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佐剂的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黏膜免疫应答

刘成芳;殷国荣;刘娟娟;管志玉;石蓉;张宇斌

关键词:可溶性速殖子抗原, IFN-γ, 蜂胶, 鼻内免疫, 黏膜疫苗
摘要:目的比较IFN-γ、蜂胶佐剂以及两种佐剂混合鼻内免疫辅助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TAg)增强机体黏膜免疫应答的水平,探讨两种佐剂联合应用的免疫效果.方法将5~6周龄雌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各15只):20μgSTAg,20μgSTAg+40μg蜂胶,20μg STAg+1 000U IFN-γ或20μgSTAg+40μg蜂胶+1 000U IFN-γ,均溶于总体积为20μl的PBS中,滴鼻免疫(10 μl/鼻孔),免疫2次,间隔14 d.末次免疫后第10天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4×104个/只灌胃攻击.攻击后第43天处死全部存活小鼠,比较各组小鼠肠黏膜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PP结T淋巴细胞数;检测小鼠粪便、鼻咽冲洗液、肺冲洗液、阴道冲洗液中弓形虫特异性sIgA含量.结果各佐剂组小鼠IEL、PP结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STAg组,黏膜sIgA含量显著高于STAg组;蜂胶+IFN-γ联合组小鼠黏膜免疫应答水平高于单独佐剂组,其中显著高于蜂胶组(P<0.05).结论IFN-γ作为弓形虫黏膜疫苗佐剂的效应优于蜂胶,IFN-γ+蜂胶作为复合黏膜佐剂鼻内免疫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应用.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佐剂的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黏膜免疫应答

    目的比较IFN-γ、蜂胶佐剂以及两种佐剂混合鼻内免疫辅助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TAg)增强机体黏膜免疫应答的水平,探讨两种佐剂联合应用的免疫效果.方法将5~6周龄雌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各15只):20μgSTAg,20μgSTAg+40μg蜂胶,20μg STAg+1 000U IFN-γ或20μgSTAg+40μg蜂胶+1 000U IFN-γ,均溶于总体积为20μl的PBS中,滴鼻免疫(10 μl/鼻孔),免疫2次,间隔14 d.末次免疫后第10天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4×104个/只灌胃攻击.攻击后第43天处死全部存活小鼠,比较各组小鼠肠黏膜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PP结T淋巴细胞数;检测小鼠粪便、鼻咽冲洗液、肺冲洗液、阴道冲洗液中弓形虫特异性sIgA含量.结果各佐剂组小鼠IEL、PP结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STAg组,黏膜sIgA含量显著高于STAg组;蜂胶+IFN-γ联合组小鼠黏膜免疫应答水平高于单独佐剂组,其中显著高于蜂胶组(P<0.05).结论IFN-γ作为弓形虫黏膜疫苗佐剂的效应优于蜂胶,IFN-γ+蜂胶作为复合黏膜佐剂鼻内免疫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应用.

    作者:刘成芳;殷国荣;刘娟娟;管志玉;石蓉;张宇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尘螨变应原含量检测研究进展

    尘螨变应原是室内主要的致敏因素,可引起哮喘、过敏性鼻炎、变应性球结膜炎等过敏性疾病.对居室中尘螨含量的检测可用尘螨计数、尘螨变应原(house dust mite allergen,HDMA)测定和尘螨代谢物鸟嘌呤测定等,其中对尘螨变应原定量测定的方法有放射免疫测定(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检测环境中尘螨过敏原含量,监测人群暴露水平,从而可有效地预防尘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还可检测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为尘螨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作者:练玉银;杨杏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组蛋白与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的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元.组蛋白能保护DNA免被核酸酶消化.除此之外组蛋白还有多种功能,它在基因调控、肿瘤细胞增殖、调亡、DNA修复以及衰老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同时还是先天免疫的有效分子.本综述重点讨论了组蛋白的结构以及它们在基因调控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作者:魏泉德;黄艳;余新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DNA疫苗辅以FQ2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Sj26GSTDNA疫苗辅以佐剂FQ2共同作用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采用FQ2 12 μg/只分别与Sj26 GST DNA疫苗混合经股四头肌接种BALB/c小鼠,共接种3次,同时设Sj26 GSTDNA疫苗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接种后4周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6周剖杀小鼠,计数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FQ2+疫苗组的减虫率与减卵率分别为34.24%与41.12%,而疫苗组的减虫率与减卵率各为28.76%与29.03%,结果显示FQ2+疫苗组的减虫率与减卵率均高于疫苗组,减卵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FQ2对Sj26GST DNA疫苗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了DNA 26Kda疫苗对小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郭广洲;陈延娥;甘燕;姜昌富;石佑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卵巢癌肿瘤标记物HE4基因的分子克隆与蛋白表达

