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设计性实验模式探索与实践

黄丽霞;张慧;胡松;张泽华;宋文剑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 免疫学, 设计性实验, 改革
摘要:目的 探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设计性实验新模式.方法 设计性实验的课时安排采用设计性实验与其他实验穿插的形式进行;采用课堂辅导和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和基于多项综合指标的课程考核方法.结果 设计性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论 本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为实验教学改革作出了初步探索.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抽检与送检桶装纯净水微生物污染的调查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抽检与送检桶装纯净水微生物污染的结果差别和卫生质量.方法 对深圳市桶装纯净水的各种产品随机抽检280份;商场、超市和企业等主动送检桶装纯净水各种产品121份,采用国标标准进行微生物指标的各种检测,按国家微生物卫生标准评价.对二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结果 抽检的280份桶装纯净水合格率为74.3%;送检的桶装纯净水合格率为90.1%,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统计学意义(x2=12.73,P<0.001).结论 抽检桶装纯净水合格率明显低于送检桶装纯净水的合格率.且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桶装纯净水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威胁着市民的饮水安全.

    作者:吴平芳;贺连华;刘涛;石晓路;扈庆华;陈妙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蚊浓核病毒的研究进展

    蚊浓核病毒是一类可以特异性感染蚊类的病原体,感染蚊类后可引起宿主特征性的细胞核致密增生病变,并可终导致宿主发病或死亡.本文对近年蚊浓核病毒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原学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发展为蚊类生物杀虫剂用于蚊媒防治进行展望.

    作者:顾金保;陈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2007年茂名地区霍乱弧菌流行菌型及其耐药性研究

    目的 掌握茂名地区霍乱弧菌的流行菌型及其耐药性,为霍乱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霍乱日常临测标本和霍乱疫情标本,参照<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1]进行霍乱弧菌的分离培养和菌型鉴定,并利用伞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获得的霍乱弧菌菌株进行临床常用的2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分析.结果 共采集各类标本334份,检出12株01群埃尔托型(El Tor)霍乱弧菌稻叶型流行株(1 d).12株霍乱弧菌对20种药物的敏感度完全一致,其中敏感抗生素有菌必治、庆大霉素等11种,占55%(11/20);中敏抗生素有氨苄青霉素等8种,占40%(8/20);100%耐药的抗生素为复方新诺明1种,占5%(1/20).结论 2007年茂名地区霍乱弧菌的流行菌型为O1群埃尔托型(El Tor)霍乱弧菌稻叶型流行株(1 d);该流行菌型的菌株除对1种抗生素(复方新诺明)耐药外,对其余大多数抗生素均敏感(或中敏),没有出现多重耐药菌株.

    作者:廖国东;麦充志;许桂锋;何展;龙彩云;陈家图;张力;李柏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国产与进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的比较

    目的 比较同产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与进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差异.方法 2007年1~8月在广州市天河区中医院接种门诊接种的3个月以上、2岁以内的儿童1230名,向家长介绍两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让家长自愿选择其中一种疫苗接种.接种后24~48 h观察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结果 725名接种国产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儿童有局部反应84例,反应率为11.59%;全身反应108例,反应率为14.90%.505名接种进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儿童有局部反应29例,反应率为5.74%;全身反应41例,反应率为8.12%.其中两组的第一、二、三针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第四针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种进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第四针的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均明显低于国产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结论 进口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具有接种反应轻微、安全性好的特点.

    作者:陈怀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病毒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1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EGFP-野毒株核壳蛋白、I97L变异核壳蛋白融合表达载体(pEGFP-WT和pEGFP-L97),酶切和测序鉴定;将pEGFP-WT、pEGFP-L97和对照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筛选阳性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克隆细胞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核壳蛋白表达;以TNF-α、Act-D诱导HepG2细胞株凋亡,0、16、32和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32h时采用共聚焦检测细胞凋亡比例.结果 成功建立了融合表达蛋白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显示各细胞克隆有较好的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blot检测各细胞系核壳蛋白表达没有差异;16、32、48 h时,pEGFP-WT、pEGFP-L97表达细胞株凋亡率均日月显低于pEGFP-C1细胞株(P<0.05);32 h和48 h时,pEGFP-L97细胞株凋亡率明显高于pEGFP-WT细胞株(P<0.05);32 h时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与野毒株核壳蛋白不同.与野毒株核壳蛋白相比,I97L变异核壳蛋白对凋亡因素可能更敏感.

