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点电离室校准与伽玛刀焦点剂量质量控制检测

王进;杨春勇;杜翔

关键词:针点电离室, 校准, 伽玛刀, 焦点剂量
摘要:目的 开展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校准,并应用于伽玛刀焦点剂量检测.方法 使用0.6 cm3电离室检测得出钴-60(60Co)治疗机参考条件下吸收剂量率,并与0.015 cm3电离室读数比较求得刻度因子,根据GBZ 168-2005 《X、γ射线头部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开展伽玛刀焦点剂量检测.结果 得出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伽玛刀焦点剂量相对偏差1.0×10-3.结论 比较法求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简便可行,需要注意电离室漏电流的修正与控制.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湖南省2006-2010年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湖南省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现状,为有关部门职业病防治人才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在已建立的全省职业病防治机构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中抽取有关人员资料,对人员数量、学历、专业、职称等指标采用趋势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湖南省2006-2010年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年均数(1 231人)较2001-2005年年均数(1381人)有所减少.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和中专居多;专业构成以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为主;职称以初级和中级居多.结论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为适应职业病防治工作发展,仍需进一步优化.

    作者:肖云龙;蒋然子;刘蔼成;曾碧霞;余丹;李祈;李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个工作场所职业紧张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工作场所职业紧张的干预方法,评估工作环境与职业紧张管理训练(SMT)对改变紧张特征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效果.方法 采用准实验设计方法,选取上海某企业和研究所作为干预现场.干预前、后分别进行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特征因素、职业紧张认知、职业紧张状况评估、抑郁、焦虑、工作耗竭以及工作满意度、工作效能感、血压以及肌肉骨骼症状等.干预方法为环境组织改变和SMT的认知行为训练和放松技术训练,采取每次90 min,共3次的培训课程.结果 SMT干预可改善工作要求、工作控制、同事支持,提高职业紧张认知水平、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改善焦虑、躯体化症状评分.而环境组织改变结合SMT干预除能取得SMT干预效果之外,还改善工作回报、领导支持和内在驱动,改善工作耗竭症状评分.观察期内2种干预方法均未发现对血压和肌肉骨骼症状产生影响.结论 SMT对提高工作紧张相关应对知识、改善职业紧张特征和心理症状有一定效果,结合工作环境改变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吴金贵;庄祖嘉;钮春瑾;卢国良;唐传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基因拷贝数多态性与铅毒性症状关系

    目的 探讨铅作业人群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GSTT1)基因拷贝数多态性与铅引起的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选择广州市某蓄电池行业257名铅作业工人按铅接触水平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职业健康问卷调查;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现场空气铅及工人血铅、尿铅水平;提取铅作业工人周围血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和比较循环阈值(△Ct)法检测GSTT1基因拷贝数,分析不同铅尘作业环境下作业人员GSTT1基因拷贝数多态性与血铅、尿铅和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铅作业工人GSTT1基因拷贝数与铅毒性相关的临床症状有关,在高剂量组拷贝数小于2的研究对象临床症状发生率是拷贝数为2的3.1倍[比值比(OR)=3.1,95%可信区间(CI)=1.0~9.6,P =0.046],低剂量组拷贝数小于2的研究对象临床症状发生率是拷贝数为2的8.4倍(OR=8.4,95%CI=2.4 ~29.2,P≤0.001),GSTT1基因拷贝数与血铅、尿铅水平的关系尚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STT1基因拷贝数多态性与铅毒性相关临床症状有关,拷贝数小于2的GSTT1基因可能是铅中毒易感基因型.

