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本底地区剂量学研究现状及今后研究方向

朱卫国;孙全富

关键词:高本底地区, 电离辐射, 器官剂量, 剂量学, 外照射
摘要:低剂量率持续电离辐射照射,尤其是累积剂量小于100mSv的照射,导致的人体健康影响特别是癌症危险估计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是当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以及放射流行病学等领域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慢性照射辐射致健康效应的困难包括慢性照射终生累积剂量估计的不确定性、估计小剂量所需的巨大样本量、混杂因素的影响和缺乏适当的对照.在我国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HBRA)开展的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始于1972年[1],其目的是定量估计小剂量持续照射导致的健康危险特别是癌症危险.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家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掌握及实施情况,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能力.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广东省3家县级医院300名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职业接触防护知识及防护措施执行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掌握率以血源性职业接触的危害掌握率高(58.3%),标准预防知识掌握率低(31.7%);防护措施正确执行率低的是使用工具掰安瓿(0%),其次依次为有被血液、体液泼溅时戴防护镜(1.7%),工作中洗手按七步洗手法(9.7%),脱手套后及时洗手(12.0%);影响医务人员防护措施正确执行的主要因素是掌握职业感染防护知识不全面,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医院感染预防监督机制及防护设施不完善.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完善监督机制,保障防护用品质量,是促进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实施的积极因素.

    作者:钟碧琴;李朝阳;姜群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若干问题探讨

    目的 探讨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采样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结合职业接触管理和评价理论及其认识的进展,对《规范》的内容进行分析及探讨.结果 《规范》在采样策略、监测日数和样本量确定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结论 《规范》应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不断完善.

    作者:李旭;车望军;邱泓;白云;雷钫普;张亮;高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宝石加工工人矽肺268例患者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宝石加工工人矽肺( GWS)的职业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回顾性调查103例天然GWS和165例人造GWS共268例患者,分析其分布及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和发病特征等,提出控制与预防措施.结果 天然宝石加工企业工作场所粉尘平均质量浓度为1.71 mg/m3,超标率21.59%,游离二氧化硅(SiO2)水平为(47.23±5.42)%.103例天然GWS和165例人造GWS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3.78±5.83)岁和(31.09±4.26)岁,接尘工龄分别为(8.00±3.20)年和(8.40±2.63)年;发病工种分别以切粒工(67.96%)和磨钻工(81.82%)居多.胸片影像学改变前者以圆形小阴影q影为主(68.93%),后者以p影为主(87.88%);并发肺结核率前者(22.33%)显著高于后者(1.82%),病死率前者较高(4.85%).天然GWS和人造GWS肺功能损伤率分别为31.87%和12.27%,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分别占58.76%和6.06%;前者致残程度更重,预后更差.结论 宝石加工过程产生的矽尘对工人健康危害极大,应加强监督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

    作者:张灶钦;丘创逸;郑倩玲;梁伟辉;陈建雄;耿继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甲基叔丁基醚诱导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改变及凋亡适应性反应

    目的 研究低剂量甲基叔丁基醚(MTBE)诱导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的细胞周期改变及其对凋亡的适应性反应.方法 实验设6个剂量组,每组3个平行样,分别用剂量为0、0.10、0.50、2.50、10.00 g/L的MTBE预处理CHL6 h,并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为正常对照,用35.00 g/L的MTBE冲击染毒18 h,收集细胞,运用流式细胞仪碘丙锭(PI)单染术检测各剂量组细胞凋亡比例及细胞周期.结果 MTBE剂量高于30.00 g/L时,CHL的存活率明显下降,选取35.00 g/L的MTBE作为后续冲击染毒剂量.以0.50~10.00 g/L的MTBE预处理CHL 6 h后,可降低随后35.00g/L的MTBE导致的细胞凋亡率的增加,并使G2期阻滞减轻,细胞产生了适应性反应.结论 MTBE在0.50~10.00g/L可以诱导CHL对35.00 g/L剂量MTBE引起的凋亡产生适应性反应.

