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德国小蠊抗药性及抗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赵霞;张仁利;张韶华;胡章立

关键词:德国小蠊, 抗药性, 抗性机理
摘要:德国小蠊的抗药性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城市害虫防治的一大难点.德国小蠊抗性机理的研究可为抗性监测、治理以及新型杀虫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就德国小蠊的抗药性产生情况及抗性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IgE重链3-4区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功能分析

    目的 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表达IgE Cε3-Cε4区,鉴定重组蛋白与天然细胞表面受体FcεR Ⅰ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用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血清.方法 用RT-PCR方法从过敏性疾病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调取IgE Cε3-Cε4 cDNA片段,克隆至pET28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IgE Cε3-Cε4-pET28a(+),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121(DE3),诱导表达IgE Cε3-Cε4区蛋白,通过Ni-NTA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后,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重组蛋白与天然细胞表面受体FceR Ⅰ之间的结合能力,并用UniCAP 100全自动分析检测仪对重组抗原进行定量检测与鉴定;用表达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鼠血清,用Western-blot法对多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 成功调取的人IgE Cε3-Cε4区基因与已报道的序列相一致;获得的IgE Cε3-Cε4区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同预期的结果相一致;IgE Cε3-Cε4能特异性结合人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aR Ⅰ受体;通过UniCAP 100全自动分析检测仪能够检测到重组抗原并精确到国际单位;免疫鼠血清多抗能特异性结合天然人血清IgE.结论 成功构建了IgE Cε3-Cε4-pET28a(+)表达载体,获得了能被人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eaR Ⅰα亚基特异性识别的IgE Cε3-Cε4区蛋白,并用天然人血清IgE鉴定了多克隆抗体,为下一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打下了基础.

    作者:付琛颖;曲戎梅;邱国真;魏威;林志斌;王萍;王文敬;李珍;董文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山西长治市妇科门诊病人阴道毛滴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对长治市妇科门诊病人阴道毛滴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流行因素,为制定本地区阴道毛滴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在长治市晋城妇幼保健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妇女作为调查对象,用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阴道毛滴虫,并对受检者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性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检测516份标本,55份阳性,滴虫阳性率为10.66%.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阴道毛滴虫感染与年龄、职业、文化水平、性病知识知晓水平、性行为等因素具有相关性.结论 阴道毛滴虫感染是该地区妇科门诊患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应根据其流行因素,制定预防保健措施,从保障该地区妇女生殖健康.

    作者:郭步平;李宇飞;张建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脑脊液病原菌变迁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2~2008年临床脑脊液培养病原菌阳性患者标本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结果 分离出细菌97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4.63%,革兰阴性菌占28.87%;新型隐球菌占13.40%.常见的6种感染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0.21%)、不动杆菌属(8.25%)、铜绿假单胞菌(6.19%)、金黄色葡萄球菌(5.15%)、肺炎克雷伯菌(5.15%)、肠球菌属(5.1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别是89.7%和80.0%,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高,未见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美洛培南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近6年来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主要为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检出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高,临床需警惕新型隐球菌的高发病趋势.

    作者:肖柯玲;魏衍超;陈文捷;孙卫民;郭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β2-MG、NAG及KIM-1的变化

    目的 通过检测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了解β2-MG、NAG及KIM-1在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中的改变及其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入49例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同时收入52例健康志愿者,以ELISA法分别检测其尿液中的β2-MG、NAG及KIM-1水平,分析其与患者肾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中β2-MG、NAG、KIM-1分别为(594.62±87.93)mg/L、(24.52±4.64)U/L、(4.68±0.83)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β2-MG(108.16±10.55)mg/L,NAG(8.74±1.75)U/L,KIM-1(0.28±0.1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组的肌酐清除率Ccr为(25.09±7.50)ml/min,低于健康对照组的(83.75±33.84)ml/min,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中β2-MG、NAG及KIM-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反映了肾小管的损伤情况,可作为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检测指标.

