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荣珠
后颅窝容量较小,为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流入蛛网膜下腔的孔道所在,并有重要生命中枢延髓位于其间,当发生占位性病变时诱发小脑扁桃体疝而危及生命.我院自2000~2005年共收住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48例,占我院同期收治硬膜外血肿患者3.80%(48/1 261).现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
作者:邱耀忠;宋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小腿损伤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治方法,分析诊治延误原因.方法 本组小腿损伤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33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龄8~66岁,平均29.7岁,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及时应用Whiteside针刺测压装置监测,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或彩超检查确诊后即时切开减压21例,保守治疗后减压12例.结果 及时减压组优良率约90.48%(19/21),保守后减压组优良率约41.67%(5/12),随访6个月至7年,平均3.3年,其中1例后期形成慢性窦道骨髓炎,2例骨不连接再次植骨加内固定而治愈,4例截肢后安装义肢,足下垂、轻度膝、踝关节僵硬4例;26例血液循环及下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早期诊断、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切开减压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作者:谭日;鲍俊初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妊娠晚期脐带绕颈胎儿脐动脉,寻找脐带绕颈胎儿宫内缺氧的依据.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0例正常妊娠晚期胎儿和40例脐绕颈胎儿的脐动脉的多普勒频谱及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检测.结果 脐带绕颈组阻力指数(RI)及血流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值(S/D)高于对照组.结论 妊娠晚期脐带绕颈引起的胎儿宫内缺氧表现胎儿脐动脉的RI增高,S/D值增高.
作者:黄芸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检测尿微量蛋白对早期诊断儿童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2例创伤儿童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微量转铁蛋白(TRF)、微量免疫球蛋白G(IgG)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4种微量蛋白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果 创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儿童创伤后肾小管、肾小球有不同程度损伤,尿液中微量蛋白是诊断儿童肾功能的敏感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肾损伤的部位和损伤程度.
作者:黄子初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6(IL-16)在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例结核性和11例癌性胸腔积液血清和胸水中IFN-γ及IL-16水平.结果 ①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IFN-γ水平较癌性病人显著增高(P<0.001),亦较其血清IFN-γ水平显著增高(P<0.001).②无论是结核性还是癌性胸腔积液,其胸液IL-16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水平(P<0.001),且结核组的血清和胸液IL-16值均显著高于肿瘤组(P<0.001).结论 结核性胸腔积液中IL-16水平较癌性胸腔积液高,IL-16有可能在CD4+细胞浸润到胸腔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趋化作用.而胸液IFN-γ的水平则反映了二者不同的局部免疫状态,并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罗烈发;敖平;刘瑞玉;胡伟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应用99Tcm-MDP放射性骨显像评价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与珊瑚人工骨在体外复合后植入狗缺损牙槽骨中后的成骨效应.方法 拔除12只成年狗两侧上颌第二及第三切牙,并去除牙槽窝之间的牙槽间隔,一侧随即植入复合骨,对侧植入珊瑚骨作为对照.并于分别于植入后4、8、12周后取材,采用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和99Tcm-MDP核素骨显像等方法比较两种类型的骨移植材料在牙槽窝中的骨修复能力.结果 复合骨植入牙槽骨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新骨不断生成,12周后,植入材料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复合骨组新骨形成的比值显著高于单纯珊瑚骨组(P<0.05);4周和8周复合骨组核素浓聚程度高于珊瑚骨组,12周两组核素浓聚程度差异不明显.结论 99Tcm-MDP放射性骨显像能早期判断移植骨的成活情况及成骨效果.
作者:严宁;李小兰;孔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贫血常有各种病因可查.我院血液科每年要收治多例贫血患者,虽经骨髓检查诊断为缺铁为主的增生性贫血,但部分患者补充铁剂效果不佳,早期患者又缺乏特异性消化道主诉与症状,故往往在入院早期或再次入院时都未能作胃镜、肠镜等检查,导致延误诊断.现将以贫血为首诊的30例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分析在此做一小结.
作者:程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总结眼球热烧伤急性期、营养紊乱期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按Roper-Hall分度法把烧伤分4度,并根据烧伤的病理过程分为3期:急性期、营养紊乱期、瘢痕期.急性期给予抗感染及肝素等治疗;营养紊乱期给予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及羊膜覆盖等治疗.结果 25只Ⅲ度以上烧伤眼,24只眼保留有功能,1只眼转外地行角膜移植.结论 眼球热烧伤有一个复杂的、较长的病理过程,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伤眼感染、溶解坏死、穿孔、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烧伤早期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治疗体系,是保存眼球、为二次手术创造有利条件的保证.
