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欢;邱钰婷;喻国雄;苏秋华
目的:观察双波长半导体治疗仪对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128例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64例,分别采取常规治疗及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发热、呕吐、腹泻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56%(P<0.05)。结论:双波长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尹云欢;陈琼;邵秀敏;刘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围麻醉期系统护理干预对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患者的影响。方法:66例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围麻醉期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围麻醉期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插管操作时间、并发症、安全感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1例,对照组6例,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患者安全感高、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围麻醉期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可减少麻醉操作时间及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江铮;赵嫣霞;李炆珈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性病症,也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进展进行综述,讨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内容,旨在积极配合抢救的前提下,同时预见性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减少出血后继发肝性脑病和感染的发生,防止大出血而出现休克,尽可能降低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梁彩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地杞精葡萄籽复合方剂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对免疫抑制小鼠进行免疫器官重量影响、血清溶血素、小鼠碳廓清及NK细胞活性实验,统计各个指标结果。结果:地杞精葡萄籽复合方剂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显著,免疫器官重量、血清溶血素实验、小鼠碳廓清实验及NK细胞活性实验结果均为阳性。结论:地杞精葡萄籽复合方剂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谭志韵;何影浩;阮峻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眼周针刺治疗水液缺乏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水液缺乏性干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40例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右旋糖酐70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2、3、4周的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破裂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针刺治疗水液缺乏性干眼可有效增加泪液分泌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徐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在计划生育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计划生育手术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家用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及疼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信任度及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计划生育手术从根本上纠正受术者的心理问题,有利于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作者:张捷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超声治疗对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方法:80例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另用韩国进口HS-5001超声治疗仪,采用简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Ashworth评分(FA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痉挛状态。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肌张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波治疗可有效改善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
作者:高亮;苏振峰;王迎春;齐成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通过分析失语症的机制及治疗现状、存在问题,总结得出失语症的康复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疗研究已向临床治疗观察与康复机制密切结合方向发展,卒中后失语症的康复治疗也向着多元化阶段迈进。治疗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个体化综合疗法。
作者:王英;李玲;玛依拉·买合木提;郑燕;雷舜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和脱水等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评价、康复训练、进食护理、心理护理等进行综述,提出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可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作者:张树珍;廖尤秀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双柏散联合TDP灯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及护理。方法:将30例化疗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分别给予双柏散联合TDP灯治疗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3%,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结论:双柏散联合TDP灯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显著。
作者:任贤崧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28例)和B组(32例),A组采用PFNA治疗,B组采用DHS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P<0.05),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于DHS,术后患者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明云;郑风翠;周仁实;阮才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方法:将152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中药方剂,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0.26%(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立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单药及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药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疗程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2h餐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情况。结果:观察组FBG、2hPG、HbAlc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稳定,可降低胰岛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运芳;赵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处方的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稳定性。方法:制备不同处方的单磷酸阿糖腺苷冻干粉针,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进行加速试验,重点考察其性状、pH、含量等变化。结果:不同处方样品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加入依地酸二钠和磷酸盐缓冲对的处方稳定性好。结论:筛选处方能有效解决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稳定性,可用于指导生产。
作者:叶雁波;方娆莹;陈铁钎;钟世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牵引架联合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牵引架联合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4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35例患者获得随访,手术切口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无骨不连,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拔起现象发生,无明显患肢短缩及髋内翻畸形。结论:牵引架联合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莫水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用及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等综合疗法。结果:治疗2周后,优32例(占53%),良23例(占38%),可5例(占9%);治疗3周后,优53例(占89%),良7例(占11%)。结论: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效果显著。
作者:黄广平;刘向前;陈民;李腾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调查分析某社区166例家庭病床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的效果。结果:病情稳定后继续家庭病床治疗136例(81.93%);无效28例(16.87%),送入医院治疗;2例(1.2%)死亡。双向转诊88人次。结论: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有效、方便、经济,但需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充分支持。
作者:郭碧平;郭志飞;肖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切除术后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将70例甲状旁腺切除术后血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则予以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减少甲状旁腺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质量。
作者:彭爱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47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康复治疗开始时间≤3个月者为A组,>3个月者为B组,两组患者均采取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康复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MAS和PROM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A组治疗后4周MAS评分低于B组,治疗后2周及4周PROM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陈雪欢;邱钰婷;喻国雄;苏秋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取常规治疗与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能有效改善脑缺氧并促进脑细胞恢复,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
作者:吴琼;方梅琼;梁凤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