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艳菊;李文桂
目的 了解本院2006-2008年住院患者痰液中病原菌的主要种类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B法进行药敏试验.念珠菌利用显色平板分离和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分析用WHONET5.4软件.结果 住院患者痰液中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念珠菌属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痰液中G-杆菌耐药率一直较低的为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为56.0%~69.0%和59.7%~68.1%.痰液中G+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一直为100%,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率居高不下,为68.0%~71.6%和85.8%~90.0%.念珠菌属对两性霉素B和制菌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 住院患者痰液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水平、非发酵G-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和葡萄球菌属甲氧西林耐药率均不断增高或居高不下,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降低耐药率;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可以防止多重耐药菌的扩散.
作者:芮勇宇;王前;裘宇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比较观察扫描电镜结果,评价不锈钢K锉、机动和手动ProTaper镍钛器械对根管预备的清洁效果.方法 选用因正畸治疗而拔除的下颌前磨牙60颗,随机分为3组,每组20颗牙.组A采用不锈钢K锉进行根管预备,组B采用机动ProTaper进行根管预备,组C采用手动ProTaper进行根管预备.根管预备完成后纵剖根管,扫描电镜下观察根管内壁表面的碎屑、玷污层及牙本质小管的形态变化.结果 在根管的冠1/3和中1/3段,组B和组C根管壁碎屑含量及玷污层均明显低于组A(P<0.05),但组B与组C之间根管壁碎屑含量及玷污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根尖部1/3段,3组之间的根管壁碎屑含量及玷污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动和手动ProTaper镍钛器械对根管的冠1/3和中1/3段的清洁效果显著高于不锈钢K锉,但3种器械对根尖1/3段的根管壁碎屑及玷污层的清洁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张增方;张秀琴;黄世光;宋宁;邓国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佛山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的控制对策.方法 对2005-2008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佛山市2005-2008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72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09/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顺德区、南海区和禅城区,发病数占全市总病例数的94.97%;4~8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67.53%;小于15岁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70.36%;散居儿童病例占51.49%;流动人口病例占62.00%;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者占88.33%.结论 佛山市近年麻疹发病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以流动儿童为重点的适龄儿童麻疹常规免疫,加强麻疹的监测和控制,适时对重点人群实施强化免疫等综合防控措施.
作者:孙宝志;黄祖星;杨泽锋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6-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近3年内的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福田区3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623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28/10万.2006与2008年发病率稍高,不同年份间报告的发病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全区各街道均有发病,3~8月为高发月,占全年腮腺炎报告发病总数的59.87%;病例主要为学生(38.84%)、幼托儿童(20.71%)、散居儿童(15.09%);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男女性别比为1.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监测及提高重点人群疫苗的接种覆盖率,是预防与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措施.
