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瑛
目的:探讨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方法:对2011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救治的84例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者中成功救治83例,成功率为98.8%,死亡1例,病死率为1.19%,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结论:对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要做到及时诊断,使患者在早期得到确切的治疗,在积极抗体克治疗的同时,手术坚持损伤控制的理念,术后对症治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生的发生率,提高了就治率.
作者:吕孟;邹文贵;张伟;赵英勤;袁之翔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非绞窄性小肠梗阻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 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接收的非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导管治疗方案,观察组实施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小肠功能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中转手术率、气液平面消失率、肛门恢复排气比例、腹痛腹胀缓解率、腹围缩小、胃肠减压量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小肠功能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为(10.37±2.01)d,中转手术率为9.3%,气液平面消失率为71.9%,肛门恢复排气比例为59.4%,腹痛腹胀缓解率为84.4%,腹围缩小(14.2±2.3)cm,胃肠减压量(1195.4±153.6)mL/d,治疗总有效率为90.62%,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绞窄性小肠梗阻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文斌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评价冠心痛心肌缺血患者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诊治的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40例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两组的应变率(SR)、应变(S)、心肌速度(Vs),找出速度向量成像技术的价值.结果:纵向的缺血节段速度平均值明显较正常对照组低(P< 0.05),非缺血节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缺血节段应变平均值明显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但是应变率平均值仅在基底段明显较正常对照组低(P< 0.05),而应变率平均值在心尖段、中间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径向应变率平均值、应变、缺血节段速度明显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而非缺血节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I技术可以成为无创的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的有效指标,准确性较高、稳定性较强,检查结果正确,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黄李燕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出一种新的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中医外治疗法.方法:将90例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为通络宝联合早肾方外治组,B组30例为口服早肾方组,C组30例为常规西药治疗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相关指标,观察3组疗效.结果:3组患者临床症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24 h尿微量蛋白定量、中医症候积分等相关指标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93.3%优于B组76.6%和C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络宝联合早肾方是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中医外治疗法.
作者:黄金重;滕惠兰;黄文锋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不同栓塞方案治疗支气管动脉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 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支气管动脉大咯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行明胶海绵选择性支气管栓塞治疗,观察组行无水乙醇超选择性支气管栓塞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术后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止血效率为96%,对照组止血效率为84%,两组止血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水乙醇超选择性支气管栓塞方案治疗支气管动脉大咯血,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
作者:高仑;孙秀娥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对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患者8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效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术后18~24个月的随访,无内固定失败患者,椎间植骨获得良好的融合,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比值相对于术前发生明显的改善,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可使正常椎体序列得到早期的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得到重建,使脊髓以及神经的压迫得到明显的解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刘琼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针对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对其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35例该病证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5例)应用西医康复护理模式,观察组(20例)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模式.比较两种护理模式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和Barthel指数情况,以及症状积分和fug卜meyd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得分情况,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各项对比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程度比较,观察组满意率95%,优于对照组满意率60% (P<0.05).结论:针对气虚血瘀证中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对其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郝香玲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自体骨屑回植技术在新鲜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35例新鲜股骨骨折患者,男性30例,女性5例;年龄18~46岁,平均32.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0d,平均6.5 d.骨折AO分型:B2型20例,B3型10例,C3型5例.单侧皮质缺损面积平均为3.0 cm×1.5 cm.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后,利用改良吸引管,经髓腔植入自体骨屑.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0~110 min,平均100min;植骨所用时间为5~ 10 min,平均8 min.35例患者术后获5~16个月(平均7.8个月)随访.骨缺损及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3~7个月(平均4.3个月).膝关节功能根据Neer评定标准评定:均为优.未发现异位骨化形成.结论:自体骨屑回植技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骨膜、肌肉等副损伤;有利于骨折愈合,可有效修复骨缺损.
作者:曾尚广;丁清和;何锦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手术室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应解决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2月-2013年11月,以及2013年12月-2014年7月两个时间段中本院手术室管理工作记录资料,辅以进行问卷调查,总结概括手术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评定实际效果.结果:手术室管理措施改进前,手术室出现不同程度感染率为2.97%,改进后感染率为0.51%;且改进后手术室中灭菌质量检测合格率显著提高.结论: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手术室管理策略,严格执行过程,加强手术室各项消毒隔离处理,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才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增强医疗卫生水平.
作者:阮志英;范瑞娟;阮秀娟;李俊豪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手术治疗拇指钝性离断伤的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8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30例拇指钝性离断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以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保留伤指长度,采用邻指血管转位的断指再植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60.00%.结论:拇指钝性离断伤患者行断指再植手术效果显著.