    作者:李发武;卢放根;吴福全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 000 M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肌注,每周1次,利巴韦林按体重900~1200 mg/d,口服,疗程均为48周.分别于治疗中的12周、24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为63.6%(14/22),7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42.8%(3/7).在治疗12周时的早期应答率为72.7%(16/22),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为77.2%(17/22).3例患者在随访24周内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其中1例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为17.6%(3/17).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WBC、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1例患者于疗程近结束时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个别患者睡眠受影响,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张英;朱建芸;曾丽娇;谢仕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东莞市常平镇2005-2007年麻疹疫情分析及防制对策探讨

    目的 了解东莞市常平镇麻疹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制定防制对策,降低发病率,保护易感人群.方法 收集2005-2007年东莞市常平镇的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7年东莞市常平镇共报告麻疹病例36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9.46/10万,年均发病率外来暂住人口显著高于本地人口(x2=10.354,P<0.01);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周期性,3~8月份发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87.2%,流行模式为散发和爆发并存,以散发为主;发病年龄向低年龄组(<8个月)和高年龄组(>14岁)转移;2005年以来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年平均接种率为90.2%,本地儿童高于外来流动儿童.结论 外来暂住人口中的散居儿童和工厂员工是东莞市常平镇麻疹发病的主要对象,外来暂住人口数影响当地麻疹发病率.建议采取以加强外来流动儿童麻疹常规免疫和外来青工麻疹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作者:单金华;袁满;袁钦发;肖满华;梁国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89例糖尿病肾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合并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的病原菌特点和药敏情况.方法 对89例在我院确诊的DN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尿培养、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9例中共培养出97株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79.38%(77/97),革兰氏阳性菌占17.53%(17/97),真菌3.09%(3/97).致病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耐药性明显;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低.结论 DN并UTI的患者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对传统抗生素耐药性明显,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周耀辉;李忠文;张璐;徐巧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IV抗体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目的 寻找一种适用于HI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IQC)的方法.方法 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法、即刻法和控制变异系数(CV)的方法(改良即刻法)同时统计规范操作前和规范后的两批各30个质控数据,制作质控图.结果 规范前检测采用即刻法和Levey-Jennings质控图法考核显示在控,改良即刻法显示失控;规范后检测3种方法考核均为在控.结论 采用即刻法考核,前3次结果对后续质控结果影响较大,前3个质控数据的CV值较大时,随后的结果会出现假在控.Levey-Jennings质控图法如果不对CV值进行考核,前3个质控数据的CV值较大时,随后的结果也会出现假在控.采用改良即刻法统计,只要设定好一个实验室或一个地区的允许CV值,就没有假失控和假在控的结果,因此改良即刻法较为适用于HIV抗体ELISA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ELISA检测手工操作步骤较多,操作细节都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规范实验操作,并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作者:刘芳;胡斌;何蕴韶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广州老年人恙虫病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老年人恙虫病临床特点,以期降低老年人恙虫病的误诊率、漏诊率及病死率.方法 将1983年5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50例广州地区老年人恙虫病从流行病学、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广州地区老年人恙虫病仍具有发热、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的特点,但皮疹少见,外周血白细胞数多升高,血小板降低多见,起病隐匿,临床表现趋向多样化、复杂化,多脏器损害多见,易发生误诊、漏诊,病死率达14%.结论 老年人恙虫病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方面趋向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且病死率高,尤其是对病程超过两周的患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冯婥;杜宇;周宇辰;何纬;叶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2007年清远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职工体检结果与分析

