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罗海华;董姝;张晟;李达;时权;周红;邝枣园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 抗生素造模, 肠道菌群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清热解毒中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建立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的小鼠模型和不同剂量的黄连解毒汤灌胃小鼠模型,与正常小鼠比较,评价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情况.结果 灌胃14 d后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出现菌群失调,其肠道益生菌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无菌群失调现象,其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抗生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条件致病菌肠球菌显著减少.结论 黄连解毒汤在高剂量长期应用时有类似滥用抗生素的破坏作用,在低剂量使用时或许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鼠艾滋病病毒荧光定量PCR标准品RNA的构建

    目的 合成构建鼠艾滋病病毒(FLV)荧光定量检测标准品,明确核糖核酸(RNA)标准品体外合成的基本原则.方法 通过序列对比,找到FLV为保守的区段作为RNA标准品的合成目标,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克隆于T载体,测序,设计带有T7启动子的引物,PCR扩增,将所得的PER产物凝胶回收纯化,用T7RNA聚合酶进行体外合成RNA,后用PER和电泳检测验证.结果 成功合成了FLV荧光定量PCR标准品.结论 FLV荧光定量标准品的成功合成必须遵守以下4条基本原则:①选择保守序列;②设计引物时将潜在的终止密码或起始密码排除在PCR目标产物之外;③将启动子(如r17启动子)挂在适当的引物上,保证所合成的RNA模板与所要定量检测的RNA模板一致,而不是互补;④合成RNA后必须检测,以保证不含其他RNA或者未消化完的DNA.

    作者:葛文华;何金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转细粒棘球绦虫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的培育及鉴定

    目的 培育并鉴定转细粒棘球绦虫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为进一步研究转基因苜蓿疫苗提供依据.方法 将构建好的Pbi-Eg95-EgA31质粒电穿孔转化根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At)LBA4404株,利用重组根瘤农杆菌(rAt)侵染苜蓿(alfalfa)叶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伤愈组织体胚,培育转基因苜蓿,用SDS-PAGE、Western-blot、PCR和RT-PCR鉴定转基闪苜蓿.结果 SDS-PAGE和Western-blot证实Eg95-EgA31融合基因在苜蓿中得到表达,表达产物分子质量约为37500 Mr,表达效率约占苜蓿叶总蛋白的0.05%,且能被感染细粒棘球蚴的鼠血清特异识别.PCR和RT-PCR均扩增出1016 bp Eg95-EgA31融合基因片段.结论 成功培育了转细粒棘球绦虫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为进一步研究细粒棘球绦虫转基因苜蓿疫苗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辉;李文桂;叶艳菊;周必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大鼠血液白细胞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大鼠血液白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将雄性Wister大鼠分为老年组(18月龄)和年轻组(4月龄),用illumina大鼠全基因组芯片研究其分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造成老年组和年轻组显著生物学差异的基因功能及所属基因是:28条凋亡基因和22条炎性基因上调,9条涉及氧与活性氧中间物代谢的基因下调.结论 差异基因功能导致老年大鼠和年轻大鼠的生物学差异.

    作者:张燕;罗炳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cDNA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目的 构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uPA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逆转录RT-PCR,从人肝细胞cDNA中扩增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序列,与原核表达质粒pET32a重组,获得表达质粒uPA-pET32a.用氨苄青霉素平板筛选转化子,双酶切与DNA测序进行鉴定,用IPTG诱导表达,并用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结果 从肝细胞cDNA中扩增的uPA基因片段长1296 bp,酶切及DNA测序证实uPA-pET32a重组质粒构建正确,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68900Mr,经Western blotting证实为目的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uPA-pET32a.并能在大肠埃希菌内表达,所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大小与预期的相一致,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邱峰;刘振杰;陈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ACEI对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并发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对其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合并高血压非昏迷且年龄≥60岁的脑卒中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ACEI组和对照组,ACEI组患者应用ACEI类降压药(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应用其它类型的降压药,观察两组在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住院期间ACEI组有4例患者(6.7%)并发吸入性肺炎,而对照组有13例患者(21.7%)合并吸入性肺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I组有11例(18.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咳嗽,其中4例因持续性干咳而停药.ACEI组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率为313%,而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性应用ACEI类降压药,可降低合并高血压非昏迷老年脑卒中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李子渊;晏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夹层3例报告

    外伤性颈内动脉夹层(traumatic carotid dissection,TCaD)是一种少见疾病,常发生于交通事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头颈部钝性损伤,目前对其发病率尚无确切统计,其治疗尚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颈动脉支架治疗TCaD备受关注,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为3例TCaD行支架成形治疗.