    作者:陈小玲;袁雪峰;徐聪兵;梁伟坚;吴赤蓬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4家现代大型水泥厂生产工人职业噪声暴露分析

    目的 鉴别现代水泥生产企业中主要的噪声源及其分布,研究水泥厂中高噪声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 对广西4家典型现代大型水泥厂进行噪声危害调查,根据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要求对噪声设备布局、噪声源和噪声强度进行调查、检测;根据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对接触噪声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4家水泥厂在物料破碎、粉磨、回转窑等工人较长时间工作的区域噪声强度超过85 dB(A),13.2%工人存在纯音听力测试异常.水泥厂噪声源主要有:破碎机、粉磨机、风机和空气压缩机.其高噪声产生原因为:使用高噪声设备,设备设施维护欠佳,控制室、操作间和休息室缺少声学设计.结论 4家现代大型水泥企业工人暴露于高噪声工作环境,并对听力等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应切实加强现代大型水泥企业噪声污染的防范和治理,加强对接触噪声这一职业群体的健康监护.

    作者:黄世文;江世强;黎海红;欧军荣;黄翔;王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唐山市重大职业病危害防范管理现状研究

    目的 掌握唐山市职业病危害防范管理现状,探讨职业病防范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唐山市及所属9区10县10个行业2 556家企业的职业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职业病患病率较高的2个行业(采矿业和制造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深入调查.结果 10个行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总人数为8.596 9万人(24%).其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数较多的行业有制造业和采矿业,分别占总数的75%和12%;职业病患病人数较多的行业有制造业、采矿业,分别占患病总数的40%和32%;采矿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矽尘,制造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矽尘、电焊烟尘和铸造粉尘.结论 该市职业病防治管理的重点应在采矿业和制造业,矽尘为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作者:邢凤梅;张盼;汪凤兰;张小丽;李冬静;李娜;秦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本底地区剂量学研究现状及今后研究方向

    低剂量率持续电离辐射照射,尤其是累积剂量小于100mSv的照射,导致的人体健康影响特别是癌症危险估计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是当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以及放射流行病学等领域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慢性照射辐射致健康效应的困难包括慢性照射终生累积剂量估计的不确定性、估计小剂量所需的巨大样本量、混杂因素的影响和缺乏适当的对照.在我国阳江天然放射性高本底地区(HBRA)开展的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始于1972年[1],其目的是定量估计小剂量持续照射导致的健康危险特别是癌症危险.

    作者:朱卫国;孙全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某实验室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探讨

    目的 探讨实验室放射性工作管理对策和措施.方法 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可行的管理方案及方法.结果 该所对放射性同位素采取闭环管理模式,实行标准化管理,对放射工作人员做到“培训、个人剂量监测、服务意识、安全文化”的教育,对放射工作场所及“三废”进行“合理监测、依法收储”.结论 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应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同时树立安全文化的新理念,共同创造安全文化的氛围.

    作者:李雪琴;党磊;曹吉生;张伟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某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

    目的 探讨和分析某生物质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有害作业分级等方法,通过对某生物质发电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分析生物质发电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果 生物质发电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化学毒物、生物因素及工频电磁场等.其中除灰岗位为粉尘Ⅱ级作业,汽机巡检岗位为噪声Ⅰ级作业.结论 灰料装卸/运输、锅炉清灰、汽机巡检的噪声作业、燃料收集与储存接触微生物作业及化学品水处理酸/碱的装卸作业为本项目的关键控制部位.必须加强卫生工程防护、个人防护及职业卫生管理.

