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江门市某公司诺如病毒性肠炎暴发的调查

周悦亮;钟文龙;陈茂余

关键词:诺如病毒, 肠炎, 流行病学
摘要:目的 查明2007年江门市某公司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肠炎的流行特点,探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经验,为今后控制类似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由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用专门的个案调查表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部分病例采集大便样本进行检测,并结合实验室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由诺如病毒引起.呈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病情较轻,共有71人发病,罹患率为7.68%,病例主要分布在30~39岁年龄段,集中在集装箱厂内的总装部和完工部.结论 本次疫情通过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相互感染,经及时落实各项相应防控措施后迅速得到控制.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模式CT指导下的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16例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溶栓试验(NINDS)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多模式CT检查,对符合溶栓标准的8例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0.9 mg/kg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h、7 d、30 d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前NIHSS评分为(12.8±5.33),治疗后24 h、7 d、30 d的NIHSS评分分别为(10.01±6.69)(6.77±3.56)、(4.12±3.09),治疗前和治疗后7 d、30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Barthel)指数为(20.63±8.67),治疗后24 h、7 d、30 d Barthel指数分别为(22.77±8.96)、(45.78±23.89)、(59.45±31.03),治疗前和治疗后7 d、30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因再梗塞死亡.结论 多模式CT指导下的急性脑梗死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有助于减少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使更多的患者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作者:成秋生;潘小平;杨勇;李泽;余健敏;李蒙燕;王彦莉;黄翬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福寿螺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具有足够感染度的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模型.方法 将福寿螺随机分为Ⅰ、Ⅱ、Ⅲ、Ⅳ组,每组16只.分别用每只螺0条、1500条、2500条、3500条一期幼虫感染福寿螺.感染24 h后以相同感染数量相同时间重复感染一次.35~40 d后,使用酶消化法查找三期幼虫,观察螺的死亡率、感染率、感染度等指标.结果 Ⅰ、Ⅱ、Ⅲ、Ⅳ组死亡率分别为0、31.25%、31.25%、62.5%;Ⅰ组各螺无三期幼虫感染,Ⅱ、Ⅲ、Ⅳ组感染率均为100%;感染度Ⅲ组和Ⅳ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Ⅲ组与Ⅳ组之间感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时,Ⅰ组螺可正常生存,无死亡;Ⅱ组螺死亡率较低,但感染度亦不高;Ⅳ组螺感染度较高死亡率亦高;Ⅲ组福寿螺死亡率较低、感染度较高、感染虫数较均衡.适宜作为模型.

    作者:孙志坚;彭东觉;贺华良;何蔼;杨潇;曲振宇;詹希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广西血吸虫病十年监测分析

    目的 探索近十年广西新发现的残存钉螺的分布特点及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查到残存钉螺年份长短将广西原血吸虫病钉螺孳生地分成三类,针对不同螺区分类,对原螺区及毗邻地区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案.结合血清学方法及粪便检查方法,抽样检查当地居地、原血吸虫病人及流动人口的监测检查工作,对监测结果进行考核.结果 近十年来,广西发现5处残存螺点,分别位于玉林、靖西、宜州、横县等地,其中隶属南宁市辖区的横县发现残存钉螺2处.广西未发现本地血吸虫病人,流动人13监测过程中发现输入性病例23例,病人分别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4省,除2例为女性外,其余均为男性.职业则以干部、商人、民工(农民)、学生及武警新兵为主.结论 广西虽然保持阻断传播标准的成果,但由于不断新发现残存钉螺及输入性血吸虫病例,广西仍然面临血吸虫病的威胁.

    作者:张陆娟;欧阳颐;张鸿满;林睿;谭裕光;阮延清;黄福明;江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人IgE重链3-4区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功能分析

    目的 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表达IgE Cε3-Cε4区,鉴定重组蛋白与天然细胞表面受体FcεR Ⅰ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用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血清.方法 用RT-PCR方法从过敏性疾病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调取IgE Cε3-Cε4 cDNA片段,克隆至pET28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IgE Cε3-Cε4-pET28a(+),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121(DE3),诱导表达IgE Cε3-Cε4区蛋白,通过Ni-NTA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后,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重组蛋白与天然细胞表面受体FceR Ⅰ之间的结合能力,并用UniCAP 100全自动分析检测仪对重组抗原进行定量检测与鉴定;用表达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鼠血清,用Western-blot法对多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 成功调取的人IgE Cε3-Cε4区基因与已报道的序列相一致;获得的IgE Cε3-Cε4区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同预期的结果相一致;IgE Cε3-Cε4能特异性结合人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aR Ⅰ受体;通过UniCAP 100全自动分析检测仪能够检测到重组抗原并精确到国际单位;免疫鼠血清多抗能特异性结合天然人血清IgE.结论 成功构建了IgE Cε3-Cε4-pET28a(+)表达载体,获得了能被人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eaR Ⅰα亚基特异性识别的IgE Cε3-Cε4区蛋白,并用天然人血清IgE鉴定了多克隆抗体,为下一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打下了基础.