    作者:郭兵;焦力群;叶明;凌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江门市某公司诺如病毒性肠炎暴发的调查

    目的 查明2007年江门市某公司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肠炎的流行特点,探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经验,为今后控制类似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由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用专门的个案调查表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部分病例采集大便样本进行检测,并结合实验室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由诺如病毒引起.呈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病情较轻,共有71人发病,罹患率为7.68%,病例主要分布在30~39岁年龄段,集中在集装箱厂内的总装部和完工部.结论 本次疫情通过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相互感染,经及时落实各项相应防控措施后迅速得到控制.

    作者:周悦亮;钟文龙;陈茂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儿童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儿童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其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酶,K-B纸片法测定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共检出248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46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18.5%;157株产ESBLs,阳性率为63.3%;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阳性率为18.1%.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耐药率达80%~100%:对头孢吡肟、含酶抑制剂复合药的耐药率也在56.5%~93.5%之间;但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则在30%以下,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产ESBLs菌株对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复合药的耐药率也较高,在50%~91.7%之间.但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仍高度敏感.ESBLs阴性肺炎克雷伯菌对所测抗生素的敏感率均在81.2%以上.产酶菌株耐药率明显比非产酶菌株高.结论 广州地区儿童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和AmpC酶的状况已十分突出:产酶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作为治疗产AmpC酶和/或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经验用药.

    作者:黄勇;周珍文;邓秋连;万根平;谢永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脑脊液病原菌变迁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2~2008年临床脑脊液培养病原菌阳性患者标本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结果 分离出细菌97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4.63%,革兰阴性菌占28.87%;新型隐球菌占13.40%.常见的6种感染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0.21%)、不动杆菌属(8.25%)、铜绿假单胞菌(6.19%)、金黄色葡萄球菌(5.15%)、肺炎克雷伯菌(5.15%)、肠球菌属(5.1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别是89.7%和80.0%,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高,未见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美洛培南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近6年来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主要为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检出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高,临床需警惕新型隐球菌的高发病趋势.

    作者:肖柯玲;魏衍超;陈文捷;孙卫民;郭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长寿区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效果

    目的 分析长寿区疟疾流行概况,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 将长寿区1951-2008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长寿区20世纪50年代疟疾暴发流行,1954年年发病率高达622.90/万.主要分布于晏家、龙溪、双龙、石堰等9个乡镇.经过约10年的普查、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对有疟史者根治、健康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综合防治措施后.疟疾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83年以来,年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1985年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部颁标准.结论 经过监测,证实长寿区已控制疟疾流行,且抗疟成绩巩固.今后应加强监测,加强疟疾流动人口管理,向消除疟疾标准迈进.

    作者:王奎;勾能;雷群建;周万江;蒋和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监测及其病原体监测的研究进展

    基于疾病症候群的症状监测系统已经成为对疾病(生物恐怖袭击、新发传染病、原因不明疾病和其他聚集性不良公共卫生事件)暴发进行早期探查、预警和快速反应的重要方法.本文将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监测的发展现状及其病原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秦鹏哲;李铁钢;李泽荣;刘维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胱抑素C和尿蛋白联合分析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尿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Tamm-Horsfall蛋白(T-Hp)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变化对早期精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放射免疫法对糖尿病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中的Cysc含量及尿中4项尿蛋白指标(Alb、β2-M、T-HP和RBP)的水平进行联合检测.结果 糖尿病患者尿Alb、β2-M、RBP及血清CysC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而尿T-HP则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尿RBP水平与尿Al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5).随着肾脏病变的加重上述各项指标的异常改变更趋显著.结论 联合检测糖尿病病人尿Alb、β2-M、T-HP、RBP及血清CysC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池晓霞;陈剑雄;阎德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β2-MG、NAG及KIM-1的变化

    目的 通过检测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了解β2-MG、NAG及KIM-1在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中的改变及其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入49例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同时收入52例健康志愿者,以ELISA法分别检测其尿液中的β2-MG、NAG及KIM-1水平,分析其与患者肾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中β2-MG、NAG、KIM-1分别为(594.62±87.93)mg/L、(24.52±4.64)U/L、(4.68±0.83)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β2-MG(108.16±10.55)mg/L,NAG(8.74±1.75)U/L,KIM-1(0.28±0.1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组的肌酐清除率Ccr为(25.09±7.50)ml/min,低于健康对照组的(83.75±33.84)ml/min,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中β2-MG、NAG及KIM-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反映了肾小管的损伤情况,可作为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检测指标.