作者:肖骞;司徒潮满;黄慈林;石向辉;范苏云;段丽娜;牛姬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简并引物RT-PCR和RACE方法获取白纹伊蚊Rh类糖蛋白(Aedes albopictus rhesus-like glycoprotein,AaRh)基因的全长cDNA.方法 根据冈比亚按蚊、埃及伊蚊等亲缘关系较近物种的Rb类糖蛋白同源性分析结果,在氨基酸高度保守区域184/343和219/337氨基酸位点设计2对简并引物,以白纹伊蚊雌蚊总RNA为模板,应用巢式RT-PCR扩增AaRh的基因片段.根据获得的AaRh基因部分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AaRh GSP1、CSP2和AaRh GSP3、GSP4,应用5'RACE和3'RACE分别扩增AaRh基因的5'端和3'端cDNA片段,然后拼接出全长cDNA序列.通过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NCBI和Expasy),对目的 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应用2对简并引物进行巢式RT-PCR,获得379 bp AaRh基因片段.应用5'RACE和3'RACE方法,分别获得AaRh基因5'端1008 bp、3'端822 bp cDNA序列,根据两个片段的首/尾共同序列拼接为1717 bp的基因片段.该核苷酸序列经BLASTn分析显示,与埃及伊蚊Rh蛋白的一致性高达95%,鉴定其为白纹伊蚊Rh类糖蛋白基因.AaRh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其ORF从第128位到1516位含1389bp,编码462个氨基酸.Expasy在线生物信息学程序分析显示,白纹伊蚊Rh类糖蛋白是一个整合膜蛋白,跨膜11次,58aa-446aa具有铵离子通道的结构功能域;理论等电点(pI)5.37,分子量49775.10 Mr,1aa-26aa可能为分泌信号肽序列;含有4个潜在的天冬酰胺糖基化位点和17个线性抗原决定簇,翻译后可能进行糖基化修饰,提示其为糖蛋白.结论 成功获取AaRh基因的全长cDNA,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为AaRh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吴瑜;郑小英;张美春;何蔼;李卓雅;詹希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血脂水平,为该群体提供血脂水平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广州市区1390例(男/女=701/689)18岁以下人群,根据年龄(每3岁为一年龄段)及性别分为12组(0~岁男女组,3~岁男女组,6~岁男女组,9~岁男女组,12~岁男女组,15~18岁男女组),采集空腹静脉血,应用罗氏Integra400plus全自动生化仪,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采用美国儿童青少年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推荐的取TC及LDL-C第75及第90百分位点作为临界脂蛋白水平及高脂蛋白浓度标准.并取TG第90百分位点作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浓度.取HDL-C第5百分位点作为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建立广州地区儿童血脂正常参考值.结果 0~岁组、3~岁组男女组间的血脂4项浓度无统计学差异;6~岁性别组间中,HDL-C男性高于女性,LDL-C及TG女性高于男性;9~岁性别组间中,HDL~C男性高于女性,LDL~C女性高于男性;12~岁性别组间,TC和LDL-C女性高于男性;15~18岁性别组间中,HDL-C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通过对1390名广州市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血脂调查,为建立广州地区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青少年的血脂正常值提供了数据,确立了临界高胆固醇和高胆固醇血症浓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浓度和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
作者:徐建敏;罗不凡;曹毅敏;张旭;梁雪莹;李铁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臭氧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02例VV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接受臭氧治疗,对照组接受达克宁硝酸咪康唑栓治疗.两组于治疗后第3天进行临床和真菌学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后第3天,观察组治愈42例(82.3%)、显效6例(11.8%)、有效3例(5.3%),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28例(55.0%)、显效12例(23.5%)、有效6例(11.8%)、总有效率为90.3%.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臭氧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谭川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体外抗肠道病毒(EV)的效果.方法 采用细胞病变效应(CPE)法和MTT分析法,观察利巴韦林对肠道病毒(EV71、CAV16、CBV3、ECHO11、EV84)的抑制作用.结果 利巴韦林对Vero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_(50))为2.09 mg/mL,0.2 mg/mL浓度的利巴韦林对5种肠道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对CAV16、EV71、ECHo11、EV84、CBV3的抑制率分别为13%、27%、36%、23%、58%.对EV84、EV71病毒,利巴韦林浓度为0.1 mg/mL时其抑制率为16.5%、29.5%;对CBV3病毒,利巴韦林抗病毒作用与其剂量呈正相关,半数有效浓度(IC_(50))为0.125 mg/mL,治疗指数(TI)为16.72.结论 利巴韦林在体外对肠道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对不同的肠道病毒其抑制效率不同,对CVB3的抑制率较高.
作者:田新贵;李翔;周荣;彭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血清IL-17的水平及其FT3、FT4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30例健康对照者和30例甲亢患者血清中IL-17的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FT3、FT4,并分析IL-17与FT3、FT4的相关性.结果 甲亢组血清中的IL-17(1089.5±101.9)pg/L与正常对照组(725.4±94.6)pg/L比较明显升高(P<0.05);同时相关性分析表明甲亢患者血清中IL-17的表达水平与FT3、FT4的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r(FT3)=0.68,r(FT4)=0.56,P<0.05].结论 甲亢患者血清中IL-17的高表达可能与FT3、FT4激素分泌有关.
