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郭影靓;薛建军
Barton骨折脱位是指通过桡骨远端部分关节面的边缘骨折,且腕关节伴随楔形骨折块向掌侧或背侧产生脱位或半脱位分别称为掌侧或背侧Barton骨折脱位.Barton骨折是骨伤科临床上较少见的关节内骨折,如早期处理不当,将造成患腕功能的永久性障碍.我院于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共收治Barton骨折掌侧型12例,经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永中;侯忠诚;许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应用带蒂岛状皮瓣转移术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带蒂皮瓣转移术的护理.术前护理包括供皮(瓣)区皮肤护理、术前心理行为辅导.术后护理包括患肢制动、皮瓣移植区及供皮区的护理、血管危象的观察及护理、踝关节功能锻炼指导.结果 19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皮瓣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后,皮瓣愈合良好.结论 重视围手术期护理是带蒂岛状皮瓣转移术修复足跟部软组织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朱雁;刘海艳;袁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快,无因护理不当并发症发生.结论 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作者:黎会红;陈爱文;彭群英;李海艳;谭青;彭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意义和疗效.方法 对1997年3月至2005年12月我院行PTCD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均行PTCD引流,术后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缓解,黄疸减轻,肝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肝门部胆管癌,PTCD引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蔡烈;傅钢;陈志武;候永乐;刘六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详细实用操作性强的标准操作规程,统一和规范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操作技术.方法 通过技术竞赛方式.充分反映技术人员的操作习惯,通过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以技术讲评的方式,讨论统一实验操作.结果 建立了操作性强、适合实验室操作条件的标准操作规程.结论 实验技术竞赛是建立适合本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保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导致外伤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外伤性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了204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对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年龄、脑疝3个因素在统计学上对导致外伤性脑梗死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导致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相关因素从主到次分别是重型颅脑损伤、年龄、脑疝.
作者:王远传;冯凌;苟章洋;罗仁国;唐小平;段均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锁骨骨折手术是骨科常见的小手术,以克氏针或钢板行内固定,患者通常为青壮年,手术时间短,肌松要求不高,没有牵拉反射,术后切口疼痛不剧烈,但因手术部位靠近头面部,对术中呼吸的观察和管理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推荐一种既简便又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杨丽珊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是肠杆菌科埃希菌属中的一种细菌.埃希菌属的细菌一般不致病,为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重要.大肠埃希菌通称大肠杆菌,在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伴随终生,在肠道中合成维生素B和K等供人体吸收利用.
作者:李家印;田载理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小儿麻醉用七氟烷吸入诱导和异丙酚静脉诱导的临床特点.方法 择期手术的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组和异丙酚组,分别记录诱导至意识消失的时间,和诱导前、诱导时、插管后即时和插管后1 min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及诱导时躁动、屏气、喉、支气管痉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惠儿意识消失的时间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异丙酚组35.5±11.7 8;七氟烷组38.5±11.4 s.两组诱导和插管后血压与诱导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但心率变化两组相差较大.异丙酚组与诱导前相比心率显著增加(P<0.05);而七氟烷组心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P<0.05).七氟烷组发生躁动率46.7%显著高于异丙酚组的20.0%(P<0.05).两组均未见屏气、喉及支气管痉挛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两组在麻醉诱导的时间和有效性、安全性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异丙酚静脉诱导心率明显增快;七氟烷吸入诱导患儿躁动相对较多.
作者:陈健;周春晶;岳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将225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保温、部分静脉营养、体位疗法等综合治疗;干预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2~8 mg/(kg·d),缓慢静脉滴注.结果 干预组在达到全胃肠营养的时阎明显比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能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作者:林祖华;焦鹏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高血压脑出血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男多于女,是高血压死亡的主要原因[1].出血原因是粟粒状微动脉瘤破裂所致,多位于底节壳部,可向外扩展至内囊部.病人往往因为年龄大,机体各个器官功能退化,出血部位又处于神经中枢的重要功能区,对病人生命危胁极大,死亡率高.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从1903年开始研究,已经历时100余年.
作者:魏少伟;安胜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本例是一例子宫肌瘤合并输卵管囊肿的病例,较为少见.通过各种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手术治疗切除子宫及其附件,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将诊疗经过及作者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石振银;李映雪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为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采用以病例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即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病理改变与正常形态相比较,能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作者:沈晓洁 刊期: 2008年第09期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综合应用了先进的流式细胞仪原理、电阻抗法及荧光染色技术,能够全自动定量检测非离心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还能给出红细胞、白细胞散射光分布直方图,并给出红细胞提示信息,更准确的鉴别血尿来源,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但我们发现结晶、酵母样菌、上皮细胞、黏液丝等均可导致UF-100出现测定错误[1].这时必须用显微镜镜检确认.
作者:居瑞雪;郎晓东;常红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膀胱进入疝囊成为滑动性斜疝,临床上术前难以确诊,大多在手术中才发现.我院在2005~2007年收治此类患者25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及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修补,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和爽;黄建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肩胛骨为一扁宽形不规则骨,其周围肌肉包绕,不易受伤.因此肩胛骨骨折比较少见,据文献报道占骨折病例的0.2%~1.O%[1].随着经济发展,高能量损伤日趋增多,因而肩胛骨骨折发生率逐渐增多.肩胛骨骨折常采取保守治疗,但易引起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我院自1997年至今采用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1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为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电图异常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0例病毒性脑炎的病情及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脑电图中未见异常者有7例(14.0%),边缘性脑电图4例(8.0%),异常脑电图39例(78.0%),脑电图无异常及轻度异常者痛程短,恢复良好.中、重度异常者痛程长,有后遗症发生可能.结论 脑电图对于病毒性脑炎的病情判断及预后分析有重要作用.
作者:许燕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在急性脑出血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将90例经头颅CT证实为基底节脑出血的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止血降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尼莫地平100 ml(1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用10~14 d.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病人的颅内血肿、血肿周围水肿带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变.结果 尼莫地平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肿周围水肿带面积明显缩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P<0.01),血肿体积则改变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可明显改善其病情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宪旗;王海臣;姚新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跌倒是不能控制或故意地倒在地上或其他较低的水平面上,不包括被猛烈的打击、碰撞、意识丧失、自然因素如地震或癫痫发病等原因.老年人跌倒往往导致机体致伤、功能状态衰退、自信心下降、社会活动能力受限.甚至危及生命,故跌倒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现就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作一总结.
作者:苏承芬;肖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PDW)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纤维蛋白原(FIB)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自动血凝仪测定51例冠心病患者及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与纤维蛋白原的测定.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减少,平均血小板容积增大,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说明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更易黏附聚集而活化,凝血活性明显增强.结论 血小板及其参数和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痛密切相关,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响祥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