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常规参数RDW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周跃;沈轶瑶;顾宇峰;汤伟

关键词:肝纤维化, 血常规参数, 肝纤维化指标, 病毒性肝炎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四项血常规参数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30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AH)组、慢性肝炎(CH)组、肝炎肝硬化(LC)组和重型肝炎(SH)组,对照组由16名健康人组成.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所有被测试者的血常规参数,并同期对其中179例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粘蛋白(LN)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其脾脏的长径(SPL)及厚度(SPT),研究上述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CH组、LC组和SH组患者的R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H组、LC组的MCV显著高于对照组,MPV和PDW在各病毒性肝炎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病毒性肝炎患者的RDW与其HA、LN、SPT、SPL成显著直线正相关.结论 RDW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流动人口艾滋病干预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目的 探索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模式,预防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和蔓延.方法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人口干预模式,政府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动员基层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的力量,全社会共同参与,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结果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明显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多部门分工负责的机制已经形成,目标人群主动咨询检测的意识增强,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 以社区为基础的流动人口干预模式是可行和可推广的.但同时,也面临人力资源缺乏、经费不足、部门配合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等挑战.

    作者:丁贤彬;王豫林;周超;欧阳琳;潘传波;易辉容;郑建琼;卢戎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弓形虫依钙蛋白激酶Calpain-like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目的 克隆弓形虫RH株Calpain-like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Calpain-like基因重组蛋白.方法 收集、纯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提取总RNA,在设计合成的引物中引入Sal I和EcoR I酶切位点.应用RT-PCR扩增弓形虫RH株Calpain-like基因片段,插入pGEM-T载体,提取重组质粒,双酶切获得目的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32a,重组子经双酶切、PCR和DNA序列分析鉴定,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以IPTG诱导表达.结果 从弓形虫RH株速殖子cDNA中扩增出316 bp的Calpain-like基因片段;含pET32a/Calpain-like的重组质粒在宿主菌经诱导后,获得与预期分子量相符的表达产物.结论 成功地克隆和表达弓形虫RH株Calpain-like基因,弓形虫Calpain-like基因的克隆表达为进一步筛选弓形虫疫苗候选分子和治疗药物的靶位提供了研究基础.

    作者:陈雪艳;付玉才;李璐;耿艺介;黄达娜;高世同;张仁利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诺如病毒遗传组I型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RT-PCR的研究

    目的 建立诺如病毒遗传组I型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RT-PCR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方法,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根据GenBank诺如病毒遗传组Ⅰ型代表株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对和TaqMan-MGB探针,建立一步法实时荧光RT-PCR快速检测反应体系,优化反应条件,评价反应体系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并与常规RT-PCR比较.结果 诺如病毒遗传组I型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RT-PCR检测时限短.仅1 h就出结果 ,与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甲肝病毒、诺如病毒遗传组Ⅱ型无交叉反应,低检出下限为100拷贝/反应.比常规RT-PCR灵敏100倍,5份浓度不同的诺如病毒遗传组Ⅰ型标本重复检测5次,平均Ct值变异系数范围为0.39%~1.02%.结论 诺如病毒遗传组Ⅰ型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RT-PCR快速、特异、灵敏、重复性好,可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检测和诺如病毒遗传组Ⅰ型监测,提高快速检测能力.

    作者:谭翰清;郭赐贶;谭海芳;陈华;程洁萍;林凤;孔秀珍;丁丽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CTX-M型阴沟肠杆菌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产物特性研究

    目的 对阴沟肠杆菌所产CTX-M型β-内酰胺酶进行基因克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特性研究.方法 以产CTX-M型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45号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两对引物PCR扩增CTX-M,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后测定该核苷酸序列.再将CTX-M基因克隆到pGEX-6P-3表达质粒并转入感受态BL21,选择阳性菌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酶动力学检测.结果 PCR扩增出大小为876 bp和1 067 bp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上CTX-M-9和CTX-M-3酶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CTX-M-3型重组菌株药敏试验结果 与原菌株相比,对青霉素类和头孢噻肟具有明显的水解作用,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之较为稳定,动力学结果与酶稳定性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重组质粒pGEX-6P-3/CTX-M构建成功,CTX-M-3型重组菌株与原菌株比较,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增加,亲和力下降.