作者:蔡安季;郝建华;张建华;张庆侠;苏卓娃;谢忠奎;李江;胡峰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湘潭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流行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对HBV基因分型试剂盒进行评价.方法 用HBV基因分型试剂对湘潭地区95例HBV感染者的样本进行检测,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HBV基因分型试剂盒检测结果与测序的符合率为100%,湘潭地区HBV各种基因型分布比例:B型占74.74%,C型占11.58%,B、C型混合感染占13.68%.无症状携带者组与慢性重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重型肝炎组及肝硬化组之间HBV B型和C型感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慢性重型肝炎组及肝硬化组C型感染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HBV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是准确、简便的,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湘潭地区流行的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其中B型为优势基因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作者:段建平;朱坤;吴薇佳;张太松;易红根;李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中药方剂对急性骨髓型放射病的治疗效果和对造血系统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选用元参等11种中药组成元参组方,小鼠一次皮下注射后,观察不同时间外周血细胞、胸腺重量、骨髓有核细胞、粒系造血祖细胞、胸腺细胞与骨髓细胞混合培养后粒系造血祖细胞的变化.结果 元参组方早期加速粒细胞的成熟和释放,第6天约为注射前的1.5倍.给药8 d后,试验组胸腺重量、骨髓有核细胞、脾指数分别为(85.9±5.6)mg、(8.9±1.3)×10~6/每根股骨、1.42,对照组胸腺重量、骨髓有核细胞、脾指数分别为(74.2±6.2)mg、(6.8±0.5)×10~6/每根股骨、1.0,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小鼠胸腺细胞与对照组小鼠骨髓细胞按20∶1混合培养,骨髓CFU-G约为加入未注射元参组方的小鼠胸腺细胞的1.5倍.未注射元参组方则未见有放大作用.结论 元参组方对外周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胸腺重量和粒系造血祖细胞有明显的升高作用,激活胸腺细胞对粒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放大作用.这种放大作用通过元参组方激活胸腺细胞实现.
作者:刘保昌;虢国泰;马丽;刀鸿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分析桑拿女工人型支原体宫颈感染率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女性阴道分泌物革兰染色方法检测阴道毛滴虫、念珠菌和线索细胞,酶联免疫法检测沙眼衣原体,培养法鉴定淋球菌和支原体.结果 1030例样本中,人型支原体阳性52例(5%),其中5例为单独人型支原体定植,而47例(90.4%)为混合菌感染,以解脲脲原体为主(30/52,57.7%).宫颈炎组与非宫颈炎组人型支原体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1,P>0.05).7例人型支原体阳性的宫颈炎病例同时混合感染沙眼衣原体或淋球菌,10例人型支原体阳性的非宫颈炎病例同时伴有念珠菌或阴道毛滴虫感染,或细菌性阴道病.结论 无论女性是否患宫颈炎,人型支原体均可以定植于宫颈管,但并不是单独引起宫颈炎的病原体.
作者:郑和平;李美玲;冯占芹;黄进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东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海洛因成瘾者的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情况,为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量表对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就诊的海洛因成瘾者进行调查.结果 除阳性均分外,该人群的症状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1).其社会支持总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受调查的东莞市美沙酮治疗门诊的海洛因成瘾者存在感觉、情绪、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但该人群近期获得的社会支持良好.应进一步加大对该人群的尊重、关爱、支持和鼓励的力度,同时有必要对该人群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动态测定和分析.
作者:张巧利;金行申;袁丁;方晓君;郑少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动态观察细粒棘球绦虫转正Eg95-Eg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免疫小鼠后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 热絮凝法提取转基因苜蓿疫苗叶蛋白,配成浓度为20 μg/μL.8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用100 μl(约含1μg融合抗原)口服灌胃和10 μl(约含0.1μg融合抗原)鼻腔黏膜接种分别免疫小鼠,每3天1次,连续免疫2月.在末次免疫后0、2、4、6、8、10、12、14、16、18和20周各组随机剖杀4只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体外经Eg粗抗原(EgAg)或刀豆素A(ConA)刺激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免疫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口服灌胃组的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在末次免疫后4~10周升高,在末次免疫后6周达高水平;鼻腔黏膜接种组的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在末次免疫后4~12周升高,在末次免疫后6周达高水平;鼻腔黏膜接种组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高于口服灌胃组.EgAg或ConA刺激组脾T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高于相应原液组,且ConA刺激组高于相应EgAg刺激组(P<0.01或P<0.05).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转正Eg95-EgA31融合基因苜蓿疫苗能诱导免疫鼠产生脾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鼻腔黏膜接种途径优于口服灌胃途径.