作者:杨开波;王杰;王浩;范亚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遵医率,远期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对照组临床遵医率为77.78%;观察组患者临床遵医率为95.56%(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远期复发率分别为22.22%(10/45),4.44%(2/45)(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分别为84.44%(38/45),100.00%(45/45)(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有效改善遵医行为,降低复发风险,并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朱方惠 刊期: 2015年第20期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口服皮质类固醇和氨己烯酸是目前欧美国家用于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一线药物.目前关于ACTH、皮质类固醇、氨已烯酸和其他抗癫痫药物(如托吡酯、唑尼沙胺等),以及氟苯桂嗪和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上的新药(雷帕霉素和黑皮质素受体激动剂)在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作用上有一些新的认识.预防干预措施可防止药物数周至数月累计使用造成的脑损伤.近关于药物治疗可远期影响智力发展的研究进展有所增加.本文作者主要综述婴儿痉挛症药物疗法的新进展,并重点强调新研究的实际应用.
作者:赵慧;刘智胜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旨在提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将80例患者随机均匀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主要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研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情况.结果:经过研究分析,针对患者临床护理有效情况,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在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上,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针对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对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结论: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优于常规护理效果,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优化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理状态,还可以在降低患者后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基础上促进患者病情痊愈.
作者:杨建芬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变异性鼻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用氯雷他定治疗,观察组40例用中联鼻炎片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者患者的鼻痒、鼻塞、流涕、喷嚏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大呼气流速(PEF)、1秒率(FEV1/FVC%)、PEF昼夜变异率以及白细胞介素4、5、12(IL-4、IL-5、IL-1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操作简单方便,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吕志刚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对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13年5月至201 5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共计143例,依据患者意愿选择治疗方案,并以此作为分组依据,71例患者接受西医治疗,为对照组;72例患者接受另加凉血通瘀方治疗,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瘀热阻窍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分别为73.24%、98.61%,且实验组在脑出血量、瘀热阻窍证评分上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西医治疗相比,凉血通瘀方辅助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具有更为明显的临床效果,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较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卢俊波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抗精神分裂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分裂药物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00%,对照组为9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联合抗精神分裂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病症,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躯体功能与心理功能,帮助患者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者:秦承花;王定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甲氨蝶呤联合宫腔镜对宫颈妊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共收治宫颈妊娠患者3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纯运用甲氨蝶呤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甲氨蝶呤联合宫腔镜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4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宫腔镜的保守治疗方式对宫颈妊娠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成功保留患者的子宫与生育能力,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方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品管圈在提高患者腕带佩戴依从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4上半年收治623例患者设为品管圈管理前;下半年收治654例患者设为品管圈管理后.建立起品管圈小组,并确立提高我院收治患者腕带佩戴依从性主题活动,调查本院目前收治患者腕带佩戴依从性情况,并分析依从性差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并比较实施品管圈管理前后我院收治患者腕带佩戴依从性的情况.结果:影响住院患者腕带佩戴依从性低的原因有: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到位、长期住院患者佩戴不适、意识淡薄、宣传教育不到位、法律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经过品管圈管理后,住院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坚持佩蒂腕带(76.0%)明显高于管理前(1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能够明显提高腕带的使用率,还进一步规范了护理管理的整体质量水平,提升了组内成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杨显会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ICU患者进行分析,通过输血治疗后,分析其治疗后好转率、死亡率和治疗前后血小板、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结果:60例ICU患者通过输血治疗后好转率为78.3%,死亡率为21.7%;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血小板、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治疗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治疗可有效改善ICU患者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补充危急重症患者血容量,改善其循环状况,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吕定;刘碧健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侵犯颅底对肿瘤复发转移以及放疗后后遗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分析鼻咽癌颅底受侵发生的情况、对放疗的反应、放疗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情况以及放疗后后遗症的发生.结果:入组鼻咽癌277例,按照肿瘤转移情况分为两组,侵犯颅底组149例,未侵犯颅底组128例.两组患者初治时即发生远处转移者分别为15例和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放射治疗后颅底未受侵组鼻咽肿瘤均完全消失,而颅底受侵组有8例患者鼻咽肿瘤磁共振(MRI)提示有残留(P<0.01).经过定期随访,颅底受侵组鼻咽局部复发38例,颅底未受侵组鼻咽局部复发5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那些初治时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颅底受侵组和颅底未受侵组发生远处转移分别为37和28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鼻咽癌放疗后颅底受侵组放射性脑病的发生较未受侵组为高(P<0.05),而两组间炎性水肿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侵犯颅底患者治疗后局部肿瘤复发和放射性脑病发生均升高,但是治疗后远处转移发生的几率并没有增加.
作者:刘琦;赖庆君;朱介宾;张纯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