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梅州市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

林立新;杨翼龙

关键词:暴发, 诺瓦克样病毒, 流行病学
摘要:目的 分析梅州市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流行特征,为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6年梅州市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6年梅州市共报告4起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共发病382例,无死亡病例.疫情全部发生在学校.发病时间均在冬春季.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为主.每起疫情均从部分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诺瓦克样病毒抗原.结论 学校是诺瓦克样病毒暴发疫情的高发场所,预防控制诺瓦克样病毒疫情的关键是搞好学校的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工作.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脂血标本的核酸定量检测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脂血标本的核酸定量检测实时扩增曲线,以探讨此类标本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的可接受性.方法 建立扩增曲线观察法、扩增效率Grubbs离散值分析法及扩增效率置信区间估计法,评价接收脂血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法HBV DNA定量检测的有效性.结果 该2批次扩增的各样品扩增效率数值未发现离散值,3例脂血标本的扩增效率在同批样品扩增效率的90%置信区间内,与扩增曲线观察法结果一致.结论 3种评价方法均对修正标准操作程序以接收该类标本提供了支持性的依据.

    作者:余南;陈小坚;甘明;詹希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67例脑型血吸虫病临床分析

    目的 探求脑型血吸虫病的发生情况、CT及MRI的诊断价值、治疗的选择和观察其预后.方法 67例患者常规作免疫、病原学检查及头颅CT或MRI,并给予吡喹酮抗病原治疗,治疗后3个月~5年复查和回访.结果 67例免疫或病原学检查呈阳性.头颅CT平扫显示单个或多发病灶,增强扫描病灶呈结节状、斑片状或脑回状强化.MRI显示病灶呈片状或结节状长T1长T2信号灶,增强扫描其内可见斑片状、点状强化灶.9例同时作CT与.MRI的患者,显示病灶部位及数目基本相同.治疗后30例复查,头颅病灶消失19例,缩小11例.52例复诊或回访,症状消失45例,减轻7例.结论 脑型血吸虫病主要发生在青壮年,头颅CT或MRI对脑型血吸虫病定位和定性诊断有很大价值,用吡喹酮治疗,及早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荆群山;罗立新;陈哲;王洪波;郑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梅州市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梅州市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流行特征,为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6年梅州市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6年梅州市共报告4起群体性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共发病382例,无死亡病例.疫情全部发生在学校.发病时间均在冬春季.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为主.每起疫情均从部分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诺瓦克样病毒抗原.结论 学校是诺瓦克样病毒暴发疫情的高发场所,预防控制诺瓦克样病毒疫情的关键是搞好学校的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工作.

    作者:林立新;杨翼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自然流产绒毛及蜕膜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研究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自然流产绒毛及蜕膜细胞凋亡及bax、bcl-2基因调控,探讨自然流产发病机制和基因调控机制,为进一步自然流产基因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例自然流产病例和正常早孕吸宫流产病例的绒毛与蜕膜组织进行研究.常规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DNA倍体分析检测细胞凋亡及其周期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bax基因蛋白表达率比值.结果 自然流产绒毛、蜕膜组织形态学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形性改变,自然流产中绒毛及蜕膜细胞凋亡率均较正常妊娠明显增高(P<0.05),蜕膜凋亡率尤其明显.自然流产的绒毛和蜕膜中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也较正常早孕时下降(P<0.001).而促凋亡基因bax表达自然流产中显著增高(P<0.001),结果与细胞凋亡的发生一致.结论 细胞凋亡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然流产绒毛和蜕膜组织中大量的细胞凋亡是其形态学退变的重要原因,并进而阻碍了胚胎的发育.

