病.

    作者:熊志伟;胡广汉;陈海婴;林丹丹;宋矿余;胡位陈;曾小军;葛军;邱凌;张晶;张矩;彭国华;胡主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梅州市小学生甲型H1N1流感疫苗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原则,在梅州市平远县河头镇中心小学(农村组)和平远县第一小学(城镇组)选取符合条件的400人,随机抽取200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另200人不接种,均进行安全性以及流行病学监测.在接种组按单纯随机方法抽取60人作为免疫效果评估对象,在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采血,采用血凝抑制实验方法测定H1抗体.结果 共监测60人,免疫成功者50人,免疫成功率为83.33%,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736.23.城镇地区监测27人,免疫成功者23人,免疫成功率为85.19%,GMT为1∶789.36;农村地区监测33人,免疫成功者27人,免疫成功率为81.82%,GMT为1∶701.45,不同地区免疫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P>0.05).对接种组和对照组400名对象开展长达6个月的流行病学监测,均未发生流感样病例.结论 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作者:刘雅姬;邹兴梅;杨劲英;林立新;肖胜传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闽东地区153例戊型肝炎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闽东地区戊型肝炎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为该地区戊型肝炎的预防及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近5年收治的153份戊型肝炎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153例,中老年患者85例(55.55%),男多于女,夏秋季发病多为98例(64.05%),城镇与农村患者之比1.10∶1,重叠肝炎病毒感染17例(11.11%),无家庭聚集现象.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疲乏及肝功能异常,其中,黄疸型肝炎128例(83.66%).治疗以卧床休息、清淡及富营养饮食为主,本组病例均好转及治愈出院,无1例转为慢性或死亡,重叠感染、年老及重症肝炎患者黄疸消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戊型肝炎的发病及临床特点,与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原有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饮食和卫生习惯,是预防戊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作者:龙振昼;刘华;池宏亮;陈江平;王学忠;赵建锋;黄丽秀;左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两种不同染色法在流式细胞术中检测细胞周期的探讨

    目的 比较碘化丙啶(PI)和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两种不同染色方法在流式细胞术中对细胞周期检测的影响.方法 A549细胞分别采用PI和DAPI染色法进行染色,于染色后0和24h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G0/G1期、S期和G2/M期的DNA含量,比较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同时进行细胞计数,观察细胞浓度变化.结果 PI和DAPI法染色后0h上机测定,结果分别为:CV值(7.72±0.19)、(5.92±0.09),G0/G1期含量(69.63±1.16)%、(69.87±1.28)%,S期含量(24.53±0.47)%、(24.43±0.86)%,G2/M期含量(5.85±1.04)%、(5.72-0.65)%,两种方法检测细胞周期的结果基本一致(P>0.05);染色后24h重新测定,结果分别为:CV值(8.82±0.05)、(6.09±0.30),G0/G1期含量(58.50±0.90)%、(70.47±0.81)%,S期含量(31.73±0.75)%、(23.67±0.45)%,G2/M期含量(9.51±0.47)%、(5.86±0.46)%,两种方法检测细胞周期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PI法染色后0和24h测定结果基本一致(P>0.05),而PI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计数结果显示,放置24hPI法细胞损耗为63.14%,DAPI法细胞损耗为12.50%,两种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24h后PI法细胞开始崩解,镜下见较多的细胞碎片,而DAPI法细胞形态良好.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DAPI染色法优于PI染色法.

    作者:麦丽萍;钟诗龙;杨敏;余细勇;单志新;林秋雄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登革疫苗的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登革病毒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广泛传播,登革热发病率猛速增长,威胁着世界40%人口的生命健康,成为了各国政府,社会各组织关注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当今迫切需要一种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目前已研发了一系列登革疫苗候选株,其中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重组嵌合疫苗和DNA疫苗,并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尽管登革疫苗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一种许可疫苗应用于临床.本文就登革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许少坚;张仁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10年扬州市一类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

    目的 监测扬州市一类疫苗预防接种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扬州市预防接种反应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010年扬州市11种一类疫苗共接种741 552剂次,报告预防接种反应363例,反应发生率为4.90/万;江都市高为6.77/万、开发区低为3.31/万,不同地区预防接种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7,P<0.01);7月高为14.23/万,2月低为1.32/万,不同时间预防接种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99,P<0.01);反应发生率以无细胞百白破三联(DPaT)高为13.49/万,脊灰疫苗(PV)低为0.46/万,不同疫苗预防接种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365.44,P<0.01);发生反应类型一般反应以发热为主,异常反应以过敏性皮疹为主;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监测及时报告率、调查率、诊断分类率和规范处置率均为100%.平均每报告处置1人的费用为0.07万元.结论 扬州市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率低,预防接种反应监测系统比较完善,建议加强预防接种反应监测、规范安全接种操作,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反应处置能力,增加处置经费的投入.

