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锤状指早期治疗的改进(附109例报告)

温曙荣;周初松

关键词:锤状指, 手术治疗, 解剖
摘要:目的改进早期锤状指的治疗方法.方法从1998年8月~2004年9月,用改进的治疗方法治疗109例新鲜锤状指,分析支持该方法的解剖学基础.结果109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优良率达92%.结论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程短、效果确切的优点.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华支睾吸虫病外科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病外科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回顾135例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合并外科疾病的情况及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主要并发症有急性胆管炎(93.3%),胆石症(72.6%),单纯吸虫性胆总管梗阻(13.3%),胆管癌(9.6%),肝癌(2.2%),胰腺癌(0.7%).手术方式以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为主.结论华支睾吸虫病可引起多种肝胆道外科并发症,必要时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同时进行驱虫处理.

    作者:曾山崎;刘宏杰;王辉;王强;胡石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江门市输入性恶性疟病例防治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江门市恶性疟病患者的发生及治愈情况,为今后控制和防治恶性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江门市2001~2003年间5例恶性疟病例的发病及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江门市发现的5例恶性疟均是输人性病例.结论江门市应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尤其是来自或从恶性疟流行地区回来的发热病人的疟疾监测.对恶性疟病人宜进行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周悦亮;李凤玲;区博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深圳地区地中海贫血患病率调查及其基因分型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地中海贫血的患病率及其基因分型.方法用二步法筛查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采用PCR及PCR/RDB技术.结果在12 220名受检者中检出携带者或轻症病人714例,检出率为5.84%,其中广东籍人472例,占广东籍人的10.19%.进一步基因诊断,其中α1地中海贫血杂合子386例,β珠蛋白基因突变杂合子326例,2例异常血红蛋白基因诊断不明.对16对双方均为β地贫基因携带者夫妇的胎儿实施产前诊断,检出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胎儿4例.结论深圳人以广东等南方省区为主,人群中地中海贫血检出率高,开展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和遗产咨询,对指导优生优育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李明;聂李平;陶小梅;李玉珠;陈秀珍;郑桂琴;罗肇敏;汪明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相差显微镜红细胞形态学在血尿鉴别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的变形程度鉴别血尿来源.方法检测100份住院病人尿标本,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染色红细胞变形率,并计算其与临床诊断(包括部分病人肾穿病理确诊)的符合率.结果相差显微镜检查尿中红细胞变形率≥70%与临床终诊断为肾性血尿的符合率为93.5%,敏感度为90.6%,而变形率≤50%与临床诊断为非肾性血尿的符合率为95.5%,敏感度为87.5%.结论相差显微镜检查尿中红细胞变形率作鉴别血尿来源的初步筛选,方法简便快捷、无创伤性、成本低,有很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郑小玲;吴子安;邓小燕;冯桂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白藜芦醇对刀豆蛋白A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刀豆蛋白A(Con A)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Con A诱导小鼠肝损伤,用白藜芦醇灌胃治疗,3 d后取血,检测血清ALT、AST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白藜芦醇中剂量组ALT、AST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与联苯双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白藜芦醇大、中剂量组肝组织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组血清N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白藜芦醇中剂量组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白藜芦醇对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保肝机制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和抑制NO的产生密切相关.

    作者:劳溢权;唐明增;李向阳;朱宇同;王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脑梗塞患者外周血LTB4的动态变化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塞患者起病后外周血中LTB4的浓度变化,了解LTB4在脑梗塞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脑梗塞患者发病3、7、14~21 d时外周血LTB4的含量,以眩晕症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脑梗塞患者外周血LTB4含量在发病3、7、14~21 d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LTB4参与了脑梗塞的发病过程.测定外周血LTB4含量可反映局部脑组织中LTB4的活性反应.

    作者:张慧;黄帆;马中富;唐皓;熊士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雌孕激素合并治疗青春期功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青春期功血出血的佳止血方法.方法将46例青春期功血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用小剂量雌激素合并孕激素治疗,B组16例用单纯雌激素治疗.用药前观测功血症状、血常规、肝肾功能、子宫内膜厚度及盆腔情况.结果A组30例全部治疗成功,B组有1例治疗失败.在控制出血时间和完全止血时间上A组优于B组(P<0.05).结论对青春期功血患者雌孕激素合并疗法方案优于单纯雌激素方案.

    作者:陈婉;欧丽红;鲁顺琼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驱避剂的研究进展

    由节肢动物传播的虫媒病对世界的威胁,已关系到人类的生病率和死亡率高低.有统计报告世界上每30 s就有一个人死于节肢动物叮咬引起的并发症,仅仅是疟疾每年的死亡人数就达300万.避免节肢动物叮咬好的方法是做好个人防护,使用驱避剂是个人防护的有效措施之一,近些年来对驱避剂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驱避剂的研究及新进展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梅;陈晓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茂名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才资源现况及发展对策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才资源的现况和发展动态,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优化策略.方法收集2002年和2004年茂名地区地市级和各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报省的上1年工作年鉴报表,对资料分类、剔除缺项、数据不合理项,并采用EXCEL2003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茂名地区疾控机构改革后的人才资源状况较原防疫站相比呈现良性发展趋势,但亦存在一定问题: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年龄及职称结构不合理和专业队伍发展滞后.结论充分与政府及各部门沟通,积极争取增加编制;优先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学习型专业队伍建设;设立人才引进机制,强化引才借智理念;充分利用现有人才,促进资源共享和人才共用;减少管理层次,加强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是各级疾控机构人才资源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作者:孙立梅;张晖;王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分析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0%的人出现无弱应答,尽管这部分人再进行复种,但获得的抗体滴度不高,且难以持久.经研究表明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无弱应答与HBV的低水平感染,遗传因素,HLA-DR2、7、9的相关性,HLA-B8,Scol,DR3出现的频率,IL-2的活性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冯春颜;汪宇婴;赵祥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鼻内镜手术10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2001年完成随访的103例内镜鼻窦手术进行临床分析.Ⅰ型为9例(8.7%),Ⅱ型为70例(68.0%),Ⅲ型为24例(14.6%).术后随访8~15个月.结果Ⅰ型治愈率88.9%,Ⅱ型治愈率81.7%,Ⅲ型治愈率为70.8%.结论鼻内镜手术疗效与临床分型、术前的治疗、手术技巧、术后的随访等综合因素有关.

