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蛇毒纤溶因子特异性相关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和纯化

马涛;邱鹏新;颜光美

关键词:蛇毒, 重组, 溶纤, 突变, 序列, 特异性
摘要:目的通过重组蛇毒纤溶因子特异性相关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和纯化,初步考查其特异性变化.方法SOEing PCR方法构建突变体,突变体在P.pastoris酵母中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过柱纯化,纯化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并用MALDI-TOF初步分析其作用于氧化胰岛素B链的特异性.结果SDS-PAGE和Westeren blot证实得到纯化的突变体.MALDI-TOF质谱分析揭示,rFⅡ及突变体对氧化胰岛素B链的早期裂解都发生在第12~13位点,但次级的裂解模式有所不同.结论删除的序列可能与rFⅡ的特异性相关.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硫代磷酸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乙型肝炎病毒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硫代磷酸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乙型肝炎病毒细胞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HBV 5个硫代反义寡聚核苷酸(S-as ODN)靶序列.应用ELISA方法、MTT比色法、观察S-as ODN对HBsAg、HBeAg抗原表达及Hep G22215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不同靶位点的S-as ODN对HBsAg、HBeAg表达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浓度为20 μmol/L时,对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结论S-as ODN对Hep G22215的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为抗HBV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王玉林;汤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黄醇提液抗乙肝病毒作用

    目的研究评价大黄醇提液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体内实验采用先天感染鸭乙肝模型,检测血清DHBV-DNA动态变化,体外实验采用2.2.15细胞为模型,检测用药后对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在体内抗乙肝病毒实验中,大黄醇提液20 g/kg和10 g/kg剂量组于给药5 d(T5)、10 d(T10)和停药3 d(P3)时体内均有显著抑制DHBV-DNA的作用.体外实验显示:大黄醇提液对2.2.15细胞分泌HBsAg的治疗指数为16.96,对分泌HBeAg的治疗指数为12.06.结论大黄醇提液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作者:李向阳;黄正昌;刘妮;朱辨(幺灬玄);唐明增;陈俏妍;周红燕;郭兴伯;朱宇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护理部的作用

    目的为了配合医院进一步加强全院各系统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护理部积极参与医院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研制、开发、试运行的全过程的作用.方法组织护理人员参加计算机知识培训;护理人员积极参与信息网络建设.结果在整个医院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研制、开发、试运行的过程中,护理部的积极参与紧密配合,使工程技术人员与临床有了很好的沟通,软件的修改和完善得以顺利进行.结论医院成功地实行了微机全信息管理,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技术人才和干部,护理人员的素质及护理管理水平得到大大的提高.

    作者:马晓华;江文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鼻内镜手术10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0~2001年完成随访的103例内镜鼻窦手术进行临床分析.Ⅰ型为9例(8.7%),Ⅱ型为70例(68.0%),Ⅲ型为24例(14.6%).术后随访8~15个月.结果Ⅰ型治愈率88.9%,Ⅱ型治愈率81.7%,Ⅲ型治愈率为70.8%.结论鼻内镜手术疗效与临床分型、术前的治疗、手术技巧、术后的随访等综合因素有关.

    作者:黄卫;陈振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白藜芦醇对刀豆蛋白A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刀豆蛋白A(Con A)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Con A诱导小鼠肝损伤,用白藜芦醇灌胃治疗,3 d后取血,检测血清ALT、AST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白藜芦醇中剂量组ALT、AST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与联苯双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白藜芦醇大、中剂量组肝组织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白藜芦醇大、中、小剂量组血清N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白藜芦醇中剂量组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白藜芦醇对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保肝机制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和抑制NO的产生密切相关.

    作者:劳溢权;唐明增;李向阳;朱宇同;王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有氧运动前、后血清皮质醇、T3、T4的影响

    目的探讨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有氧运动前、后血清皮质醇(C)、T3、T4影响.方法在不同室内空气质量的运动场馆中进行有氧运动,测试受试者在有氧运动前、后血清皮质醇、T3、T4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在馆内暴露30 min后,血C、T3、T4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男生T3除外);进行相同的有氧运动负荷后,实验组C、T3、T4的增幅也比对照组高,而且C和T4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运动时应考虑空气环境因素对人体身体机能的影响.

    作者:李裕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治疗性ERCP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在胆胰疾病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1例胆胰疾病应用内镜乳头切开(EST)、内镜下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及放置胆道内支架(ERBD)等治疗性ERCP的疗效.结果131例胆胰病人中,应用ERCP治疗成功116例,总成功率87.33%,并发症为9.16%.结论治疗性ERCP能有效安全治疗相关的胆胰疾病.