    作者:付琛颖;曲戎梅;邱国真;魏威;林志斌;王萍;王文敬;李珍;董文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监测及其病原体监测的研究进展

    基于疾病症候群的症状监测系统已经成为对疾病(生物恐怖袭击、新发传染病、原因不明疾病和其他聚集性不良公共卫生事件)暴发进行早期探查、预警和快速反应的重要方法.本文将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监测的发展现状及其病原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秦鹏哲;李铁钢;李泽荣;刘维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德国小蠊抗药性及抗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城市害虫防治的一大难点.德国小蠊抗性机理的研究可为抗性监测、治理以及新型杀虫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就德国小蠊的抗药性产生情况及抗性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霞;张仁利;张韶华;胡章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ACEI对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并发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对其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合并高血压非昏迷且年龄≥60岁的脑卒中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ACEI组和对照组,ACEI组患者应用ACEI类降压药(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应用其它类型的降压药,观察两组在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住院期间ACEI组有4例患者(6.7%)并发吸入性肺炎,而对照组有13例患者(21.7%)合并吸入性肺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I组有11例(18.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咳嗽,其中4例因持续性干咳而停药.ACEI组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率为313%,而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性应用ACEI类降压药,可降低合并高血压非昏迷老年脑卒中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李子渊;晏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转细粒棘球绦虫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的培育及鉴定

    目的 培育并鉴定转细粒棘球绦虫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为进一步研究转基因苜蓿疫苗提供依据.方法 将构建好的Pbi-Eg95-EgA31质粒电穿孔转化根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At)LBA4404株,利用重组根瘤农杆菌(rAt)侵染苜蓿(alfalfa)叶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伤愈组织体胚,培育转基因苜蓿,用SDS-PAGE、Western-blot、PCR和RT-PCR鉴定转基闪苜蓿.结果 SDS-PAGE和Western-blot证实Eg95-EgA31融合基因在苜蓿中得到表达,表达产物分子质量约为37500 Mr,表达效率约占苜蓿叶总蛋白的0.05%,且能被感染细粒棘球蚴的鼠血清特异识别.PCR和RT-PCR均扩增出1016 bp Eg95-EgA31融合基因片段.结论 成功培育了转细粒棘球绦虫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为进一步研究细粒棘球绦虫转基因苜蓿疫苗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辉;李文桂;叶艳菊;周必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长寿区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效果

    目的 分析长寿区疟疾流行概况,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 将长寿区1951-2008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长寿区20世纪50年代疟疾暴发流行,1954年年发病率高达622.90/万.主要分布于晏家、龙溪、双龙、石堰等9个乡镇.经过约10年的普查、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对有疟史者根治、健康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综合防治措施后.疟疾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83年以来,年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1985年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部颁标准.结论 经过监测,证实长寿区已控制疟疾流行,且抗疟成绩巩固.今后应加强监测,加强疟疾流动人口管理,向消除疟疾标准迈进.

    作者:王奎;勾能;雷群建;周万江;蒋和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鼠艾滋病病毒荧光定量PCR标准品RNA的构建

    目的 合成构建鼠艾滋病病毒(FLV)荧光定量检测标准品,明确核糖核酸(RNA)标准品体外合成的基本原则.方法 通过序列对比,找到FLV为保守的区段作为RNA标准品的合成目标,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克隆于T载体,测序,设计带有T7启动子的引物,PCR扩增,将所得的PER产物凝胶回收纯化,用T7RNA聚合酶进行体外合成RNA,后用PER和电泳检测验证.结果 成功合成了FLV荧光定量PCR标准品.结论 FLV荧光定量标准品的成功合成必须遵守以下4条基本原则:①选择保守序列;②设计引物时将潜在的终止密码或起始密码排除在PCR目标产物之外;③将启动子(如r17启动子)挂在适当的引物上,保证所合成的RNA模板与所要定量检测的RNA模板一致,而不是互补;④合成RNA后必须检测,以保证不含其他RNA或者未消化完的DNA.

    作者:葛文华;何金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脑脊液病原菌变迁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2~2008年临床脑脊液培养病原菌阳性患者标本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结果 分离出细菌97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4.63%,革兰阴性菌占28.87%;新型隐球菌占13.40%.常见的6种感染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0.21%)、不动杆菌属(8.25%)、铜绿假单胞菌(6.19%)、金黄色葡萄球菌(5.15%)、肺炎克雷伯菌(5.15%)、肠球菌属(5.1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别是89.7%和80.0%,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高,未见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美洛培南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近6年来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主要为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感染.检出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高,临床需警惕新型隐球菌的高发病趋势.

    作者:肖柯玲;魏衍超;陈文捷;孙卫民;郭海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江门市某公司诺如病毒性肠炎暴发的调查

    目的 查明2007年江门市某公司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肠炎的流行特点,探讨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的经验,为今后控制类似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由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用专门的个案调查表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部分病例采集大便样本进行检测,并结合实验室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由诺如病毒引起.呈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病情较轻,共有71人发病,罹患率为7.68%,病例主要分布在30~39岁年龄段,集中在集装箱厂内的总装部和完工部.结论 本次疫情通过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相互感染,经及时落实各项相应防控措施后迅速得到控制.