    作者:龚伟;倪金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呋喃树脂砂铸造工艺职业危害特征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探讨呋喃树脂砂铸造工艺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分布特征、接触水平及其对接触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观察期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危害检测资料和人群健康资料,比较接触组与对照组之间观察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 工作场所总粉尘质量浓度均值21.34 mg/m3,样本超标率69.37%;沉降尘游离二氧化硅水平均值22.67%;空气中主要化学物质质量浓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临床体格检查结果显示:神经衰弱症状、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性皮炎、胸片肺纹理与不规则阴影增多等,接触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通气功能损伤接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粉尘危害仍是树脂砂铸造职业危害控制的重点,工作场所多种物质的联合作用以及低剂量长期接触对人体健康效应的研究应引起关注.

    作者:张建中;陈发明;叶青;彭言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深圳市福田区电子市场有机溶剂挥发性组分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电子市场所使用有机溶剂的主要挥发性组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电子市场专项调查抽取的54份有机溶剂样品的主要挥发性组分进行扫描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共检出32种挥发性组分,检出前4位化学物质为二氯甲烷(75.9%)、四氯乙烯(66.7%)、三氯乙烯(37.0%)和正己烷(20.4%).结论 在电子行业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中,正己烷、三氯乙烯和甲醇的检出率依然较高,提示应加强对这些有害因素的监测力度.

    作者:郑晓钧;李汉锋;丘汾;潘瑞胤;蒋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三氯乙烯致敏豚鼠体内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10表达水平

    目的 研究抗炎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10)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血清和皮肤中的水平,探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雌性豚鼠74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用豚鼠大值实验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把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分别分为24h、72h、1周、2周组并在相应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GF-β、IL-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结果 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8.8%.血清TGF-β水平检测,致敏72 h和1周组比致敏24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血清IL-10水平检测,致敏72 h组比致敏24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2周组显著下降(P<0.05),致敏72 h组高于未致敏72 h组(P<0.05).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致敏72 h组高于致敏24h组、致敏1周组显著高于致敏72 h组(P<0.05),致敏2周组降至低,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强致敏作用,TGF-β、IL-10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涛;许述海;于均峰;沈彤;朱启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63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岗位类型、接触源性质、接触情况等,探讨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医院内63例职业接触的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及职业接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低职称、工作年限<5年的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的比例较高,职业接触源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首位,护士在整理物品中发生职业接触机会较大,病房、手术室、产房是较常发生职业接触的场所,空心针头刺伤是主要接触方式.结论 加强对初级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自身保护意识,必要时穿戴防护用品,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接触发生率.

    作者:夏福平;黄灵聪;陈虹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之我见

    目的 探讨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方法 比较分析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与内科肝病专业相关诊断标准的差异.结果 急性肝病中,职业性中毒性肝病分轻、中、重3级,而肝病专业只有临床分型,无分级诊断,且两者判定病情轻重的指标相差甚远.慢性肝病中,两者分级形式上一致,但多处内涵上完全不同.职业性中毒性肝病分级诊断中缺少肝衰竭的诊断.结论 建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逐步与内科肝病专业相关诊断标准相一致,降低临床实施职业病诊断标准的难度.

    作者:余贻汉;汪毅;凌瑞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个工作场所职业紧张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工作场所职业紧张的干预方法,评估工作环境与职业紧张管理训练(SMT)对改变紧张特征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效果.方法 采用准实验设计方法,选取上海某企业和研究所作为干预现场.干预前、后分别进行基线调查和效果评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特征因素、职业紧张认知、职业紧张状况评估、抑郁、焦虑、工作耗竭以及工作满意度、工作效能感、血压以及肌肉骨骼症状等.干预方法为环境组织改变和SMT的认知行为训练和放松技术训练,采取每次90 min,共3次的培训课程.结果 SMT干预可改善工作要求、工作控制、同事支持,提高职业紧张认知水平、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改善焦虑、躯体化症状评分.而环境组织改变结合SMT干预除能取得SMT干预效果之外,还改善工作回报、领导支持和内在驱动,改善工作耗竭症状评分.观察期内2种干预方法均未发现对血压和肌肉骨骼症状产生影响.结论 SMT对提高工作紧张相关应对知识、改善职业紧张特征和心理症状有一定效果,结合工作环境改变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吴金贵;庄祖嘉;钮春瑾;卢国良;唐传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蓄电池企业铅作业工人职业卫生行为干预前后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蓄电池企业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 开展现场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知识竞赛等,对2家蓄电池企业的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行为干预,并调查干预前后作业工人对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结果 干预后,作业工人对铅知识的知晓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知识得分由干预前的(5.77±1.71)分提高为(8.06±1.66)分(P<0.05).铅作业工人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率及个人卫生习惯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防尘口罩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80.16%上升为98.13%,正确使用率也由20.43%上升为65.33% (P <0.05).结论 实施职业健康促进活动,提高铅作业工人铅知识水平,改变其态度和卫生行为习惯,是预防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鹏;刘弢;金玫华;宁丽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苯乙烯遗传损伤研究进展