    作者:罗云藩;邓予;黄华容;李胜新;冯秋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相差显微镜红细胞形态学在血尿鉴别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的变形程度鉴别血尿来源.方法检测100份住院病人尿标本,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染色红细胞变形率,并计算其与临床诊断(包括部分病人肾穿病理确诊)的符合率.结果相差显微镜检查尿中红细胞变形率≥70%与临床终诊断为肾性血尿的符合率为93.5%,敏感度为90.6%,而变形率≤50%与临床诊断为非肾性血尿的符合率为95.5%,敏感度为87.5%.结论相差显微镜检查尿中红细胞变形率作鉴别血尿来源的初步筛选,方法简便快捷、无创伤性、成本低,有很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郑小玲;吴子安;邓小燕;冯桂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电白县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麻风病流行病学特点,为麻风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955年以来现存资料中麻风病流行病学各项内容进行回顾整理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登记2 642例,分布在沿海15个镇占84.78%,其他11镇占15.22%,男女之比为2.91:1,0~14岁占16.12%;15~59岁占68.05%;60岁以上占15.82%.患病总型比为29.06%,逐年上升;总平均发病率为8.06/10万,患病率为0.67%,发现率为7.07/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底患病率为0.0059‰,近五年发病率为0.15/10万,平均延迟期逐年缩短,长为1955年段4.3年,短为2000年段0.5年.新发畸残占27.02%,逐年下降.复发率为1.61%,以MB及DDS单疗病例为主.结论麻风病流行与环境因素和易感机体有关,青壮年男性是主要易感人群,电白县麻风病已呈低流行状态,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

    作者:谢博;杨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育男性精液沙眼衣原体检出率与精子参数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育男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精子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检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不育男性精子参数.结果不育组衣原体检出率(27.4%)高于正常生育组(8.2%),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育组精子密度、活动率和形态学参数低于正常生育组(P<0.05);不育组衣原体阳性精子活动率和形态学参数低于衣原体阴性组(P<0.05).结论不育男性生殖道CT感染检出率较高,生殖道CT感染者精液常规和形态学检测参数明显降低,CT感染可能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唐立新;黄江涛;邓顺美;马春杰;王奇玲;姜彦嘉;陈爱平;蒋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002年开平市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开平市人体寄生虫感染状况.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村民,作人群粪便检查和透明胶纸肛检.结果共调查粪便1 516人份,检出5种肠道寄生虫,阳性人数170人,阳性率11.21%.其中蛔虫、钩虫、鞭虫、蛲虫和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分别为4.68%、0.59%、0.59%、25.49%和4.42%.结论肠道线虫感染率明显下降,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明显上升.

    作者:司徒荣阮;吴松润;陈缘超;梁先进;邝会添;吴丽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建立豚鼠哮喘模型的一种新方法

    目的建立豚鼠哮喘模型.方法白色雄性豚鼠24只,随机分作2组(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2只.本研究应用卵清白蛋白(0VA)致敏豚鼠,再用低浓度OVA雾化少量多次连续吸入激发哮喘模型.观测哮喘模型的常规指标.结果模型组的指征基本与临床症状相符;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明显升高;豚鼠肺组织病理结果:模型组动物的多个支气管旁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片状浸润,所有模型无死亡.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豚鼠哮喘模型是成功的、稳定的.