    作者:高洁;孙月玲;余志英;孙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感染亚洲带绦虫的家猪血清IL-2和INF-γ含量变化的意义

    目的 研究家猪感染亚洲牛带绦虫后血清细胞因子IL-2和INF-γ的含量变化,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家猪抗亚洲牛带绦虫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 用亚洲牛带绦虫虫卵直接灌胃20 d龄健康乳猪5头,并以健康乳猪4头作对照.于感染后第7、13、15、30、41、45、60和75天,定期抽取猪心脏血并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2和INF-γ含量.结果 正常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不同时期基本处于稳定水平;实验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感染第7天时含量高,之后迅速下降略高于或低于正常组,第60天开始回升,第75天形成新的高峰.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第7、75天显著升高(P<0.01),在感染第13、60天时略升高(P<0.05).结论 家猪感染亚洲牛带绦虫不同时期,血清IL-2和INF-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感染早期血清出现高水平IL-2和INF-γ,提示细胞免疫在抗击六钩蚴早期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感染中期,血清IL-2和INF-γ含量相当于正常组,提示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低下;晚期出现高水平的IL-2和INF-γ,可能是宿主抑制囊尾蚴引起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鹏;包怀恩;牟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庆市男男性接触人群高危行为和性病艾滋病感染率调查

    目的 了解男男性接触人群(MSM)高危行为情况及其HIV感染状况,为制定针对MSM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招募男男性接触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采其静脉血5 ml检测HIV抗体和梅毒抗体.资料经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计调查了1 000名MSM,平均年龄(27.8±9.1)岁.调查结果显示,MSM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是(18.8±3.4),发生首次性行为的性伴56.8%是男性.近6个月有78.6%的MSM与男性有过肛交性行为,男性性伴数平均是3.7人,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时,只有31.8%的MSM每次都使用了安全套.HIV感染率为10.4%,梅毒感染率为9.3%.结论 MSM HIV和梅毒感染率高,多性伴和发生肛交时安全套使用率低,将可能促进艾滋病在MSM中的快速蔓延;针对MSM的监测,干预工作亟待加强.

    作者:冯连贵;丁贤彬;卢戎戎;张维;潘传波;易辉容;何长华;欧阳琳;王志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962例外来工的乙型肝炎表达模式分析

    目的 了解来东莞工作的外来工的乙肝感染状况,分析其乙型肝炎的表达模式,为乙肝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了到某院体检的962份外来工的血清,检测乙肝五项: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检测的962人中,HBsAg阳性335人,阳性率34.82%.其中男性受检者527人,HBsAg阳性204人,阳性率38.71%;女性受检者435人,HBsAg阳性131人,阳性率30.11%.乙肝五项标志物全阴者217人,占总受检人数的22.56%.结论 必须加强对来莞工作的外来工的乙肝监测,及时为乙肝五项全阴者注射乙肝疫苗,同时加强外来工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水平.

    作者:郑少敏;刘宇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4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91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8.7%,显著高于对照组15.6%(P<0.001),而致残率(15.2%)和死亡率(26.1%)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6%和48.9%(P均<0.01).治疗组发生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再出血等并发症的比率与对照组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措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尹夕龙;仪立志;赖连枪;周路球;缪亮;石小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广州市海珠区1996-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1996-2006年海珠区登革热的流行特征.方法 对1996-2006年海珠区登革热疫情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海珠区1996-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31例,年均发病率为1.47/10万,每年发病率波动在0~8.09/10万之间.其中7~11月是发病高峰;20-39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高,各年龄组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29,P<0.001).结论 登革热具有周期性发病率上升的流行特点,其发病率与当地人群的易感性和蚊媒密度有关.

    作者:潘捷云;栾玉明;郭钜旋;朱凯星;高文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预防急性阑尾炎并腹膜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降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病人手术切口感染几率的方法.方法 将217例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病例分为穿孔性阑尾炎并腹膜炎(A组)114例,非穿孔性阑尾炎并腹膜炎(B组)103例,其中A组放置腹腔引流79例,未放置引流35例;B组放置腹腔引流42例,未放置引流61例,分析统计两组切口感染率.结果 本组病例切口感染率为(10/217)4.61%,其中A组切口感染率(9/114)7.89%,B组切口感染率(1/103)0.79%(P<0.05).A组放置引流切口感染率为(8/79)10.13%,未放置引流切口感染率为(1/35)2.86%(P<0.05).放置引流切口感染率A组(10.13%)与B组(3.2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手术切口感染与腹膜炎严重程度有关,早诊断、早手术、避免误诊,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可减少切口感染几率,放置引流与否应视病人个体而定.

