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科急救患者院前急救体会

张志生

关键词:内科急救患者, 院前急救, 急救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急救患者院前急救措施及效果.方法:600例内科急救患者均为本院在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生命体征检查和静脉通道开放等院前急救措施,评估其院前急救效果,同时对比患者急救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本组600例内科急救患者通过采取院前急救措施,显效292例,有效296例,无效(即死亡)12例.本组急救显效率为48.7%,急救成功率为98.0%;同时,急救后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舒张压和收缩压的情况均显著优于急救前,急救前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强化内科患者院前急救,有助于维持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提高内科急救成功率,对于改善内科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干预对ICU患者焦虑抑郁行为的影响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ICU收治的92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优于护理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护理后的患者满意度为97.8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改善其焦虑和抑郁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李玉芯;代淑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B超、钼靶X线及MRI对乳腺癌密度分级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B超、钼靶X线和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癌密度分级的表现,比较3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的5年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经临床触诊检查怀疑乳腺癌病例共156例均行B超、乳腺钼靶、MRI检查,以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为Ⅲ类、Ⅳ类及Ⅴ类.比较三者对恶性征象肿块的检出率和微钙化(microcalcication)的敏感性,以及三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癌诊断率的差异.结果:156例通过病理检查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共143例,MRI、乳腺钼靶和彩超对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灵敏度分别为92.3%和84.6%;83.9%和76.9%;79.7%和73.1%.B超、乳腺钼靶和MRI 3种检查手段联合应用与其分别单独使用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和钼靶可组成黄金搭档,作为早期乳腺癌筛查的首选检查手段.在上述3种检查方法中MRI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敏感性为佳,但特异性差.而MRI+B超+钼靶3种方法联合诊断可显著提高特异性.

    作者:管燕;毛有胜;欧阳伊雯;潘悦;罗雪莹;陈伟财;何劲松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痛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冠心痛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2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功能相关指标情况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的6min步行试验结果.结果:观察组63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26%;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收缩末内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个月、4个月、6个月后6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指在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疗效显著.

    作者:段利民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例、观察组68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急诊流程开展急救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急救技术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07%;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急救技术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郑秀梅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微创开颅手术与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手术与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为90.48%,对照组患者的存活率为60.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再出血及并发症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理情况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开颅手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及再出血情况的发生.

    作者:唐海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4h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均采取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79.4%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20.6%高,缺血性ST段无症状心肌缺血为68.5%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31.5%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主要集中在6:00~ 12:00,0:00 ~ 6:00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长,心率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率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多隐匿起病,通过采取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监测记录,持续时间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杏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CPT-11与5-FU/CF联合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对应用伊立替康(CPT-11)联合5-氟脲嘧啶/醛氢叶酸钙(5-FU/CF)方案对患有高危Ⅱ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在根治术后实施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患有高危Ⅱ期结直肠癌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常规化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基础上加用CPT-11联合5-FU/CF方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辅助治疗.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治疗效果、手术治疗后1年和3年的存活人数、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结直肠癌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结直肠癌治疗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高危Ⅱ期结直肠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1年和3年的存活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结直肠癌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PT-11联合5-FU/CF方案对患有高危Ⅱ期结直肠癌的患者在根治术后实施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郑金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42例患者,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完整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4.62±19.6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47±1.67)d,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其完整切除率为95.24%;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67.45±34.5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4.12±3.63)d,并发症发生率为42.86%,其完整切除率为66.67%.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率较高,并发症少,且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也明显较短.

