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干
目的:研究兼职护士在急诊护理工作调配中的运用。方法2010年建立本院急诊科兼职护理人员固定调配人才库,比较兼职护士引入前后急诊科护患比例、患者流转时间和护士生活工作质量。结果患者平均流转时间由2009年的(21.53±1.85)h/例降至2013年的(17.97±0.52)h/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5);护患比例由2009年的(0.46±0.08)提高到2013年的(0.8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7,P<0.05)。急诊科护士患病率由2010年的22.3%降低到2013年的6.3%,护士离职率由2010年的3.6%降低到2013年的2.2%。结论兼职护士的运用能较好地维持合理护患比例、减少患者流转时间,提高护士生活工作质量,是急诊科护士队伍建设的有益补充。
作者:张瑛;刘文卓;崔艳;王桂英;闵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诊服务位点延伸志愿者活动对护生职业认同及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参加急诊服务位点延伸志愿者活动的护生179名,采用实习生职业认同量表及实习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在护生参加急诊服务位点延伸志愿者活动前后进行调查,比较志愿者活动对实习护生专业职业认同及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结果志愿者活动前后,护生职业认同总分从(66.04±0.25)分提高至(70.16±0.34)分,护生职业自我效能总分从(104.68±0.64)分提高至(109.82±0.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149,3.718;P<0.01)。结论实习护生参加急诊服务位点延伸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我效能。
作者:陈兰;李姝2]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系统性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两种护理方式在缓解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应用的差别。方法全面检索万方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关于系统性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作用对比的研究,采用Jadad量表对所有纳入的文献进行证据质量评价,运用统计学软件Stata和SAS,对癌因性疲乏和生活质量的观察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1322例患者,其中系统性护理组662例,常规护理组660例。系统性护理组缓解癌因性疲乏的作用优于常规护理组[OR(95%CI)=3.497(2.838~4.310),P <0.01];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也优于常规护理组( SMD>0,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在缓解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干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黎秋霞;甘海洁;罗雪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胃管置入时需将胃管通过鼻腔插入,然后用胶布将胃管固定在患者面颊上才可使用。由于胃管置入时间长,难免会出现胃管滑脱,进行胃管二次插入,不仅造成患者痛苦,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医护人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胃管固定的改进,但是总是脱离不了胶布,而胶布长时间贴在患者面部,容易产生不良刺激,甚至胶布过敏。针对以上缺点,笔者设计了一种带定位套的胃管,使患者无需接触胶布贴面即可固定好胃管,现介绍如下。
作者:胡晓岚;黄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方法将97例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高血压知识教育,指导其定期复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自我效能干预,提高患者对自我效能的认知,制订个体化自我管理计划,并进行电话随访及短信交流,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采用Moriky服药依从性评价量表及坚持用药自我效能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干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好者分别为56.2%,8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3,P<0.01);坚持用药自我效能总分分别为(66.35±7.21),(73.56±7.29)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10,P<0.01)。结论对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可提高其服药依从性。
作者:吴红艳;戴红梅;宋春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与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6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 MUIS-A)和社会支持量表(SSS)进行测评,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总分平均分为(91.97±9.46)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不明确性维度得分高;社会支持总平均分(40.64±8.17)分,高于国内常模;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体水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41,P<0.01)。结论肺癌患者存在中等程度疾病不确定感,且与社会支持有相关性。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注重两者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服务患者。
作者:潘瑞丽;陈钦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了解国内外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及其研究现状,以开展健康教育,进行营养支持,预防和控制外科老年患者的营养风险,加强医院营养管理等措施,预防和纠正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李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将分娩自我效能理论在初产妇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增强分娩自我效能护理。采用分娩自我效能感量表了解初产妇的分娩自我效能感,比较两组总产程、剖宫产率、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增强自我效能干预后,实验组初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感量表各维度中正式临产后应对行为的结果预期(OE-AL)得分为(112.56±17.05)分,正式临产后的自我效能预期(SE-AL)得分为(102.70±23.88)分,第二产程应对行为的结果预期(OE-SS)得分为(118.26±23.80)分,第二产程的自我效能预期(SE-SS)得分为(110.42±21.96)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8,8.65,6.98,7.25;P<0.05);实验组总产程为(452.19±84.20)min、产后2 h出血量为(183.72±57.78)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7,4.65;P<0.05);实验组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均为1.67%,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95,3.99;P <0.05)。结论分娩自我效能感量表能有效测量初产妇的分娩自我能感,通过增强分娩自我效能干预可以提高初产妇的分娩自我效能,缩短总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的窒息率。