    作者:梁朝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河源市2001-2006年麻疹疫情分析及防制对策探讨

    目的 了解河源市麻疹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制定防治对策,以降低发病率,保护易感人群. 方法对2001-2006年河源市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河源市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周期性,2~7月份发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74.22%,流行模式为散发和暴发并存,以散发为主,但局部麻疹暴发影响全市的发病水平,发病年龄后移,2001年以来麻疹年平均接种率为95%,人群抗体保护率达到了91.2%.结论 河源自2001年以来,麻疹免疫预防接种率比较高,麻疹发病率多年控制在较低水平,长时期的高保护率导致易感人群积累,发病率有回升可能.当前麻疹的预防控制策略仍然是以麻疹疫苗接种为主导措施,加强麻疹基础免疫,加强麻疹疫情监测管理和分析,完善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减少免疫空白,保护易感人群.

    作者:王海;王凤云;曾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补肾中药骨灵片对人成骨细胞功能和p38活化原蛋白激酶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含补肾中药骨灵片大鼠血清对人成骨细胞功能和对p38活化原蛋白激酶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人髂骨松质骨,采用改良胰酶-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成骨细胞;根据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制备不同浓度(低、中、高剂量)的骨灵片血清,并以生理盐水处理的大鼠血清为阴性对照,将制备好的血清加入第二代的人成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采用Westem-blot及Real time RT-PCR的方法观察各组成骨细胞护骨素和护骨素配体基因表达和磷酸化p38含量,用MTr法测定各组成骨细胞增殖率,利用茜素红染色法测定矿化结节形成的数量.结果 含骨灵片(低、中、高剂量)药液血清处理的大鼠血清均能上调成骨细胞护骨素基因表达,下调护骨素配体基因表达,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增加矿化结节形成的数量,刺激p38磷酸化.结论 补肾中药骨灵片可能通过p38活化原蛋白激酶通路调控护骨素以及护骨素配体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以及矿化结节形成,抑制骨破坏,维持骨平衡.

    作者:黄少慧;李娟;赵毅;张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婴儿主动脉弓中断矫治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 探讨婴儿主动脉弓中断矫治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9例主动脉弓中断及合并畸形婴儿行矫治术.总结其围术期麻醉处理.全组患儿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采用常规超滤及改良超滤.结果 转流时间为(141±47)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为(74±25) 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35±9)min,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适当的麻醉管理有助手术顺利进行,改善预后.

    作者:宋兴荣;梁杰贤;王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聚砜膜空心纤维透析器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 应用聚砜膜空心纤维透析器浸提液配制的细胞培养液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4×104/ml),观察其对L929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细胞计数法和WST-1法.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两种试验方法实验组的细胞均生长良好,细胞增殖度均大于75%,为1级反应.结论 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评价,该聚砜膜空心纤维透析器对L929细胞形态、生长和增殖没有影响,无细胞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生物材料应用要求.

    作者:麦惠霞;周颖;张全新;朱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一起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后偶合乙型流感的调查报告

    目的 为了解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热病人异常增加的原因,指导疫情控制及疫苗应急接种.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粤北农村某小学学生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热病人异常增加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该小学有学生655人,应急接种麻疹疫苗644人,接种后发生发热病人34例.3例除有发热、咳嗽外,均有皮疹,采集病例血清标本,麻疹IgM阳性,风疹:IgM阴性;其余31例发热病例中,发热38℃及以上30例,占96.77%;咳嗽22例,占70.97%;头晕17例,占54.84%;头痛15例,占48.39%;鼻塞12例,占38.71%;流涕12例,占38.71%;呕吐5例,占16.13%;乏力17例,占54.84%.31例病例均无皮疹,采集2例病例咽拭子标本,检出乙型流感病毒核酸.结论 该校发热病例明显增加是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后偶合乙型流感所致.提示春季群体性接种疫苗应避免偶合其它传染病的爆发.

