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己烯雌酚对感染弓形虫孕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殷国荣;杨亚波;单联喆;刘红丽;张杰;申金雁

关键词:雌激素, 刚地弓形虫, T细胞, 小鼠, 妊娠
摘要:目的研究BALB/c妊娠小鼠感染弓形虫后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己烯雌酚(DES)对感染弓形虫孕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使用一定剂量的DES处理感染弓形虫孕鼠,于不同妊娠时期将孕鼠处死,用放免法测定孕鼠血清雌二醇(E2)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对照组的脾脏CD4+与CD8+T细胞水平于14、16、18d增高(P<0.05);CD4+/CD8+比值降低,16、18d有显著性(P<0.05).与感染对照组相比,DES处理组脾脏CD4+、CD8+T细胞降低(P<0.05),CD4+/CD8+比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 DES对脾脏CD4+和CD8+T细胞亚群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大;提示脾脏CD4+和CD8+T细胞都有抗弓形虫感染的作用,且CD8+T细胞占主导.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猪链球菌引起人猪共患病22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猪链球菌引起人猪共患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方法对22例猪链球菌引起的人猪共患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猪链球菌引起人猪共患病临床分为普通型5例,治愈5例;脑膜炎型10例,治愈8例,好转2例;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型7例,全部死亡.总病死率31.8%.结论本次由猪链球菌血清Ⅱ型引起的人猪共同感染,流行广,发展快,人猪患病数量多,应在预防和治疗上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作者:章祥友;丁俊琪;秦海蓓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心电图、心肌酶和内源性洋地黄物质的变化

    本文报道了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心电图、心肌酶和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S)的变化,结果发现重症组大多呈心肌损害的异常波形如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低电压、Ⅰ°~Ⅱ°房室传导阻滞、ST-T波改变等;轻症组以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偶见异位节律及ST-T波改变.两组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于病程前4w均见升高,重症组比轻症组更明显,其变化趋势与血尿素氮(BUN)的变化曲线大体相似;血清EDLS在轻症组基本正常,重症组于病程前4w则明显下降,以发热期和低血压期为著.检查心电图、心肌酶可了解心脏损伤的程度,重型患者于病程极期适量补充洋地黄制剂可改善心功能.

    作者:任金华;张元度;韦炳远;戎云清;孙志坚;朱公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吸虫特异性IgE抗体相关抗原研究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血吸虫特异性IgE抗体在抗血吸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受到较多关注.本文从血吸虫特异性IgE抗体相关抗原角度,对其种类、诱导IgE抗体同型应答的影响因素、与过敏原的关系,以及诱导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在抗血吸虫感染免疫中的效应机制,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勇;张兆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拉米呋啶联合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拉米呋啶联合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的协同作用.方法 68例HBVDNA及HBeAg阳性的CHB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两组.甲组采用拉米呋啶和IFN-α联合治疗,乙组单用拉米呋啶.治疗24w和48w时观察两组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及HBVDNA)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4w时,甲、乙两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5%和83%,HBVDNA转阴率分别为90%和89%,抗-HBe阳性率分别为15%和6.2%,以上指标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50%和2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48w时甲乙两组相比ALT复常率分别为95%和94%,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5%和9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60%和25%,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抗-HBe阳转率分别为35%及8.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拉米呋啶联合IFN-α治疗CHB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于HBeAg阴转及HBeAg/抗-HBe血清转换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呋啶组.

    作者:张全荣;邹莉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弓形虫SAG1成熟蛋白编码区基因在甲醇酵母中的初步表达