    作者:江洁华;徐韫健;廖伟娇;李乃健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广东省性病实验室淋球菌培养鉴定能力分析

    目的 分析广东省性病实验室淋球菌培养鉴定的质量.方法 2004-2006年间开展性病实验室淋球菌培养鉴定室间质评活动.发放淋球菌质控样品到参评实验室,各室按照常规操作进行淋球菌培养鉴定和产β-内酰胺酶(PPNG)试验.结果 3年间,共计162家实验室检测765份质评样本,培养鉴定的总体符合率为70.13%.2004年质评实验室15家、2005年60家和2006年87家,淋球菌培养鉴定的总符合率分别为63.3%、62.1%和72.7%.3年间PPNG鉴定的总体准确率87%.结论 通过规范化建设的性病实验室淋球菌鉴定能力逐年提高,但个别实验室存在试剂质量,操作技能,结果 报告准确性和规范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曾维英;郑和平;黄进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流行性腮腺炎免疫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了解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免疫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预防控制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 对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病例血清进行腮腺炎病毒的基因序列检测.结果 178例调查对象中,82例有腮腺炎疫苗免疫接种史,其中接种1针次腮腺炎疫苗的80例(97.6%).接种2针次的2例(2.4%);接种腮腺炎疫苗后1年内发病的有4例,接种后2年内发病的有3例;免疫后阳性血清病毒SH基因测序结果与疫苗株(Jeryl-Lynn)100%同源性.免疫后病例与未免疫病例相比:不同年龄问的差异有显著性,出现免疫后病例发病高峰向后推移现象;性别和临床症状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免疫后再感染的病例多数只接种过1针次腮腺炎疫苗;病毒基因与疫苗株同源,未发现变异;免疫后病例与未免疫相比发病年龄高峰向后推移.

    作者:陈健;吴新伟;许建雄;吴雪红;伍业健;蔡衍珊;李志群;李向忠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药物对旋毛虫病沙鼠脑及心肌NO合成及组织病理的作用

    目的 探讨IFN-γ、L-Arg及L-NNA对旋毛虫病沙鼠的脑及心肌NO合成和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经腹腔给予感染旋毛虫后不同时期的沙鼠不同剂量的IFN-γ、L-Arg及L-NNA,检测沙鼠脑及心肌的NO含量,并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IFN-γ和L-Arg组沙鼠脑及心肌NO含量明显升高,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给予L-NNA后,脑和心肌组织阴性对照组、脑7 d组及心肌7 d组和40 d组的NO含量明显降低,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脑25 d组、40 d组及心肌25 d组的NO量则明显升高,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大脑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IFN-γ和L-Arg能促进旋毛虫病的沙鼠脑及心肌的NO合成,给予L-NNA后对不同时期及不同组织则表现出不同的增强或抑制NO合成的双重作用.

    作者:万启惠;贺利芳;刘兴安;张曦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乙肝病毒C基因亚型与病毒变异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C基因亚型与病毒变异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155例慢性HBV C基因感染者,包括78例肝细胞癌(HCC)、36例肝硬化(LC)和41例慢性肝炎(CH)血清样本进行C基因亚型和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BCP)以及前C区(Pc)变异检测.结果 在HCC、LC和CH研究组中C2的分布均高于C2,同时C1亚型有较高的BCP变异,C2亚型有较高的PC变异(P<0.030).结论 慢性HBV C基因型患者HCC的高发生率和有较严重的肝脏损害可能与其中C1分布较多有关.因此HBV C基因型患者进行亚型鉴定能更好地评估HBV基因型系列对慢性HBV感染疾病进展和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黄月华;曾文挺;梁建新;周彬;梁敏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血常规参数RDW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初步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四项血常规参数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30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AH)组、慢性肝炎(CH)组、肝炎肝硬化(LC)组和重型肝炎(SH)组,对照组由16名健康人组成.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所有被测试者的血常规参数,并同期对其中179例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粘蛋白(LN)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其脾脏的长径(SPL)及厚度(SPT),研究上述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CH组、LC组和SH组患者的R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H组、LC组的MCV显著高于对照组,MPV和PDW在各病毒性肝炎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病毒性肝炎患者的RDW与其HA、LN、SPT、SPL成显著直线正相关.结论 RDW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跃;沈轶瑶;顾宇峰;汤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与尿白蛋白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的表达水平与尿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流式细胞术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129例T2DM患者(其中95例合并微血管病变)和39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的SICAM-1水平及CD11b、CD62P、CD63的表达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R).结果 糖尿病各组SICAM-1水平和CD11b、CD62P、CD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及0.01);有微血管病变正常蛋白尿组CD63的表达与无微血管病变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SICAM-1水平和CD11b、CD62P的表达则均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者(P<0.05及0.01):微量蛋白尿组和l临床蛋白尿组的SICAM-1水平和CD11b、CD62P、CD63的表达与无微血管病变者比较,均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0.01);相关分析SICAM-1水平和CD11b、CD62P、CD63的表达均与UAER呈正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CAMs的高表达与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联合UAER检测对诊断、观察病情及防止患者微血管病变和血栓的发生发展均有意义.