    作者:梁成结;陈江华;刘金保;罗灿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江门市输入性恶性疟病例防治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江门市恶性疟病患者的发生及治愈情况,为今后控制和防治恶性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江门市2001~2003年间5例恶性疟病例的发病及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江门市发现的5例恶性疟均是输人性病例.结论江门市应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尤其是来自或从恶性疟流行地区回来的发热病人的疟疾监测.对恶性疟病人宜进行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周悦亮;李凤玲;区博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PDGF和EGF对牙周膜细胞增殖、纤维结合蛋白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人牙周膜(PDL)细胞增殖、纤维结合蛋白(Fn)和碱性磷酸酶(APLase)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PDL细胞,与不同浓度的PDGF-BB、EGF或PDGF-BB+EGF作用,用噻唑盐(MTY)法观察PDL细胞增殖的情况,ELISA法检测Fn水平,用酶动力学方法检测ALPase的活性.结果PDGF-BB明显促进PDL细胞增殖,在1~50 ng/ml和5 d范围内,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佳效应时间和浓度为3 d和10 ng/ml,比对照组增加了256.1%(P<0.001),但对PDL细胞Fn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却显著抑制PDL细胞的ALPase活性(P<0.01).低浓度的EGF对PDL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P>0.05),(10~50)ng/ml的EGF从第3天起,可促进PDL细胞的增殖,差异显著(P<0.05),但10 ng/ml与50 ng/ml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佳效应浓度为10 ng/ml,大效应在用药后4 d,此时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124.1%,EGF可使PDL细胞Fn水平明显提高(P<0.01),但抑制ALPase的活性(P<0.001).PDGF-BB和EGF二者联合应用,在促进增殖、提高Fn的水平和抑制ALPase活性方面均具有协同效应.结论PDGF-BB、EGF均可促进人PDL细胞的增殖、抑制PDL细胞的ALPase活性,但PDGF-BB对其Fn水平没有明显影响,而EGF可使其Fn水平明显提高,二者联合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吉建新;廖伟娇;邱志辉;潘广祠;张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病人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ICU危重病人人工气道建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病人,用经皮扩张法行气管切开术,观察其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等,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结果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P<0.01),手术切口长度也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P<0.01),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1),两组皮下气肿和插管失败、套管脱出、肉芽/疤痕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0、0和11.25%、11.25%、7.25%、1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而两组的手术死亡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的、快捷的急救技术,适合于ICU的危重病人,在ICU人工气道建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誉铁鸥;周立新;方滨;马明远;李轶男;温伟标;邹毅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山市食品危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目的对中山市食品卫生状况进行调查,探讨食品污染的危害因素,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描述流行病学、现场流行病学、卫生检验分析.结果中山市的食品合格率从2000年到2003年均在87%以上;不同种类食品合格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肉及肉制品合格率低.生产加工业与销售服务业的合格率存在显著性差异.食品危害因素中,微生物、重金属、农药及杀虫剂使用残留、各种生产工艺造成的食品不合格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山市存在多种食品危害因素,应加强监管,以确保提供更安全的食品.

    作者:林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广州市一起学生食源性疾病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某校发生的一起部分学生胃肠道不适原因.方法对141例报告病例进行排查,确诊80例病人,潜伏期为6.5~47 h不等,平均为15.5 h.临床表现为发热、继以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等特征.结果检验样本不同程度检出肠炎沙门氏菌.结论调查结果表明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污染肉松包等糕点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作者:张玉莲;毛新武;何洁仪;马林;蔡衍珊;刘维斯;黎庆强;邓小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活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简易染色方法的研究

    目的研究活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染色方法.方法应用洛克氏液将中性红、台盼蓝、四溴荧光素、卡红四种染色剂分别稀释成1:500、1:1 000、1:1 500、1:2 000浓度.以培养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作湿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另用80℃水浴3 min杀死的阿米巴滋养体作为死亡染色对照.结果中性红和台盼蓝染色效果好.结论中性红和台盼蓝染色方法简便实用,可供教学和临床检验使用,特别是为抗阿米巴的药物疗效实验可提供一种简易方法.

    作者:王维忠;徐新力;单颖;马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尿胰蛋白酶原激活肽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尿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对急性胰腺炎(AP)特别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10例为重症AP,20例为轻型AP)及30例其它急腹症病人同时进行尿胰蛋白酶原激活肽、血清脂肪酶及淀粉酶肌酐清除比率的检测.结果急性胰腺炎组与非急性胰腺炎组各项检测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各指标检测特异性、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在尿TAP含量的检测中,重症AP组与轻型AP及非急性胰腺炎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TAP预测重症AP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度分别为100%,75.0%,66.7%,100%,83.3%.结论与其它检测指标相比,尿TAP浓度的检测能更精确及早期预测SAP,能够反映胰蛋白酶原的激活程度.

    作者:王慧;徐霞;罗炜;高月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药物治疗联合套扎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和评估药物治疗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的疗效.方法将99例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分别口服普奈洛尔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及安慰剂,并在治疗1~3个月、12~15个月后使用胃镜和彩色多普勒观察和比较.结果1~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在食管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程度,肝源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和对照组相同,但平均血流速度和门脉血流量均比对照组低,而在术后12~15个月联合治疗组在上述几个指标均比对照组低.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通过联合药物治疗,能够降低平均血流速度和门脉血流量,从而缓解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降低肝源性溃疡的发生率,预防再出血.

    作者:胡中伟;郭家伟;吴碧君;谭翠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