    作者:杨冬梅;朱道建;黄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D-二聚体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以ELISA法测定血浆D-dimer含量.结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血浆D-dimer含量分别为(2.62±0.91)、(2.16± 0.78) μg/L,均较正常对照者的(1.74±0.63) μg/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加重期血浆D-dimer含量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结论 D-dimer增高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病理生理改变的结果,而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刘玉春;刘永翠;林士军;叶建华;邹莲霞;陈雄;张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三峡库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三峡库区15个区县,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随机抽取4个村(居委会)为调查点.以本地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问卷,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查肠道蠕虫卵;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12岁儿童蛲虫卵.结果 共调查30 820人,寄生虫感染者3 982人,总感染率为12.92%,各区县感染率在3.86%~24.90%之间,不同区县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5.16,P<0.01).蛔虫、钩虫、鞭虫、蛲虫感染率分别为8.62%、4.18%、0.57%、4.73%,蛔虫感染率高于其它3种(x2=2354.35,P<0.01);男性、女性感染率分别为12.82%、1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P>0.05).总感染率、蛔虫、钩虫感染率均以60~岁组高,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32,P<0.01).以学龄前儿童(13.64%)、农民(13.29%)、学生(11.61%)为高,明显高于其它职业人群(x2=41.23,P<0.01).以文盲(18.24%)、小学(14.01%)、学龄前儿童(13.64%)为高,明显高于其它学历人群(x2=214.43,P<0.01).钩虫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F=43.86,P<0.01).以感染1种寄生虫为主,占91.50%.结论 与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相比,三峡库区人群士源性线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但其感染仍然普遍,感染以蛔虫为主,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农民感染较高.

    作者:吴成果;罗飞;蒋诗国;罗兴建;谢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目的 探索2001-2010年间国内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的概况.方法 选用万方资源数据库作为资料源,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正式刊载的201篇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文献,进行计量的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在万方资源数据库发表的有关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文献的数量(仅2009年就发表了32篇)及质量均呈现增加的态势,临床研究范围广泛,其中脑血管疾病抑郁症49篇,更年期抑郁症12篇,产后抑郁症10篇,老年抑郁症7篇;文献大多采用8、6、4周为1个治疗周期,分别占54、25、20篇.结论 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略显优势,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在诸多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陈晓敏;吕志平;陈磊;陶杨;丁秀芳;朱晓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06-2010年重庆市北碚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对2006-2010年重庆市北碚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为AHC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来自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疫情资料,对重庆市北碚区2006-2010年AHC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重庆市北碚区2006-2010年报告AHC病例1 152例,年平均发病率38.39/10万,各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2.88,P<0.05),童家溪镇(225例)、天生街道(161例)和歇马镇(85例)报告病例数较多,8-10月为发病高峰,此间报告病例977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81%;报告病例数多的年龄段为10~19岁(521例),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18,P<0.05),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学生(58.68%)和农民(10.42%)为主.结论 北碚区AHC防控关键时期在5-7月,防控重点对象是男性、学生和农民,中学校为重点地区,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发生疫情后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防控AHC暴发流行的关键.

    作者:张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ARIMA模型在肺结核疫情预测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 ARIMA)对长沙市天心区的肺结核发病数进行曲线拟合与模拟,为肺结核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分析2003-2010年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数据,分模型识别、参数估计、模型诊断3个步骤建立ARIMA季节性模型,利用2011年1-4月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并预测未来1年的月发病数.结果 ARIMA(1,0,1)×ARIMA(0,1,1)12模型较好地拟合了2003-2010年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情况,其计算201 1年1-4月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数的模拟值(38、32、41、47例)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实际值(34、44、46、48例)变化趋势.未来1年(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肺结核发病数将略有增加,月发病数均值为44例.结论 ARIMA(1,0,1)×ARIMA(0,1,1)12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情况,可以用于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数的预测.

