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碧琴;李朝阳;姜群英
目的 探讨某电厂工人肌肉骨骼疾患(MSD)情况,研究性别、年龄、工龄与MSD的关系.方法 采用北欧Nordic MSD调查表对某电厂788名工人进行MSD的问卷调查,取其中从事人事及财务管理等轻体力劳动人员234名为对照组,其余554人为观察组.根据各因素的不同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MSD依次以腰部、颈部、肩部和背部为主,年患病率分别为61.0%、54.0%、46.0%和37.0%,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女性颈部、肩部和背部年患病率要高于男性,腰部年患病率低于男性(P<0.05);MSD年患病率存在部分工龄和性别差异.结论 工龄和性别是MSD患病率影响因素之一,应采取积极合理的工效学手段进行干预和预防.
作者:高志祥;孙景萍;刘凯;张营;王素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开展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校准,并应用于伽玛刀焦点剂量检测.方法 使用0.6 cm3电离室检测得出钴-60(60Co)治疗机参考条件下吸收剂量率,并与0.015 cm3电离室读数比较求得刻度因子,根据GBZ 168-2005 《X、γ射线头部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开展伽玛刀焦点剂量检测.结果 得出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伽玛刀焦点剂量相对偏差1.0×10-3.结论 比较法求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简便可行,需要注意电离室漏电流的修正与控制.
作者:王进;杨春勇;杜翔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造成家具产业从业人员手外伤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家具产业手外伤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8家家具企业的工人共4 015人为干预组,干预前、后各抽取780人行问卷调查,另外选取条件相似的6家企业从业人员3 012人为对照组,抽取570人行问卷调查,比较2组人员2007-2008年、2009-2010年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和手外伤发生率.干预组采用了包括加强家具企业对手外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的健康宣传教育、加强岗前培训和劳动保护、增加警示标志、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干预措施.结果 2009-2010年干预组人员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是74.5%,而对照组是48.6%;干预组手外伤的发病是125例,而对照组是244例.结论 在家具企业中实施针对手外伤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家具产业从业人员手外伤的发生率.
作者:赵根隆;刘文豪;李卫平;廖流波;李鹏;曾开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报告3起五金电镀厂使用含1,2-二氯乙烷(DCE)清洗剂而引起的急性中毒事故.方法 调查事故经过及进行现场检测,并分析事故原因和特点.结果 现场调查发现3起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厂负责人及工人在不了解含1,2-DCE清洗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下,盲目使用而导致中毒事故发生;同时工作场所1,2-DCE质量浓度超标(事故1为51.4 mg,/m3,事故2、3为28.6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为15.0 mg/m3)且没有按要求采取职业病防护措施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3起事故有几个共同特点:①1,2-DCE中毒事故有从以往的玩具制造、制鞋业等向五金电镀厂转移的趋势;②该市刚进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职能调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一定的监管空白;③中毒病人被初诊医疗机构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结论 迫切需要理清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职能,同时应继续加强工厂职业卫生监督,避免中毒事故再次发生,还应开展对工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职业病防治意识.
作者:黄永顺;陈嘉斌;熊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工作场所职业紧张的干预方法,评估工作环境与职业紧张管理训练(SMT)对改变紧张特征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效果.方法 采用准实验设计方法,选取上海某企业和研究所作为干预现场.干预前、后分别进行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特征因素、职业紧张认知、职业紧张状况评估、抑郁、焦虑、工作耗竭以及工作满意度、工作效能感、血压以及肌肉骨骼症状等.干预方法为环境组织改变和SMT的认知行为训练和放松技术训练,采取每次90 min,共3次的培训课程.结果 SMT干预可改善工作要求、工作控制、同事支持,提高职业紧张认知水平、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改善焦虑、躯体化症状评分.而环境组织改变结合SMT干预除能取得SMT干预效果之外,还改善工作回报、领导支持和内在驱动,改善工作耗竭症状评分.观察期内2种干预方法均未发现对血压和肌肉骨骼症状产生影响.结论 SMT对提高工作紧张相关应对知识、改善职业紧张特征和心理症状有一定效果,结合工作环境改变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吴金贵;庄祖嘉;钮春瑾;卢国良;唐传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湖南省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现状,为有关部门职业病防治人才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在已建立的全省职业病防治机构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有关人员资料,对人员数量、学历、专业、职称等指标采用趋势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湖南省2006-2010年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年均数(1 231人)较2001-2005年年均数(1381人)有所减少.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和中专居多;专业构成以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为主;职称以初级和中级居多.结论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为适应职业病防治工作发展,仍需进一步优化.
