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辉;陈慧;梁映亮;唐从国
食品过敏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本文中对现用的及前景看好的食品过敏原检测分析方法,如免疫学检测、PCR分析等方法的精确度、灵敏度、适用范围、重现性、限制性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作者:吴海强;刘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伴转移性肝癌的门静脉的特点.方法回顾250例大肠癌伴转移性肝癌患者的门静脉流速、直径及癌栓发生率,分析其门静脉的特点.结果大肠癌伴转移性肝癌患者门静脉的直径为(10.4±1.34)mm,门静脉流速为(19.7±5.2)cm/s;门静脉癌栓发生率为0;与原发性肝癌的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大肠癌伴转移性肝癌中,门静脉的流速及直径改变不显著;与原发性肝癌的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相比较,大肠癌伴转移性肝癌的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罕见.
作者:王辉;曾山崎;盛立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调查湛江地区家栖鼠形动物和蚤类的生态及种群的构成比.方法捕鼠采用笼夹法,晚放晨收,将捕获鼠类,分类鉴定,称重,解剖观察胎仔数及妊娠斑.室内地面游离蚤采用16开粘蚤纸,室内四个角和中央各放1张,每月布150张,晚放晨收,用生物显微镜低倍鉴别蚤种.结果在捕获鼠中,黄胸鼠占28.41%,褐家鼠占9.17%,小家鼠6.23%,臭鼩鼱占55.64%,地面游离蚤指数0.24.结论在城镇鼠类以褐家鼠为主,农村以黄胸鼠及臭鼩鼱为主,地面游离蚤以1~4月份高,以致痒蚤为主.
作者:张曼碧;张曼青;刘小华;黄济英;张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的小鼠不同时期IL-2的水平及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方法小鼠感染旋毛虫后,采用ELISA检测小鼠不同时期外周血中IL-2含量.取不同部位肌肉观察旋毛虫在鼠体内的发育.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5周IL-2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1 d即可检出旋毛虫,以膈肌中检出数为高,其次为咬肌,舌肌少.结论IL-2对感染旋毛虫小鼠早期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感染后35~42 d幼虫密度高.
作者:张光玉;王云甫;黄朝芬;钟萍;王绍基;杨树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3例治疗前梅毒患者及其中15例治疗后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p40)和IFN-γ的水平,并以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23例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IFN-γ的中位数(M)水平分别为21.32 pg/ml、1.01 pg/ml,分别与正常对照组(0.52 pg/ml、0.17 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15例二期梅毒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12和IFN-γ的中位数水平分别为28.32 pg/ml、7.99 pg/ml,与治疗后(2.36 pg/ml、0.77 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治疗后IL-12和IFN-γ的中位数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P<0.01).结论IL-12和IFN-γ参与了梅毒螺旋体进入体内后的免疫过程,可能在梅毒螺旋体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杜晓红;张桂梅;魏丽虹;齐晖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HBsAg(-)/HBeAg(+)/HBcAb(+)/preS1Ag(+)少见血清学模式形成的原因,了解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血清学标志物及其HBV DNA变化情况.方法采用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进行检测,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持续15个月.结果在研究的时间内,国产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均为HBsAg(-)/HBeAg(+)/HBcAb(+)/preS1Ag(+);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均为阳性,并随时间延续HBsAg水平逐渐下降;巢式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为阳性,病毒载量上下波动.结论该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学少见模式HBsAg为假阴性,动态观察HBsAg与HBV DNA水平,了解HBV复制情况,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朱平安;祝玲玲;申群喜;谭德明;朱红秋;谭萍;陈素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5年来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选择4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并对其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结果范渊村、挖沟村和新湖村2004年居民感染率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2.84%、62.98%和24.14%,西寺台村2004年居民感染率比2000年上升了30.84%;4个监测村的螺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各监测村耕牛感染率年间高低不一,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现有防治措施在疫情控制上有一定效果,但要长期坚持,并需进一步加强完善监测工作方法,制订更科学、合理、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作者:刘建兵;戴裕海;蔡顺祥;苏正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检测ABCA1基因第7号外显子中R219K SNP的发生率,并探讨不同基因型与炎性因子IL-1 β、ICAM-1水平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112例及正常人108例,分别进行PCR反应及限制性酶切,确定不同的基因型,并检测每例血浆中炎性因子IL-1β、ICAM-1的水平.结果RR、RK、KK基因型之间进行多重比较.冠心病组IL-1β水平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中IL-1β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冠心病组及对照组ICAM-1水平差异显著(P<0.01).以RR型高,KK型低.结论ABCA1基因第7号外显子中R219K位点K等位基因能显著降低ICAM-1的水平,能显著降低冠心病人的IL-1β水平,但对正常人IL-1β无明显影响.