    目的分析弓形虫主要表膜蛋白SAG1在甲醇酵母高效表达系统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在5′端和3′端引物分别引入EcoRⅠ和SpeⅠ酶切位点,PCR扩增SAG1成熟肽编码区基因,定向克隆到甲醇酵母分泌型表达质粒pMETαA中,构建不带6个组氨酸尾序列的重组质粒.重组质粒被PacⅠ酶切下表达盒,氯化锂化学法转化腺嘌呤营养缺陷型毕赤甲醇酵母株PMD11和PMD16, 通过腺嘌呤营养缺陷型选择培养基YPD筛选酵母重组子,并利用MM/MD选择培养板分析外源基因表达盒整合到重组酵母染色体中的方式.筛选甲醇利用野生型的重组酵母,用甲醇诱导表达,并分析SAG1的表达水平,从中筛选高表达转化子.结果获得了经非同源重组整合到酵母染色体上的能有效利用甲醇作为唯一碳源的PMD11和PMD16转化株.在甲醇诱导后第3天,细胞裂解液SDS-PAGE检测开始出现分子量与目的蛋白预测分子量相同的蛋白带,但PMD11重组株中的该蛋白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少,而PMD16重组株中的目的蛋白量未见减少.上清中有40kDa和27kDa的两种蛋白,后者的量大于前者,并与SAG1成熟肽的大小一致,PMD16株的表达量大于PMD11株,总蛋白量约35μg/ml.结论弓形虫SAG1基因可在甲醇酵母表达系统中表达,但PMD11宿主菌会降解外源蛋白,而缺失了蛋白酶的PMD16宿主菌能比较高效地表达、分泌SAG1成熟蛋白.

    作者:胡旭初;余新炳;徐劲;吴忠道;陈守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深圳市8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报告

    恶性疟病例来势凶险,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致误诊贻治.深圳市历年有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发生,以流行区(海南省)输入的病例为主,近年出现出国人员(非洲、印度)回深圳发病的病例.现将1994~2002年的8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汤凌全;张小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流感病毒A HA(H3N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

    目的获得血凝素基因(HA)基因,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流感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从当年流感病人体内分离病毒(A/Guangdong/448/2001),鉴定型别(H3N2)后,提取RNA,用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HA,并将其克隆到pMD18-T Vector,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然后将HA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I-neo),进行鉴定.结果获得一个核苷酸长度为1698bp的基因,编码565个氨基酸;与A/Beijing/32/92(Genbank/NCBI:U26830)基因序列有98%同源,有15个碱基和/或10个氨基酸出现变异,且在212缺失一个氨基酸V;酶切和序列测定表明HA基因正确插入pCI-neo载体(HA-pCIN).结论成功构建了H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可以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功能.

    作者:陆家海;鄢心革;张欣;孜力克木;林锦炎;许锐恒;余新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强力宁合用丹参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效应的观察

    目的探讨强力宁合用丹参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效应.方法选择住院和门诊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200例.随机分为强力宁合用丹参组、强力宁组、丹参组和对照组,各50例.各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护肝基础药物相同,各治疗组加用强力宁100ml掺入10%GS 150ml静脉点滴,1次/d.丹参注射液250ml(含丹参16g)静脉点滴,1次/d.1个月后改为口服丹参片,每次4片,3次/d,疗程2个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肝功能也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或复常,尤其是强力宁合用丹参组肝功能复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各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强力宁合用丹参组也优于单用强力宁组和单用丹参组(P<0.05).结论强力宁和丹参均有抗肝纤维化效应,两药合用可起协同作用.

    作者:吴秋叶;陈银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β地中海贫血合并G6PD缺乏症患儿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分析

    目的了解β地中海贫血合并G6PD缺乏症患儿的异常β珠蛋白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血液学及反向点杂交技术对患儿进行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分析.结果 29例患儿共查出10种不同的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为3.4%~37.9%,其中以CD41-42(-CTTT)、IVS-2nt654(C→T)、TATA box-28nt(A→G)出现的频率高,1例患者未能分型.结论婚前与产前检查对减少β地贫/G6PD缺乏症患儿的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添章;张利红;庞艳;陈汝雪;余宙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血浆P-选择素和血栓烷B2改变意义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血浆P-选择素和血栓烷B2(TXB2)含量变化及相互关系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了50例急性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血浆P-选择素和TXB2的含量.结果患者血浆P-选择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6.85±8.76ng/L vs 25.73±6.44ng/L,P<0.01),患者血浆TXB2含量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9.64±20.57ng/L vs 76.92±13.47ng/L,P<0.01),且血浆P-选择素含量和TXB2含量之间成明显的正相关性(r=0.683,P<0.01).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处于活跃状态,可能与P-选择素和TXB2升高有关,两者一起可能参与了ACI急性期的发病过程.这提示在ACI急性期的治疗中同时使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庆深;马中富;黄帆;刘秀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精氨酸对热暴露小鼠肝脏HSP70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热习服小鼠42℃热暴露50min恢复期0~24h肝脏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动态变化及L-精氨酸干预的热处理小鼠42℃热暴露50min后恢复期8h肝脏HSP70的表达.结果:(1) HSP70主要定位于肝细胞质,细胞核中较少;(2) HSP70在热应激后8~12h达高峰;(3) 精氨酸对热处理小鼠肝脏HSP70的表达有增强作用.