    作者:刘斌;蒋琴琴;刘移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苯乙烯遗传损伤研究进展

    苯乙烯常温下为无色透明、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是合成橡胶和塑料的重要单体之一.因其主要中间代谢产物苯乙烯-7,8-氧化物(Styrene-7,8 -oxide,SO)为直接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G2B组.苯乙烯进入人体后,在肝混合氧化酶的作用下主要被氧化为SO,SO主要代谢过程为:①经P450酶系作用,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作用下,形成谷胱甘肽结合物,随后在肾脏及胰腺中γ-谷氨酰转肽酶作用下,断裂其谷氨酰基,继而在肝脏及肾脏中的半胱氨酰甘氨酸酶及氨肽酶的共同催化下,成为半胱氨酸结合物,随后在N-乙酰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苯乙烯巯基尿酸从尿中排出;②经P450酶系作用,在环氧化物水解酶作用下转变为苯乙烯乙二醇,并继续氧化为苯乙醇酸(Mandelic acid,MA)和苯乙醛酸,随尿排出,当接触高浓度苯乙烯时,部分MA还会转化成非特异性马尿酸,随尿排出;③经P488酶系作用,与DNA发生反应,生成DNA加合物或引起DNA链断裂,从而引发生物学效应[1].

    作者:陈学磊;邵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之我见

    目的 探讨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方法 比较分析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与内科肝病专业相关诊断标准的差异.结果 急性肝病中,职业性中毒性肝病分轻、中、重3级,而肝病专业只有临床分型,无分级诊断,且两者判定病情轻重的指标相差甚远.慢性肝病中,两者分级形式上一致,但多处内涵上完全不同.职业性中毒性肝病分级诊断中缺少肝衰竭的诊断.结论 建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逐步与内科肝病专业相关诊断标准相一致,降低临床实施职业病诊断标准的难度.

    作者:余贻汉;汪毅;凌瑞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甲基叔丁基醚诱导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改变及凋亡适应性反应

    目的 研究低剂量甲基叔丁基醚(MTBE)诱导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的细胞周期改变及其对凋亡的适应性反应.方法 实验设6个剂量组,每组3个平行样,分别用剂量为0、0.10、0.50、2.50、10.00 g/L的MTBE预处理CHL6 h,并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为正常对照,用35.00 g/L的MTBE冲击染毒18 h,收集细胞,运用流式细胞仪碘丙锭(PI)单染术检测各剂量组细胞凋亡比例及细胞周期.结果 MTBE剂量高于30.00 g/L时,CHL的存活率明显下降,选取35.00 g/L的MTBE作为后续冲击染毒剂量.以0.50~10.00 g/L的MTBE预处理CHL 6 h后,可降低随后35.00g/L的MTBE导致的细胞凋亡率的增加,并使G2期阻滞减轻,细胞产生了适应性反应.结论 MTBE在0.50~10.00g/L可以诱导CHL对35.00 g/L剂量MTBE引起的凋亡产生适应性反应.

    作者:陈小玲;袁雪峰;徐聪兵;梁伟坚;吴赤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42例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对心脏损害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砷化氢中毒对心脏的影响.方法 以42例急性砷化氢中毒患者作为病例组(轻度中毒组20例、重度中毒组22例),另设健康对照组42例,以受试者心电图和血清生化指标[肌酸磷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α-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以及血红蛋白(Hb)和总蛋白(TP)]是否异常为评价标准.结果病例组心电图异常率为73.81%,轻度中毒组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重度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重度中毒组心肌酶、TP以及H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正常心电图组与异常心电图组的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图和血清生化指标可作为急性砷化氢中毒心脏损害的观察指标.

    作者:刘丽萍;覃震晖;朱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广州市2006-2010年新诊断职业病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2006-2010年广州市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及原因.方法 对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广州市首次诊断的职业病病例的病种、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企业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职业病发病例数为238例,包含8大类,其中以尘肺(83例)、职业中毒(85例)及噪声性耳聋(38例)为主,职业中毒又以慢性中毒为主;地区分布以番禺区多,其余各区亦有发生;企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及中小型企业;企业性质以轻工、建材、化工、建设、船舶、机械等行业为主.结论广州市2006-2010年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主要以尘肺、职业中毒、噪声性耳聋为主,番禺区、私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等是职业病防治的重点.