    作者:陶爱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异种器官移植中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检测

    猪来源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可用于多种疾病治疗.但存在猪传染性病原体感染人体宿主的风险,包括含有3种亚型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s):PERV-A,PERV-B和PERV-C.异种器官移植的检测应包含筛选猪群的来源(PERV-A和PERV-B和PERV-C表达水平的检测)和受体的筛选(区分PERV之间的转递性和嵌合性).这些测有助于降低PERV传播感染的可能性并对提高异种器官移植的安全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牟丽莎;白图雅;谢崇伟;蔡志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小儿心肺脑复苏中纳洛酮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小儿心肺脑复苏中纳洛酮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常规心肺脑复苏治疗,观察组观察对象在此基础上接受纳洛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临床治疗后存活率、复苏成功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比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比例等临床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清醒时间(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β内啡肽(β-EP)和血乳酸等观察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心肺脑复苏患者在常规心肺脑复苏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纳洛酮治疗,有助于相关临床指标水平的改善,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

    作者:宁碧雯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规范护理方法,保障手术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6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制定心理护理、术后体位护理、功能锻炼指导、出院指导等一系列规范的护理措施.结果:评价本组68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仅1例出院后8个月因跌伤致股骨近端骨折,后再次入院手术治愈,其余病例均未发生人工关节脱位、假体脱出、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通过我国髋关节置换的评定标准可以看出:52例患者的分数取得了优良,优良率84.54%,优良6例,17~20分;很好(5级)13~16分,8例;好(4级)10~12分,4例;尚可(3级)7~9分,4例;差(2级)4~6分,0例.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进行规范的手术护理干预,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以及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小燕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11例SSS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比分析其诊断结果与脑血管造影结果.结果:在11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得到确诊的患者为10例(90.91%),有1例漏诊.漏诊患者经过脑血管造影之后再次对其进行超声复查得到确诊.完全型、部分型SSS分别为8例(72.73%)、3例(27.27%),无隐匿型患者.导致SSS发生的原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大动脉炎.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SSS进行诊断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郭勤生;陈加仕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刺血拔罐双天宗穴治疗乳痛症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刺血拔罐双天宗穴治疗乳痛症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60例.观察组予刺血拔罐双天宗穴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乳核散结片,4片/次,3次/d,连续服用3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乳房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血拔罐双天宗穴治疗乳痛症临床疗效显著,且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映飞;郭智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临床对比疗效

    目的:观察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86例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主要采用单纯修补术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32%,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要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54%,通过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在临床中对急性胃穿孔的治疗主要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这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在治疗中各有各的优势,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陆佳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静脉推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静脉推注胺碘酮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效果与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30例,均给予静脉推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血压、心律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不良反应发生共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经过适当用药不良发应消失.结论:胺碘酮用于快速型心律失常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压情况.

    作者:喻福耀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内科急救患者院前急救体会

    目的:探讨内科急救患者院前急救措施及效果.方法:600例内科急救患者均为本院在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生命体征检查和静脉通道开放等院前急救措施,评估其院前急救效果,同时对比患者急救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本组600例内科急救患者通过采取院前急救措施,显效292例,有效296例,无效(即死亡)12例.本组急救显效率为48.7%,急救成功率为98.0%;同时,急救后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舒张压和收缩压的情况均显著优于急救前,急救前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强化内科患者院前急救,有助于维持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提高内科急救成功率,对于改善内科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志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雾化吸入在婴幼儿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单纯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给予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婴幼儿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喘憋与咳嗽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上,给予婴幼儿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可短时间内改善病情,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张昭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心理护理在胃病患者临床治疗的价值

    目的:心理护理在胃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本院门诊收治的260例胃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应用1:1比例分配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健康知识掌握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并提高护理满意率.

    作者:陶容;朱海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家庭跟进式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家庭跟进式护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出院标准后回家康复,同时遵医嘱定期复诊,向对照组患者提供基本医疗咨询服务,观察组患者采用家庭跟进式护理.于患者出院后3个月进行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随访2年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肌肉失用性萎缩发生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为97.3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78%;观察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肌肉实用性萎缩发生率为18.4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4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跟进式护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刘仁萍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利伯曼综合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影响.方法:48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参加利伯曼康复训练课程.结果: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以及各维度评分相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的用药态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加利伯曼康复训练课程的康复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以及服药依从性均能明显提高.

    作者:邓利章;黄嘉威;谭就维;陆晓丹;邝仕源;邵辉 刊期: 2015年第21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深圳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