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娟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脑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力所能及的康复锻炼.治疗前后两组均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序及Barthes指数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压氧治疗组为10.36±5.82分,对照组为17.25±6.98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arthes 指数高压氧治疗组为76.35±11.98分,对照组为61.24±9.81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对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满意度.
作者:刘莲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理改变引起的一类头痛,因其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复杂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单纯药物治疗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但往往疗效并不理想.笔者采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益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肩手综合征(SHS)是中风后并发出现的肩手肿胀、疼痛和运动障碍.常在中风后1-3个月发生.其临床表现为:患侧肩、肘、腕关节、手指疼痛,手指、腕部肿胀、僵硬、多汗、常伴有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关节活动受限.按照分期标准分为Ⅲ期.Ⅰ期肩手综合征可持续3-6个月,此时如出现症状予以及时治疗常可控制其发展且可治愈,如不及时治疗很快转入Ⅱ、Ⅲ期,III期是不可逆的终末阶段,手可完全废用成为终身残疾.本科对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良好疗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作者:林艳;陈永华;孙秀珍;李凤;郑昌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总结42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护理措施,为此类患者护理提供依据.方法:观察42例在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过程中所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的护理措施.结果:全部患者均能接受并配合新辅助化疗的实施,化疗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好.结论:细致周到的护理是促进乳腺癌新辅助化疗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蒋云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甲氨蝶呤片)和治疗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每组各75例.每组患者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9.3%和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改善主要症状与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参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及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原因,临床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对91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检测、症状观察和分析结果:3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其中症状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者11例,占34 4%,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20例,占62.5%.导致低血糖的相关因素有饮食不当(37.2%)、运动量过大(10.7%)、用药不当(21.5%)、胰岛素用量未及时调整(7.2%)等.结果: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加强疾病知识的教育,促进预防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
作者:孟秀云;孟小茜;崔迪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源,并针对性提出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将ICU组护理人员与非NICU组护理人员进行压力源量表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ICU组护理人员压力分数高于非ICU组.②与ICU岗位技能相关的护理压力分数高.结论:①ICU中年轻护士、低护理护士压力较大.②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实行人性化管理是ICU护理人员减压的必要措施.
作者:李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预防及延缓并发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3月~9月,我们尝试应用临床路径对63名社区糖尿病患者实行饮食教育,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杜广才;邢爱红;孔瑞雪;杜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相关免疫学及非免疫学因素.方法: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进行肾移植的154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分析存活7年以上的病例和移植肾失功及死亡的病例,分析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相关免疫学因素及非免疫学因素.结果:154例患者移植肾存活7年以上者115例(74.68%),移植肾失功23例(14.94%),死亡16例(10.39%),长期存活率在74.68%.结论: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相关免疫学因素包括组织相容性、急性排斥反应、亚临床型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非免疫学因素有供受者的年龄、供受者在年龄体形等方面的匹配、原发性肾疾病及高血压等对肾功能有影响的疾病及移植前透析治疗.为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应尽量避免上述因素.
作者:张艳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足月妊娠脐带绕颈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足月妊娠脐带绕颈病例为观察组,同时抽取同期脐带正常产妇97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孕妇的产程和分娩方式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绕颈明显影响产程进展,临产时应严密观察产程进展,选择合适分娩方式,减轻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
作者:王锦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儿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针对儿科病区的特点,改善病房环境,加强护士素质及业务知识的培训,制订优质护理服务计划,改革排班模式和职责分工,加强人性化服务.结果: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士的综合素质.结论:儿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护理质量,使患儿更安全康复,家长更满意.
作者:刘海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通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对比,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将65例(86个病变颈椎间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31个病变颈椎间盘)行颈椎间盘置换术;42例(55个病变颈椎间盘)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采用常规颈椎手术后护理,颈椎间盘置换术组采用改进型术前体位、肢体和气管推移训练及术后体位护理和功能锻炼.结果: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的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P<0.01);术后24个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JOA评分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的屈曲与后伸活动范围明显增大,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疗效良好,患者恢复时间短,术后护理简便,观察周期短;但对围术期护理计划制定以及患者配合度要求高.
作者:朱莉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面罩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辅助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选用BiPAP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涛;辛颖;孙勇;林存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老年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对53例老年性肺炎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愈50例,死亡3例.结论:通过有效地进行心理、饮食、口腔、皮肤、保暖、静脉输液及呼吸衰竭护理,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性肺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年人的生存、生活质量.
作者:霍越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手术室护理中人性化服务的应用.方法: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均给予人性化服务的应用.结果:手术室护理中人性化服务的应用保证了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形象,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手术费用等.结论:对手术室护理中给予人性化服务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华毅;余文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加强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护理安全和安全管理,保障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方法:对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及护理干预.结果:实施安全管理以来,将老年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减少到低限度,保障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结论: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安全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老年病人的护理知识培训,建立有效的护理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健全管理制度,是确保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预防不安全因素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盘秀姣;林娟;盘秀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行LC 136例临床资料.结果:经全面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术后护理是患者痊愈的有力措施.
作者:张钦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顺铂和氟尿嘧啶(DCF)方案对局部晚期胃癌疗效.方法:采用DCF方案治疗50例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多西他赛75mg/m2,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1;顺铂20mg/m2,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1-3;氟尿嘧啶500mg/m2,d1-5,每21d为1个周期.结果:50例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疗效评价,CR4例(8.0%),PR8例 (16.0%),SD9例(18.0%),PD29例(58.0%),疾病控制率为42.0%;生存期3~25个月,中位生存期10.6个月.化疗治疗中未发生死亡,主要化疗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58.0%)、血红蛋白下降(42.0%)、血小板下降(34.0%)、肝功能损害(28.0%)、肾功能损害(22.0%)、黏膜炎(10.0%)和恶心呕吐(8.0%).结论:DCF方案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关秀文;韦炳邓;杨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血塞通胶囊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80例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作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血塞通胶囊2粒/次,每日2次.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在具体心功能变化方面,观察组总体效果为优良,对照组为尚可,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软胶囊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善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脑栓通胶囊治疗脑梗死的远期疗效.方法:三组基础治疗相同,中药干预组加予口服脑栓通胶囊,中药安慰剂组加予口服中药安慰剂,空白对照组只予基础治疗,治疗时间1个月.3组对象在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接受以下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CSS),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IM),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MBI).结果:3组治疗后1,3,6个月CSS、FIM和MBI评分,中药干预组分别与中药安慰剂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安慰剂组与空白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栓通胶囊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且疗效可以持续比较长的时间(>6个月).
作者:林子玲;郭永谊;赖家盈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