作者:叶艳菊;李文桂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近4年以来,湘潭市肺结核患者中,不同样本人群中断治疗的原因,探索减少中断治疗的针对性对策.方法 收集整理我市2005-2008年因各种原因中断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共377例,对样本人群的人口、社会经济情况(包括样本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是否常住人口、医疗保险享受情况)以及样本的诊疗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就医过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建模分析,分析导致中断/终止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湘潭市2005-2008年发生肺结核中断治疗情况的样本人群中,常住人口与流动性人口具有不同的人口、社会经济背景:中断治疗的影响因素集中表现为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经济困难与交通不便.数据建模分析结果显示,高知识水平、享受医疗保险成为中断治疗模型中的保护性因素,而严重不良反应以及年龄较大成为中断治疗模型中的危险性因素.结论 针对湘潭市不同人口、社会经济背景的样本人群,分析其肺结核中断发生的各自影响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市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成效.
作者:袁伟;杨华林;李家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江门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江门市居民死亡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死因顺位、构成比等指标.结果 2008年江门市户籍居民报告死亡23 734例,死亡率为701.33/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十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衰老、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不明、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泌尿系统疾病,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人群死因顺位不相同.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等疾病已成为我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今后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开展伤害监测.
作者:莫兆波;周悦亮;黄艳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延安地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OX)的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e absorbent assay,ELISA)对180例不明原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13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抗弓形虫抗体(antitxoplasma antibody,ATAb)的检测.结果 研究组ATAb的阳性率为28.89%(52/180),对照组为9.63%(13/135).不同类型疾病患者ATAb阳性率分别为:脑型28.05%(23/82)、癫痫型44.44%(4/9)、精神病型32.14%(9/28)、神经衰弱型26.23%(16/61).有宠物接触史者ATAb阳性率为47.62%(30/63),无接触史者ATAb阳性率为18.80%(22/117).结论 研究组ATAb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疾病患者AT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宠物接触史者ATAb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接触史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TOX感染与接触宠物有关.
作者:张晓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胎儿血红蛋白纯化的佳方法,并对其进行免疫活性鉴定.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洗涤、四氯化碳萃取得到粗提胎儿血红蛋白,再经sephadexG50凝胶层析柱纯化.纯化后的胎儿血红蛋白利用SDS-PAGE电泳、蛋白质印迹鉴定其性质.结果 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胎儿血红蛋白,经SDS-PAGE电泳鉴定纯化蛋白杂带消失,蛋白单体相对分子质量为16000 Mr,纯度为95%,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纯化后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 该方法成功获得了纯度较高的胎儿血红蛋白,且操作简便,纯化效果好.
作者:李星;曾嵘;金春华;张青;李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制备和鉴定鼠抗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1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方法 利用重组Der f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NS-1细胞融合.通过间接ELISA法筛选特异性分泌的杂交瘤细胞.用杂交瘤细胞株诱生小鼠腹水,应用蛋白A亲和层析法进行抗体纯化.采用Ig类与亚类鉴定试剂盒鉴定该单克隆抗体的Ig亚型;通过间接ELISA、Western Blotting鉴定该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和交叉性.结果 获得6株可稳定分泌鼠抗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1的单克隆抗体,其Ig亚型均为IgG1,且6株单抗均具有良好的效价.ELISA和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该6株单抗均能识别重组Der f1蛋白和天然的粉尘螨提取物.其中,除了484不识别屋尘螨提取物,其他均能识别.结论 成功制备了6株鼠抗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1的单克隆抗体.为建立粉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1检测及纯化方法奠定了基础.
作者:顾耀亮;李佳娜;陈家杰;吉坤美;刘志刚 刊期: 2009年第12期
齿龈阿米巴(Entamoeba gingivalis)与口腔毛滴虫(Trichomonas tenax)是寄居人体口腔龈沟、龋齿和牙垢内的原虫.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都间接或直接的证明了两种原虫与口腔疾病的密切关系.本文重点综述两种口腔原虫的形态学观察、人群中感染情况、致病机制、病原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口腔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作者:徐曙光;吕向辉;牛卫兵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