    作者:丁芳林;刘丛;李丽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CRISPR及其在原核生物防御系统中的作用

    近来在众多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人们发现一类成簇的、有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结构家族.CRISPR由一类DNA重复单元构成,在功能上与DNA的重组、修复及原核生物的免疫防御系统关系密切.通过对CRISPR和其相关系统(CASS)基因的比较性分析,CRISPR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实验表明CASS的插入序列来源于细胞内的许多染色体外遗传物质,并且以一种类似于真核生物中:RNA干扰(RNAi)系统的机制,在原核生物抵抗入侵的噬菌体和质粒的防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CRISPR的结构、片段来源和功能进行综述.

    作者:王菲;罗恩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冬凌草甲素对急性白血病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对急性白血病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索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时的形态学变化.应用PCR-ELISA及RT-PCR法检测细胞凋亡前后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hTERT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冬凌草甲素可显著的抑制HL-60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出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冬凌草甲素作用48~60 h后在瑞氏染色图片上可见核浓缩及核碎裂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同时端粒酶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及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降低.结论 冬凌草甲素能抑制HL-60细胞的生长及诱导细胞发生凋亡;降低端粒酶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及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加军;林东军;陆敏强;张俊峰;陈规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广州市2005-2007年水源水质卫生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广州市水源水水质卫生状况,为水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连续3年每季度对市政水厂的水源水采集一次样本,对水源水进行常规分析.结果 3年共采集样本94宗,对32个常规指标和氨氮进行了检测,超标严重的指标依次是色度、混浊度、铝、铁、锰、耗氧量、氨氮、氟化物、细菌总数和粪大肠菌群,合格率在3.13%~93.95%之间,2007年与2005和2006年相比主要超标指标除了铝有所上升外,其余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广州市水源水的主要污染来源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加大治污力度、选取新的水源水,是提高饮用水源水质量的直接和有效方法 .

    作者:石同幸;孙兰;施洁;傅雪松;黄汝明;刘慧;王德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山市某医院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监测分析某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感染的分布动态和变化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以及评价医院感染管理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某综合性教学医院2002-2006年具有明确医院感染的6 59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年度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61,P<0.01),2003年以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医院感染主要分布部位为呼吸道,其中又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8.95%,其次为泌尿道,占10.89%.中医康复科,神经外科,血液内科的医院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年度检出菌株数排在前2位的病原菌分别是真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中,真菌所占的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 连续动态的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可以把握医院感染的变化趋势.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和高危人群的专项监测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能够大程度的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曾伟英;聂绍发;萧帼稳;王宏;钟振锋;王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重庆市基本消除碘缺乏病评估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重庆市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巩固成果,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查阅历年碘盐监测、儿童甲状腺肿和尿碘资料,现场调查居民食用碘盐、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和尿碘,分析病情变化特征.结果 2001-2007年,碘盐生产批质量合格率除2001年为92.86%外,其余各年均为100%;碘盐批发企业批质量合格率2001年为88.68%,其余年在92.57%~99.34%之间;居民碘盐食用率为94.2%~98.4%,合格碘盐食用率自2003年起,稳定在90%以上,2007年95%的区县在90%以上;儿童甲状腺肿大率2005年触诊法和B超法分别降至10.5%和9.9%,无20%以上的区县;尿碘中位数稳定在250μg/L左右,<5μg/L者占5%以下.市级评估38个区县,合格碘盐食用率均为90%以上,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在10.0%~17.3%之间,尿碘中位数均>100μg/L.国家评估碘盐食用率为99.07%,儿童甲状腺肿大率触诊法为7.76%,B超法为7.27%,尿碘中位数为289.17μg/L.结论 重庆市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标准,但仍存在非碘盐,儿童甲肿率下降缓慢等问题,与生活水平低和蛋白质营养不足有关.仍需加强碘盐监测,防止非碘盐,同时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蛋白质营养,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肖邦忠;廖文芳;陈静;李心术;吴成果;罗兴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改良原代大鼠肝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功能研究

