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烧伤整形外科中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应用

祝颜松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烧伤, 整形, 适应证
摘要:烧伤整形术在整形外科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难度也较大,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很好地解决了烧伤整形手术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积极预防及处理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并发症,可显著提高术后整形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下泪小管断裂顺环形置管吻合法的护理

    目的 探讨泪小管断裂顺环形置管吻合法对护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护理要点.方法 对11例泪小管断裂顺环形置管吻合后患者,进行细致的泪道护理及心理护理,随访1年.结果 11例患者均伤口愈合良好,泪道冲洗通畅.结论 术前术后适宜的心理护理及泪道护理能有效减少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徐义香;钟琳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TCT用于妇女病普查宫颈癌前病变的价值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在妇女病普查无症状的妇女中发现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5~2007年已婚育龄妇女选择TCT套餐检查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共普查8 349人,其中自愿选择TCT检查2 382例为A组,再从5 967例选择宫颈巴氏涂片妇女中选取年龄、孕次、产次、职业和文化程度与A组无显著差异者2 382例为B组.细胞学诊断采用TBS分级系统,阳性诊断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及腺上皮以上的病变,所有阳性病例均在电子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查出阳性病例78例,其中不典型鳞状上皮和腺细胞(ASCUS)40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28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9例,鳞癌1例.阳性率为3.27%.B组查出阳性病例48例,其中ASCUS 28例、LSIL 15例、HSIL 5例.阳性率为1.79%.两组的阳性栓出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TCT用于妇女病普查中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率,可弥补现阶段广泛应用的宫颈涂片的不足,减少漏诊,提高妇女病普查的水平.

    作者:杨素珍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体外冲击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211例临床疗效观察和护理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护理措施,为临床防治与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至2008年5月间收治的211例经体外冲击碎石治疗的泌尿系结石患者.结果 211例结石患者经体外冲击碎石治疗平均手术时间62±10.8 min;一次碎石成功143例,占67.78%;术后3个月结石清除95例,占45.02%;血尿、肾绞痛和尿路梗阻是体外冲击碎石手术的主要并发症.结论 体外冲击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具有损伤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术中应规范操作,术后应加强护理.

    作者:陈爱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乙肝DNA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与各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50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含量及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两对半).结果 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阳性率95.7%),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抗HBc阳性(小三阳)阳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4.0%)其病毒载量高于其他组.结论 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应用乙肝血清标志物来判断HBV是否在体内复制,更要结合PCR检测技术来测定HBV-DNA含量.

    作者:张代春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VR技术运用于创伤骨科手术问题研究

    目的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来实现创伤骨科手术的手术计划制定.方法 同一时期、同一病种对使用传统术前计划的病例和VR术前计划的病例进行了相应的比较.结果 采用VR术前计划的病例术后恢复显著优于传统术前计划.结论 使用计算机系统建立虚拟的三维场景,来模拟创伤骨科手术的所涉及的各种过程,对于优化手术方案、减小手术创面、减少手术风险风险以及手术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世兴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4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应用强的松抗炎、抑制免疫、对症处理,治疗组26例给予黄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22例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均可降低24 h尿蛋白含量,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但两组相比较,治疗组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薇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山莨菪碱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以甲钴胺500 μg肌注,每日一次,连续4周,治疗组:加用山莨菪碱1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每日一次,共4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变,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 山莨菪碱联合甲钴胺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

    作者:徐雄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咳嗽变异性哮喘28例误诊原因分析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变态反应性气道炎症,又称隐匿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唯一的[1]临床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无明显肺部体征,因此常不被医生们所认识,易误诊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等.笔者总结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CVA被误诊28例病人.