    作者:胡国超;陈玉明;张美娜;唐建红;李彦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糖尿病合并支气管-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支气管-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点以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2000-2005年住院诊断为糖尿病合并支气管-肺部感染患者46例,统计病原菌在不同疾病的分布特点和药敏纸片的结果.结果 46例糖尿病合并支气管-肺部感染患者,普通细菌培养阳性21例,其中混合2种或以上细菌者12例,合并真菌感染者12例.分离的33株细菌中G-杆菌19株,占总分离株数的57.6%;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占阴性杆菌的26.3%: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株,占阴性杆菌的21.05%;铜绿假单胞菌、鲍蔓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各2例,分别占阴性杆菌的10.5%;产吲哚黄杆菌、洋葱假单胞菌各1株,分别占阴性杆菌的5.1%.G+球菌14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占阳性球菌的64.3%;粪肠球菌3例,占阳性球菌的21.4%:表皮葡萄球菌2例,占阳性球菌的14.21%.G+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其次是替考拉宁和哌拉西林/舒巴坦,敏感率均为92.86%.G-对亚胺硫霉素和哌拉西林/舒巴坦敏感率为84.21%,其次为氧氟沙星78.95%,头孢哌酮为73.68%.结论 糖尿病合并支气管-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阴性杆菌,也较容易合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梁珍;吴本权;周凤丽;毕小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146例医院真菌感染的特点及其耐药分析

    目的 探讨146例传染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特点及药敏情况.方法 对2003-2005年传染病住院患者中的真菌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真菌感染率从2003的1.16%上升到2005年的1.62%.感染的部位以消化道、口腔为主,分别占39.04%、32.88%.被检出真菌有19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分别占37.67%、26.71%,对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敏感,但敏感率在下降,对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耐药率较高.感染的发生与病情危重、免疫功能紊乱、老龄化、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技术等因素相关.结论 真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真菌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多.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作者:黄丽芬;张顺玲;王琦;尹炽标;杨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珍珠散协同爱宝疗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与药物经济学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珍珠散协同爱宝疗浓缩液治疗重度宫颈糜烂临床疗效和药物经济学效益.方法 将有生育要求的Ⅲ度宫颈糜烂患者11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中药珍珠散联合爱宝疗浓缩液治疗,对照组则单用爱宝疗浓缩液治疗,均每3 d治疗一次.45 d后,比较两组疗效、疗程及治疗费用.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7.9% vs 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371.6±138.4) vs (483.6±36.6)]元(P<0.01).治疗组治疗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32.4±12.1) vs (44.0±3.3)]d(P<0.01).治疗组中提前结束治疗患者多于对照组(35/56 vs 6/55,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见副作用发生.结论 珍珠散协同爱宝疗浓缩液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疗效好,药物经济学效益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康佳丽;刘筱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治疗深度黄疸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深度黄疸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30例深度黄疸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128例)和对照组(102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疗程6个月.结果 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球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乙肝病毒(HBV-DNA)定量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仅9.38%发展成重症肝炎,明显低于对照组(35.29%).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深度黄疸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且可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慢性重症肝炎.

    作者:詹雨林;李国航;骆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80岁以上并发心血管病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并发心血管疾病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围术期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总结行这类手术患者60例,术前行各项检查,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程度,并作相应的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术前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率(76.7%)居首位,其次是高血压(61.7%),列居第三位的是各种类型心律不齐(48.3%).接受扩冠脉血管治疗3例,营养心肌治疗48例,抗高血压治疗31例,抗心律失常治疗19例.手术选用椎管内麻醉或气管内插管麻醉.术中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35.0%、43.4%和11.6%.手术后72 h内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25.1%、35.0%、3.3%,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分别较术前升高18.3%、56.6%.结论 高龄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常见,术前充分准备、麻醉选择适当、术中调控合理是安全渡过围术期的重要措施,手术后的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应予以关注.

    作者:李雅兰;张晓南;莫世湟;彭雪梅;王小平;周长忍;蔡明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