    作者:徐向明;何坚;贺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cDNA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目的 构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uPA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逆转录RT-PCR,从人肝细胞cDNA中扩增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序列,与原核表达质粒pET32a重组,获得表达质粒uPA-pET32a.用氨苄青霉素平板筛选转化子,双酶切与DNA测序进行鉴定,用IPTG诱导表达,并用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结果 从肝细胞cDNA中扩增的uPA基因片段长1296 bp,酶切及DNA测序证实uPA-pET32a重组质粒构建正确,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68900Mr,经Western blotting证实为目的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uPA-pET32a.并能在大肠埃希菌内表达,所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大小与预期的相一致,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邱峰;刘振杰;陈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多模式CT指导下的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16例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溶栓试验(NINDS)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多模式CT检查,对符合溶栓标准的8例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0.9 mg/kg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h、7 d、30 d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前NIHSS评分为(12.8±5.33),治疗后24 h、7 d、30 d的NIHSS评分分别为(10.01±6.69)(6.77±3.56)、(4.12±3.09),治疗前和治疗后7 d、30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指数为(20.63±8.67),治疗后24 h、7 d、30 d Barthel指数分别为(22.77±8.96)、(45.78±23.89)、(59.45±31.03),治疗前和治疗后7 d、30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因再梗塞死亡.结论 多模式CT指导下的急性脑梗死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有助于减少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使更多的患者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作者:成秋生;潘小平;杨勇;李泽;余健敏;李蒙燕;王彦莉;黄翬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鼠艾滋病病毒荧光定量PCR标准品RNA的构建

    目的 合成构建鼠艾滋病病毒(FLV)荧光定量检测标准品,明确核糖核酸(RNA)标准品体外合成的基本原则.方法 通过序列对比,找到FLV为保守的区段作为RNA标准品的合成目标,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克隆于T载体,测序,设计带有T7启动子的引物,PCR扩增,将所得的PER产物凝胶回收纯化,用T7RNA聚合酶进行体外合成RNA,后用PER和电泳检测验证.结果 成功合成了FLV荧光定量PCR标准品.结论 FLV荧光定量标准品的成功合成必须遵守以下4条基本原则:①选择保守序列;②设计引物时将潜在的终止密码或起始密码排除在PCR目标产物之外;③将启动子(如r17启动子)挂在适当的引物上,保证所合成的RNA模板与所要定量检测的RNA模板一致,而不是互补;④合成RNA后必须检测,以保证不含其他RNA或者未消化完的DNA.

    作者:葛文华;何金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心理状况分析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 对58例住院HLD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查,并与43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HLD患者的焦虑、敌对性、躯体化、抑郁、恐怖因子、阳性项目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HLD患者(脑型)躯体化、焦虑、敌对性、恐怖因子均分高于肝损害为主的HLD患者(肝型,P<0.05).结论 HLD患者有许多心理症状.尤其是脑型HLD患者;在药物驱铜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心理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明兴;洪铭范;桀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国新型化学灭螺药的研究

    化学药物灭螺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杀灭钉螺的方法.中国近研究出强螺杀粉剂、25%氯硝柳胺悬浮剂、4%杀螟丹颗粒剂和5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三苯基锡壳聚糖羧酸酯、氯代水杨胺、荣宝与荣芽、O-磷酰化酚基化合物、密达利等新剂型的化学灭螺药.这些药物(除O-磷酰化酚基化合物)均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灭螺作用,有望用于现场灭螺,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其灭螺效果及改进其不足.本文就这些新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作者:吴月英;宁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登革病毒感染对白纹伊蚊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目的 了解登革病毒感染对白纹伊蚊生理、生态以及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观察比较通过胸腔接种方式人工感染登革病毒的白纹伊蚊和胸腔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蚊虫的死亡率、产卵量、孵化率、子代发育情况,以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 两组蚊虫在死亡率、存活时间、产卵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方面的差异不显著.结论 登革病毒感染能够增加白纹伊蚊的死亡率并降低蚊虫的产卵能力.

    作者: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李成玲;伍浩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中毒性肺水肿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对急性中毒性肺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中毒性肺水肿诊断并且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PaO2/FiO2,OI)低于300mmHg的患者48例,随机分成无创正压通气组(NIPPV组)25例及常规治疗组23例;NIPPV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以经面罩接呼吸机辅助通气(通气模式ASB+PEEP).结果 治疗1 h后,NIPPV组的血气分析结果、氧合指数、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OI、SaO2明显占优(P<0.01),总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也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01);同时,NIPPV组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急性中毒性肺水肿早期应用无创压力支持通气能迅速改善患者的氧合能力,提高组织氧供,减少并发症,这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作者:李小强;陈运超;刘移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长寿区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效果

    目的 分析长寿区疟疾流行概况,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 将长寿区1951-2008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长寿区20世纪50年代疟疾暴发流行,1954年年发病率高达622.90/万.主要分布于晏家、龙溪、双龙、石堰等9个乡镇.经过约10年的普查、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对有疟史者根治、健康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综合防治措施后.疟疾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83年以来,年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1985年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部颁标准.结论 经过监测,证实长寿区已控制疟疾流行,且抗疟成绩巩固.今后应加强监测,加强疟疾流动人口管理,向消除疟疾标准迈进.