    作者:张晓鹏;罗海吉;卢晓翠;王大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肝棘球蚴病17例穿刺治疗疗效观察

    肝棘蚴病又名肝包虫病,在我国多发生在内蒙、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现就我院1994年以来收治的肝包虫病病例情况及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效果观察总结如下.

    作者:安美华;任兰虎;罗晓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DNA改组及其应用

    DNA改组是一种改造基因和蛋白的有效实验进化技术.DNA改组技术在医药、疫苗、农业、生物治疗、兽药研究、营养、人类基因治疗、生物武器的研究等重要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开发前景.本文综述了DNA改组的技术及其在疫苗方面的应用展望.

    作者:陈守义;余新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护理体会

    回顾性研究28例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护理情况.通过对病人术前、术后及恢复期护理的观察,提出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加强对病情的观察.

    作者:鄢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3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倍能等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VITEK-32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测定23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并对其中52株菌测定了对9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超过50%,对倍能和泰能的耐药率分别为7.7%和13.5%.结论倍能和泰能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强,应作为治疗重症铜绿假单胞菌的首选用药.

    作者:苏林光;何远学;符健;贾杰;莫成锦;符慧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医学寄生虫学考试智能组卷系统的研究

    目的为了提高教师命题与组卷的质量,研究开发了医学寄生虫学考试智能组卷系统的应用软件.方法该系统采用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并使用关系型数据库语言VFP实现.结果本系统含有试题库管理、试卷管理和智能组卷三大模块.题库中有10种题型,2500多道试题.试题库实行开放式管理.该系统操作简单,组卷快捷.既能自动随机组卷,又可人工逐题浏览组卷.组成的试卷图文并茂.文中对试题库建设的意义、命题原则及题型设置等进行了讨论.结论该系统适用于医学寄生虫学考试智能化组卷.

    作者:段义农;胡新平;马济宏;李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复合扩增STR位点的DNA分型技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证据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证据研究近年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免疫分型到DNA分型均有长足的发展.分型方法包括红细胞血型、HLA抗原、性别鉴定、人类DNA指纹图和复合扩增STR位点的DNA分型等.本文综述了复合扩增STR位点的DNA分型方法的特点及近年来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

    作者:周永安;余新炳;乔振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急性腹泻病变部位与寒热分型612例临床分析

    目的临床分析急性腹泻患者病变部位与中医分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依据临床资料,对612例急性腹泻病人按病变部位分为小肠性腹泻或结肠性腹泻,并进行中医寒热分型.结果发现小肠性腹泻与寒泻,结肠性腹泻与热泻的相互依存关系.结论分析结果有助于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沟通、借鉴和运用祖国医学.

    作者:王天瑶;朱继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Echinococcus granulosus钙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目的获得细粒棘球蚴Calcium-binding protein(CaBPs)基因序列资料,进行序列分析,为包虫病免疫预防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包囊内获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protoscolices),提取RNA,逆转录成cDNA,用特异引物扩增CaBPs基因;并将其克隆到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然后登录Gene/Bank数据库.结果以cDNA为模板获得3个核苷酸长度不同的基因,分别是CaBP1为914bp,CaBP2为1095bp,CaBP3为1039bp.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来自新疆羊源CaBPs基因序列和巴西(Brazil)羊源基因CaBPs同源性为90%以上;从cDNA获得的3个CaBPs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说明钙结合蛋白可能存在一个家族,有不同的成员组成.结论 CaBPs在E.granulosus虫体发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其机理尚不完全明了,CaBPs基因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以及对包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中敏;徐劲;陆家海;单志新;陈慧红;余新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简论PACS的建设和展望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PACS),是当今医院影像学科的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医学特别是影像医学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计算机技术在影像医学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提出的海量存储方式更是进一步推动了PACS的发展.

    作者:文超白;陈德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