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放疗中的体位固定技术

刘根华;吴金明;丁生苟

关键词:
摘要:治疗体位及体位固定是肿瘤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与执行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1].由于高精度的放疗治疗机,包括模拟定位机、治疗计划系统(TP3)和CT、MRI等先进设备的应用,不仅可得到高精度的肿瘤定位、高精度的治疗计划设计,而且还可得到高精度的治疗.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脑中风患者的神经内科与康复综合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脑中风偏瘫病人的内科与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对发病后2~12天入院的脑中风120例(出血性23例,缺血性97例)偏瘫病人除内科治疗外,早期开始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以瘫痪侧肢体肌力恢复情况判断疗效.结果120例脑中风偏瘫病人经内科与综合性康复治疗后,偏瘫肢体肌力恢复到V级者46例,Ⅳ级者38例,Ⅲ级者18例,Ⅱ级者10例.治疗有效93.3%,与脑中风自然恢复率40%~50%相比,显示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有效性.结论脑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开始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可大限度地恢复瘫痪侧肢体的功能.

    作者:张伟民;关玉伟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食道静脉曲张内镜结扎术临床应用

    我院自1995年4月始应用内镜下结扎术治疗食道静脉曲张24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夏曙祥;周素萍;高秀华;朱良志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护理.方法对8例主动脉瘤进行微创治疗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专科护理方法.结果本组病人血压控制理想,情绪稳定,并发症少.结论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创伤小,适应范围广,围手术期加强专科护理,心理支持,严密监护重要器官功能,对成功开展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彩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常见性传播性疾病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调查性病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状况,探讨性病与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调查对象(性病患者、健康对照组)血清中HCMV-IgM、IgG特异抗体,测定其活动性感染、既往性感染和总感染率.结果性病组的总感染率分别为94.73%,与对照组58.50%相比较P<0.01.各类性病总感染率分别为97.14%、94.67%、94.76%、64.64%、86.86%,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结论性病与HCMV感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HCMV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必须加强对未生育的性病患者或经常有不良性行为者进行HCMV感染的检测,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作者:袁少英;唐文志;陈锦文;王安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44例肺栓塞临床表现与急诊诊断探讨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n,PE)是指各种栓于进入肺循环阻塞肺动脉或其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疾病.由于PE突发率高,容易误诊、漏诊等,病死率极高,已成为临床死因的第4位疾病[1].目前,肺栓塞的误诊率仍高达70%[2].

    作者:韩寒;许铁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胰腺移植研究进展

    近10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急剧增加,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需长期应用外源性胰岛素,其疗效是暂时的,不能中止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恶化,如双目失明,肢体疼痛和肢端坏死等,不能防止各种感染,败血症,心、脑血管意外以及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发生.

    作者:王顺利;李寿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高原地区外科手术心电监护分析

    目的探讨高原缺氧地区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电图(ECG)变化.方法对198例手术病人常规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心电监护.结果其ECG阳性检出术前为25.4%、术中为68.7%、术后为13.1%.结论高原缺氧的环境不会加重对手术病人的心肌损害,心电监护可以为手术病人早期防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提供依据.

    作者:德庆央宗;马明桥;包文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早期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梗塞发病率高,虽然现代对其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后遗症发生率仍很高.在存活者中,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生理、认知、心理和社会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作者:庞思思;陈喜志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子宫肌瘤继发变性24例分析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998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共手术治疗子宫肌瘤364例,其中经病理证实有继发变性者24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佩秀;白秀英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的手术并发症

    目的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162例前列腺增生作TVP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17例(10.49%)24次发生并发症,其中术后近期出血11例(6.79%),远期出血3例(1.85%),术后暂时性尿失禁4例(2.47%).术后膀胱颈挛缩2例(1.23%),尿道外口狭窄3例(1.85%),血精1例(0.62%).结论TVP具有一些并发症,但预后良好.

    作者:杨斌;陶伟昌;陆奇男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复方丹参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害疗效观察

    本文对30例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害患儿用复方丹参和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并对其疗效与预后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生汝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略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指导作用

    医学模式是以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去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和发展规律,是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特征及其本质的哲学概括,也是人类防治疾病和获取健康的经验总结.

    作者:何岚;何登贤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脂类虽然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发挥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血脂水平的升高也是动脉粥样硬化(Athcrosclcrosis,AS)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上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AS现象多见、严重,并导致冠心病(CHD)和缺血性脑卒中(ICVD).血浆脂质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其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aDoliprotein,Apo).

    作者:许子华;刘惠英;孙宝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抚触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

    目的探讨抚触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方法将6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分为抚触组与对照组.对30例新生儿(抚触组)进行正规的抚触活动;结果抚触后的新生儿体重及机体免疫力明显增加.结论抚触是一种安全、简便的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翠英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宫颈妊娠致失血性休克1例

    患者,24岁,因闭经54天,间歇性无痛性阴道大流血10h,于2003年3月20日入院.既往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03年1月24日.闭经后胃区不适,无恶心、呕吐,无腹痛及阴道流血史.

    作者:刘燕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弓行体感染性胸膜炎1例报告

    弓行体病是由弓行体所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因机体反应性不同及弓行体寄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侵犯多种器官系统,包括脑、心、肺、肝、脾、淋巴结、肾脏、肾上腺、胰腺、睾丸、眼、骨骼肌和骨髓等[1],但以胸膜炎为主要表现者罕见.我们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蒲增惠;李文;孟晓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乳腺癌骨转移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568例的肺癌、乳腺癌病人全身骨显像进行了分析,研究核素骨显像对诊断转移性骨肿瘤是否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方法对肺癌250例,乳腺癌318例,采用常规扫描检查方法.结果肺癌、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8%和38.68%,肺癌骨转移单发性为31.03%,多发性为68.97%.乳腺癌骨转移单发性为51.22%,多发性为48.78%.结论肺癌、乳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以肋骨、胸骨、胸椎及腰椎为著.关于骨转移发展规律,由于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核素治疗骨转移,疗效显著,全身骨显像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的评价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作者:左晓军;彭华;林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白介素-2胸腔注射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32例疗效观察

    1997年1月~2003年1月,我院用白介素-2胸腔注射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32例,对治疗效果进行如下分析.

    作者:毛红;王爱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移位血管供给子宫肌瘤1例报告

    患者,女,29岁,已婚8年,婚后无生育,未作婚前医学检查,该患者因智力低下,追诉病史,家属代诉婚前腹部较饱满,婚后腹部逐渐增大,家人误以为是怀孕,但腹部逐渐膨隆如双胎孕,行动困难,到本院妇产科检查,子宫活动度良好,B超示腹部一巨大实质性包块,边界清楚,与子宫附件界线清楚,转外科治疗,行剖腹探查时见一填满腹腔内约30cm× 33cm×14cm肿块,表面光滑有一约3cm长的蒂与子宫底相连,切断该带时无明显的大血管,从上腹部推出肿块,见包块下界与蒂相平行处来自左侧乙状结肠动、静两支血管是主要供给肿块的血供,切断结扎后取出肿块,见子宫附件因受压明显的偏小,整个腹腔脏器受压,术后病检报告符合子宫浆膜移位肌瘤.

    作者:曹培林;陈桂琴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

    目的观察高眼压下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通过对26例(26眼)持续高眼压的青光眼进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内出血、前房深浅、前房渗出、眼压等体征.结果26例手术顺利,无1例出现脉络膜上腔暴发性出血,术后眼压控制良好.结论对药物无法控制持续高眼压的青光眼应及时手术,以挽救视功能.

    作者:李小东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主管:国际激光医学交流培训中心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