    目的构建HE4基因及蛋白表达系统,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提取卵巢癌细胞H08910的总RNA,利用RT-PCR技术扩增HE4基因,然后将该片段进行T-A克隆并测序鉴定,纯化回收后亚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然后提取质粒,酶切鉴定,后经IPTG诱导,原核表达重组子在TOP10宿主菌进行表达,并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与鉴定.结果应用RT-PCR技术,从卵巢癌HO8910的总RNA中扩增到一条大小约为400 bp的片段,经T-A克隆与测序鉴定,证实此片段为HE4基因,将PGEX-4T-1重组子转化入宿主菌,用IPTG诱导菌体表达HE4重组蛋白,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鉴定证实,在相对分子量约39 000处可见明显的特异性的高表达条带.结论已成功克隆HE4基因,并经IPTG诱导在TOP10宿主菌中表达了相应的蛋白,为进一步制备卵巢癌的早期诊断试剂奠定基础.

    作者:陈洁晶;吴英松;宁云山;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家蚕蚕蛹变应原的鉴定、分离与纯化

    目的鉴定、分离和纯化大造(Dazao)品系家蚕(Bombyx mori)的蚕蛹粗提液中的变应原蛋白质组分,为家蚕变应原的蛋白质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鉴定了家蚕蚕蛹粗浸液中变应原蛋白质分子,并通过阴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层析分别对家蚕蚕蛹变应原蛋白质进行初步纯化.结果在家蚕蚕蛹粗浸液中含有表观分子量分别为80 000及30 000的蚕蛹变应原;从家蚕蛹全虫粗提液中初步分离到分子量为30 000的蛹变应原蛋白组分.结论分离得到的家蚕蚕蛹变应原蛋白组分可用于系统研究家蚕过敏原蛋白分子的蛋白质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

    作者:张杰;刘志刚;林格;叶湘锋;刘瑞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全血染色法和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染色的五聚体技术检测抗原特异性CTL的比较

    目的分别采用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法和全血直接染色法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肽五聚体(MHC pentamers)流式细胞技术定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性乙肝)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从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分离PBMC,用HLA-A2*HBcAg抗原表位肽-MHC Pentamers及CD8单克隆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BV特异性的CTL细胞,部分患者同时采用全血直接染色方法进行HBV特异性的CTL细胞的检测.结果32例HLA-A2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均可检测到HBV特异性的CTL细胞,五聚体阳性细胞占CD8阳性细胞的比例平均为(1.34±1.06)%,两种染色方法检测的特异性的CTL细胞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全血直接染色结合五聚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抗原特异性CTL是一种简便、敏感和可行的抗原表位特异性CTL检测方法.

    作者:邓洪;韩晓燕;陈幼明;张富程;高志良;姚集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碱性清洗液的配制及应用

    目的研制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碱性清洗液代替产品,在保证检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试剂成本.方法根据岛津CL8000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清洗原理,并结合次氯酸钠所具有的良好的冲洗和去污能力,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消泡剂等配制成碱性清洗液.结果经比对试验、精密度实验、稳定性测试及日常病人标本应用测试证实,该自配碱性清洗液可达到原装碱性清洗液的清洁效果.结论自配碱性清洗液配制方法简单,成分稳定,可较好地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同时又大大降低了成本.