    作者:黄卫;陈振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上腹部手术史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探讨

    目的探讨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就操作技巧进行探讨.结果完成LC 21例,中转开腹手术切除(OC)3例,全部患者治愈,无并发症.结论LC对既往有上腹部手术者是安全和可行的,术者需有较高要求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及经验.

    作者:陈旭辉;罗健;关养时;安文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原发性低颅压的诊治和护理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的诊治和护理策略.方法应用同位素脑池造影和脊髓造影后CT薄层扫描确定脑脊液漏口的位置,然后在相应阶段进行硬膜外血液修补治疗,并进行随诊观察.结果同位素脑池造影没有发现脑脊液漏的直接征象,但放射性核素过早在膀胱内出现,并难以升达枕大孔和基底池到达脑部,显示有脑脊液漏的间接征象;脊髓造影后进行CT薄层扫描显示脑脊液漏发生在T4阶段,17 ml自体血注入病人的硬膜外腔,3 d后病人症状缓解,临床治愈.结论同位素脑池造影能够提供脊髓脑脊液漏的间接证据,脊髓造影后CT薄层扫描能够准确的确定脑脊液的漏口位置,硬膜外血液修补是治疗该病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国宁;蔡友锦;黄永清;余长兰;郑民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GF-β1、AngⅡ与心肌肥大关系的研究进展

    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以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的方式通过受体信号转导促进细胞多种蛋白质的合成,参与正常组织的损伤修复、肿瘤的发生发展、慢性炎症纤维化、抑制机体免疫等功能,它有多个亚型,其中TGF-β1在心血管疾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TGF-β1参与心肌肥大及其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陈爱兰;陈敏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后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发病情况及针对性处理措施.方法调查儿科住院患儿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AAD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AAD61例,其中由第三代头孢菌素40例(65.6%),第一代头孢菌素10例(16.4%)与广谱青霉素9例(14.7%).各组ADD发病时间、腹泻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AAD较常见,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AA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第一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针对AAD患儿,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同时,补充益生菌、B族维生素可尽早控制腹泻症状.

    作者:廖彤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硫代磷酸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乙型肝炎病毒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硫代磷酸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乙型肝炎病毒细胞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HBV 5个硫代反义寡聚核苷酸(S-as ODN)靶序列.应用ELISA方法、MTT比色法、观察S-as ODN对HBsAg、HBeAg抗原表达及Hep G22215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不同靶位点的S-as ODN对HBsAg、HBeAg表达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浓度为20 μmol/L时,对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结论S-as ODN对Hep G22215的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为抗HBV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王玉林;汤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四川省汉族群体Y染色体DYS19位点的基因组扫描研究

    目的对中国四川省汉族代表性人群的DYS19(DNA Y chromosome microsatellite 19)位点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方法基因组DNA的提取采用传统的酚-氯仿抽提法.DYS19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ABI PhsmTM 310遗传分析仪及扫描分析系统的微卫星基因组扫描分析.结果在四川省汉族群体中共发现拷贝数13~17五种等位基因型,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4.9%,26.2%,47.6%,16.4%,4.9%.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显示四川省汉族群体总的基因多样性(GD)值为0.6811.结论研究结果证实四川省汉族群体内部呈现非常显著的遗传异质性,探讨中国不同人群间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和追溯各人群间遗传进化的关系奠定基础.

    作者:张咏莉;薛雅丽;傅松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纳米敷料治疗麻风足部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纳米敷料对麻风足部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康复医院留院并有足部溃疡的麻风病临床治愈者51例.按2:1比率随机分配法分为2组.试验组34例,用纳米敷料(溃疡贴)外敷治疗;对照组16例,用庆大霉素凡士林油纱包扎.结果试验组34例,共有溃疡46个,记录为46个例,其中痊愈21个例,显效9个例,有效10个例,无效6个例,总有效率为86.96%;而对照组17例中溃疡数共有22个例,其中痊愈4个例,显效5个例,有效4个例,无效9个例;总有效率为59.1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6.72,P<0.01);两组痊愈病例的溃疡愈合时间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t=2.283,P<0.05).结论安信纳米溃疡贴在促进麻风足部溃疡愈合方面有良好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麻风足部溃疡较理想的敷料之一.

    作者:黎明;郑道城;周世安;伍耀辉;李庭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护理部的作用

    目的为了配合医院进一步加强全院各系统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护理部积极参与医院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研制、开发、试运行的全过程的作用.方法组织护理人员参加计算机知识培训;护理人员积极参与信息网络建设.结果在整个医院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研制、开发、试运行的过程中,护理部的积极参与紧密配合,使工程技术人员与临床有了很好的沟通,软件的修改和完善得以顺利进行.结论医院成功地实行了微机全信息管理,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技术人才和干部,护理人员的素质及护理管理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

    作者:马晓华;江文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产房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防护措施

    通过对产房护理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主要途径、原因的介绍,强调加强产房护理人员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介绍产房护理工作中对HIV感染的防护措施,以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作者:周慕慈;黄素爱;李爱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