作者:高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经鼻饲肠内营养是昏迷、危重、大手术、吞咽障碍等患者常用的营养支持治疗手段,临床上要求鼻饲操作中和操作后需抬高床头30~45°[1]。目前厂家设计的医用病床基本上不配置量角器,护士大多以目测评估为主,造成病床抬高的实际角度与目标角度有偏差,易引发食物反流、误吸等鼻饲护理并发症。本研究研制了一种移动式医用床角度尺,于2012年9月—2013年8月应用于103例经鼻饲肠内营养的患者,护士依从性达100%,无一例患者发生食物反流、误吸现象。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雪芳;周莉莉;左勤;薜子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Neuman理论对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120例焦虑、抑郁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以Neuman理论为基础的模式进行护理。护理前后分别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估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HAMA与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9340,0.4506;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HAMA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为(12.6±6.4)分,低于对照组的(17.2±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46,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亦均下降,观察组为(11.9±6.7)分,低于对照组的(16.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5375,P<0.05)。结论应用Neuman理论可以缓解住院COPD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作者:郑云;曹李芳;郑春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究采用院内绿色通道对急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优化处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中医骨伤院区急诊科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前3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32例作为传统对照组,开通后3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2例作为绿色通道组,传统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措施,绿色通道组采用绿色通道方案急救,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输血量、手术比例、再出血比例与治愈出院比例等情况。结果绿色通道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分别为(7.8±2.41)d和(4426.5±297.51)元,均少于传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3.102,20.843;P<0.05);绿色通道组患者输血量、接受手术治疗、再出血、治愈出院情况分别为(384.9±39.7)ml,1例(0.5%),2例(1.1%),181例(99.5%),均优于传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15.445,8.347,4.857,11.174;P<0.05)。结论采用绿色通道急诊策略不仅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而且降低了对患者的创伤,减少了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周红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方案对脑卒中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1月起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分别于实施前后回顾性收集脑卒中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2年1—12月实施常规急救护理的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13年1—12月实施一体化救治护理的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护理质量与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急诊科救治时间分别为(11.2±2.7),(17.2±8.1)min,对照组分别为(14.1±4.5),(22.8±12.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95,2.378;P<0.05);观察组患者存活率、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2.5%,7.5%,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3,4.501, P <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方案有效缩短了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时间,改善了其救治效果。
作者:刘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帆状胎盘是指脐带附着于胎膜上,脐带内的血管通过羊膜与绒毛膜之间进入胎盘,又称为脐带帆状附着。属于脐带异常类疾病,临床上较少见,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1.35%[1],当附着在胎膜上的血管通过子宫下段或跨越子宫颈内口时,位于胎先露之前,称为前置血管。帆状胎盘合并前置血管的发生率为0.1%[1]。帆状胎盘合并前置血管破裂则更为罕见,一旦发生,将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本例病例提示我们,作为产房助产士应严密做好产程监护,重视患者主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积极配合医生抢救。由于这类疾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故临床诊断困难,且对新生儿威胁极大,应引起产科及B超医生的高度重视,一旦确诊,应严密监测胎儿宫内情况,适时终止妊娠。现将该病例诊治、护理过程介绍如下。
