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萍;蒲金华
通过对5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护理,探讨此类患者护理的方式方法,以确保此类患者的顺利康复.
作者:薛莲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综合症出血热的疗效.方法:设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病毒唑+岩黄连,对照组单用病毒唑,观察两组临床经过及生化指标.结果:治疗组发热期,少尿期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AST、ALT、LDH、BUN恢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岩黄连+病毒唑治疗HFRS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病毒唑.
作者:太永日;尹明实;朴红心;韩学吉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了解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上消化道出血,运用止血散(三七、大黄、白芨)及西医综合治疗.结果:40例患者,显效34例,消化道溃疡16例,急性胃炎4例,肝硬化10例,胃癌2例,无效肝硬化2例,胃癌2例,消化型溃疡2例,有效率85%.结论:止血散结合西医治疗上消化道疗效肯定,副作用少.
作者:祝海燕;杨学迅 刊期: 2004年第18期
众所周知,每门课在开课伊始都要讲绪论课,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很多老师忽略了绪论课的作用,甚至找出各种理由(如课时比较紧、绪论内容简单可以自学等等)将它删掉不讲,这是非常不妥的.我认为上好绪论课对学生是否能学好这门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绪论课不仅要讲,而且要讲好、讲精彩.那么,如何才能讲好一节绪论课呢?笔者想就这个问题,结合所教的生物化学课谈几点拙见.
作者:范例;要瑞莉 刊期: 2004年第18期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由于男性睾丸皮质痿缩,皮质功能减退,雄性激素减少至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老化,干燥变薄所致.好发于躯干和小腿,多见于老年男性.常由于洗澡过勤,温度过高,湿度低均可加重或诱发.祖国医学认为,老年患者,气血日衰肌肤失其所养,加之长期瘙痒,寝室不安脾胃运化失职,无以化生营血,肌肤失支润泽而发痒.当归饮子出自<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组成,临床应用广泛.笔者在工作中审记求因,加减化裁用以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收效较好,颇有体会,现举例如下:
作者:许建华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外西医多从抗炎、抗病毒,对症及支持疗法进行治疗,效果均不满意,近3年来,笔者采用益气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3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林英;梁向荣;郎云泽;袁朋 刊期: 2004年第18期
变异性心绞痛(variant angina,VA)以胸痛时伴ST抬高为特点,多于夜间和清晨发作[1],可由过度换气和精神因素诱发[2、3],但由心律失常而引发者未见报道.我院经动态心电图检测出一例由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引发的VA,现就其心电图特点及预后报道如下.
作者:许祥林;郭玲;崔敏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增液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增液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400例中显效300例(75%),有效80例(20%),无效20例(5%),总有效率95%.结论:增液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
作者:郝军;陈龙 刊期: 2004年第18期
药物流产(简称药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部分妇女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过长,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阴道超声(简称阴超)是诊断宫内疾病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本研究通过阴超观察药流后14天及以上阴道不规则出血的声像图特征,并与临床治疗后对照,旨在更好地协助临床.
作者:范晓芳;朱金媛;唐岚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清开灵配合脑脊液置换综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疗效.方法:所有62例病例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行静滴清开灵配合脑脊液置换及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结果:治疗组头痛症状消失平均7.5±1.5天,20%甘露醇平均用量3750±125ml.对照组头痛症状消失平均14±3.5天,20%甘露醇平均总用量6500±225ml.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发症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清开灵配合脑脊液置换综合治疗SAH并发症减少,治愈率高.
作者:李彦杰;孙惠平;任德启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对脑出血神经功能及血肿吸收速度的影响.方法:4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神经功能评分(CSS)及血肿吸收速度.结果:低右+复方丹参组治疗第21天,CSS改善及血肿吸收速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临床神经功能,促进血肿吸收.
作者:高灵通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培他啶注射液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3例分为两组:培他啶注射液(治疗组)45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对照组)3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能量合剂治疗.结果:治疗组中43例有效,治愈率为84.44%,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中28例有效,治愈率为52.63%,有效率为73.68%.结论:培他啶注射液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柳锋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一组内分泌疾病,按起病年龄可分三型:呆小病、幼年型甲减、成年型甲减.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年龄.成年型减甲主要影响代谢及脏器功能,典型表现者诊断不难,因涉及系统、器官广泛,有时以某些特殊症状为主要表现以致误诊、漏诊.本文收集了自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与我院确诊的成年甲减病人初诊误诊病例53例,现报道如下,以期对减少误诊有所裨益.
作者:何美清;刘文健;王兆丽 刊期: 2004年第18期
高脂血症是临床上常见和多发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高脂血症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子,可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心梗、中风等多种疾病.我们于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以脂降灵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3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淑伟;张月美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变化趋势的影响,探讨其内在机制,为保护围术期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分别于麻醉前、术毕5min、术毕24h同取各试验组患者外周静脉血5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清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Ⅰ组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1),Ⅱ、Ⅲ组与术前无显著差异;术毕5min与术毕24h,Ⅱ、Ⅲ组与Ⅰ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术毕24hⅡ组与Ⅲ组比较:皮质醇、IL-2有明显差异,IL-6、TNF无差异.结论:选择镇痛完善,镇静充分的复合麻醉方法,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可有效地减轻围术期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作者:杨清存 刊期: 2004年第18期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较强的三级甲等医院,手术患者多,工作量大.手术室是医院举足轻重的一个科室,是医院外科手术的一个窗口,无论从工作环境还是从工作性质来看,手术室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几乎每年都有新毕业护士分配到手术室工作,所以培训新护士是手术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培训的内容与一般疗区的护士有所不同,我从事外科手术室工作20多年,谈一下培训新护士工作体会.
作者:何援朝 刊期: 2004年第18期
自1993年6月至1997年6月,我们应用经皮穿刺脓腔,置入细硅胶管引流和给药的方法治疗局限性脓胸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均;付方雪;郝天伟;弭春珍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非梗阻性急性胆源性胰腺炎72例(73.4%)先行非手术治疗,其中68例因胆囊结石引起的胰腺炎在同一住院期内,待急性炎症消退后2w内行胆囊切除术,均治愈;23例行急诊手术(含20例梗阻生胆源性胰腺炎),其中以胰腺病变为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8例,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腔感染,2例死亡.以胆道梗阻为主的病人18例,手术解除胆道梗阻,胰腺作包膜切开引流,术后全部痊愈.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治疗上有非梗阻性和梗阻性之分,早期均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非梗阻性非手术治疗缓解后行择期手术,梗阻性可能并发重症急性胆管炎或胰腺坏死,需急诊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则需早期手术.
作者:朱深义;康玉熙 刊期: 2004年第18期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分娩併发症,约占分娩总数的12.4%[1].与早产、感染及难产密切相关.本文仅对难产与胎膜早破及无胎膜早破之间的关系进行对照分析,以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的关系,从中得出结果,判断胎膜早破分娩的难易度.
作者:范春明 刊期: 200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美乐心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以美乐心90mg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治疗(吸氧、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对症支持疗法).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心功能及心脏指数有显著改善,左室舒张末压及左房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美乐心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李贵满;陈路德;申万永;杨楠;董颖洁;智月明 刊期: 200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