    作者:周悦亮;钟文龙;陈茂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深圳市宝安区户籍人口肝吸虫感染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 探索宝安地区肝吸虫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地的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法对宝安区居民进行肝吸虫血清学监测,并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肝吸虫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共抽查856人,阳性32人,阳性率为3.74%.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及学历组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生吃或半生吃海鱼、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鱼、食用生鱼粥、生吃或半生吃淡水虾、有过抓生鱼虾后不洗手就抓食物吃的行为、用盛过生鱼虾的器皿不洗干净就盛熟食以及用切过生鱼的刀及砧板不洗就切熟食是当地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引起本地区肝吸虫感染增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个人或家庭的饮食和卫生行为习惯不良而造成.

    作者:马智超;陈兵;余家麟;余平;朱奕;黄振宇;周小涛;张仁利;高世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cDNA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目的 构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uPA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逆转录RT-PCR,从人肝细胞cDNA中扩增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序列,与原核表达质粒pET32a重组,获得表达质粒uPA-pET32a.用氨苄青霉素平板筛选转化子,双酶切与DNA测序进行鉴定,用IPTG诱导表达,并用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结果 从肝细胞cDNA中扩增的uPA基因片段长1296 bp,酶切及DNA测序证实uPA-pET32a重组质粒构建正确,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68900Mr,经Western blotting证实为目的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uPA-pET32a.并能在大肠埃希菌内表达,所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大小与预期的相一致,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邱峰;刘振杰;陈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应用悬浮点阵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比较

    目的 比较悬浮点阵技术(suspension array,SA)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在β-地中海贫血及基因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分析100例正常人标本和69例经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PCR-RDB)确认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外周血DNA标本,经PCR扩增并分别运用SA及DHPLC两种方法对其进行基因分型诊断.结果 100例正常人标本结果为阴性,69例β-地中海贫血标本经两种方法检测其缺失和突变的基因型别完全一致,其中单位点基因突变65例,多位点基因突变4例.结论 两种检测技术在β-地中海贫血基因分型诊断中准确性完全一致,具有快速、高效、检测平台的通用性的共同点;但悬浮点阵技术在临床标本检测具有更高的优势,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则可检测未知突变,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邹汉良;梁汉彰;赵毅;张松;罗史科;候家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现况及其防治对策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文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病原学、流行现况、诊断方法、防治对策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刘春芳;司菡;陆家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夹层3例报告

    外伤性颈内动脉夹层(traumatic carotid dissection,TCaD)是一种少见疾病,常发生于交通事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头颈部钝性损伤,目前对其发病率尚无确切统计,其治疗尚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颈动脉支架治疗TCaD备受关注,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为3例TCaD行支架成形治疗.

    作者:郭兵;焦力群;叶明;凌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β2-MG、NAG及KIM-1的变化

    目的 通过检测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了解β2-MG、NAG及KIM-1在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中的改变及其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入49例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同时收入52例健康志愿者,以ELISA法分别检测其尿液中的β2-MG、NAG及KIM-1水平,分析其与患者肾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中β2-MG、NAG、KIM-1分别为(594.62±87.93)mg/L、(24.52±4.64)U/L、(4.68±0.83)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β2-MG(108.16±10.55)mg/L,NAG(8.74±1.75)U/L,KIM-1(0.28±0.1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组的肌酐清除率Ccr为(25.09±7.50)ml/min,低于健康对照组的(83.75±33.84)ml/min,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尿液中β2-MG、NAG及KIM-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反映了肾小管的损伤情况,可作为造影剂相关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检测指标.

    作者:徐向明;何坚;贺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缬沙坦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妊娠相关蛋白-A、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PAPP-A、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10-5mol/L的Ox-LDL的基础上,给予Ang Ⅱ以及Ang Ⅱ、缬沙坦混合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以普通培养基培养为对照,应用RT-PCR法检测PAPP-A、MMP-9的表达量.结果 AngⅡ组PAPP-A与MMP-9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Ox-LDL及缬沙坦组(P<0.01),缬沙坦组PAPP-A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而与Ox-LDL组无明显差异(P>0.05),缬沙坦组MMP-9的表达量与Ox-LDL组及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Ang Ⅱ可促进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PAPP-A和MMP-9的表达.缬沙坦可以抑制Ang Ⅱ的这种作用.

    作者:查政;张清华;蒋知新;王小冬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大鼠血液白细胞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大鼠血液白细胞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将雄性Wister大鼠分为老年组(18月龄)和年轻组(4月龄),用illumina大鼠全基因组芯片研究其分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造成老年组和年轻组显著生物学差异的基因功能及所属基因是:28条凋亡基因和22条炎性基因上调,9条涉及氧与活性氧中间物代谢的基因下调.结论 差异基因功能导致老年大鼠和年轻大鼠的生物学差异.

    作者:张燕;罗炳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