    作者:王奎;勾能;雷群建;周万江;蒋和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现况及其防治对策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文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病原学、流行现况、诊断方法、防治对策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刘春芳;司菡;陆家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改革人体寄生虫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是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技术基础.改革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健;徐文岳;黄复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8和sICAM-1水平的变化

    目的 检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大鼠血清中TNF-α、IL-8和sICAM-1水平.方法 建立清洁级SD大鼠PCP动物模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清中TNF-α、IL-8和sICAM-1含量,并观察肺脏病理学的变化.结果 PCP模型组血清中TNF-α、IL-8和sICAM-1含量分别是(3.65±0.73)ng/mL、(0.65±0.12)ng/mL和(1247.39±288.57)pg/mL,正常对照组的含量分别是(0.70±0.21)ng/mL、(0.14±0.10)ng/mL和(261.40±53.21)pg/mL,并且PCP模型组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8和sICAM-1的含量均升高,并且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

    作者:周必英;周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过去3年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未完成基础疗程的患者采取电话方式了解其不依从的原因,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完全依从率为70.1%;儿童的完全依从率为84.6%,高于成人(64.16%,58.46%),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712,6.441,P<0.05);不依从的原因调查表明,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占29.49%,工作忙或学业紧张占20.86%,症状消失或好转占12.23%.结论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依从性不甚理想,其中儿童的依从性高于成人.调查结果提示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免疫治疗的依从率,从而提高疗效.

    作者:林志斌;李添应;董文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清热解毒中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建立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的小鼠模型和不同剂量的黄连解毒汤灌胃小鼠模型,与正常小鼠比较,评价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情况.结果 灌胃14 d后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出现菌群失调,其肠道益生菌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无菌群失调现象,其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抗生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条件致病菌肠球菌显著减少.结论 黄连解毒汤在高剂量长期应用时有类似滥用抗生素的破坏作用,在低剂量使用时或许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作者:罗海华;董姝;张晟;李达;时权;周红;邝枣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德国小蠊抗药性及抗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城市害虫防治的一大难点.德国小蠊抗性机理的研究可为抗性监测、治理以及新型杀虫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就德国小蠊的抗药性产生情况及抗性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霞;张仁利;张韶华;胡章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乌梢蛇蛋白对滑膜细胞增殖、凋亡及wt-p53/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乌梢蛇蛋白对体外培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synoviocytes,FLS)生长的抑制情况,探讨乌梢蛇蛋白影响FKS凋亡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常规方法提取乌梢蛇总蛋白,组织贴块法培养FLS;采用不同剂量(高、中、低剂量)乌梢蛇蛋白作用FLS后,应用MTT法检测乌梢蛇蛋白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RT-PCR方法检测细胞wt-p53/bcl-2 mRNA的变化.结果 乌梢蛇蛋白中高剂量组FLS增殖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乌梢蛇蛋白中高剂量组FLS的wt-p53 mRNA表达量增加,Bcl-2 mRNA表达量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乌梢蛇蛋白可抑制FLS增殖和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wt-p53/bcl-2基因表达来实现.

    作者:吴贺勇;李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HBsAg含量与脂代谢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乙肝HBsAg携带者HBsAg含量与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对70例乙肝HBsAg携带者(其中26例低滴度携带者,44例高滴度携带者)及74例正常人的ALT、TG、CHOL、HDL、LDL、APOA、APOB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乙肝病毒携带组TG、CHOL、LDL、APOB等结果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滴度乙肝HBsAg携带者相比,高滴度组CHOL、HDL、LDL、APOA、APOB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HBsAg的持续表达可能造成脂类慢性消耗,影响机体的脂质水平.

    作者:吴莫龄;朱逸文;吴晓蔓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