    作者:陈光辉;陈慧;梁映亮;唐从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2000~200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目的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5年来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选择4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并对其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结果范渊村、挖沟村和新湖村2004年居民感染率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2.84%、62.98%和24.14%,西寺台村2004年居民感染率比2000年上升了30.84%;4个监测村的螺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各监测村耕牛感染率年间高低不一,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现有防治措施在疫情控制上有一定效果,但要长期坚持,并需进一步加强完善监测工作方法,制订更科学、合理、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作者:刘建兵;戴裕海;蔡顺祥;苏正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猪蛔虫不同发育期幼虫的收集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猪蛔虫不同发育期幼虫的收集方法.方法采用7.5%次氯酸钠氧化感染期蛔虫卵,37℃过夜后,用灭菌生理盐水离心数次,充分洗去次氯酸钠,将沉淀用玻璃珠在振荡器上振荡至全部卵壳破裂,幼虫孵出.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幼虫与卵壳分离,后收集底层的脱鞘第三期(L3)幼虫.在贝尔曼原理的基础上,在漏斗中加入低浓度(0.4%)琼脂凝胶,分别将绞碎的含幼虫的猪肝、肺和小肠内容物及其肠粘膜平均分装在数个漏斗中,放入40℃温箱中孵育3 h,待大部分幼虫游离到管底,后用400目分样筛过滤分离肝中的L3,用300目分样筛过滤分离肺中的L3,用200目分样筛过滤分离肠内容物及其粘膜上的第四期幼虫(L4).结果次氯酸钠氧化加玻璃珠震荡法能够使感染期蛔虫卵几乎完全脱壳,配合淋巴细胞分离液的密度梯度离心法能收集到纯度较高且活力较强的体外脱鞘幼虫.与传统贝尔曼氏分离法相比,采用低浓度琼脂糖凝胶液能获得杂质少、高纯度的猪内脏中的不同发育期幼虫.结论次氯酸钠氧化加玻璃珠震荡法是体外脱鞘分离感染期幼虫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通过在漏斗内加低浓度的琼脂凝胶的方法是从猪内脏中获得高纯度的不同发育期幼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方法不仅适用于猪蛔虫,而且对其它动物和人的寄生线虫幼虫的收集也有参考价值.

    作者:黄翠琴;陈宁;邹丰才;林瑞庆;朱兴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HDN)血清学检查的方法.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方法和传统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HDN标本,通过比较,进行两种方法学评价.结果2004年送检标本中共检出430例HDN,其中ABO-HDN416例,RH-HDN13例,MN-HDN1例,两种方法HDN实验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在直抗试验中微柱凝胶法阳性率65.38%,抗人球法阳性率58.17%,结果有差异(x2=4.518,0.025<P<0.05).结论微柱凝胶技术敏感度高,操作简单,结果客观,值得推广.

    作者:黎世杰;罗广平;赵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先天性梅毒患儿肺部、四肢骨骼的X线及颅脑超声征象的特点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先天性梅毒患儿肺部、四肢骨骼X线征象的改变及颅脑超声的表现,总结出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对84例确诊的先天性梅毒患儿进行胸部和四肢骨骼的X线检查及颅脑超声检查,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4例患儿中胸片异常的有54例,占64.2%,以肺炎表现为主;四肢骨骼改变的有30例,占35.7%,病变以长骨干骺端为主;颅脑超声异常27例,占32.1%,以室管膜下出血及囊性改变为主.结论简便的胸及骨骼X线摄片与颅脑超声检查有助于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可为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郭小芳;张丽范;张霞;王坤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HBsAg阴性preS1Ag阳性的HBV携带者血清学标志物及其HBV DNA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HBsAg(-)/HBeAg(+)/HBcAb(+)/preS1Ag(+)少见血清学模式形成的原因,了解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血清学标志物及其HBV DNA变化情况.方法采用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进行检测,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持续15个月.结果在研究的时间内,国产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均为HBsAg(-)/HBeAg(+)/HBcAb(+)/preS1Ag(+);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均为阳性,并随时间延续HBsAg水平逐渐下降;巢式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为阳性,病毒载量上下波动.结论该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学少见模式HBsAg为假阴性,动态观察HBsAg与HBV DNA水平,了解HBV复制情况,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朱平安;祝玲玲;申群喜;谭德明;朱红秋;谭萍;陈素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水痘爆发病例的接种效率分析

    目的为了解佛山市水痘疫苗免疫效力(即疫苗保护效果),进而探讨水痘爆发的原因.方法选择2004年以来4起有代表性的水痘爆发,进行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共调查370例,并计算配比和不配比的水痘疫苗效力.结果病例组的水痘疫苗接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配比后得出的水痘疫苗效力为84.4%.结论水痘疫苗效力<90%,仍偏低.水痘疫苗效力不够高和免疫接种率偏低是水痘爆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梁飞琼;何炳欣;杨国;郭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赖型钩端螺旋体601株OmpL1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功能分析