    目的 了解清远市2007年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职工的职业健康情况,分析当前职业健康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方法 按职业健康检查项目进行在岗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3 175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工人中,检出1 837人一项或一项以上结果异常,异常检出率为57.83%.接触粉尘作业人员中检出9人不宜从事粉尘作业.占接触粉尘作业人数的0.71%.接触噪声作业人员中检出噪声职业禁忌证24人,占接触噪声作业人数的2.08%.接触铅作业人员中检出铅观察对象9例,占铅作业人数的10.00%.接触有毒化学物作业人员中血常规异常共24例,占接触有毒化学物人数的7.43%;变态反应性皮肤病12例,占接触有毒化学物人数的3.71%.检出异常情况以高仟伏胸片、肺功能、听力、血常规、尿铅检查为主;清远市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结论 清远市面临的职业健康问题十分严峻,必须做好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和做好职业病三级预防工作,并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人及企业的职业病防范意识.

    作者:陈瑞梅;刘晓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红霉素胸膜粘连术对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治疗价值

    目的 观察红霉素胸膜粘连术对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的治疗价值.方法 经胸腔闭式引流管注入红霉素到胸膜腔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28例为治疗组,以同期28例难治性自发性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为对照组.结果 以红霉素为硬化剂的胸膜粘连术治疗方法的治疗组28例复发3例,复发率约为10%.对照组28例复发11例,复发率约为3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胸腔引流管注入红霉素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是简便易行,安全、费用低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李翠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施万细胞复合人发角蛋白模拟微重力条件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神经

    目的 利用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模拟微重力条件体外构建人发角蛋白组织工程化神经.方法 从乳鼠坐骨神经分离培养施万细胞,将传代施万细胞与人发角蛋白(HHK)在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内联合培养,分别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施万细胞与HHK的相容性,评价体外构建效果.结果 施万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纯度达97%.联合培养后施万细胞在光镜下呈单层或多层贴附于HHK支架表面.扫描电镜下呈细长梭形.生长方向与HHK细丝长轴相一致,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贴附程度加强,数量增加.结论 在旋转式培养系统下施万细胞与HHK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和相容性.体外构建HHK组织工程化神经初步成功.

    作者:王万山;王格;卢康荣;顾为望;朴英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广州市白云区1991-2007年艾滋病疫情监测

    目的 总结广州市白云区艾滋病流行特征,评估监测效能,为下一步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SAS统计软件对广州市艾滋病疫情数据库中白云区属的病例进行相关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07年底,白云区共发现病例1 136例,男女比为3.5:1;年龄以15~49岁为主(94.01%),传播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61.10%),流动人口占疫情的大部分(71.48%).性传播(x2=12.009,P=0.001)和职业人群(x2=44.935,P=0.001)随年份比例增加;常规监测发现病例口趋增加(x2=5.533,P=0.019).结论 白云区已进入疫情的快速增长期,疫情主要侵袭青壮年男性.吸毒人群和无业人士所占比例较大.由于白云区在经济和生活上的一些特点,流动人几的疫情负担较重,且传播途径向多元化发展.加大监测力度包括高危人群干预专项和监测效能,将有助于迅速准确的掌握疫情.

    作者:虞华珍;李泽荣;叶双岚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消化道肿瘤自身抗体检测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针对肿瘤细胞的自身抗体的存在.方法 收集肠癌患者及胃癌患者术前血清96份和健康体检人群血清62份,分组后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法定性检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结果 正常健康人群和正常肝细胞株96%(212/220)的反应条无显色带,而97%(60/62)的肠癌患者肠癌细胞株、89%(39/44)的胃癌患者胃癌细胞株反应条均出现多个阳性带.结论 健康人群体内很少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的自身抗体,而大部分消化道肿瘤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为消化道肿瘤的病凶,早期诊断,预后监测及分子靶向治疗等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

    作者:刘玢;陆学东;邹瑟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罗湖区学校麻疹爆发成因分析

    目的 通过对罗湖区学校麻疹爆发疫情的回顾性调查,了解校际麻疹爆发的成因,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近几年来学校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7年间共发生6起学校麻疹爆发疫情,均为外来工子弟学校,主要集中发生于3~6月,爆发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2.74%,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为27.27%和50.00%.结论 学校学生中的免疫接种空白是麻疹爆发疫情发生的关键.应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免疫接种管理工作.