    目的 建立经济有效且功能良好的原代肝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系统.方法 采用0.02%胶原酶和Pereoll分离液分离纯化大鼠肝细胞,光镜和电镜下观察HepatoZYME-SFM培养的肝细胞形态,自动生化仪定期检测培养肝细胞功能,RT-PCR半定量方法检测白蛋白mRNA,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HPLC)分析安定代谢能力.结果 分离纯化的大鼠肝细胞总数(2-3)×108>cells/整肝,活力和纯度大于95%,生长良好形态正常.培养3 d后ALT、AST显著下降,加入NH4>C1后8 d内BUN保持相对稳定高水平,白蛋白合成在第3~4天达到高峰.培养的2~5 d内肝细胞可有效清除安定.结论 通过使用低浓度胶原酶灌流、Percoll分离液纯化以及HepatoZYME-SFM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肝细胞可有效保持良好形态结构和一定的生物合成代谢能力.

    作者:庄鹏;李志莹;范紫香;江元森;姚集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地震灾区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准备策略

    目的 探讨地震灾区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准备策略.方法 分析地震灾区四川平武县南坝镇的地震现场情况和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开展情况.结果 受对地震灾区各种情况的掌握程度、环境条件的影响,及器械等条件不适应,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才能达到效果.结论 对地震灾区相关信息的掌握和充分估计,及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物质的充分准备,可更为有效地开展灾区消毒与病媒生物的控制工作.

    作者:严子锵;肖新才;刘于飞;伍浩颖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其实施途径的探讨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它的实现要靠教育者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主动施行.积极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蒋敏;黄泽智;曾铁功;马新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重庆市九龙坡区2005-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九龙坡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办公软件Excel2003对九龙坡区2005-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7年九龙坡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0.59/10万.发病地区有明显的聚集趋势,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男女性别比为1.30;发病以0~6岁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6.36%,无免疫史病例占67.83%.结论 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后应减少<8个月婴儿的暴露机会,加强≥8个月龄婴儿麻疹疫苗的及时和有效接种,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完善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减少免疫空白,保护易感人群.

    作者:李中琴;邱财丽;谭学钧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慢病毒介导的外源基因体外投递系统的建立

    目的 针对不同哺乳类细胞建立相应的慢病毒体外感染体系,以建立慢病毒介导的外源基因体外投递系统.方法 按Invitrogen公司推荐的标准程序进行慢病毒(携带EGFP基因)包装(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超速离心浓缩和保存等,随后用病毒上清或浓缩后的病毒感染293FT细胞.24~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是否见绿色荧光以证实慢病毒是否成功生产:将携带EGFP基因的病毒上清或浓缩后的病毒分别加入内含293FT细胞、小鼠ES细胞、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或小鼠睾丸生殖细胞的培养板孔内,感染6~12 h后.用相应培养基替换感染液,数天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是否见绿色荧光以证实慢病毒是否成功感染不同哺乳类细胞.结果 按标准程序生产的携带EGFP基因慢病毒(病毒上清或浓缩后的病毒)成功高效率感染293FT细胞、MEFs或小鼠睾丸生殖细胞;用浓缩后的病毒(携带EGFP基因)感染小鼠ES细胞.亦可获得EGFP阳性的ES细胞克隆.结论 熟练掌握了慢病毒包装、浓缩及鉴定等技术.同时针对不同哺乳类细胞建立了相应的慢病毒介导的外源基因体外传递系统,这些为相关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贾俊双;孙妍;肖东;姚开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