作者:贾英华;刘虹;李华丽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和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TAS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其与术后肝硬化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将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两组,其中26人接受TACE治疗,另外24人接受TASCE治疗.动态观察他们治疗前后血清中HA(透明质酸)、HPC-Ⅲ(人三型前胶原)、Ⅳ·C(四型胶原)、LN(层黏蛋白)4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含量变化及肿瘤体积和甲胎蛋白(AFP)两项反应治疗效果的指标的变化.结果 TACE组,治疗后上述4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肿瘤体积和AFP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而TASCE组,治疗前后上述4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体积和AF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明显高于TACE组(P<0.05).结论 TASCE治疗原发性肝癌较TACE不易导致肝硬化或程度较轻,而疗效更优.
作者:吴照宇;肖惠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通过对新生儿游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并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探讨加强新生儿游泳的安全管理方法,加强责任心,树立安全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许美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间隔旁路射频消融术(RFCA)对房室传导的影响.方法 对32例间隔旁消融的病人进行回顾分析.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18~74岁,显性旁路18条,隐性旁路14条.结果 ①间隔旁路分布主要位于左右后间隔,其次是右前间隔,再次是右中间隔;②消融成功率为98.9%;③房室结损伤发生率为9.4%.结论 结果表明间隔旁路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右前、中间隔旁路消融时发生房室结损伤的可能性较大.如采用小功率开始消融,可降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
作者:田广智;孙立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对三七皂苷Rg1的抗突变和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探讨三七皂苷Rg1单体的药效.方法 以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和睾丸染色体畸变实验观察三七皂苷Rg1的抗突变作用,以S-180和H-22移植性肿瘤观察三七皂苷Rg1的抗肿瘤效果.结果 三七皂苷Rg1对环磷酰胺诱发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发生和丝裂霉素诱发的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对S-180和H-22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三七皂苷Rg1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DNA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对小鼠移植性肿瘤也有一定的抑瘤作用.
作者:黄清松;李红枝;张咏莉;丘淑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右心室功能不全变化的影响.方法 运用右心导管和血气分析技术观测用药前、用药后48 h、用药后7 d患者右心室功能指标及氧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30例ARDS患者静注使用前列腺素E1后48 h获得轻度改善(P<0.01).结论 前列腺素E1可降低ARDS患者肺血管阻力,改善患者的右心室功能,提高患者的氧输送及氧利用,降低死亡率.
作者:魏崴;李勇生;杨文东;章文龙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方法 对我院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并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结果 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保障了医患双方利益.结论 通过对潜在护理安全问题的分析、讨论及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性防范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
作者:马小红;张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戊型肝炎为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临床上肾功能严重损害为主要表现,肝功能也明显受损,出现黄疸,瘀胆和皮肤瘙痒等临床表现.
作者:王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脑脊液(CSF)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及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探讨PD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采集23例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CSF送放免室,采用放免法测定.结果 帕金森病组SOD、GSH-P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而两组之间CAT、LPO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P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抗氧化酶的变化有关.
作者:康平;陈泉坤;钟佩怡;李润生;陈运仲;邓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MMC)、异环磷酰胺(IFO)(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 4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35 mg/m2,MMC 6 mg/m2,IFO 1200mg~1400mg/m2静脉滴注,3周为一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45例患者中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23例,稳定(SD)15例,进展(PD)10例.随访5年,死亡3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2月,1年生存率达51%.结论 丝裂霉素和异环磷酰胺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癌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基层医务观念的更新不仅扩大了医务的内涵,而且对造就新一代医务人才和改变原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夏琴芬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甲钴胺(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与维生素B12治疗作比较.方法 20例甲钴胺治疗患者与18例维生素B12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21 d后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同时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Portmann评分和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潜伏期,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甲钴胺治疗组面神经功能恢复优于维生素B12治疗组(P<0.05),]甲钴胺治疗组面神经电图潜伏期较维生素B12组短,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甲钴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并且优于维生素B12.
作者:蔡斌;赵合庆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儿特重度烧伤并休克的护理特点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特重度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总结经验,找出护理的临床特点,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使患儿均安全度过休克期,为远期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结论 深入了解此类病人的病情特点,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尿量、尿色及神志的变化,根据各种参数灵活调节补液速度,合理安排补液顺序,是确保患儿安全度过休克期,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吕庆友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