    作者:江兰;林秋红;刘移民;李旭东;蓝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针点电离室校准与伽玛刀焦点剂量质量控制检测

    目的 开展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校准,并应用于伽玛刀焦点剂量检测.方法 使用0.6 cm3电离室检测得出钴-60(60Co)治疗机参考条件下吸收剂量率,并与0.015 cm3电离室读数比较求得刻度因子,根据GBZ 168-2005 《X、γ射线头部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开展伽玛刀焦点剂量检测.结果 得出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伽玛刀焦点剂量相对偏差1.0×10-3.结论 比较法求针点电离室刻度因子简便可行,需要注意电离室漏电流的修正与控制.

    作者:王进;杨春勇;杜翔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探讨稀土精矿放射性货物运输条件鉴定标准适用情况

    目的 探讨放射性货物运输条件鉴定中如何正确适用有关标准及其条款.方法 解析1份稀土精矿放射性货物运输条件的鉴定报告,对得出的鉴定结论及鉴定过程中所依据的标准及条款适用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当该样品稀土精矿的货物总质量超过158.2g时即属于放射性物质,不能按照普通货物的条件办理铁路运输.结论 对标准及其条款适用不恰当、不准确将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判定,从而形成错误的鉴定结果.

    作者:朱东辉;张秀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本底地区剂量学研究现状及今后研究方向

    低剂量率持续电离辐射照射,尤其是累积剂量小于100mSv的照射,导致的人体健康影响特别是癌症危险估计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是当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以及放射流行病学等领域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慢性照射辐射致健康效应的困难包括慢性照射终生累积剂量估计的不确定性、估计小剂量所需的巨大样本量、混杂因素的影响和缺乏适当的对照.在我国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HBRA)开展的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始于1972年[1],其目的是定量估计小剂量持续照射导致的健康危险特别是癌症危险.

    作者:朱卫国;孙全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靶器官肿瘤毒理学介绍

    靶器官毒理学在国内外已有介绍和研究报道[1-3],然而靶器官肿瘤毒理学却鲜为人知.靶器官肿瘤毒理学是研究一切外来致器官肿瘤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与机体交互作用导致靶器官肿瘤(良性、恶性)损伤的基本原理、规律、发病特点和致肿瘤机制,鉴定致癌物研究方法及肿瘤防治的一门新兴学科.这无疑对当前环境污染、新化学物、新材料剧增以及全球肿瘤高发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肿瘤死亡人数每年将达1.2亿,成为全球第一大死因.近20年来,肿瘤发病率正以每年3% ~5%的速度快速增长,肿瘤问题将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问题,因此,当前研究靶器官肿瘤毒理学刻不容缓.

    作者:姜允申;莫宝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某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

    目的 探讨和分析某生物质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有害作业分级等方法,通过对某生物质发电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分析生物质发电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果 生物质发电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化学毒物、生物因素及工频电磁场等.其中除灰岗位为粉尘Ⅱ级作业,汽机巡检岗位为噪声Ⅰ级作业.结论 灰料装卸/运输、锅炉清灰、汽机巡检的噪声作业、燃料收集与储存接触微生物作业及化学品水处理酸/碱的装卸作业为本项目的关键控制部位.必须加强卫生工程防护、个人防护及职业卫生管理.

    作者:龚伟;倪金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若干问题探讨

    目的 探讨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采样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结合职业接触管理和评价理论及其认识的进展,对《规范》的内容进行分析及探讨.结果 《规范》在采样策略、监测日数和样本量确定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结论 《规范》应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不断完善.

    作者:李旭;车望军;邱泓;白云;雷钫普;张亮;高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某实验室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探讨

    目的 探讨实验室放射性工作管理对策和措施.方法 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可行的管理方案及方法.结果 该所对放射性同位素采取闭环管理模式,实行标准化管理,对放射工作人员做到“培训、个人剂量监测、服务意识、安全文化”的教育,对放射工作场所及“三废”进行“合理监测、依法收储”.结论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应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同时树立安全文化的新理念,共同创造安全文化的氛围.