    作者:刘卫民;何梅英;卓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探讨

    目的 通过对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感染的状况及与患儿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采集患儿静脉血、血清做倍比稀释,用日本富士肺炎支原体诊断试剂盒SERODIA-MYCOⅡ做颗粒凝集实验.结果 在5 15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共检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病例2 831例,阳性率为54.9%,男、女患儿阳性率分别为49.6%和63.3%,男女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1岁以内患儿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其他年龄段之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异;门诊与住院患儿阳性率分别为65.5%和43.2%.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1岁以上儿童,女童感染机会高于男童,门诊患儿阳性率高于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可作为4qL呼吸道感染的常规检测项目.

    作者:孙丽芳;杨方华;邓芳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肝吸虫病流行地区人群相关生活习惯及健康知识调查

    目的 了解顺德地区人群日常生活中与肝吸虫感染相关生活饮食习惯和健康知识的认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在杏坛海凌村和勒流龙眼村生活>5年,年龄>6岁的人群进行问卷凋查,采用改良加藤氏法进行虫卵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合计粪检2 440人,肝吸虫虫卵阳性率为60.7%.对部分中重度患者进行B超及肝功能检查.结果B超异常占83.3%,肝功能检查异常占15.9%.检验当地淡水鱼2种,草鱼平均每克鱼肉含囊蚴0.42个;鳙鱼平均每克鱼肉含囊蚴1.2个.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8份,其中有84.3%调查者表示生熟食物共用同一块砧板;有49培%调查者曾经进食鱼生;有71.8%的调查者吃火锅时进食未熟姜葱.调查中表示既往有肝胆道疾病的有39例,其中31例检出有感染肝吸虫.本次调查中有8.2%调查者曾接受肝吸虫病检查.有14.0%调查者曾接受驱虫治疗.肝吸虫病相关知识方面:传播肝吸虫病危险食物的知晓率为23.2%:肝吸虫在人体寄生部位知晓率为8.2%;肝吸虫保虫宿主知晓率为25.5%;肝吸虫病临床症状知晓率为39.1%.结论 顺德区人群肝吸虫感染仍属高度流行区,当地群众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仍是肝吸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人群对肝吸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对肝吸虫病危害重视不足.今后应该加大防制肝吸虫病的宣传力度,提高人群对肝吸虫病危害的认识.建议政府为群众提供免费药物治疗,通过普及治疗有效降低人群感染率.

    作者:马健强;陈国雄;唐弦;左志华;曹富鹏;宫斐;梁展华;周艺枝;吴艳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护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护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5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肝合剂,对照组15例用甘草酸二胺氯化钠溶液、门冬氨酸乌氨酸、灯盏花素等进行一般治疗.分离培养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培养48 h后,1 500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20℃:保存,统一检测IFN-γ,IL-10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CD8+CD28+T细胞亚群.结果 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黄疽指数(TBIL)复常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治疗组治疗后IFN-γ显著升高(P<0.05),IL-10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升高不显著(P>0.05).CD8+CD28+T细胞亚群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护肝合剂能够改善肝功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细胞免疫.

    作者:项凤梅;江一平;傅萍;孙栋梁;熊明芬;戴琦;高生;卢建溪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脐带血S100B蛋白对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判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脐带血S100B蛋白对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正常阴道分娩、剖宫产非窒息、异常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宫内窒息4个组的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异常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宫内窒息组的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非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阴道分娩组与刮宫产非窒息组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脐带血S100B蛋白含量的检测有助于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判断.

    作者:曾鸿毅;邹劲涛;苏亮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