作者:查政;吴芬芳;王琦光;郭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IFN-γ、蜂胶佐剂以及两种佐剂混合鼻内免疫辅助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TAg)增强机体黏膜免疫应答的水平,探讨两种佐剂联合应用的免疫效果.方法将5~6周龄雌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各15只):20μgSTAg,20μgSTAg+40μg蜂胶,20μg STAg+1 000U IFN-γ或20μgSTAg+40μg蜂胶+1 000U IFN-γ,均溶于总体积为20μl的PBS中,滴鼻免疫(10 μl/鼻孔),免疫2次,间隔14 d.末次免疫后第10天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4×104个/只灌胃攻击.攻击后第43天处死全部存活小鼠,比较各组小鼠肠黏膜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PP结T淋巴细胞数;检测小鼠粪便、鼻咽冲洗液、肺冲洗液、阴道冲洗液中弓形虫特异性sIgA含量.结果各佐剂组小鼠IEL、PP结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STAg组,黏膜sIgA含量显著高于STAg组;蜂胶+IFN-γ联合组小鼠黏膜免疫应答水平高于单独佐剂组,其中显著高于蜂胶组(P<0.05).结论IFN-γ作为弓形虫黏膜疫苗佐剂的效应优于蜂胶,IFN-γ+蜂胶作为复合黏膜佐剂鼻内免疫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应用.
作者:刘成芳;殷国荣;刘娟娟;管志玉;石蓉;张宇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用分子信标探针PCR快速检测志贺菌属(Shigella).方法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福氏志贺菌M32063株ipaH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分子信标探针,以4种细菌进行对照,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分析,建立Shigella的实时PCR技术快速检测,应用于食物中毒和食品检测.结果检测20个样本,Shigella呈阳性,其它呈阴性,时间约2 h.结论Shigella分子信标探针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可用于Shigella食物中毒快速诊断和食品微生物检测,为食源性疾病的早期、准确诊断提供新的检测手段.
作者:赵丽华;周勇;万成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尘螨变应原是室内主要的致敏因素,可引起哮喘、过敏性鼻炎、变应性球结膜炎等过敏性疾病.对居室中尘螨含量的检测可用尘螨计数、尘螨变应原(house dust mite allergen,HDMA)测定和尘螨代谢物鸟嘌呤测定等,其中对尘螨变应原定量测定的方法有放射免疫测定(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检测环境中尘螨过敏原含量,监测人群暴露水平,从而可有效地预防尘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还可检测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为尘螨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作者:练玉银;杨杏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针对当前医学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从教师的外语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医学专业中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的素质问题.
作者:陈新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中游离的血红蛋白(不同程度溶血)对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活力的影响.方法用自制血红蛋白(Hb)液,制成不同浓度Hb含量的血清标本,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其Hb浓度,用自动生化仪配对检测原血清以及含不同浓度Hb血清的CK活力(U/L).结果含不同浓度Hb血清比原血清CK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CK活力升高的程度与血清中Hb的浓度成正相关.结论在检测血清CK活力时,不宜采用溶血的血清标本,以免造成CK活力的假性增高.
作者:陈勇;吴建曾;黎玉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东莞市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探讨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制定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东莞市1995~2004年的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5~2004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99 804例,年均发病率223.62/10万;其中血源与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为79.96/10万,居首位;其次为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67.79/10万、60.26/10万.而新生儿破伤风及其它传染病和自然与虫媒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9.03/10万、6.45/10万.结论血源与性传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仍是东莞市今后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重点.