    苯乙烯常温下为无色透明、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是合成橡胶和塑料的重要单体之一.因其主要中间代谢产物苯乙烯-7,8-氧化物(Styrene-7,8 -oxide,SO)为直接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G2B组.苯乙烯进入人体后,在肝混合氧化酶的作用下主要被氧化为SO,SO主要代谢过程为:①经P450酶系作用,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作用下,形成谷胱甘肽结合物,随后在肾脏及胰腺中γ-谷氨酰转肽酶作用下,断裂其谷氨酰基,继而在肝脏及肾脏中的半胱氨酰甘氨酸酶及氨肽酶的共同催化下,成为半胱氨酸结合物,随后在N-乙酰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苯乙烯巯基尿酸从尿中排出;②经P450酶系作用,在环氧化物水解酶作用下转变为苯乙烯乙二醇,并继续氧化为苯乙醇酸(Mandelic acid,MA)和苯乙醛酸,随尿排出,当接触高浓度苯乙烯时,部分MA还会转化成非特异性马尿酸,随尿排出;③经P488酶系作用,与DNA发生反应,生成DNA加合物或引起DNA链断裂,从而引发生物学效应[1].

    作者:陈学磊;邵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探讨稀土精矿放射性货物运输条件鉴定标准适用情况

    目的 探讨放射性货物运输条件鉴定中如何正确适用有关标准及其条款.方法 解析1份稀土精矿放射性货物运输条件的鉴定报告,对得出的鉴定结论及鉴定过程中所依据的标准及条款适用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当该样品稀土精矿的货物总质量超过158.2g时即属于放射性物质,不能按照普通货物的条件办理铁路运输.结论 对标准及其条款适用不恰当、不准确将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判定,从而形成错误的鉴定结果.

    作者:朱东辉;张秀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3例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硫化氢(H2S)中毒的特点、危害和治疗.方法 分析3例急性职业性H2S中毒的原因和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H2S中毒应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入院后应给予积极的氧疗,防治肺水肿、脑水肿治疗,短程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的抗感染药物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结论 实现现场急救是保全患者生命的首要应急措施,及早给予氧疗和综合对症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包小华;周方正;王琦;谢灿果;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某电厂工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研究

    目的 探讨某电厂工人肌肉骨骼疾患(MSD)情况,研究性别、年龄、工龄与MSD的关系.方法 采用北欧Nordic MSD调查表对某电厂788名工人进行MSD的问卷调查,取其中从事人事及财务管理等轻体力劳动人员234名为对照组,其余554人为观察组.根据各因素的不同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MSD依次以腰部、颈部、肩部和背部为主,年患病率分别为61.0%、54.0%、46.0%和37.0%,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女性颈部、肩部和背部年患病率要高于男性,腰部年患病率低于男性(P<0.05);MSD年患病率存在部分工龄和性别差异.结论 工龄和性别是MSD患病率影响因素之一,应采取积极合理的工效学手段进行干预和预防.

    作者:高志祥;孙景萍;刘凯;张营;王素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华南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