作者:张燕;徐小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护理员参与岗位知识培训的体验,为今后开展更优质的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目的抽样法,选择2013年4—10月来自上海市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参与岗位知识培训的12名精神科护理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方式进行深度访谈,运用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护理员参加岗位知识培训的体验主要归纳为5个主题:认识到岗位知识培训的重要性、扩充精神专科知识、更新服务理念、安全警戒性增强和渴求沟通技巧。结论岗位知识培训能提高护理员的专业素质,增强护理责任,提升护理内涵。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理员岗位知识培训,并满足其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以确保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作者:张敏;曹新妹;汤玉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糖尿病是内分泌科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难治疗、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的特点。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受累神经广泛,随着病程的延长,成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患者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带来诸多不便。DPN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十分复杂。西医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而效果不显著且长期应用毒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DPN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是通过增加外周组织血流量、降低血黏度来改善周围神经组织的微循环灌注,从而改善末梢神经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受损神经组织的功能恢复。具有改善症状针对性强、疗效持久及肝肾毒副作用小等优点。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视,中医护理技术也得以推广,由于中医护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在DPN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在DPN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总结如下。
作者:王丽芹;郭闯;陈昕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宫颈锥切术后患者对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的认知及自我保护性行为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97例宫颈锥切术后患者HPV认知及自我保护性行为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进行护理干预。3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患者的依从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干预前后患者对HPV保护性行为的态度进行检验。结果患者对HPV的主要传播途径及HPV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的认知率较高,分别为100.0%和97.9%,患者对感染一种HPV类型意味着不会感染新的类型及HPV感染可以诱发阴道病变等问题认知严重不足,认知率分别为23.7%和5.2%。69.1%的患者手术治疗后不再坚持锻炼身体;91.8%的患者术后不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72.2%的患者未能遵医嘱按时来院复查;91.8%的患者能坚持规律的生活方式。干预后坚持锻炼身体的患者占95.90%,严格使用避孕套的患者占97.90%,按时复诊的患者为100.00%,分别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33,28.90,15.77;P<0.01)。结论应加强宫颈锥切术后患者自我保护性行为的宣教,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徐静;黄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命脉,是临床护理正常开展的护卫军。为了保证患者、医护人员的安全,有效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针对原有病区各种警示标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我院护理部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设计了夜光安全警示标识,通过1年的临床使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姚丽娟;祁方遒;肖玉华;薛桂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活动对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影响,确保患者转运安全。方法2013年3—10月成立品质管理活动小组,设计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查检表,全程跟踪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流程,针对转运、交接过程中进行评分并将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隐患进行汇总分析总结,确定并落实7项改进措施。结果研究组转运前合格者78例(91.76%),转运中合格者77例(90.59%),交接合格者75例(88.23%),护理文件记录合格者84例(98.82%),总分合格者84例(98.8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5,5.80,6.12,4.49,4.84;P<0.05)。结论品质管理活动实施活动后,均达到安全转运的目的,确保了患者的转运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医疗纠纷,降低了转运风险,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樊小朋;金学勤;周凯云;朱月兰;杨志萍;朱小英;顾玉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外科引流目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促进切口愈合。在手术中因各种引流袋无处放置或放置位置不妥当,袋体常散落在地上或患者身上,易造成引流袋的污染;引流袋内容积物较多时,可造成腹腔引流管脱出或黏膜牵拉伤,引起黏膜的出血、水肿,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在观察引流液时工作人员甚至需要掀开无菌单四处寻找引流袋,给工作带来不便。为方便手术中观察引流袋中引流物的性状,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放置位置,减少并发症发生,笔者制作了一款方便快捷、取用灵活的手术床引流袋悬挂装置,使用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谭世艳;冯德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肾脏肿瘤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肾脏肿瘤患者7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调查,比较两组心理状态。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47.35±4.30)分,对照组为(57.49±5.8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82,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评分为(45.14±2.03)分,对照组为(52.27±5.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727,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肾脏肿瘤患者在围术期的焦虑、抑郁情况,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李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