作者:陈婉雯;张巧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胞嘧啶脱氨酶(CD)和胸苷激酶(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膀胱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利用含有CD-TK双自杀融合基因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复制缺陷腺病毒感染膀胱癌细胞株Mb49细胞,RT-PCR检测CD及TK表达,MTT法测定感染病毒Mb49细胞对GCV和/或5-FC敏感性及旁观者效应.结果RT-PCR可检测到腺病毒感染的Mb49细胞中CD及TK表达,腺病毒感染的Mb49细胞对GCV和/或5-FC敏感性增强,且细胞存活率随前药浓度增加而明显降低,联合应用杀伤效果更强.在混合培养细胞中转染细胞为10%时,GCV组、5-FC组、GCV+5-FC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9.55±0.88)%、(77.17±3.38)%、(49.21±1.78)%,有较强的旁观者效应.结论腺病毒载体能有效转导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在膀胱癌细胞中表达,CD-TK融合双基因系统对膀胱癌细胞有更强杀伤效果和更明显的旁观者效应,优于单基因系统,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谭万龙;谢毅;郑少斌;吴元东;朱文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的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元.组蛋白能保护DNA免被核酸酶消化.除此之外组蛋白还有多种功能,它在基因调控、肿瘤细胞增殖、调亡、DNA修复以及衰老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同时还是先天免疫的有效分子.本综述重点讨论了组蛋白的结构以及它们在基因调控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作者:魏泉德;黄艳;余新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肺结核患者MTB-L型的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培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4年12月确诊为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372例进行MTB-L型培养.结果MTB-L型总培养阳性率为16.7%.菌阳肺结核组MTB-L型培养阳性率为21.8%,菌阴组为9.6%;活动性肺结核组MTB-L型培养阳性率为18.6%,非活动性组为2.5%,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服药时间>6个月组MTB-L型培养阳性率为33.8%,服药时间<1个月组MTB-L型培养阳性率为10.9%,两者有极显著差异(P<0.01).初治肺结核组MTB-L型培养阳性率为13.9%,复治组MTB-L型培养阳性率为35.4%,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肺结核患者MTB-L型感染占一定比例,服药时间>6个月和复治的患者MTB-L型感染率较高,若在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的同时进行MTB-L型培养,不仅可使肺结核患者细菌学的诊断率提高一定比例,而且对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以及判断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燊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江门市性病流行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3~2004年江门市的性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3~2004年江门市性病发病呈快速增长趋势,由1993年的1 403例(发病率63.52/10万)上升到2004年的9 101例(发病率225.91/10万),年均增长18.53%,增长幅度大的是梅毒,年均增长55.06%,其次依次是生殖器疱疹(GH)、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尖锐湿疣(CA)、淋病,年均增长分别是50.73%、36.14%、15.99%、2.93%;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从1993年的500例增长到2004年5 010例,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男性的14.7%;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高,其次依次为30~39、40~49、≥50岁组,而<15岁组低;非婚性接触是性病传播的一个主要感染源.结论江门市性病流行形势日益严峻,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黄东辉;卢和琨;程文海;黄丽卿;谭仲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Sj26GSTDNA疫苗辅以佐剂FQ2共同作用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采用FQ2 12 μg/只分别与Sj26 GST DNA疫苗混合经股四头肌接种BALB/c小鼠,共接种3次,同时设Sj26 GSTDNA疫苗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接种后4周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6周剖杀小鼠,计数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FQ2+疫苗组的减虫率与减卵率分别为34.24%与41.12%,而疫苗组的减虫率与减卵率各为28.76%与29.03%,结果显示FQ2+疫苗组的减虫率与减卵率均高于疫苗组,减卵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FQ2对Sj26GST DNA疫苗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了DNA 26Kda疫苗对小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郭广洲;陈延娥;甘燕;姜昌富;石佑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在肺结核病例中,痰涂片阴性肺结核病占很大比例,其诊断比较复杂,目前仍无统一标准.本文对近年来涂阴肺结核病诊断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对涂阴肺结核、涂阴肺结核的诊断、涂阴肺结核的鉴别诊断及改进诊断进行了阐述.
作者:宋烨;杨本付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