    作者:李雪琴;党磊;曹吉生;张伟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深圳市福田区电子市场有机溶剂挥发性组分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电子市场所使用有机溶剂的主要挥发性组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电子市场专项调查抽取的54份有机溶剂样品的主要挥发性组分进行扫描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共检出32种挥发性组分,检出前4位化学物质为二氯甲烷(75.9%)、四氯乙烯(66.7%)、三氯乙烯(37.0%)和正己烷(20.4%).结论 在电子行业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中,正己烷、三氯乙烯和甲醇的检出率依然较高,提示应加强对这些有害因素的监测力度.

    作者:郑晓钧;李汉锋;丘汾;潘瑞胤;蒋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63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岗位类型、接触源性质、接触情况等,探讨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医院内63例职业接触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及职业接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低职称、工作年限<5年的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的比例较高,职业接触源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首位,护士在整理物品中发生职业接触机会较大,病房、手术室、产房是较常发生职业接触的场所,空心针头刺伤是主要接触方式.结论 加强对初级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自身保护意识,必要时穿戴防护用品,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接触发生率.

    作者:夏福平;黄灵聪;陈虹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3家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掌握及实施情况,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能力.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广东省3家县级医院300名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职业接触防护知识及防护措施执行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掌握率以血源性职业接触的危害掌握率高(58.3%),标准预防知识掌握率低(31.7%);防护措施正确执行率低的是使用工具掰安瓿(0%),其次依次为有被血液、体液泼溅时戴防护镜(1.7%),工作中洗手按七步洗手法(9.7%),脱手套后及时洗手(12.0%);影响医务人员防护措施正确执行的主要因素是掌握职业感染防护知识不全面,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医院感染预防监督机制及防护设施不完善.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完善监督机制,保障防护用品质量,是促进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实施的积极因素.

    作者:钟碧琴;李朝阳;姜群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某电厂工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研究

    目的 探讨某电厂工人肌肉骨骼疾患(MSD)情况,研究性别、年龄、工龄与MSD的关系.方法 采用北欧Nordic MSD调查表对某电厂788名工人进行MSD的问卷调查,取其中从事人事及财务管理等轻体力劳动人员234名为对照组,其余554人为观察组.根据各因素的不同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MSD依次以腰部、颈部、肩部和背部为主,年患病率分别为61.0%、54.0%、46.0%和37.0%,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女性颈部、肩部和背部年患病率要高于男性,腰部年患病率低于男性(P<0.05);MSD年患病率存在部分工龄和性别差异.结论 工龄和性别是MSD患病率影响因素之一,应采取积极合理的工效学手段进行干预和预防.

    作者:高志祥;孙景萍;刘凯;张营;王素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急性杀虫脒中毒与心、肝、肾损伤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杀虫脒中毒(ACP)与心、肝、肾损伤的关系.方法 对66例ACP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肝、肾功能进行动态检测,且动态观察心电图;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检测指标、心电图比较.结果 ACP患者中毒后3~72 h各时点血清CTn Ⅰ、CK-M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重度中毒组各时点CTn Ⅰ、CK-MB值明显高于轻、中度中毒组(P<0.001);72 h时点CTn Ⅰ略有下降[(1.90±0.50)μg/L],而CK-MB明显下降[(89.43±2A.47) U/L].重度中毒组心电图异常率(91.67%)明显高于轻、中度中毒组(46.67%,P<0.001),轻、中度中毒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3.33%,P<0.01).重度中毒组肝、肾功能异常率明显高于轻、中度中毒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ACP可损伤心肌细胞和肝、肾功能,且中毒程度越深损伤越严重.ACP患者CTn Ⅰ和CK-MB检测、心电图检查对心肌损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CTn Ⅰ的诊断价值可能优于CK-MB.

    作者:何仁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