    作者:付志勇;陈秋萍;陈田木;吴英;兰泽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香薷体外抗阴道毛滴虫的透射电镜观察

    目的 探讨香薷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4浓度的香薷水提液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阴道毛滴虫,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香薷作用2和4h后毛滴虫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香薷作用2h后毛滴虫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并脱颗粒,多聚核糖体解聚,高尔基复合体肿胀变形,胞质内空泡增多,核膜不完整,核质变疏松;作用4h后,胞膜破损,内容物外溢,内部结构消失,虫体死亡.结论 香薷具有较强的抗滴虫作用,可破坏阴道毛滴虫的内膜系统.

    作者:戴晓冬;任一鑫;刘欣;秦元华;郑莉莉;崔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大鼠眼挫伤后视觉诱发电位及形态学改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眼挫伤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改变.方法 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损伤后1d组(50只)、损伤后10 d组(20只)和损伤后1月组(20只),制作眼挫伤模型,分别检测并记录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P10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作为观察指标;取各组大鼠的眼球做常规HE染色组织学切片进行观察.结果 眼挫伤后1d、10 d及1月,FVEP和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别延长49.88%、53.34%、19.63%和51.87%、40.49%、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VEP和PVEP的P100波幅先升高后降低,损伤后1d、10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1月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各组视神经可见神经纤维排列紊乱,空泡样变性,神经元周隙增宽,视神经肿胀,局灶可见胶质细胞增生;视网膜可见节细胞排列较疏松,内网层胶质细胞浸润.结论 视觉诱发电位变化与形态学改变相一致,VEP检查在眼挫伤的法医学鉴定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耿文静;方超;王广勇;竞花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姜黄素对TRP离子通道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 验证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在胶质瘤MGR2细胞中的存在,研究姜黄素对TRP通道的电生理影响,探讨姜黄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MGR2;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胶质瘤细胞MGR2的电生理特性,验证并分离TRP离子通道.使用薄荷醇、无Mg2+内液、酸以及非特异阻断剂2-氨基乙氧基苯硼酸(2-APB)及钆离子(Gd3+)对TRP通道的敏感性进行检测.记录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TRP通道电流幅度的影响.结果 神经胶质瘤细胞MGR2是一种非可兴奋细胞,其细胞上表现出TRP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性.该通道对薄荷醇不敏感,对酸的反应不明显.对细胞内液低Mg2+有(24.2±4.1)%的TRP电流增加(n=12,P<0.05),200 μmol/L 2-APB及10 μmol/L Gd3+对TRP电流分别有(46.4±4.5)%及(73.2±3.6)%的增加(n=12,P<0.05).姜黄素对TRP通道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和可恢复性.结论 TRP通道在胶质瘤细胞MGR2中存在,姜黄素对TRP通道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为姜黄素抑制肿瘤增殖的可能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杨幸怡;张晓晨;朱燕燕;庄绪莹;赵虎;顾怀宇;李朝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雷公藤多甙联合奥美沙坦脂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早中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口服奥美沙坦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雷公藤多甙.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和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4.29%,治疗组的疗效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UAER、β2-MG和MCP-1水平较治疗前出现明显下降(P<0.05或<0.01),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治疗组SCr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出现明显下降(P<0.01),而治疗组ALB水平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出现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多甙联合奥美沙坦酯治疗DN疗效显著,其机理可能与降低MCP-1水平有关,并且毒副作用较小.

    作者:吴胜斌;曹振东;张薇;戚清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广州市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聚集性疫情,了解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牲畜交易市场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分别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初筛和确诊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检测241人,37人感染布氏菌,其中27人为确诊病例,10人为隐性感染者,未发现危重和死亡病例;布病感染者以慢性起病,其中发热、乏力占81.08%,肌肉关节酸疼占67.57%;接触羊是布病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几乎所有感染者都曾接触过羊(35例);同时从事动物销售、屠宰、运输等工种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广州市布病疫情不断上升,职业人群是布病防控的重点,应加强布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动物检验检疫.

    作者:张豪;刘小宁;任文锋;郭荣同;潘志明;胡玉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