作者:肖云龙;蒋然子;刘蔼成;曾碧霞;余丹;李祈;李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RNA干扰(RNAi)技术使人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组基因1(XRCC1)沉默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的生物学性状变化.方法 研究设实验组(转染重组质粒的HBE)、空载体组(转染空载体的HBE)、正常对照组(正常HBE).XRCC1干扰后的HBE的生物学性状分析运用载体介导的RNAi技术抑制XRCC1在HBE中的表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对实验组、空载体组及正常对照组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分析细胞倍增时间,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周期;以汉丽埃塔(HeLa)细胞作阳性对照,采用软琼脂糖恶性程度鉴定实验分析实验组细胞的恶性程度.结果 实验组细胞体积稍有增大,细胞内颗粒物明显增多;实验组、空载体组及正常对照组细胞的生长曲线均呈现相似的“S”型;实验组、空载体组及正常对照组细胞的倍增时间相近,分别为0.70、0.83、0.74 d;3组细胞的G1期、G2期和S期分布相近;实验组细胞未见在双层软琼脂糖中生长出细胞集落,而阳性对照细胞集落明显.结论 XRCC1基因缺陷对HBE生物学性状的短期影响不明显.
作者:方道奎;刘移民;胡大林;袁建辉;庄志雄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06-2010年广州市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及原因.方法 对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广州市首次诊断的职业病病例的病种、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企业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职业病发病例数为238例,包含8大类,其中以尘肺(83例)、职业中毒(85例)及噪声性耳聋(38例)为主,职业中毒又以慢性中毒为主;地区分布以番禺区多,其余各区亦有发生;企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及中小型企业;企业性质以轻工、建材、化工、建设、船舶、机械等行业为主.结论广州市2006-2010年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主要以尘肺、职业中毒、噪声性耳聋为主,番禺区、私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等是职业病防治的重点.
作者:江兰;林秋红;刘移民;李旭东;蓝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新疆地区部分汉族职业人群症状自评量表(SCL-90)常模,为当地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采用SCL-90对新疆2 246名石油工人、中小学教师、医生、银行职员、环境保护管理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计算信度、效度,并分析相关结果.结果 全量表内部一致性高达0.981,总体折半相关系数为0.944;各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7 ~0.822,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669 ~0.908;信度、效度良好.2 246名汉族职业人群SCL-90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人际敏感得分低于全国常模(P<0.05);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各因子分、总分存在职业、年龄、工龄的差异.结论 新疆地区部分汉族职业人群SCL-90常模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较好的内容结构效度,可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宁丽;连玉龙;刘继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唐山市职业病危害防范管理现状,探讨职业病防范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唐山市及所属9区10县10个行业2 556家企业的职业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职业病患病率较高的2个行业(采矿业和制造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深入调查.结果 10个行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总人数为8.596 9万人(24%).其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数较多的行业有制造业和采矿业,分别占总数的75%和12%;职业病患病人数较多的行业有制造业、采矿业,分别占患病总数的40%和32%;采矿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矽尘,制造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矽尘、电焊烟尘和铸造粉尘.结论 该市职业病防治管理的重点应在采矿业和制造业,矽尘为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作者:邢凤梅;张盼;汪凤兰;张小丽;李冬静;李娜;秦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硫化氢(H2S)中毒的特点、危害和治疗.方法 分析3例急性职业性H2S中毒的原因和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H2S中毒应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入院后应给予积极的氧疗,防治肺水肿、脑水肿治疗,短程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的抗感染药物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结论 实现现场急救是保全患者生命的首要应急措施,及早给予氧疗和综合对症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包小华;周方正;王琦;谢灿果;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呋喃树脂砂铸造工艺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分布特征、接触水平及其对接触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观察期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危害检测资料和人群健康资料,比较接触组与对照组之间观察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 工作场所总粉尘质量浓度均值21.34 mg/m3,样本超标率69.37%;沉降尘游离二氧化硅水平均值22.67%;空气中主要化学物质质量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临床体格检查结果显示:神经衰弱症状、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性皮炎、胸片肺纹理与不规则阴影增多等,接触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通气功能损伤接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粉尘危害仍是树脂砂铸造职业危害控制的重点,工作场所多种物质的联合作用以及低剂量长期接触对人体健康效应的研究应引起关注.