    目的对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株ompL1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及产物的纯化.方法从我国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株基因组中扩增全长ompL1基因片段,克隆至pGEM-T载体,回收经EcoR Ⅰ+HindⅢ双酶切产物,将其与表达载体pET32a连接,通过酶切图谱和序列分析法筛选出重组质粒.将含重组质粒的宿主菌诱导表达后,提取全菌总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获得pET9L重组质粒,经诱导表达后得到分子量为31 000的重组蛋白.测序得到的ompL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已发表ompL1基因序列(GenbankI61405)同源性为99.8%,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Genbank LA3138)的同源性达100%.结论成功构建了ompL1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为进一步制备以OmpL1为检测靶抗原的免疫层析试剂盒奠定基础.

    作者:林琳;赵卫;罗军;龙敏;张文炳;杨军;曹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微侵袭神经内镜辅助单鼻孔经蝶垂体瘤手术方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技术和手术显微镜结合单鼻孔经蝶微侵袭垂体瘤切除的效果.方法从2003年7月~2005年8月在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下单鼻孔经鼻蝶入路切除23例垂体瘤.结果在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下全切肿瘤19例,近全切4例,术后21例内分泌化验恢复正常,10例视力好转,4例病人出现暂时性尿崩,2例病人出现脑脊液漏,均于1~2周后恢复.23例病人随访3~16个月,未见复发,无传统唇下入路常见的唇部麻木、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能达到微创的目的,能更好显示鞍上和鞍旁的肿瘤,神经内镜能清晰显示手术显微镜不能看清的部位,而手术显微镜能提供三维视野,在经鼻入路过程及切除鞍区肿瘤的主体等方面具有其优势,二者结合能更安全更完全切除肿瘤.

    作者:杨炳湖;罗洪海;荆国杰;黄月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C48/80诱导P815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目的观察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C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用RT-PCR、免疫组化检测了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在mRNA水平的表达及膜表面TLR2与抗体TSP-2的结合;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对C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P815细胞在mRNA水平以及膜表面均有TLR2表达,抗体TSP-2能有效抑制C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脱颗粒反应所致的形态学改变与钙流出.结论抗小鼠TLR2胞外段单表位抗体TSP-2可与P815细胞膜表面TLR2结合,并能抑制C48/80诱导的P815肥大瘤细胞脱颗粒.

    作者:杨翠兰;郑健;罗冰;刘艳君;富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提高人体寄生虫学双语教学中专业教师素养的探讨

    针对当前医学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从教师的外语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医学专业中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的素质问题.

    作者:陈新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伤寒、副伤寒79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广西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伤寒沙门氏菌的药敏实验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9月10年间收治的经血或骨髓细菌培养确诊为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病季节、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等临床资料.结果79例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6±10.3)岁;伤寒60例(75.9%),副伤寒19例(24.1%),数据表明近年伤寒病例的构成比从1999年前的93.1%明显下降到2004年的60.0%,副伤寒病例的构成比则从1999年前的6.9%上升到2004年的40.0%;两种疾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58.2%(46/79)在夏秋季6~10月为主;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以发热、肝脾肿大及血白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胆囊炎;79例病人仅有49例(62.0%)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伤寒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副伤寒病人,分别为73.3%与26.3%(P<0.05);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仍具很好的敏感性,但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率较低;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3±2.1)d,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有下降,而副伤寒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多呈不典型表现,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作者:陈茂伟;吴健林;江建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湛江地区家栖鼠类和蚤类的生态调查

    目的调查湛江地区家栖鼠形动物和蚤类的生态及种群的构成比.方法捕鼠采用笼夹法,晚放晨收,将捕获鼠类,分类鉴定,称重,解剖观察胎仔数及妊娠斑.室内地面游离蚤采用16开粘蚤纸,室内四个角和中央各放1张,每月布150张,晚放晨收,用生物显微镜低倍鉴别蚤种.结果在捕获鼠中,黄胸鼠占28.41%,褐家鼠占9.17%,小家鼠6.23%,臭鼩鼱占55.64%,地面游离蚤指数0.24.结论在城镇鼠类以褐家鼠为主,农村以黄胸鼠及臭鼩鼱为主,地面游离蚤以1~4月份高,以致痒蚤为主.

    作者:张曼碧;张曼青;刘小华;黄济英;张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