    作者:李一欣;徐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腺性膀胱炎的诊治体会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反应性增生改变[1],其发病率、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目前具体病因不清,治疗方法多,但疗效不理想.我院于2001~2007年共收治腺性膀胱炎42例,采用经尿道膀胱汽化电切+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邓长柳;黄江波;王彪;钟伟枫;魏建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气管切开,是出现呼吸道阻塞的紧急情况下解决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术是指在颈段气管做一切口,放入金属气管套管,以解决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手术.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本文就我院30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卞翠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病毒性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近年来因营养过剩和血糖检查普及,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糖尿病与慢性病毒性肝病并存很常见,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肝脏是胰岛素降解的主要器官,病毒性肝炎造成肝细胞损伤,使得糖代谢发生障碍,病毒性肝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群的两倍左右[1].当合并糖尿病时可加重其病情,我院自2005~2006年共收住病毒性肝病并2型糖尿病患者20例.经系统治疗及护理指导,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闻丽春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氧氟沙星治疗小儿急性菌痢154例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观察

    目的 观察氧氟沙星治疗小儿急性菌痢的疗效及喹诺酮药物在儿童中应用的毒副作用.方法 对234例小儿急性菌痢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4例)用氧氟沙星治疗,对照组80例用头孢噻肟钠治疗,用药疗程3 d.观察两组退热情况及大便性状、次数改变,并观察治疗组药物毒副作用和随访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5%,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仅5例发生轻微反应,随访6月至5年来发生骨关节改变.结论 氧氟沙星治疗小儿急性菌痢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

    作者:欧阳柯;李琳;谭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酶联免疫吸附法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乙肝两对半测定的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的应用价值.方法 225例疑似乙肝患者分别采用ELISA与274例Q-PCR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LISA的检出率为88.9%,Q-PCR的检出率为94.2%,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LISA与Q-PCR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符合率高,结果基本一致,但是Q-PCR法快速简单,更适合于急诊检验.

    作者:岳化葵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巴曲酶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评价巴曲酶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观察组(40例)采用巴曲酶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每次5 BU,每日或隔日一次,共用5次;对照组(40例)用生理盐水加脉络宁注射液20 ml静滴14 d.结果 观察组起效明显早于对照组,停药后10 d观察组疗效仍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而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巴曲酶注射液临床疗效良好,药物安全性较高,可降低死残率.

    作者:房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肠溶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疗程7~10 d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总有效率57.9%,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卫国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2003年8月至2007年3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8例.根据Neer分类法,Ⅱ型9例,Ⅲ型22例,Ⅳ型7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随访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9周(7~12周).按Constant评分标准,平均82分(45~95分),其中优24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6.84%.结论 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LPHP具有操作方便,固定可靠,保护血供,利于关节囊和肩袖修复,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肩关节功能恢复等优点.

    作者:饶东;曾晓波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

    目的 分析膝关节急性损伤后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评价膝关节损伤后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膝关节急性损伤MRI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骨软骨损伤共53例;半月板损伤46例,MRI表现为低信号的半月板内出现结节状、线状、裂隙样异常高信号.韧带及肌腱损伤109条,表现为损伤部位出现明显高信号,及韧带形态出现异常改变.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膝关节半月板、韧带及骨等多种损伤,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陈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对期刊编辑创新素质培养的思考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期刊出版业作为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一种全新的出版理念,着力实现创新意识的不断超越,是期刊编辑面临的重要课题.编辑工作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在把知识物化成多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作为一种知识积累、信息传播和科研导向的实践过程中,始终体现了编辑工作者主体创造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与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起支配作用.因此,开展这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实践研究,探索编辑工作中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对于编辑工作在新形势下有效地掌握并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技巧,开展创造性工作,提高出版物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提高编辑自身素质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张卡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门诊宫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门诊宫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将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之间我院门诊连续200例行宫腔镜手术的不孕不育症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100例,A组单纯使用丙泊酚,B组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比较两组间术中、术后镇痛效果及呼吸抑制程度、意识消失及恢复时间、所用丙泊酚总量.结果 B组术中、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意识消失、恢复时间短于A组,所用丙泊酚总量亦少于A组.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门诊宫腔镜手术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镇痛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祁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急性脑梗死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预防、控制脑水肿,抗凝,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40 mg肌肉注射,1次/d,连续治疗14 d.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通过增加酶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效减轻缺氧性脑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能提高治愈率,促进神经功能早期恢复,降低致残率,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预后.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早期应用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朱晔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