作者:张建中;陈发明;叶青;彭言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抗炎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10)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血清和皮肤中的水平,探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雌性豚鼠74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用豚鼠大值实验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把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分别分为24h、72h、1周、2周组并在相应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GF-β、IL-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结果 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8.8%.血清TGF-β水平检测,致敏72 h和1周组比致敏24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血清IL-10水平检测,致敏72 h组比致敏24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2周组显著下降(P<0.05),致敏72 h组高于未致敏72 h组(P<0.05).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致敏72 h组高于致敏24h组、致敏1周组显著高于致敏72 h组(P<0.05),致敏2周组降至低,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强致敏作用,TGF-β、IL-10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涛;许述海;于均峰;沈彤;朱启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放射性货物运输条件鉴定中如何正确适用有关标准及其条款.方法 解析1份稀土精矿放射性货物运输条件的鉴定报告,对得出的鉴定结论及鉴定过程中所依据的标准及条款适用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当该样品稀土精矿的货物总质量超过158.2g时即属于放射性物质,不能按照普通货物的条件办理铁路运输.结论 对标准及其条款适用不恰当、不准确将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判定,从而形成错误的鉴定结果.
作者:朱东辉;张秀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方法 比较分析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与内科肝病专业相关诊断标准的差异.结果 急性肝病中,职业性中毒性肝病分轻、中、重3级,而肝病专业只有临床分型,无分级诊断,且两者判定病情轻重的指标相差甚远.慢性肝病中,两者分级形式上一致,但多处内涵上完全不同.职业性中毒性肝病分级诊断中缺少肝衰竭的诊断.结论 建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逐步与内科肝病专业相关诊断标准相一致,降低临床实施职业病诊断标准的难度.
作者:余贻汉;汪毅;凌瑞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掌握及实施情况,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能力.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广东省3家县级医院300名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职业接触防护知识及防护措施执行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掌握率以血源性职业接触的危害掌握率高(58.3%),标准预防知识掌握率低(31.7%);防护措施正确执行率低的是使用工具掰安瓿(0%),其次依次为有被血液、体液泼溅时戴防护镜(1.7%),工作中洗手按七步洗手法(9.7%),脱手套后及时洗手(12.0%);影响医务人员防护措施正确执行的主要因素是掌握职业感染防护知识不全面,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医院感染预防监督机制及防护设施不完善.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完善监督机制,保障防护用品质量,是促进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实施的积极因素.
作者:钟碧琴;李朝阳;姜群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蓄电池企业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 开展现场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知识竞赛等,对2家蓄电池企业的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行为干预,并调查干预前后作业工人对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结果 干预后,作业工人对铅知识的知晓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知识得分由干预前的(5.77±1.71)分提高为(8.06±1.66)分(P<0.05).铅作业工人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率及个人卫生习惯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防尘口罩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80.16%上升为98.13%,正确使用率也由20.43%上升为65.33% (P <0.05).结论 实施职业健康促进活动,提高铅作业工人铅知识水平,改变其态度和卫生行为习惯,是预防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鹏;刘弢;金玫华;宁丽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电子市场所使用有机溶剂的主要挥发性组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电子市场专项调查抽取的54份有机溶剂样品的主要挥发性组分进行扫描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共检出32种挥发性组分,检出前4位化学物质为二氯甲烷(75.9%)、四氯乙烯(66.7%)、三氯乙烯(37.0%)和正己烷(20.4%).结论 在电子行业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中,正己烷、三氯乙烯和甲醇的检出率依然较高,提示应加强对这些有害因素的监测力度.
作者:郑晓钧;李汉锋;丘汾;潘瑞胤;蒋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实验室砷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水平,提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方法 参照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程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尿中砷的测定进行分析误差预测.结果 各种溶液测定的总标准差(st)均小于其水平的5%(W),总平均回收率可信限(R/d =0.97)在允许范围内,质量控制考核结果为满意.结论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尿中砷,实验室分析误差可控制在容许值内.
作者:殷忠;霍学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实验室放射性工作管理对策和措施.方法 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可行的管理方案及方法.结果 该所对放射性同位素采取闭环管理模式,实行标准化管理,对放射工作人员做到“培训、个人剂量监测、服务意识、安全文化”的教育,对放射工作场所及“三废”进行“合理监测、依法收储”.结论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应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同时树立安全文化的新理念,共同创造安全文化的氛围.
作者:李雪琴;党磊;曹吉生;张伟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