    作者:徐向明;何坚;贺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登革病毒感染对白纹伊蚊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目的 了解登革病毒感染对白纹伊蚊生理、生态以及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观察比较通过胸腔接种方式人工感染登革病毒的白纹伊蚊和胸腔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蚊虫的死亡率、产卵量、孵化率、子代发育情况,以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 两组蚊虫在死亡率、存活时间、产卵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方面的差异不显著.结论 登革病毒感染能够增加白纹伊蚊的死亡率并降低蚊虫的产卵能力.

    作者: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李成玲;伍浩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过去3年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未完成基础疗程的患者采取电话方式了解其不依从的原因,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完全依从率为70.1%;儿童的完全依从率为84.6%,高于成人(64.16%,58.46%),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712,6.441,P<0.05);不依从的原因调查表明,效果不明显或无效占29.49%,工作忙或学业紧张占20.86%,症状消失或好转占12.23%.结论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的依从性不甚理想,其中儿童的依从性高于成人.调查结果提示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免疫治疗的依从率,从而提高疗效.

    作者:林志斌;李添应;董文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应用悬浮点阵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比较

    目的 比较悬浮点阵技术(suspension array,SA)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在β-地中海贫血及基因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分析100例正常人标本和69例经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PCR-RDB)确认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外周血DNA标本,经PCR扩增并分别运用SA及DHPLC两种方法对其进行基因分型诊断.结果 100例正常人标本结果为阴性,69例β-地中海贫血标本经两种方法检测其缺失和突变的基因型别完全一致,其中单位点基因突变65例,多位点基因突变4例.结论 两种检测技术在β-地中海贫血基因分型诊断中准确性完全一致,具有快速、高效、检测平台的通用性的共同点;但悬浮点阵技术在临床标本检测具有更高的优势,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则可检测未知突变,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邹汉良;梁汉彰;赵毅;张松;罗史科;候家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HBsAg含量与脂代谢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乙肝HBsAg携带者HBsAg含量与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对70例乙肝HBsAg携带者(其中26例低滴度携带者,44例高滴度携带者)及74例正常人的ALT、TG、CHOL、HDL、LDL、APOA、APOB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乙肝病毒携带组TG、CHOL、LDL、APOB等结果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滴度乙肝HBsAg携带者相比,高滴度组CHOL、HDL、LDL、APOA、APOB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HBsAg的持续表达可能造成脂类慢性消耗,影响机体的脂质水平.

    作者:吴莫龄;朱逸文;吴晓蔓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清热解毒中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建立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的小鼠模型和不同剂量的黄连解毒汤灌胃小鼠模型,与正常小鼠比较,评价黄连解毒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情况.结果 灌胃14 d后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出现菌群失调,其肠道益生菌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无菌群失调现象,其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抗生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条件致病菌肠球菌显著减少.结论 黄连解毒汤在高剂量长期应用时有类似滥用抗生素的破坏作用,在低剂量使用时或许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作者:罗海华;董姝;张晟;李达;时权;周红;邝枣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泉州市2002-200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监测

    目的 了解泉州市2000-2007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发病情况、分布特征及AFP监测系统运转情况,为我市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泉州市2002-2007年AFP病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和实验室病毒学检测结果等资料.结果 泉州市2002-2007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83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7/10万.AFP病例男女比为2.6:1,以5岁小年龄组居多,全年各月分布无差异.报告AFP病例未完成OPV基础免疫及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分别占9.8%(18/183)和6.0%(11/183),其中181例为脊灰排除病例,2例为脊灰临床符合病例.AFP病例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6.2%(176/183),脊灰病毒分离率为4.0(7/176),其中6例为脊灰疫苗株,1例为脊灰疫苗高变异株.75 d内随访及时率为99.4%(180/181).结论 2002-2007年泉州市无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的要求,但适龄儿童的基础免疫工作仍需加强,还应加强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的工作质量.

    作者:詹惠春;张建成;杨德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深圳市宝安区户籍人口肝吸虫感染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 探索宝安地区肝吸虫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地的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法对宝安区居民进行肝吸虫血清学监测,并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肝吸虫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共抽查856人,阳性32人,阳性率为3.74%.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及学历组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生吃或半生吃海鱼、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食用生鱼粥、生吃或半生吃淡水虾、有过抓生鱼虾后不洗手就抓食物吃的行为、用盛过生鱼虾的器皿不洗干净就盛熟食以及用切过生鱼的刀及砧板不洗就切熟食是当地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引起本地区肝吸虫感染增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个人或家庭的饮食和卫生行为习惯不良而造成.

    作者:马智超;陈兵;余家麟;余平;朱奕;黄振宇;周小涛;张仁利;高世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